初三语文-假期作业之文言文 最新

发布时间:2018-09-13 19:53: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假期作业之文言文

(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与谁归?

1、文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

A、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进退问题。

B、指“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感情。

C、指“迁客骚人”的“感极而悲”、“其喜洋洋”这两种“览物之情”。

D、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两种心态。

2、文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是”解作(

A、这些 B、这样 C、正确 D、同现代汉语“是”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译文正确的是的一项是(

A、不因为外面的影响和自己的失去而悲。

B、不因物好就喜欢,也不因失去它而悲哀。

C、不因为外界环境好高兴,也不因为自己原失意而痛苦。

D、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对“微斯人,吾与谁归?”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作“无”或“没有”解。

B、“斯人”特指滕子京。

C、译文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吾谁与归”是个宾语提前句。

5、这段文字所引出的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或异二者之为。

6、对文中带点的词“二者之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迁客骚人”的行为。 B、“古仁人”的心理活动。

C、“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行为。

D、“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即“或喜”、“或悲”的两种心情)。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一段文字,回答10-14题。(20)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6)

(1)所以:____ (2)恒过:____ (3)行:____(4)喻:_____ (5)入:______ (6)忍:_______

11.写出通假字所通的字并加以解释:(2)

(1)“曾”通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 (2)“拂”通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

12.选出“于”字在句式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3)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管夷吾举于士C、征于色,发于声 D、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4.选段能体现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5—20题。(2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萧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5、解释加点的词语(6)

(1)胜状__________ (2)骚人__________ (3)去国__________

(4)仁人__________ (5)庙堂__________ (6)微:__________

16、写出文段中的四对反义词:(4)

(1) 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

17.翻译文中画线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现代汉语:(2)

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8.文章末段提到的“二者之为”是哪二者?试找出原文句表示。(4)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9.文中的“进”是指__________;文中的“退”是指__________(摘录原句填空,4)

20.文段中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2)

二、()10(1)用来 (2)常犯过失 (3)所做的() (4)了解 (5)在国内(朝中) (6)使……坚 11(1)增,增加 (2)弼,辅助 12B 13.略 1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五)

3、“得道者”在文中的含义是:( 1分)

A.得到道义的人 B.讲求道理的人 C.得到胜利的人 D.施行仁政的君主

4.文章论述“战必胜”的原因是:( 1分)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凭借险要的地形,强大的武力。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 D.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

5.用文中语句填空。(2分)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 ______ ___。(1分)

7.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 ,其中最重要的是: 。(六)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孟子,名____,是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1分)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1

A 曾益其所不能 B 困于心,衡于虑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解释下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1分)

A 广故数言欲亡B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C 温故而知新 D 既克,公问其故

6.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1分)

A.战于长勺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然后知生于忧患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7.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分)

A. 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

B.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

C.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 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8.本文议论中心十分明确,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为例,暗示________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____更应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从______ 面充分论证了这一点。(4分)

9.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2分)

10.本文中心论点是 ”,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_____”。(2分)

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如把它译为现代汉语,前一句的意思是__

【五-----七答案】(五)

1、⑴ 兵器 ⑵护城河 ⑶放弃 ⑷极点 2、限制百姓,使他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3D 4C 5、得道 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六)

1 儒家3D 4、在外面,指国外;被举用,被选拔 5B 6B 7C

8.逆境(或困境、困难环境) 治理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11.内在(或内心、心理、或“心”与“虑”) 外在(或外表、外部或“色”与“声” 内心困扰,思想阴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七)

1C

2.尝:曾经 为:(做法?) 以:因为 微:没有

3、古代品德高尚的人。迁客骚人

4.以物喜,以己悲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6.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7.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8.反 ;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

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523762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d.html

《初三语文-假期作业之文言文 最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