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6 鸿门宴 司马迁教案(1)

发布时间:2020-03-24 19:31: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6 《鸿门宴》教案

【教学设想】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精彩的笔墨,倾注了极大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鲜明形象,项羽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本课的设计重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另外,由于课文较长,课堂上不可能全文朗读,朗读应主要放在课后,课堂上主要对重点段落进行适当的朗读。对于最后的项羽形象大辩论,应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展开,切忌围绕课文原地画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读文与读史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性认识性格决定命运,领导的个人决策与政治集团的利益息息相关。  

【学习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勇猛自负的项羽兵败垓下,统一天下的刘邦荣归故里,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题目解说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资料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五)预习检查

1、字音辨析

(xiǎng) (shuì) 美姬(jī) (zōu) (zhī) 有郤(xì) 玉玦(jué) (chēn) 目眦(zì) (jì) 参乘(shèng) (zhì) 不胜(shēng) 刀俎(zǔ)

2、课文疏通

通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3、重点突破文言字词句(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目标: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六)归纳文言现象,夯实基础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具体归纳如下:

1、通假字

2、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3)意动,使动:

4)名词作状语:

6、句式变换

1)宾语前置:

2)介词结构后置:

3)判断句:

4)省略句:

5)被动句: .

7、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9、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10、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南为臣(),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亚父——沛公——张良

(七)作业: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2、梳理情节脉络,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刘邦项羽)。

【教学过程

1、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明确: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2、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3、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4、结合具体情节,讨论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可以谈其一点,也可面面俱到。)

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 ”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求救张良()——拉拢项伯()——谢罪项羽()——脱身独去()——留良代谢()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项羽和刘邦共同点:

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5、艺术特色: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6、小结。

7、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 、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奔驰。这首楚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三、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准确认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本文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关中(wàng)道芷欲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诸侯(同“拒”“纳”)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通“早”)

  文中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勾出疑点。

四、提要: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板书):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生字、异读字,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完成《优化设计》“自主梳理”部分练习。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把握文章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2、精彩片断赏析。

  3项羽人物形象探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板书)

word/media/image1.gifword/media/image2.gif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宴会前 项伯夜访 起因
12  张良定计
     刘项约婚

      刘邦请罪
宴会中 范增举玦
34 项庄舞剑 经过
樊哙闯帐

刘邦离席
宴会后 张良献礼 结果
5~7 无伤被

三、精彩片断赏析

word/media/image3.gif  阅读文章第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如下图:


 不         范    应        蔽  待

四、项羽人物形象探究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1: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2: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2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拓展: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一)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二)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三)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提问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分角色朗读

  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1背诵四段

   2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2)古今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句式了解……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一词多义

例句  出处  释义

a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c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d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e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f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h\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例句 出处 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例句 出处 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拓展:后人评价项羽的诗歌: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3、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4、练习设置

1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600字以上。

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中“巩固与创新”部分。

《鸿门宴》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

  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梳理和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梳理并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学生诵读,或老师范读,整体感知,扫清文章语言文字障碍。

  2、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探究拓展:启迪学生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3、提要勾玄法,复述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主要性格。

【说教学设想】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要点: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要点: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要点: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课堂导语安排: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奔驰。这首楚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知人论事

  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陈涉、吴广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习情境。

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让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并以六字短语形式来概括从开端至结局的情节,短语的主语一定要是文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时刻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固记忆。

   复习上节课内容,并对文中的重要的文言词语及疑难字音进行检测。

2、问题探究 (人物形象分析)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问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他还会有后来气势恢宏,慷慨悲壮的《大风歌》吗?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真的就能衣锦还乡吗?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问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3、总结方法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并把这种描写的方法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加以指导。

          附板书设计 (也可再启发学生按出现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自己横向的设计一个板书)

无伤叛主告密

     (鸿门宴由来)   范增力主进攻

鸿   开 端 项伯夜访张良

                    刘邦拉拢项伯

刘邦卑词“谢罪”

发 展 范增蓄杀刘邦

(鸿门宴斗争)   项庄奉命舞剑

高 潮 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护主

           (宴后余事)   刘邦逃席至军

结 局 张良留谢项王

刘邦被诛无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3dfc424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c.html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6 鸿门宴 司马迁教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