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教育论文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 - 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发布时间:2019-01-21 06:2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人教版新课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生活实际。为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把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 “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身边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就必须在内容选择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内容选择指的是教师要用活教材,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如果整节课都让学生列式计算,学生势必感到厌烦,会出现练得越多,错得越多的局面。但如果挖掘一些生活实例,如:计算“班上最高同学的身高(1.58)与最矮同学的身高(1.20)相差多少”;又如:计算“一次家庭聚餐,买4千克青菜用4.8元,1千克黄瓜2.5元,肉类32.7元,调料8.5元,一共花费多少元”等。这样的问题学生越算越有趣,他们不仅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还会进一步互相编题来算。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2 “探索”贴近生活,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探索知识的热情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造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下面仍以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一位教师作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到超市购物,并请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上,向同伴介绍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一起帮助解决。这里展示的是学生A的购物小票:

学生A提出的问题是:

2.1一副羽毛球拍和一个羽毛球共用多少钱?

2.2一袋沙琪玛比一袋冰糖贵多少钱?

随着学生的提问。各个小组积极活动起来。同学们列出了算式:

25.6+0.5= 8.67.5

“看到这张购物小票,你还可以提出来什么问题”老师问,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B:我想计算一下四种物品的价钱是不是与计算机算出的钱正好相等?

学生C:我想帮同学A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找的钱对不对。

随着提问、回答。黑板上出现了不同的算式,同学们各自讲出了算式的道理。

25.64+0.5+8.6+7.525.6+8.6+(0.5+7.5)

5025.60.58.67.550(25.6+0.5+8.6+7.5)

同学们尝试着、争论着,最后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前的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3 “运用”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问题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用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6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4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如:调查“你是否喜欢数学”,如果用54321分别代表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五种程度,你选哪个数?说明理由。如果小明选择2,说明什么?如果小丽比较喜欢数学,她最可能选几?如果小英选择了5,你有什么想法?这样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的、贴近生活的、具有活力的东西。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2cabf6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a.html

《最新小学数学教育论文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 - 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