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于特点

发布时间:2015-02-27 15:48: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与特点

学号:20132377 姓名:张翔宇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关键词:

四大菜系、形成、川菜

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自成体系,风格各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产生了以四大菜系为代表的中国饮食菜系。川菜的麻辣,粤菜的丰盛、,鲁菜的精细、淮扬的清新为中华美食添光加彩。承载历史,富含底蕴,了解中国,从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开始。

正文: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中国汉族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汉族讲究并善于烹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汉族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淮扬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

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下面,我们就着重谈谈四大菜系的形成与特点。

一、川菜:一菜一味,百菜百味,麻辣三

形成过程:从战国末到南宋末,四川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移民。三次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促进了四川饮食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般。古典四川菜在西汉晚期时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中原烹饪文化的精神-“五味调和”已经成为四川至少上层人士饮食的基调;再就是四川烹饪原料不是单纯就地选取,而是通过水陆运输从长江下游和秦岭以西获得。总的说来,和四川在秦汉以后,很少表现出蜀古文化遗留一样,这一时期的四川饮食文化也基本上完全被秦汉先进文化所同化,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区特色。

古典烹调与中原、江南烹饪的分野出现在东汉末与魏晋时期:巴蜀地区的烹饪水平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有了相当的提高,并且以“喜着饴蜜”为中原所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尚滋味、好辛香”的烹饪风格与“调夫五味”的精神是冲突的,由此我们结论:魏晋时期的古典川菜显现出与西汉时代风格不同的特色,所以我们认为,古典蜀菜与全国其他菜系的分野,在东汉末和魏晋之时。

隋、唐、五代时期巴蜀饮食文化的繁荣:西晋末期,杨秀“渐奢侈”对成都饮食消闲文化起到了表率作用。这一时期的巴蜀饮食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繁荣的巴蜀经济、商品的交流给了地区性饮食文化以充分的支持,《食典》以其高达一百卷的数量,应该是隋唐至五代期间内容最浩大的食谱书,虽然它仅反映了皇家御厨的厨艺,但可以窥探出巴蜀烹饪文化在五代时期的五彩缤纷。今天,我们已无从知道失传了的孟蜀《食典》的具体内容,只能从花蕊夫人的宫词里可以窥探到当时四川高层人士宴会种类的新奇和饮食方式的精巧与别开生面。两宋时期,古典川菜成为全国的独立菜系:两宋四川继续保持经济文化的繁荣。北宋时,成都游宴之风甚,北宋仁宗时宋祁知成都,更把游宴活动开展得多彩多姿。两宋四川饮食的重大成就,就在于其烹饪开始被送到境外,让境外的川人和不是川人的普通人能在专门的食店里吃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饮食,这是四川菜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烹调体系的伊始。川菜出川主要经营大众化的饮食,尤其是面食,而面食里占主要成分的品种是面条,附带也有一些快餐类肉食。换句话说,只有到了北宋,川菜才单独成为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菜系。我们可以总结到,古典川菜肇始于东汉末与魏晋之交时期,定型同时达到高峰是在北宋时期,定型过程几乎花费了一千年时间。

特点:川菜风味包括成都、乐山、内江,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即复合味的运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配出了麻辣、酸辣、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川菜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麻、红油)之说。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

代表菜品: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排骨、怪味鸡、宫保鸡丁、五香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川菜中六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夫妻肺片、东坡肘子等。

二、粤菜:异品奇珍、品种繁多、五滋六味

形成:粤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游刃有余。在此以前,唐代诗人韩愈被贬至潮州,在他的诗中描述潮州人食、蛇、蒲鱼、青蛙、章鱼、江瑶柱等数十种异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时,章鱼等海味已是许多地方菜肴的上品佳肴。在配料和口味方面,采用生食的方法。到后来生食猪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鱼片,包括生鱼粥等的习惯保留至今。而将白切鸡以仅熟,大腿骨带微血为准,则于今仍是如此。将粤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讲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诸特点,表现具体。粤菜还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苏菜系中的名菜松鼠鳜鱼,饮誉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粤菜宴席。虽粤人喜食鼠肉,但鼠辈之名不登大雅之堂。粤菜名厨运用娴熟的刀工将鱼改成小菊花型,名为菊花鱼。如此一改,能一口一块,用筷子及刀叉食用都方便、卫生,苏菜经过改造,便成了粤菜。

此外,粤菜烹调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从北方菜的爆、扒、烤、氽移植而来。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类方法改进之后形成的。但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加以发展,触类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将原料调味后,烤至酥烂,推打明油上碟,称为清扒。而粤菜的扒,却是将原料煲或蒸至腻,然后推阔扒上,表现多为有料扒。

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特点:粤菜选料广博奇异,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燎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甚至识者误认为”蚂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粤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代表菜品:烤乳猪、白灼虾、龙虎斗、太爷鸡、香芋扣肉、红烧大裙翅、黄埔炒蛋、炖禾虫、狗肉煲、五彩炒蛇丝、菊花龙虎蛇羹

三、鲁菜:选料精细、旺火快炒、风格大气。

形成:山东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风尚决定了鲁菜。山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孔子的 “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对鲁菜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丰富的资源和古老的文化传统, 为鲁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 气候温和, 物产丰富, 蔬菜种类繁多且品质优良, 号称 “ 世界三大菜园之一”。丰富的物产, 为鲁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史料中关于烹饪理论的论述,有许多是来自齐鲁之的, 它们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 相沿成习,从而奠定了鲁菜系的基础。

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 中, 对黄河流域特别是山东地区的烹调方法, 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齐民要术》 中有关烹饪的论述, 对鲁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近代,为适应多种需要,厨师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巧运匠心,竞相献艺,不断烹制新菜, 改进研制了不少采用多种原料配置、 运用 多种加工技 法、兼备多种口味特色、讲究多种艺术造型的新菜品, 使鲁菜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向着加工更精细、造型更美观以及科学配膳等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特点:1、咸鲜为主,突出本味: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大葱为山东特产,多数菜肴要要用葱姜蒜来增香提味,炒、、爆、扒、烧等方法都要用葱,尤其是葱烧类的菜肴,更是以拥有浓郁的葱香为佳,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喂馅、爆锅、凉拌都少不了葱姜蒜。海鲜类量多质优,异腥味较轻,鲜活者讲究原汁原味,虾、蟹、贝、,多用姜醋佐食;燕窝、鱼翅、海参、干、鱼皮、鱼骨等高档原料,质优味,必用高汤提鲜。2、以“爆”见长,注重火功:鲁菜的突出烹调方法为爆、扒、 拔丝,尤其是爆、扒素为世人所称道。爆,分为油爆、盐爆、酱爆、爆、葱爆、汤爆、水爆等,充分体现了鲁菜在用火上的功夫。因此,世人称之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3、精于制汤,注重用汤:鲁菜以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清汤的制法,4、烹制海鲜,独到之处: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山东的海产品,不论参、翅、燕、贝,还是鳞、、虾、蟹,经当地厨师的妙手烹制,都可成为精鲜味美之佳肴。

5、丰满实惠、风格大气:山东民风朴实,待客豪爽,在饮食上大盘大碗丰盛实惠,注重质量,受孔子礼食思想的影响,讲究排场和饮食礼节。

代表菜品: 清汤燕窝、九转大肠、油爆双脆、锅烧肘子、油爆海螺、清蒸加吉鱼、扒原壳鲍鱼、一卵孵双凤,神仙鸭子,带子上朝,怀抱鲤,花蓝桂鱼 玉带虾仁,白扒通天翅。

四、 扬菜:刀工精细、注重本味、讲究火工

形成: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自古至清中期,淮安、扬州都是全国及世界有名的大都市,历史上与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并融合及影响了周边的镇江、盐城、南京等地方菜系。扬菜也是中国各大菜系中唯一以城市命名的菜系。扬州、淮安是淮扬菜主要发源地,同时也吸收了周边地区一些菜肴风味,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扬菜,江、浙、皖、湖南等地菜系组成。该菜系的发展得益于隋炀帝下江都,带来了北方烹饪手法,融合江南本土鲜美的食材,唐朝淮安扬州富甲天下,该菜系得到极大发展,融合百家。又经过千百年各地演绎,已形成诸多小菜系,从中衍生出皖菜、浙菜等,形成后来的八大菜系。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席、宴会都是扬菜唱主角:满汉全席最早记录在《扬州画舫录》、名著《红楼梦》中描述的菜肴多为淮扬菜,故今日有红楼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

特点:1、原料以鲜活为主:淮安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扬州位于长江北岸,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市境跨京杭大运河两岸,一年四季,水产禽蔬野味不断。所以,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这也为在烹法上擅长炖焖,调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质基础。扬菜几乎每道菜对原料都有严格选料要求,同时也让原料的特点在制作菜肴时得到充分的发挥。2、刀工精细:四大菜系中,淮扬菜刀工最精细,一块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丝如发。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一个扇面三拼,抽缝、扇面、叠角,寥寥六字,但刀工拼摆难度极大。精细的刀工,娴熟的拼摆,加上精当的色彩配伍,使得扬菜如同精雕细凿的工艺品。3、注重本味:扬菜既有南方菜的鲜、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特点,形成了自己甜咸适中,咸中微甜的风味。由于扬菜以鲜活产品为原料,固而在调味时追求清淡,从而能突出原料的本味。4、讲究火工:淮扬菜肴根据古人提出的“以火为纪”的烹饪纲领,鼎中之变精妙微,通过火工的调节体现菜肴的鲜、香、酥、脆、嫩、、细、烂等不同特色。扬菜擅长炖焖烧煮,因为这几种方法能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5菜肴富于变化:就淮扬菜制作菜肴的工艺来看,富于变化,想象力丰富。一款三套鸭,家鸭套野鸭,野鸭套菜鸽,用火腿、冬笋作辅,逐层套制,三位一体。扬菜富于变化的特点,可见一斑。淮扬菜系制作菜肴很少用山珍海味,名菜多用当地产的普通原料,没有居高临下的气派,也不平淡无味,无论是选料、刀工、调味等都中中矩、精工细作、讲求韵味,淮扬菜制作就像写诗作画,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代表菜品:软兜长鱼、平桥豆腐、淮山鸭羹、开洋蒲菜、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文思豆腐、文楼涨蛋、淮安茶钦工肉圆、活鱼锅贴、黄桥烧饼、西施含珠、鱼米之乡、松仁玉米、松鼠桂鱼、扬州炒饭、香菇油菜。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刁钻,回去追求更丰富的美食菜品,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传统菜系一定不能忘记,这些菜品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温饱的东西了,它们的身上已经承载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文化的底蕴,在这个已经被快餐,西餐慢慢包围的中国,我们仍不能忘了中国的传统菜,而且还要把这些传统的菜品带向世界,让世界知道的不再是Chinese Food,而是川菜,粤菜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菜系,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参考资料:百度文库、百度百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8420160b1c59eef9c7b41a.html

《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于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