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8-08-13 23:52: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

千古绝调,美文美教(特级教师陆波)教《滕王阁序》

  

  

【导入】

赣江还是那条赣江。

游人无复那时游人。

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托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起讲】

  作为经典佳作,《滕王阁序》既彰显了作者的积学之富、体察之微、文采之炫、文思之敏、抱负之大,又集音韵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实为千古骈俪绝调。这样一篇对于学生难得一见的美文,对于教师来说却是教学上的难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名文新教,我在教学时以“美的发现”为着力点,尝试了美文美教。下面呈现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想问的是,你们读过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来回答我。

  

  生:(异口同声)美。

  

  师:是的,这是一篇难得一见的美文。我们平常看见美人美物总要多看几眼,那么面对这篇美文,我们也应该多读多品,引用阿尔卑斯山下那句碑文就是:“慢慢走,欣赏啊!”那么,我们要欣赏这篇课文哪些方面的美呢?

  

  生1:写景美,抒情美。

  

  生2:音节美,名句美,景色美。

  

  生3:“韵之美”“句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师:好一个“韵之美”“句之美”“景之美”“情之美”。我同意学生3较为全面的归纳,我们先来感受本文的“韵之美”。马上我们以14段为例,分角色朗诵。诵读的节奏、语速、语气等的变化都得服从情感的变化,我们先了解各段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怎样的变化,然后才来把握朗读的技巧。先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生:本文总体思路是“事————情”。第1段:记事,写宴会盛况。第23段:写景,写登阁所见,第47段,议论,抒发感情。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诵。全班集体朗读第一段,这一段作者记叙宴会盛况,我们集体朗诵,就是要营造文势,渲染盛况。

  

  (生齐读第1段,声音洪亮,激情饱满。)

  

  师:我请一位男生读第2段,同学们先说说这一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生:要有激情,读出赞美之情。因为这一段写作者登阁所见,表现了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之美。

  

  师:好的,那就请你试试吧。

  

  (该男生读,声音满含磁性,获得全班掌声。)

  

  师:第3段也是描写登阁所见,我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与前两段在景物描写的方法、句式节奏上都哪些变化?

  

  生:景物描写由静而动、由远到近。

  

  生:第3段,推开窗之后,以短促的三字句“披秀闼,俯雕甍”开启,以错落有致的“四六句”展开,感情变得开阔而飘逸。(掌声热烈。)

  

  师:那朗读应该如何把握呢?

  

  生:我觉得这一段应该读得舒缓飘逸,这里大多是四六句、还有七字句。(掌声起。)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下面我请一位女生朗读第3段,把舒缓飘逸的感觉带进去。

  

  生:读。(该女生朗读,优美、舒缓,张弛有致,此处有热烈掌声)

  

  师:这第4段谁来读啊?

  

  学生异口同声:老师,您读。

  

  师:看来民意不可违呀。(生齐声:必须的。)(师示范朗读,此处有掌声。)

  

  师:感受了“韵之美”,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本文的“句之美”。《滕王阁序》妙句如珠,俯拾即是。高票当选第一名句的是哪句?

  

  生:(齐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是的。《唐人轶事汇编》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英才遭天妒,王勃于创作《滕王阁序》的第二年,渡海到交趾探父,因落水惊悸而死。后来,每当夕阳西下时,湖面上遥远处总会响起王勃吟哦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约持续了十多日,又是一个落日熔金的傍晚,当湖面再次响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声音时,一位书生大声道:子安先生,你不要太得意了,你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删去“与”“共”二字岂不更好!此言一出,湖面戛然而止。这里我想问的是:此说是否有理?这一句好在哪里?我们分小组研讨,然后各组推举代表回答。

  

  生1:不能删,少了“与”“共”,语速就显得急了些。

  

  生2:我觉得还是去掉这两个字好,虽然我们一时不习惯,但读一读就觉得简洁了。

  

  生3:我认为这是民间传说,不可信。删去这两个字,不如原句朗诵起来显得从容自如,删去后声音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减弱了。

  

  师:我比较赞同生3的说法,书生的见识不必当真,传说故事更不可信,但它恰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王勃的这两句人人尽知、影响之大。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在哪里。

  

  生1:动静结合。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生2:境界开阔。长天在上,高,落霞、孤鹜在半空,稍低,而秋水最低,有远有近,有高有低,层次感强,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掌声顿起)

  

  生3:我觉得这两句意蕴深远。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落霞、长天恒常,而孤鹜只是匆匆过客,永恒与短暂,有生命的律动与无生命的静谧交织在一起,意蕴无穷。(掌声热烈)

  

  生4:对比鲜明。以秋水与长天的蓝为背景,红霞、孤鹜点缀其间,色彩浓重,视觉冲击强烈。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赏析、点评有从表现技巧、方法上说的,有从内蕴、意境上说的,很精彩,我很赞同,同学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鉴赏。而且这篇课文中的名句很多,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等,课下同学们每人选取两句,把点评的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师:“慢慢走,欣赏啊!”我们感受了本文的“韵之美”,欣赏了它的“句之美”,接下来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文中的“景之美”。“渔舟唱晚”一词在《滕王阁序》中看似平常,可细心的评论者却称它“一字一景,言不尽之景情”,乐曲《渔舟唱晚》更是我国最为流传的古典名曲之一。下面伴随这首名曲,请同学们发挥合理想象,将这4字扩写成百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在古筝曲《渔舟唱晚》中,教师将事先准备的贴纸发至学生手里,大约5分钟,学生陆续上交。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扩写片段,通过投影与全体同学分享。其中一位学生这样扩写(括号内为师生点评):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点明“晚”)。劳作一天的渔人收起渔网,划着沉甸甸的船儿,驶向烟云氤氲的水村山乡(想象合理且扣住了“渔舟”)。归舟缓缓,收获满满。渔人哼着小曲(扣住“唱”),悠扬的歌声穿过云霄,仿佛把归航的讯息、丰收的喜悦传送给了焦急等待的家人(突出“唱晚”的主旨)。

  

  师:“慢慢走,欣赏啊!”最后我们来领会本文的“情之美”。现在我们来阅读第4段,这一段中作者的感情有了明显的变化,思考哪4个字最能体现王勃情绪变化?

  

  生:“兴尽悲来”。

  

  师:很好,“兴尽悲来”。世事本无常,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请同学们思考:本段抒发哪几种“悲”?

  

  (学生没有及时找准找全,教师点拨:提取信息要注重该信息所处的语言环境,看“兴尽悲来”所处的位置语境,思考一下从“天高地迥”至本段结尾可以分几层意思,然后从每层中找关键词。给出方法,学生很快便有了答案。)

  

  生:盈虚有数的命运之悲;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悲;报国无门的身世之悲。

  

  师:好,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有如此之悲呢,请看大屏幕。

  

  王勃自幼聪颖,十七岁未及弱冠,便应举及第,在沛王府做侍读。然而正当这位青年才俊做着经纬天地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当时的宫廷风行斗鸡游戏,诸王们常以斗鸡为乐。一次,适逢沛王与英王斗鸡,年轻的王勃本打算为沛王鸡助兴,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的那只鸡。不料这篇游戏之作被高宗看到后,大为不满,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斥出沛王府。而给他第二次更沉重打击的是在虢州参军任上,因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又先藏匿后杀害官奴被判死刑,后虽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被贬为交趾令。

  

  师: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悲,不是,也不应该是生命的全部。当你的人生遭遇困境时,就是要找到排解、突围的法子,学一学《古兰经》里的“移山大法”——山不过来,我便过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5段,然后找出最能体现王勃排解了悲伤,表现豁达心胸的一句。(生齐读。)

  

  生:最能表现豁达心胸的句子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师:是的,君子安于贫困,豁达之人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请同学们思考,有了这种见解后,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文中那几句表现了这种变化?

  

  生1:由悲伤到积极、由阴郁到豁达。

  

  生2:我觉得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生3:还有“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师:是的,行文到这里,作者的感情一下子变得如此豁达乐观,变得积极向上。本文是作者交趾探父途中适逢滕王阁盛会的即兴之作。在大开大阖的的笔势下,在大起大落的情感里,蕴涵了王勃内心的困惑与追求,孤独与坚守,彰显着一个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又不甘平庸的年轻而高贵的魂灵。他在困厄中自救,在痛苦中自励,在逆境中自强,于是他将翱翔云际的人生姿态定格在滕王高阁那秋水长天之间,让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怦然心动、肃然起敬!

  

  今天我们读《滕王阁序》就是要走进王勃,感受他那颗年轻的进取之心。 好,接下来让我们表达点什么。 附作文——

流泪的滕王阁

——高二(8)班学生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 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阁王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谢谢同学们。下课!

  

  ——本文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0

?《滕王阁序》课堂实录丁 艳导入师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介绍作者王勃(看大屏幕介绍,师读一遍)。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板书“王勃”。)师:我们以前学过《兰亭集序》,我们再次来了解“序”这种文体(大屏幕显示“序”的简介。师读。)师:学习这一课,我们主要完成以下三个目标:1.疏通文意 2.鉴赏美景 3.体味感情师:请大家自读课文,圈划疑难字词。(生自读课文。)师:我们找同学读课文,一起解决你圈划的疑难字。生1:诵读第一段。生2:诵读第二段。生3:诵读第三段。生4:诵读第四段。生5:诵读第五段。生6:诵读六、七两段。师生及时指出错误读音。师:这么短的时间,这六位同学能够将文章读得如此熟练,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我们已经能够读准字音,在词义方面你们还有哪些疑问。生再读课文,圈划,质疑。师总结,强调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大屏幕显示。)师:我们已经疏通了词句,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生: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板书 “兴”“悲”。)师:作者因何而“兴”?文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王勃高兴的原因。生:遥襟俯畅,逸兴遄飞。师:这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看注释。生:写了作者很高兴。师:这只是写他高兴的情态,高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生:四美具,二难并。师:对,这就是王勃高兴的原因。二难指谁?生:贤主嘉宾。师:具体地说 “贤主嘉宾”是哪些人呢?生:“贤主”指都督阎公。师:“嘉宾”有哪些?生: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生:孟学士,王将军。生: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师:这让我们想起了《兰亭集序》中的句子“群贤毕至,少长贤集”。师:我们再来看“四美”有哪些?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师:这里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王勃。自读课文第二第三两段,找出那些最能打动你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生: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的美。这两句不仅是静止的画面色彩,而且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淡雅,下句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师:这位同学不仅说出了美景,还分析了写景的角度,用词非常准确。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师:这位同学在分析的时候注意到了动静的变化,这也是我们赏析写景的角度。师:我们真是心有灵犀,我找到的也是这两句。(让学生看大屏幕的画面。)师:大家从色彩和动静的角度分析了美景,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度?生:虚实。师:哪些是虚?哪些是实?生:“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是实;“上出重霄” “下临无地”是虚。师:还有哪些角度?生:上下,高低,俯仰,远近。师:作者写景的视角是不断变化的。俯仰结合,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众多景物神采飞动。读这两段,把你最喜欢的那些句子背诵下来。学生诵读,展示。师:如此美景(板书 “景美”),作者为何又兴尽悲来?读四、五两段,用原句作答。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生: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生: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师生: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给人物是人非之感。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生: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师:大家预习得非常充分,对王勃情感的把握比我要全面。大家找出了六点,我只找出了四点。看大屏幕: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师:面对如此境遇,王勃是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师:这可以看出王勃坚定的志向。生: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师:这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生:不沉沦,不颓废。师:同学们还找出哪些?生: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师:不改变自己的理想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师: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师:直抒自己的抱负。看大屏幕:(1)坚定自己的志向。(2)在困境中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3)说明自己不会颓废,不会隐居。(4)要像班超,宗悫那样有理想有抱负。师:这些句子如此激励人心,给我们的人生和学习很多启迪,不背下来,岂不可惜?大家自读几遍,将最能激励你的那些句子背下来。(生读。生展示背诵。)师生齐诵。总结:王勃因景美而高兴,兴尽而悲来,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这篇文章景美情真,是千古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真可谓天妒英才。让我们齐读《滕王阁诗》,缅怀这位早逝的英才。大屏幕展示《滕王阁诗》。师生齐诵《滕王阁诗》。附板书设计: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2.赏析美景3.体味感情 滕王阁序 王勃兴←----景美悲----→情真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第四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6fd5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9.html

《《滕王阁序》课堂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