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城中村现状与发展
作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北校区的学生,我们所处地段一一三元里本身属
于城中村的范畴。本次实践报告,我们打算贴近我们身边的环境开展实践活动, 所以以城中村现状与发展为方向进行实践。
一、基本概念
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 1978年开 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 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 被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 “都市 里的村庄”。比较著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 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三元里是广州城中村的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之一。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
城市管理“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总有其原因。我们既要看到其产生的内在根源, 又要清楚其外 在的推力。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把握它的本质,才能为解决“城中村”问题提 供科学的方法。
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本质原因
建国后优先发展城市,限制人口流动,制定严格的地籍和户籍制度,形成了 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所谓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就是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城 市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在二元土地结构所有制的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产 权,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正因为两种所有权的差异,造成了国 家可以征用农业生产的农用地,而很难征用作为农民生活的宅基地。 由于制度的 差异和条件的不成熟,地籍和户籍没有统一,就保留原来的村落,形成了所谓的 “城中村” 0
可观的租金收益是“城中村”存在的经济根源
“城中村”交通便利,房租廉价,吸引很多外来打工的中低收入者, 本地居民 通过出租房屋获得很大的收入。在这些巨大利益驱动和诱惑下,村民想尽一切办 法,甚至违章违规加建、扩建、改建这就使原来规划不合理的“城中村”更加密 集拥挤、杂乱无章。当“城中村”的房屋加建或建成后,政府想整改或拆迁非常
困难,改造的成本更高, 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和赔偿问题, 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
政府
只能留存“城中村” ,等待改造的时机。
村落的历史渊源、传统风俗是城中村存在的因素
“城中村”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和生活风俗, 表现为乡土性很浓的血缘和地缘社会意识。 村民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感, 在村 民传统意识观念中, 村落就是他们生存的根, 是世代相传繁衍的地盘, 村落改造 或整体性搬迁, 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根, 去繁衍生存的窝, 所以部分村民极力 反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 “城中村”在这种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的内 在意念的力量框架下,暂时留存下来。
三、“城中村”的现状
“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利益性和复杂性。 “城中村”在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像雨后春笋般冒出, 各地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 其具体现状 也不一样,但都存在共同的特征。
一)人口密度过高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一方面, 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住房制度的限制, 外来人口只能将租赁房屋作为解决居住问 题的主要方式; 另一方面, 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 更诱使 外来人口向城中村高度集中。 三元里就是其中一个外来人口聚居的地方, 更具代 表性的还有广州的客村、芳村等。
(二) 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环境质量差
目前城中村开发强度普遍过大,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环境质量低下, 市政及 公共配套设施不足。 大部分城中村的道路曲折不通, 不能满足消防、 急救、环卫 等车辆通行。房屋高度无序,水、电管线混乱,煤气管道不通,在消防、抗震、 抗台风等方面存在隐患。 此外城中村建筑间距过小, 采光、通风不足. 建筑质量 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同时也影 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社会治安欠佳
“城中村”管理滞后或不规范,警力巡查和监管有限,综合管理相对薄弱, 赌博、吸毒、卖淫、打群架、超生等行为时有发生有人将“城中村”称为城市中 的死角、贫民区和犯罪发生区。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 “城中村” 的案发率和犯罪率 比城市的其他地区偏高。
身份没有明确,地位尴尬
“城中村”无法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很多的城市专门为“城中村”的管理
出台规
章条例,把它们列为所谓的城市“特区”,这就使“城中村”更加难以融 入大都市。“城中村”处在城市管理的边缘,由于政策、制度、条件的不成熟, 管理的滞后,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介于城市的管理范畴 和农村管理行列之间。这样尴尬的管理定位,造成许多村民享受不到城市就业、 养老、低保等相应的待遇,也享受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 “城中村”的村民对自 己的身份界定很困惑,有时办理有关手续、证明等相当麻烦。
四、“城中村”要如何发展
(一)重点抓好 城中村 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城中村”人居环境的种种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或配套 程度低。比如道路设施、卫生设施等等。因此,从避免“城中村”问题的角度出 发,必须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措施, 进行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基础 设施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在建设时序上,应尽可能早些进行。政府应 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改造“城中村”基础设施,拉动“城中村” 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同时动员村集体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经济能力, 加快市政 基础没施的建设。
加强立法,依法推进改造
由于“城中村”改造是前所未遇到的,涉及户籍、土地的变更,还有行政管 理体制和城镇管理体制等复杂问题。国家的 法律法规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 因而操作上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各地城市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粗 糙的管理条例。需要出台一些可操作性更细化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推进“城中村” 的改造,以法律保障“城中村”改造的成果。
妥善安置村民,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中村”改造之所以那么困难,主要是利益问题没有协商解决好, 安置或 补偿没有达到村民的要求。村民的房屋被拆迁后,户籍划入城市管理,身份变为 城市居民,给予合理补偿,应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标准保障村民的利益, 解决好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就业、子女上学问题等。只有以村民的根本利 益为出发点,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顺利、稳定地推进“城中村”改造。
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高素质,培养技能
村民在特定的群落聚居生活,由于受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还比较 守旧,生活方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技术还比较低,缺乏竞争进取的精神。只有转 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技能,才能为“城中 村”的改造减少阻力。比如免费举办一些扫盲脱产班或技能培训班,摒除陋习,
使他们的脑袋充实起来,树立勤劳
致富、科技致富的意识。知识素质高了,有了 一技之长,生活就有了保障,利益得到了维护,村民对改造的抵触情绪自然就降 低了。
对城市的空间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城中村”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城中村”泛 滥,问题恶化,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教训。因此,必须树立超前意识和前瞻性, 规划好未来蓝图,对郊区、城市周围有可能将来再成为“城中村”的村庄、村群 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做到合理规划,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状态下肆 意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1442d34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6.html

《城中村现状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