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年代鉴定六法

发布时间:2011-11-30 14:31: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器物年代鉴定六法

第一法 看包浆
无论是瓷器、木器、铜器,还是玉器、砚台、印石等,各类传世的古玩艺术品,因年长日久,器品上均会留下岁月侵淫的痕迹,即所谓包浆。有包浆的器物只要拿干净的燥布轻轻的揩擦,立即就会出现一种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觉,这就是所谓日包浆亮。有人为了追求包浆效果,常常将新品用蜡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擦,色拉油浸,于是也出现了一种光亮,但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浮光,玉精光深邃的包浆亮差之千里。近年作伪的铜器,如佛像、香炉等,可以做成旧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难以造成包浆亮,就露出破绽。用氨水等化学药水浸泡的瓷器,可退去火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宝光,却毫无包浆。木器更是这样,凡是高级的木器,如紫檀、黄花梨、红木、乌木等其本身就有一种油性,加上包浆,就会越揩越亮,精光内含,灵气四溢,另人百看不嫌。可是有人不知包浆的珍贵,硬是用热水和洗洁精,将包浆洗的一干二净,变的白乎乎、燥兮兮,毫无灵气可言,殊为可惜。其他如古籍善本、书画也同样村子包浆,不过没有出现光亮,只是一种旧色,阴阳面有明显的色差,作伪书画用茶水喷洒,混充包浆,正反面就没有色差。有种色差也称阴阳面,请参见《辨阴阳》。包浆是一种难以伪造的时代特征,传世时间越久,包浆也越深,因而容易出现包浆亮。包浆是传世古物的标志,新品与旧物的试金石。

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鉴别器物的新旧,推断其年月的长短,可以少花冤枉钱!自从北京王世襄先生在80年代发表《明式家具珍赏》后,海内外掀起了收藏中国古典家具热潮。在各大拍卖行中,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黄花梨、紫檀、铁梨、鸡翅以及红木家具,价格直线攀升,出现了数万元乃至千万以上意见的高价。这一收藏热更折射到大街小巷,人们都想争购古典家具,以图厚利,于是高仿品便应运而生。他们用现代化的加工手段和作旧技术,一件件貌似古朴苍劲的名木家具便陆续上市,同时涌向拍卖行。要识别是传统旧物还是高仿新品,关键的一点便是看包浆。新品易仿,而包浆难造。如传统的黄花梨家具,就有一种因年长日久而形成的包浆,有类似缎子一样的辉光,且越揩越亮。因为高级名木的特性,加上长年累月空气侵蚀、手摸布揩等附上的一种油层物质,这是传世物品的珍贵衣裳,任何仿品,都无法与其类同。两者比较,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新老器物只需观其是否村扎起包浆便可知其真伪!同时用手抚摸来回滑动,旧物有一种滑不溜手的感觉,即所谓手感。木器、铜器、瓷器等都有相同的道理。有一位外地企业家托朋友当眼,高价购入了一张黄花梨画桌,十分高兴,因他初涉古玩界,还不懂如何让看包浆,用打火机照看桌子背面,倒是完全古旧,其实那是木匠采用旧桌木板贴衬,蒙混过关。所以,看木器的关键先要设法观看真家伙,仔细观察,留下印象,方能识别赝品。其实,黄花梨新品也完全可以收藏,因材料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贵。至今正宗材料价值昂贵,可知收藏前景看好,只是旧物与新品,在历史价值上有天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最近在古玩市场出现了一张前屏全拷头架子床,主人介绍说是红木制作,一流水平。粗看是红木,是色泽近黑的一种老红木,从床杠起全都采用拷头的床较为少见,不仅做工考究,而且甚有气派。但仔细观察不见包浆,木纹又未见黑线,因老红木虽黑,也一定有若隐若现的黑线。一无黑线,二无包浆,就应排除第一印象。难道不是红木?再仔细观察才发现是花梨木涂上染发液而成,原来包浆早已被罩掉、染黑,终于发现了破绽。因此如发现器物无包浆,就要注意有伪!特别是木器尤应注意。有两把黄花梨南宫帽椅,从照片看上古色古香,且有一块牙板是新补,可是椅子毫无包浆,令人怀疑。据说椅面也不是藤面,而是板面。因为藤面容易鉴别,藤面愈细,质量愈好,年代也较远,而且制作比较难,今缺乏古代旧藤,采用新藤则一目了然。可是用作座板却十分方便,也容易作旧,因此可以作出判断,此椅尽管要价高,实为新仿无疑,新配的牙板是故意释放的烟幕,以起到诱导作用。另有一种方法是将椅子材料,全用石灰水浸泡,椅脚再用盐卤或硝酸浸过,然后对方在露天场地,任其风吹雨打日晒。这样时间一久,木质已完全褪色变灰白,然后再将整把椅子的全部零件捆起来,当作年久散架之椅出售。这种散伙之椅,榫头等处也都老旧,仿出磨损痕,容易令人上当!传世的瓷器也同样有包浆。现在高仿红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鉴别经验的人看不出是新是旧,可用布揩。旧瓷充满包浆,新瓷却没有。有包浆的旧瓷用手去摸,没有涩度,比较滑手,新器没有这种感觉。这主要是包浆在起作用。最近发现高仿青瓷海浸作伪之法,即让刚出窑的仿晋唐瓷品,如怪兽、羊、天禄等,用网袋包裹,全部沉到海水里,并设法让一些寄生物如海贝、牡蛎等来叮吸。一年以后,打捞上来,再将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余的痕迹,混充古物。对这种新发明稍不注意即会上当,因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浆,藏家不可不察。榉木有很漂亮的木纹,像鸡翅木,俗称鸡翅榉,为榉木上品,其木纹有如行云流水,特别是红榉因为年代远,文物和理事价值高。甚至是榉木的本身,也是帮助鉴别产地的作证。如故宫所藏的明式黄花梨架子床,制作异常精美。该床由山西藏家捐献,究竟产地在哪里引起有关专家争议,而王世襄先生就是根据一根床柱子是榉木断定为苏州产品,因为苏州出产榉木,但宁波何尝不产榉木?该床苏甬之争姑且不论,断定该床为南方出品,则无可争议。总之收藏传世家具,对纪念铭文和包浆、铜件锈色,以及了解木材本身,都有相当重要意义,可千万别忘了传世铭文有包浆。前几天有消息说乡下有康熙铭款的条桌要转让,因铭文的吸引力,发心赶去,一看倒确实是康熙年制字样,但墨色漂浮,笔力软弱,更无包浆,显然是后添款,一目了然。

第二法 听音韵 据传五代柴窑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说。柴窑虽已失传,今天纵然发现柴窑碎片亦成国之瑰宝,所以我们已经无法聆听声如磬的的柴窑音韵了。但这一说法证明听音鉴别古已有之。鉴别声音大致可区分一下几种:叮叮咚咚当当嗡嗡的的笃笃仄仄朴朴等。翡翠以及玉器相互敲击,会出现叮叮的金属声,并伴有仄仄之音。寿山名石白芙蓉,敲击有的的之声,而人工模压成形的人造翡翠和白芙蓉,虽然以假乱真,但毕竟混有化学成分,其声音和真品相比会有差异。刚刚出窑的新瓷,因胎骨坚实,火气方刚,其身叮叮如金属。而年久的瓷品,经过岁月和外部因素的陶冶,其声咚咚叮咚之音似很分明,但有些器品具体听来却又似,无疑老者偏,新器偏。传世年长日久的大瓶或大碗,有响亮的当当声,其音如铜,并伴随嗡嗡余韵,久久不散,真令人觉得有声自天外来,声越响、韵越长就越佳。有些经过修补和暗裂的瓷器,一敲就有吵哑声。古人甚至鉴别砚台也听敲击听音,有说笃笃,有说朴朴。老墨不仅崩缺处发亮,且声音叮叮,而新墨因水分挥发未尽,朴朴呈木声。当然不同的物品和不同的敲击器,会有不同的声音。因此,音乐家用大小厚薄不同的碗,敲击出动人的乐曲,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这大概是听音鉴别的延伸和妙用。在古玩买卖中,常有编故事、发誓和声东击西的现象,就需察言观色,细看细想,尤其要听口音。其实有些一听即明,笔者称之为听古玩。如北方各地送来的名器大器,没有不假之理,难道送货人不怕冒风险,收藏家只有南方有?!紫砂茶壶是十分流行的茶具,不仅陶都宜兴生产的紫砂壶名闻海内外。而宁波慈城在晚清时也曾经生产紫砂壶,以及盆..钵之类,窑名为玉成窑,有说是玉岑窑。制壶艺人有何心舟.玉东石等,提款有梅调鼎.姚梅伯等人,山农丰粟居士.艾农的等为之镌刻。壶色多为黄里透红,非常精致细腻,光亮滋润。这种壶色为玉成窑特有,可知配出如此精美雅致的色泽,为配泥师的杰作!据说玉成窑只生产了七年,便不再续产,给后人留下了遗憾!近年宜兴有专门仿玉成窑的作品问世,形象颇为逼真,但仔细比较,没有真品红润细洁,文字和刻工也不及真品有功夫。由于年代久远和传世品不多,至今已很难觅得玉成窑作品。前几天,有友忽然告以佳音,说宁波慈溪发现了玉成窑茶壶,约我前去观赏。当主任出示茶壶时,玉成窑特有的壶色顿使人心旷神怡。壶为三柱提梁,是何心舟的杰作,上有半粟居士铭文,沙水一壶一气清,可谓人见人爱,壶也完好无损,可是当用盖轻敲壶身时,有些朴朴的沙哑之声,证明此壶已有裂纹,只是裂纹细小不用放大镜,难以发现,殊为可惜!所以用盖轻敲壶身是检验有无裂纹的最好办法。现在虽然普通商品壶价格已跌至每把几元,但高级工艺大师的壶依然要每把数万,传世名家名壶更是价值高昂。多年前,一把明代李茂林的紫砂壶,成交价为150万人民币。名壶倘有不一察觉的裂纹,其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购砂壶时定要轻敲、细听音韵。另一种是经过修补的紫砂壶和瓷器,也能用听音鉴别。近年因补瓷技术已基本过关,高手修补出的作品,很难看出,特别是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常被忽视。当然轻敲时要征求主人同意,薄胎瓷器应避免使用此法!以免损坏(可采用《透胎骨》)!一般修补过的瓷器,在修补处其音沙哑!用敲击之法,也能用以鉴别青铜器。新铸的青铜伪器,尽管表象锈迹斑斑,经敲击声音大多比较清脆,露出新铜声韵。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年代久远的青铜器,铜质已基本矿化,所以声音以浑浊沙哑者居多。当然在北方极其干燥又纯粹的土层中出土之青铜器,敲击之音也有较响亮的。

第三法 辨阴阳 一件漆器,新与旧引起争议,因底部光亮如新,令人怀疑;一只未上漆的黄花梨底座,也同样如此,表面看似旧物,视底却如新品。其实,这就是所谓阴阳面。器物表面即阳面因常受光线和揩擦的影响,所以比底部旧,而底部即阴面也就比阳面新了。在通常情况下,有阴阳面之物其新旧应不言而喻。否则倒反而可疑了。象牙器对光比较敏感,仔细观察就有因长期背光和面光而形成的阴阳面。这些阴阳色差均匀自然,一般色越深越浓,年代也越久。据笔者观察,在同样条件下,骨嵌和牙雕,清末民初之物,其色为白色和微黄,稍黄的为清中晚期,微红或稍微的为清中期和早期,带微黑开裂的为明或更早之物。相对来说骨嵌受色的影响较慢又较淡。有些用烟熏成的牙雕,其色浮于浅表,用药水浸过的象牙,呈红褐色没有阴阳色差。古瓷也常有阴阳面,这是古人用松柴烧窑,窑火阴阳相背而产生的时代特征。现代设备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仿器伪者为了取得这一特征,故意在一面多上了一次薄釉,给人造成阴阳面的错觉,但仔细观察能看出分界线,破绽毕露。近年来瓷器伪品大量仿造,因石灰釉甚薄,无论真赝阴阳面很难看出,但推而广之,可将土锈当作阴阳面来看,土锈多的为阴面,没有的为阳面。有些赝品在生坯时就造成伪锈颇能以假乱真,或者烧成后,用硝酸黄土包裹,硬做土锈。但没有规律,要善于识别。李唐名器人间少,赵宋官窑晨星看,收藏者不能有侥幸心理。书画作品也皆有阴阳面,因而在以前提及,不在赘述。柴、汝、官、哥、定、钧,世传六大名窑,今柴窑因遗物和窑址均无法寻找,而被除名,变成五大了,令人遗憾。柴窑窑址一说在河南,一说在浙江。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就认为在浙江。他有吴越柴窑饰棱之句。柴窑并非天青一色,还有其他颜色,其特点是胎质极薄。笔者曾见唐代越窑莲花盏,胎厚度仅一厘米。即可印证其稍后的五代柴窑实为薄胎。而有些专家认为非胎薄而是釉薄。宋以前和清初瓷器并无官民之别,只有粗精之分。而官搭民烧很有可能使精品流落民间,广大收藏爱好者,如遇薄胎越窑作品,要考虑是否即是被遗忘了的柴窑。瓷器的阴阳面有些需仔细分辨,有些非常清晰,但要通过照片图像表达却又较为困难。照片因为光线的关系,常有失真现象,如祭红八棱碗,实物的阴阳面非常清晰,但从照片上看却不明显。

第四法试沉浮 随着金银饰品保值系数的下降,人们把目光投向宝石,于是七皇一后,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猫眼、欧珀、翡翠和珍珠。这些宝石早在民国时期就已有人工合成的仿品,今年的造假技术更连技术测试也难辨真伪,因此令许多人不敢贸然介入。其实宝石可用简易的试沉浮办法来鉴别真伪,合成硅裸石即人造钻石以及其他人造宝石,在3.33/厘米3重液中上浮,而真品下沉。 紫檀、乌木、红木、铁梨木皆沉于水,而鸡翅木上浮。花梨木品种最多,古玩界有黄花梨、紫花梨、老花梨、新花梨和草花梨之分。草花梨木纹粗疏,是最差的一种。新花梨为清末民初最普通的一种。老花梨为清中晚期之物与新花梨相比多了“S”型木纹,皆浮于水。紫花梨为清中早期之物,亦有“S”纹,并有如云如浪般的晕纹,颇为名贵,浮于水。最珍贵的黄花梨,据传又有多个品种,但据笔者多年观察,为人所共识的惟见两种:一种色黄,纹细长,不见红黑木纹;一种色红,红黑木纹明显,有清香。两者皆木质细腻滋润,有类似狐狸面的小棕眼。后者最易同一种红黑纹路明显的新红木相混淆,这就需试沉浮,黄花梨浮而红木沉。老根黄花梨亦有半沉半浮的。另一种较名贵的木材为瘿木,细分有黄花梨瘿、楠木瘿、樟木瘿等。瘿木其实是树瘤,广义上常把有美丽木纹的老树根也当作瘿木。瘿木较脆,所以常作面板和底座使用,尽管分量甚重,却浮于水。还有人所共知名木黄杨(色金黄,分量极重)以及色较白,质稍软的白杨和奉化黄杨(又称大叶黄杨),皆浮于水。 浮与沉主要是物质的分子结构紧密与否之故。分子结构越紧密,分量越重,吸水性也越差;分子结构越松,分量也越轻,吸水性也越好,同时透气性也越好。苏州留园有一个楠木厅,厅内的所有家具均为楠木制成,非常气派。楠木属于浮于水的木材,不变不翘不裂而分量又轻,实为优质楠木之一,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楠木似乎已不多见,银杏木几乎跟楠木一样,有火化石之称,木浮于水,但常被用来做隔板和木对联。近见有特大的木对联,约高3米、阔50厘米,书体为宋微宗瘦金体,联云融结功夫易穷,故凭彩笔亲模写,并有彻制彻画并书款,此款却落在上联左下方。四周为间隔深雕,类似吉子的回纹与花卉,异常气魄雄伟。然其为何种木而又非榉木,正面又因年长日久常以揩擦,变得光滑,木筋显露,十分沉重,但浮于水。此物应是南宋宫廷遗物,弥足珍贵。浮类木材能与乌木、紫檀比美的则是鸡翅木,很少见。而鸡翅又分两种:一种黑子白纹,较为坚密,俗称野鸡翅更为罕见,多用于清中早期的床柱和沙橱小框;另一种色偏红质地略松,分量也稍轻,纹路略粗犷美观,偶见有大器。近见明式架子床一张,围屏皆为透雕,据说王世蘘先生一见照片后大架赞赏,说与黄花梨一样作工,价值也不相上下。

另见清中期鸡翅木大书橱一口,花纹格外漂亮,足为鹅头足,橱门刻有明诗:红豆生南国……耐人寻味,但这样的大器不多。另有如鸡翅木底座和小盒子等,藏家也非常看重。与鸡翅木近似的是铁梨。铁梨也有两种:一种偏红近似红木但质地稍粗,无黑筋;另一种偏黑,接近鸡翅木,但铁梨沉于水。近年从越南、缅甸进口的类似鸡翅木的材料,纹路近似,但分量超重,混充鸡翅木。因为鸡翅木是极度轻的,几乎跟杉木一样,不能不察。有一种古玩叫琥珀,色红透明的称血珀,最名贵,属红松枝,不透明的称蜜蜡,属白松脂,金黄色的琥珀又称金珀,均为松脂埋藏地下多年受高温高压影响而成,有千年金珀,万年琥珀之说。如金黄色的金珀内有昆虫包裹,就更加珍贵。必须注意的是,现代赝品用一种高分子的化学材料制成人造货,也能把昆虫、蚂蚁等包裹进去,其美质不亚于真品。但真品体质轻,浮于水,无气泡。仿品体重有气泡。用针扎,仿品可扎成小孔,而真品一扎掉渣。特别漂亮的琥珀也属于高档玉石。据近代张华《博物志药物》引《神仙传》载: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为琥珀。《本草纲目》有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名琥珀之说。今年古琴赝品多以杉木为之,甚至仿出漆面断纹,真假难辨。而古琴应以桐面梓底,要求甚严。也有面底皆用桐木。据说一桐木置水中取上半浮者为面,下半沉者为底,浮为阳沉为阴,俗称阴阳琴。又有纯阳琴,即面底全用浮水之上半部,不用阴材。纯阳琴传闻有暮夜阴雨弹之声不沉之奇效。而令人收藏已不管声音之如何,何况十琴九无弦,有弦亦缺知音了。明代之琴已极罕见,拍卖价每面在十万元以上。古墨的拍卖价也极昂贵,而且国家也禁止出口。明末清初之墨,多已失重,轻如鸿毛,大有浮于水之感,其实皆下沉。笔者作过多次沉墨实验。

第五法 说纹路瓷器的纹路本是瑕疵,但聪明的工匠将其引申、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名的纹路,如金丝铁线纹、冰裂纹、蟹爪纹、鱼子纹、蚯蚓走泥纹、百圾碎纹、兔丝纹、牛毛纹等。金丝铁线为哥窑的名纹,釉中有密集的红黑二线,纵横交错,繁而不乱,美不胜收。百圾碎纹和鱼子纹也是哥窑名纹,就是没有金线,相对来说后者较差。冰裂纹如春冰之裂,为宋官窑之名纹,所谓粉青金线冰裂纹是官窑的最高品位。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特有之纹,形似蚯蚓在表土下爬过的痕迹,色红较粗,与较细碎的蟹爪纹形成明显的对照。新仿的蚯蚓纹较呆笨,一比可知。兔丝纹、牛毛纹分别为建盏和清郎窑的特征,形如兔丝和牛毛,属窑变性质。有宝石釉千窑一宝之称的清初郎红窑,加上金红色的牛毛纹,流畅自然,充满动感和灵气,后来的仿品难以企及。古瓷的裂纹是年久日深自然产生的,一般疏悉无色,如冬日之柳,又淡又稀。新仿纹是将新瓷沸煮或电炉蒸烤,突然浸入高锰酸钾或烟蒂茶叶浓液中,然后再次泡制浸入墨水或涂以黑灰而成。另一种经化学处理的开纹瓷极似旧物,但斜视有一种锡光。因此,侧视纹路凡有锡光的多为新品。宋代钧窑瓷器,细看有一种老裂纹,如官窑的冰裂纹。但官窑的冰裂纹类似金红色,而老裂纹皆无色,有些形如冰纹疏悉自然,有些类似鱼子满布。因此,凡有老裂纹的瓷器皆为古物无疑。钧红瓷器虽使一统的青白瓷世界,初露曙光,显示红色,但却红里泛紫,紫中闪蓝,没有达到纯正的红色,直到明永乐宣德年间方烧出纯正的鲜红、祭红,流芳千古。笔者曾过手宣德祭红八角碗,里白外红,八条凸棱十分自然明显,八角宛如一朵盛开的菱花,非常动人。细观器身红釉,有无色的裂纹,器内白釉也有一种淡色的类似哥窑的纹路。宣德祭红问世后不久,该技术不知何故很快就失传了,直到200年后的康熙朝,才在郎廷极的督导下,仿烧成功。人称郎红,郎红与祭红相比,祭红失透光泽感不强,而郎红有宝石红之称,脱透如玻璃,光感极强。除了祭红所具有的内外无色的冰裂纹以外,郎窑还多了牛毛纹。牛毛纹如金红色的牛毛,密而不裂(即纹未开裂),疏而不乱(未纵横交错),遍布器身,垂直向下,异常优美漂亮,令人赞叹!细视真品的裂纹上浮器表,笔者称之为蛛网纹。这种网纹因年久之故,皆粘有灰尘呈黑色,网纹又细又密,常需避光侧视,方有显现,与另一种釉下冰裂纹迥异。这一时代特征,是高仿品无法企及!康熙以后,红釉器列代也有仿制,但不可和郎同日而语了。近年红釉器烧制已过关,但总是难以达到康熙郎红的境界和韵味!另有一种孔雀绿的瓷器,也非常名贵,但孔雀蓝和孔雀绿常常混淆,一般蓝多指陶器,而绿常指瓷品。清初以前的孔雀绿看起来总有一些老气,宝光内含,浑身布满鱼子纹,密而细少,表面有蜘网纹。新仿品就较粗疏,釉面玻璃光泽极强,缺乏宝光。传世的孔雀绿瓷器比较稀有,多为管窑。另有更名贵的珐琅彩瓷器,釉大多较浓厚,明显高凸,细观亦有一种细微裂纹。其他瓷器的釉色,多为釉汁元素变化而来,在烧前不见有色,以铜为着色剂就能烧出红色,以铁为着色剂烧出黄色和绿色,而珐琅彩的区别是在烧前已有颜色,用多尔门油调彩,据说红色多用红宝石烧,白色即用车榘石烧成,因此珐琅彩非常明贵!

瓷器中有种弦装饰,笔者曾经见过一康熙郎窑红凤尾尊,它与一般凤尾尊不同,中部的肩特别阔,而足部未撇,与通常凤尾尊有别。高40厘米,肩直径27厘米,极其雄伟气魄,发色极好,浑身脱透如玻璃,上半部垂满金红色的牛毛纹,且有一种猩红如牛血之感,上釉在二次以上,全器微凸出七道弦纹,颈部二道肩部三道,近底部二道,光素的器面有了七道弦纹,显现了立体感。全器变的精巧雅致,该气底足极其光滑,底釉为苹果青,据说比米汤底稍晚,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郎窑精品。郎窑内外皆有裂纹,器口的苹果青釉,细看有块状感,这也是一个时代特征。参见《观底足》。雍正朝瓷器以静细著称,有一种逗青釉弦纹尊,直口长圆腹,二边有羊首高凸,棱角初颜色泛白,非常耐看,全身亦有七道弦纹,特别精致细巧,令人赏心悦目的豆青釉,又闪显出细微的桔皮纹,增加了器身的韵味,加上精致细巧的七道弦纹,令人百看不厌,底款大清雍正年制,为一件雍正的官窑精品。宣德年间的紫金釉直口尊,唇口,高30余厘米,口径20余厘米,内外皆为紫金釉,底露胎,中心类似半球微凹紫金釉,本身无纹,工匠却在器身上中部,用肥厚的乌金釉涂了三处,随着釉的流淌,成了类似泼墨写意的图案,非常生动,一处流下四条痕迹,极似桌子,一处像一只猪,另一处似一件少见的器物,可见在紫金釉上,有意涂上黑色流淌粗纹路使光素的器身美化,造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那是纹路的魅力。康熙年间有一种红釉器仿哥窑,极其罕见。哥窑开片,有蓝色、绿色、黄色,很少上有红色。近见一只红哥窑观音尊,高42厘米,糙圈足,米汤底,浑身布满哥窑纹路,富有情趣。哥窑纹路有百圾碎纹、鱼子纹、金丝铁线等冰裂纹,金丝铁线与百圾碎纹相比,多了金线而已,其余基本一样。鱼子纹形,如鱼子,冰裂纹有大有小,官窑多为大纹。这些纹路皆有大器小开片,小器大开片之说,成反比例的为佳,如一种笔筒,只稀疏的开了几纹大片,即为小器开大片之物,较为珍贵!另有一种窑变釉的纹路,雍正朝非常突出,多为红釉窑变呈蓝白色,充满动感,形如瀑布,亦名贵真品,不多可得。哥窑瓷器以独特的纹路见长,胎骨与官窑器差不多,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陶瓷界历史就有官哥不分的说法,这主要是指两者在造型和胎色上是十分接近的。哥窑和官窑的开片纹是不同的。金丝铁线是哥窑最著名的特征,是哥窑首创的纹路着色技术。在器物出窑后尚未完全冷却之前,置入掺有紫金土的浆水中,深层的纹路渗进紫褐色的浆而成为铁线纹;浅层的纹路渗入少量浆汁而成为金丝纹。哥窑开片较为细腻均匀,不似官窑片纹那样疏郎。哥窑的匠师们还能够把开片掌握到大片套小片,粗纹隔细纹,非常难看。明人余永璘北窗锁语》云:哥窑宋时旧物,留传虽久,真赝相杂,人间颇多,求真者精美者绝少。宋哥窑瓷器是五大名窑中被仿造最多的品种之一。明清两代、民国时期以至于今天都不断有大量的仿品问世,但绝大多数仿品粗陋不堪,不值一谈,只有明初和清雍正朝的仿品达到一定水平。

第六法 闻气味近年各类工艺品行情看好,仿古艺术品也应运而生,如硬木制作的人物兽品、灵芝如意等,古态龙钟、情趣盎然。但这些仿古艺术品多系机械流水作业生产,与古物相比收藏价值有天壤之别。要区分仿品还是古物,除了细看凹凸交接处是否有砂皮痕外,我们也采用闻鉴定方法。传世之物均无木味,除非清末民初一些浓香型的木料,如檀香和香樟或留依稀残香。仿品看似古旧,用布或板刷用力揩擦后,必能闻到树性气。再如价值昂贵的黄花梨家具,藏家梦寐以求,谁藏有一桌一椅便可以引以为荣,因此仿品相继而出。实际上凡黄花梨古家具,大多为明末清初之物,经过三四百年寒来暑往,表面纵然有清香也早已挥发殆尽,那些用布轻揩即能闻出香味者,必是新品无疑。其实新品黄花梨也价值不低,因为材料名贵,但缺少了史价值和稀有性,价值就不可与古物评论。对仿古书画,也可用闻纸味的办法来识别,倘用的是旧纸,可以闻到墨味,因古墨名贵又不易得,一般仿品极少使用,多以墨汁仿就。那些急功近利者,往往现仿卖,所以,墨汁味不易散尽。有些仿明铜佛像,高数尺,重约百公斤,造型生动,伪锈逼真。可大件铜制品难以清除铜腥气,用力揩擦,腥味浓烈,一闻就露出马脚。有些传世品虽为明清年间之物,用力揩擦并非皆无腥味,笔者对一件传世的铜香炉进行鉴别时,发现也有些腥味但不浓,而此间铜炉为明清年间之物,流传有绪,无可争议。炉呈栗壳色,包浆锈色皆滋润古朴,为堂名款。传世的古家具,包括门窗、屏风等,因年久木质发白,有三种木材容易混淆,即银杏木、楠木、樟木,以闻鉴。香樟为浓香型,纵然年代久远,而香气不失,所以佛像大多都以樟木制成。银杏木有一股浓腥气,也是年久而气味不失。银杏木有一定硬度,又不蛀不裂不变形,是佳材之一一般多用来做挂屏、落地屏,还有搁台面板,但近年已十分罕见了。楠木的气味倒不甚明显,硬度也较前两种为软有人对古陶进行闻鉴,古陶也确实有一种气味,特别是干燥的器品用水浸过后,气味更浓,使藏家深信不疑。但是这种气味,在夏天下雨过后的水泥地里也能散发出来,因此可靠性受到质疑。据说有些古瓷确实能散发出一种香味,可能在制作时放进有关特殊香料。清初有一书画名家,得到一件香瓷,喜不自胜,特将他的室名改为瓯香馆

看一件玉器,不管它器形如何,应先看它的质地和品种;是硬玉还是软玉,是新山还是老山,是生坑还是熟坑、是河南玉还是和田玉?新疆产的和田玉久负盛名,细腻温润,有近似油脂的光泽,俗称羊脂玉。学名角闪石,硬度为莫氏6-6.5度,又称软玉。另一种叫辉石,属翡翠一类,硬度为6.75-7度,又称硬玉。古玩界对吃刀不吃刀的玉器,分别称为新山和老山玉。新山玉不管新老皆柔嫩易刻动,老山玉也同样不分新老,则刻不动。美玉有凝脂美之外,还有一股灵气。传世玉件更有一股老气,或称旧气,这是年代久远所形成的一种特有标志,作伪者难以仿造。材料清楚了再看做工,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精雕细作,贵在工艺;一种是良材不雕,璞玉无价。这就要凭自己取舍了。手工琢磨定会留下某些痕迹,如孔的外大里小,如平面略呈波浪形等,要凭经验判断。一般来说,新玉多机器雕刻,老玉多手工琢磨。这就从难度、数量、个性、艺术等方面拉开了档次,从而直接影响到价格和收藏意义。另外如何鉴别真伪,仿品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生坑玉器,即出土玉器未经人工盘弄,经过人工盘弄出现宝光的称熟坑。生坑玉器一般均有灰皮和土锈,因此容易作假。其二是用硝酸浸过的低档玉器,混充旧玉,质地太软。生坑古玉真品,如有土化现象,已不在软硬之例。这类玉器的特点毫无光泽,明眼人一看便知。再其次是用出土老玉材高仿良渚文化古玉,有些以假乱真,与真品相比凹槽太浅。作工大多不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e537d780eb6294dd886cfe.html

《器物年代鉴定六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