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7-09-08 20:47: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名词解释

生物防治: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进行控制的防治方法。

现代生物防治:指研究及利用自然天敌与害虫及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控制害虫在接受的经济损失水平以下的科学与技术。

生防制剂:又称生物农药,是指直接利用生物生产的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具有杀菌,杀虫或抗病的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化学生防制剂:以生物体内活性次生代谢产物为原料制成的农药。

昆虫疾病流行学:是研究病原寄主和环境相互作用与昆虫疾病发生流行规律的科学。

症状:是指患病昆虫常表现出机体和行为上的反常,包括行为失常,对刺激反应不正常,发育受阻等

病症:是指虫体构造上的病态变化,包括任何解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异常、体色变化等

综合病症:症状和病症二者的合并,代表一种疾病的症候群

昆虫疾病:昆虫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得病

微生物农药: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为原料制成的农药。

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的寄生而引起,能使昆虫得传染病的病原生物.

非传染性疾病:包括不良的物理环境因素,捕食或寄主引起的创伤,化学杀虫剂的毒杀作用 等不良反应

败血症:细菌在虫体血液中大量繁殖引起的病态,通常全身感染。

毒血症:细菌等微生物的毒素散布在血液里而产生的症状,在未待血腔中有细菌等大量繁殖之前即中毒死亡。

抑病土:所有不利于病害发展的土壤

根际:也叫根围,指根周围受根生长影响的土地。

根际微生物:生活在根际附近土壤中,依赖根系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得微生物。

根际促生菌:定殖于植物根际,兼有植物病原菌,根际有害微生物,直接或间接促进植物生长。

植物内生菌:指其生活的某一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组织和器官中的真菌和细菌,有真菌、细菌放线菌,80%有益。

竞争作用:指处于同一生境中两种或多种微生物群体间对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同时需求的竞争现象,拮抗菌与病菌的小生境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捕食作用:指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主要有:真菌捕食线虫、原生动物捕食细菌、藻类捕食细菌及其他藻类。

抗生作用:是一种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物质或有毒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使另一种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抑制,而本身不受影响的现象。

土壤抑菌作用:指土壤中或同土壤接触的微生物繁殖体的萌发受到抑制的现象

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交互保护:指植物在接种一种致病力弱的微生物后不再感染或少感染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现象。

诱导抗病性:指植物在在生物非生物因子作用下调动自身天然防御系统而产生的抗病性又称获得免疫性。

木霉属:产生类似附着器的构造侵入病原真菌细胞,导致菌丝体畸变裂解。

放线菌:是一类形态为丝状,以孢子繁殖,介于细菌和真菌的陆生性较强G+原核细菌。菌丝细①μm

暂居菌:偶然降落或污染植物地上部分表面的微生物

附生菌:生活在植物体表面,主要借其外渗物质或分泌物为营养定殖繁衍的居留菌

芽孢杆菌:一群好氧或兼性厌氧,产芽孢的阳性苏云金杆菌的总称。

兼性病原细菌:是一类营腐生生活,也可寄生于昆虫体内,寄主范围较广,在寄主消化道内产生毒素使寄主死亡

专性昆虫病原细菌:是一类专性寄生的芽孢杆菌,只能在寄主细胞中生长繁殖,不能腐生,不能再人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对特定的昆虫寄主有很强的致病力

环境:影响病原的致病力、稳定性、滞留、扩散、传播寄主的易感性和抗性寄主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因子:病原、寄主还通过传播者扩散,传播者包括:天敌、蜘蛛、螨类、鸟类等。

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阳光、风、雨等

病原的专化性:涉及到寄主的范围、感病性和免疫性问题,研究昆虫病原的目的在于利用这些病原来防治害虫。

地上部病害:病原菌通过植物地上部分进行感染,以及病原菌在植物地上器官度过他们全部生活是或部分生活是的病害

气(叶)围微生物:又称为叶表微生物,叶面微生物,指的是附生或寄生于植物的叶部周围的微生物。

内生微生物:内生微生物多指内生菌是指生活在植物体内,通常被缩主细胞膜包围或是细胞基质包围,与缩主植物互惠共生的一类菌,包括真菌和细菌。

拮抗菌:具有抗生作用的微生物。

寄生性天敌昆虫:一生中的一个时期或终身附着在害虫寄主的体内或体外,从寄生摄食寄主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自身的肾脏阿玉同时致使害虫寄主死亡。

捕食性天敌昆虫:以其他昆虫和动物为食的昆虫,这类天敌直接蚕食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刺入害虫体内吸食害虫体液使昆虫死亡。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表面或细胞中,从寄主中汲取营养,并引起寄主病害。

重寄生:指病原菌被寄生的现象。

寄主的易感性:生物受某种刺激的影响或受某寄生物或病原侵害的倾向状态。

寄主的种群特性:更受制于种群的特性结构,种群的密度、数量动态、性比、年龄相配、空间分布、扩散、聚集等对流行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嗜铁素:是一类对铁离子具有专一性结构能力的化合物。

抗菌谱:拮抗菌具有的杀菌范围。

抗生指数:琼脂板上拮抗菌系抑制病原微生物抑菌圈平均大小。

抗生值:抗生值和每克土中微生物量的乘积。

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大分子抗菌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噬菌素等。

现换率;指在特定时间受危害寄主数量(或危险种群的比例)

发病率:为一定时间间隔内特定种群中新病例的数量。

感染率:一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寄主引起可测的病理变化称之为感染。

感染率用(R)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单位接种物下的平均感染率。

表现感染率用(V)表示:寄主中单位感染组织上疾病的增长率。

传播率:病源或寄主物从感染源进入新寄主的过程。

寄主的行为:行为和扩散影响病原物的传播。

单期寄主:寄主昆虫只寄生在其寄主的某一虫期并能完成发育

单期寄主类型:卵寄生、幼虫寄生、蛹寄生、成虫寄生

跨期寄生:寄生昆虫经过寄主的②个或③个虫期,才能完成发育

水平传播:病原从寄主的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

垂直传播:(遗传特性):病原直接从亲代转移到子代

PGPR定植于植物根际,兼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植物根际危害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

假单胞菌,芽孢,土壤杆菌,生物抑制主要菌

Rresidue残留 resurgence杀天敌 resistance抗药性

六大作用机制:抗生、重寄生、捕食、寄生、交叉保护、诱导抗性。

生防微生物: 原核: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②真核:原生动物、真菌、藻类 ③非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

常见毒素有两类:内毒素、外毒素

根际有益微生物:①)共生菌:根瘤菌,某些放线菌和菌根真菌。 ②)根际促生细菌(PGPR

昆虫病毒的种类:①核型多角体病毒②质型多角体病毒③颗粒病毒④痘病毒⑤无包涵体病毒

线虫类型:①微生物型②捕食型③寄生植物型④寄生脊椎动物型⑤寄生无脊椎动物型

诱导因子:非生物诱导因子——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生物诱导因子——物理诱导剂和化学诱导剂。

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方法:①保护利用本地天敌避免和减少直接杀死天敌创造适宜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条件。②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③异地引进天敌和助迁。

果蔬病害的防治方法:低温、气调、化学防治、辐射、热处理、生物防治

生物因子诱导方法:.利用与病原菌相近的无致病力的菌系,病原菌的弱毒株或病原菌的组分 .利用非病原菌诱导:植物内生菌,植物根际细菌PGPR

地上部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机制:①抗生②竞争③重寄生④交叉保护作用及有法抗性

地上部病害生物防治的生防措施:①种苗处理(拌种、浸种,包衣,蘸根)②喷雾处理③诱导处理

生物防治特点:.防效好,人畜安全②.不杀伤天敌③.低毒,不污染环境,有效成分多样性,难以产生抗药性④.可利用生物工程加以改良。

生物防治应用的特点:①利用自然中不同生物种间的对抗作用③天敌对有害生物种群的控制密度方式起作用③天敌对控制作用是延续和自行持续的

诱导抗病性的特点:.广谱,非转化型②.相对持久性,稳定性③.迟滞性,传导性。

根际促生菌特点:①定殖于植物根系,优先占领根际②抗生素、嗜铁素直接作用与植物病原菌,抑制植物根及有害生物③产生IAA调节促进植物生长④诱导植物抗性。

附生微生物的变化特点:(附生微生物分为:附生菌、暂居菌)

①植物生长前期,叶面养分水平很低,耐生菌主要为细菌②植物生长中期,页面分泌物,外源养分增多,酵母菌数量上升③整个生长季节都有丝状真菌的孢子沉积

诱导抗病性的特点:①、抗病的广谱性和非转化型。②、相对持久性和稳定性。③、迟滞性和传导性。

细菌杀虫剂的特点①毒力高②稳定性③残效期长④作用迅速⑤有选择性⑥可以大规模生产,经济安全

交互保护作用:植物已感染了一种病毒或病毒株系后,对其它病毒或病毒株系的侵害产生抑制作用

交互保护作用特点:①发生于同种病毒的株系间②发生于不同病毒间③发生于类病毒之间

植物内生菌作用原理:①保持植物体内菌群平衡②促生作用③生防作用④增强宿主抗逆性⑤产生活性代谢产物⑥做外源基因载体

放线菌应用方式:①、直接应用:⑤④0⑥活体制剂②、抗生素利用③、酶及代谢产物利用

抗生作用机制:①、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②、影响细胞膜通透性③、作用与能量代谢系统④、抑制菌体蛋白合成⑤、抑制病原细胞分裂⑥、诱导植物抗病力

弱毒株系的获得:①从病毒危害严重的田间植株中获得②通过高温处理获得弱病毒株系④用生物技术获得

植物感染病毒病后表现的症状:①花叶、黄花、红花②植株矮化,丛枝,畸形③形成枯斑及坏死

侵染性病害的特征:①主要由弱寄生菌或腐生的真菌或细菌引起②伤害是病害发生的前提③许多采后病害源于田间④第二次侵入者的危害性更大⑤产生真菌毒素

同种病原引起的综合病症表现:.行动和反应异常 .消化障碍③.发育障碍④.生殖障碍⑤.体色 变化⑥.因病致死后虫体的变化⑦.染病和因病致死的虫体中有病原存在

芽孢:好氧兼性厌氧,产芽孢的G﹢细菌 其作用原理:抗生、竞争、诱导植物抗性,产生抗生素类物质,发挥抑菌作用

昆虫种群变动的原因:①内因生物潜能——昆虫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殖潜能和生存潜能。②外因环境阻力——外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捕食性天敌猎物存活策略:①伪装②警戒色③拟态④最后的防御措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071ed1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c.html

《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