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

发布时间:2018-06-23 09:36: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 教材

苏轼词两首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合作探究,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学生已经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古代诗歌,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但是对词的鉴赏还有些隔膜。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诵读法篇文章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品味其文辞美、意境美,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3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本文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4讨论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一共有两首词,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

第一课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1、作者简介: (生说,师补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二)诵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品读文本深入探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 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2)词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4体悟感情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四、 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本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炉,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况味!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板书设计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江山如画 穿、拍、卷

小乔(美女衬英雄) 羡周瑜 姿英发 谈笑 儒雅 才干

叹自己 早生华发

用简练的词汇概括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本课所学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第二课时 定风波

(一)读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定风波》,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

下阕:雨后)

c.提问: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给同学们三五分钟自行讨论)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读文本深入探

(1)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

(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卓尔不群,非同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双关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

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PPT展示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江湖闲散生活;“”——官场奔波。再看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

5.学生齐读上阕。

(2)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抓住酒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

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板书))

2.“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表层:回头看来一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提问:又提到了雨,那么这里的雨和刚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烟雨是不是一样的呢?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

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举例《题西林壁》)

关键问题的讨论(高潮)

4.“归去 与词中哪句相照应?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

明确: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苏轼的其他词作中找到依据——PPT展示《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忘却营营”“江海寄余生可以见出苏轼是早有这样的想法的。

5、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拓展阅读,延伸文本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延伸阅读,让学生了解苏轼不一样的情怀,加深对其的思想理解。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 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 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 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板书设计

定风波

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

上阙:雨中

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

儒道释思想

七、作业布置

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风雨人生》。文体,字数不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f608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e.html

《苏轼词两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