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概要

发布时间:2018-10-22 03:00: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

——遥感数据来源:2000918号第457波段

一·区域地势地貌概况

宁波位于东经120°55'122°16',北纬28°51'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在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甬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宁波东临东海,东部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嘉兴与上海,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部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市的地势与我国的地势相吻合,整体成箕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海岸曲折,港湾纵深。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海湾两岸。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土质一壤土和淤泥质土壤,河网率高。按地貌成因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相比剥蚀平原,堆积平原面积大,地势低,有第四季系沉积,如宁波平原、三杯平原、余姚平原、港湾小平原。剥蚀平原处于风化剥蚀台地,无第四季系沉积,如丁家畈平原和道士桥平原。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发源于天台,主峰位于余姚市与奉化市的交界处,止于姚江盆地。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并延伸经新昌县、宁海县和奉化市。主峰位于宁波市、绍兴市和台州市的交界处。东北部和中部为甬江流域平原,由宁波平原、三北平原和余姚堆积平原组成。地势比较平坦。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余姚和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天台山余脉形成的象山丘陵和穿山半岛丘陵之间隔着象山港。翠屏山和四明山之间有姚江谷底地。由四明山和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的浙西山地丘陵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

在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界线均较明显。其具体表现为:

①区域内的山地主要以低山为主,其地势陡峻、脊线清晰,山体阴影明显且分布较宽,表明沟谷切割较深并多为V 字形;从山地整体构造格局来看,其山脉多沿NE向展布,也即典型的“华夏式构造”。

②丘陵地势较平缓,地面破碎,季节性河流、冲沟、切沟较多发育。其中,山体阴影较少,局部地段有窄而暗的阴影条带,反映了单面山的特征,其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

③谷地呈带状,与河谷一致,在山区多为窄而暗的阴影,反映了峡谷地貌的特征,其形态为明显受一、二级断裂构造控制而发育的深切河曲(即山区弯曲型的河流)。山前地带河流侧蚀作用明显,谷地开阔,河漫滩、阶地广为发育,目前山前地带大多已成为居民点和农田。

④由于断裂构造,宁波断陷盆地地势低洼,零星分布于山区周围。且面积较小,并基本上被农田所覆盖,在遥感图像上呈红斑点状。

⑤平原地势平坦,水网错综复杂,且平原区域主要由大片农田构成,在TM图像上呈红色调。

⑥从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出,位于中北部的平原(或慈溪北部滨海平原附近)呈蓝白色调,色调明显浅于其他呈红色调的平原。这是由于中北部平原的形成时间较晚,是不断侵蚀——堆积的结果。除此之外,这种堆积情况还有不断向北边扩张的趋势。

二·区域山脉特征

市域内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天台山。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四明山是天台山脉的支脉,在宁波境内自北向南穿过余姚鄞州奉化。天台山在宁波境内的支脉除四明山外,其余4大分支从宁海西北、西南进入宁波,延伸至北仑镇海

1)四明山:

又名句余山,位于浙东南火山喷发带宁波仙居喷发亚带上,为仙霞岭北支山脉,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岭。山脉由境西南即奉化西部、余姚南部入境,向NNE蜿蜒。山体含域内西部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的余姚南部及奉化与鄞州西部的低山、丘陵、以及中、北部堆积平原区内的丘陵。山脉主体走向NNE,但因受NWWNW向阶状大断裂影响,故在其主脉两侧及北侧则另有NWWNW向支脉发育。NNE向主脉位于嵊州许宅至余姚晓岭、新昌竹岸至鄞州樟水一线。

2)天台山:

又名桐柏山,斜跨浙东南火山喷发带宁波-仙居,定海-黄岩两火山喷发亚带上,为仙霞岭中支山脉,系曹娥江、甬江、灵江分水岭。天台山主干山脉在天台县,宁波境内为其余脉,自境西南即宁海南西入境,北东绵延斜贯境东南。山体含域内西部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的奉化西南部与宁海西部的低山、丘陵,以及东南部低山丘陵港湾区内的所有山地。山脉整体呈NE走向,入境后分中段、东北段两支。中段山脉呈NNE走向,位于奉化白杜至宁海桑洲、剡江间。东北段山脉呈NE走向,沿布象山港两岸,被其隔为南北两支,宁海、天台、新昌交界的蟹背尖系域内最高峰。

三·区域水文及特征

1、河流发育:

宁波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主要河流有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根据TM遥感图像所反映出水系的特征,可得出宁波区域的水系类型属于树枝状水系,而河流也都是蜿蜒曲折的。并且从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出,甬江三角洲属于尖头状形态。

1)甬江:

甬江由发源于四明山东麓秀山尖的奉化江和发源于上虞境内四明山的姚江于宁波市区的三江口汇集而成。三江口以下的甬江河段习称甬江,亦称大浃江。流向东偏北,在镇海招宝山汇入东海。是浙江省的七大水系之一,也是宁波的母亲河。

甬江江道有弯道8处、浅滩6个,尤以镇海三官堂和对江的鄞州梅墟段落弯度最大。河口呈喇叭形,潮汐现象显著。在TM图像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甬江流域的水系呈树枝状,而河流也都是蜿蜒曲折的。弯曲的河流又可分为两种:山区弯曲型(深切河曲)和平原弯曲型。山区弯曲型河流是因为断裂构造的存在,水流沿着断裂构造带蜿蜒流动;平原弯曲型河流由于平原面积大,河流随意摆动,便产生了弯曲现象。

2)姚江:

姚江又名姚江、舜江,是甬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四明山夏家岭。上游四明江,发源于余姚市大岚镇。北经四明湖水库后入绍兴上虞市,至丰惠镇新江口与通明江汇合,再向北回到余姚,折向东南流至三江口汇人甬江。姚江原系潮汐江,河床平坦,中下游地势低洼,部分江段狭窄弯曲,流速缓慢,出水受潮汐顶托或遇暴雨排泄不畅,易积涝成灾。

3)奉化江:

奉化江是甬江在三江口以上的主要干流,发源于四明山的秀山尖南麓,流经奉化、鄞州区、海曙区和江东区,有剡江、县江、东江和鄞江四大支流。在整体上看,甬江、奉化江以及其分支鄞江、剡江、县江水系其总体分布、排列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即沿着北东向断裂带发育;但在局部区段,河流存在明显拐点,其流向突然转为北西向、北北东向 或东西向,这是由于它们是受北西向、北北东、东西向各自的活动性断裂带影响。

奉化江各主要支流的流路几乎毫无例外地均受断裂制约,其成因多属断裂河谷,境内主要的河谷盆地都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河谷盆地。通常沿断裂成带分布并具一定的方向性,其中剡江河谷盆地主要是沿NE向断裂发育而成,,而鄞江与县江河谷盆地则分别为沿NW 向、NNE 向断裂发育。

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形成一个大型的Y字型,通过遥感图像可以明显的看到余姚江和奉化江的弯曲程度远远大于甬江的弯曲程度。弯曲的河流又分为两种:山区弯曲型(深切曲流)和平原弯曲型(自由曲流)。山区弯曲型河流的发育方向往往是由断裂方向决定的。余姚江的发育方向大致为由西北向东南,这可能是余姚至镇海浦大断裂所造成的。余姚至镇海浦大断裂,西段为余姚湖山,东经镇海延向舟山市普陀。奉化江的发育方向大致为有西南向东北。镇海至温州大断裂,在镇海东侧向北潜入灰鳖洋水域,南经鄞县横溪。宁海岔路延向临海,于象山港北东向港湾至峡山附近突折北北东向。平原弯曲型河流(自由曲流)又叫迂回曲流,它常形成在地壳下沉的宽广的冲积平原地区,河谷宽阔,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较自由的迂回摆动。而甬江正发育于宁波平原上。

值得一提的是,从遥感图像上,我们可以发现三江的汇合处在姚江方向出现一个牛轭湖。这是姚江河流“截弯取直”,废弃的河道就形成了牛轭湖。并且,在奉化江上也有许多的牛轭湖,其中既有人为施工的因素,也有自然演变的因素存在。

2、海岸线

宁波海岸线漫长,总长度占浙江全省的三分之一。宁波境内有“两湾一港”,海岸线北部为杭州湾,中部为象山港,南部为三门湾。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为滩涂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宁波市的海岸走向主要以北北东和北东向为主,这也和大陆上的构造走向有直接的关系。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东南部海岸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而中北部平原地区的海岸,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海滩沙洲广阔。

其中,穿山半岛就是两种不同海岸类型的分界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穿山半岛,是浙江大陆的最东端。南北分别为佛渡水道和螺头水道。本区构造位于东南沿海巨型隆起带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活动带的北段、温州镇海北北东向断裂带、昌化定海东西向断裂分别从本区西部北侧通过而龙泉宁波北东向断裂带斜贯穿山半岛。

四·地质构造

宁波位于浙东北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的二级构造浙东南隆起区。新构造主要表现为缓慢抬升、夷平作用和缓慢沉降堆积作用的低山丘陵区。宁波区域地质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形成了本区特有的网格状构造格局。

宁波是甬江、奉化江及姚江交汇地段,现代地貌主要是白垩纪时期开始的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主要是地槽、地台和陆缘三个阶段。陆缘阶段以大规模火山活动为主,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发育。地质构造表现为断块运动、造盆活动所形成断裂、盆地构造。

1、断裂构造

根据断层与节理的性质,断裂构造一般呈“X”型,集中分布在宁波区域东部(呈NE向和NNE向)、西部(主要呈NE向和NNE向,也存在NW向和NNW向)。以NENNEEW断裂为主,NENNE出现频率高,长度大,在宁波东部。EW出现频率低,长度小。

1NE向断裂

NE向断裂,即宁波——庆元断裂,对山体展布、侵入岩侵位、大碶平原沉积和地震具有控制作用。该断裂南起福建,经浙江省鹤溪、仙居盆地、天台盆地,潜入宁波盆地、大楔平原,延伸至舟山群岛。

该断层控制了早、晚白世盆地和花岗岩体的分布,控制了第三纪基性岩浆喷溢,直接控制了宁波盆地南东边界,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有过活动。这是一条至今仍有活动显示的大断裂,也是宁波区域地质构造中最主要的断裂方向。

2NNE向断裂

NNE向断裂,即镇海——温州断裂,对宁波平原和大碶平原沉积、山体展布以及火山地震具有控制作用。该断裂南起福建,经温州、临海、宁海、鄞州横溪潜入宁波盆地,在小港、镇海露出地表,向北延伸入海。居中国东南沿海漳州--宁海断层的组成部分。

断层控制了白纪宁溪盆地、宁海盆地、宁波盆地和西店、小将等花岗岩体;控制了第三纪基性岩浆活动;控制了深圳温泉和陡崖深谷地貌展布,沿断层发生过多次历史和近代地震。

3NW向断裂

NW向断裂,即余姚——五乡断裂,西起余姚,沿姚江谷地向东延伸,经过宁波市老三区、邱隘、五乡,至象山港,主要由宁波--邱隘、洪塘--宝幢两条隐伏断层组成。

断层控制了姚江谷地的展布和沉积,并控制谷地地貌单元界线呈直线状。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断层有过活动,沿断属层有低温地热异常和数次微震分布。

4EW向断裂

EW向断裂,即昌化——普陀断裂,经昌化、杭州、姚北、镇海蟹浦,从宁波化工工业开发区、镇海炼化厂北侧入海。断层控制了慈溪平原第四纪沉积和地貌单元的界线。

线性构造是遥感图像上由各种断裂引起的色调(色彩)、微地貌、水系等标志沿一定方向展布所显示的线性(或带状)影像特征。结合线性构造,根据遥感图像,可以看到:宁波构造盆地主要由造盆活动形成,其属于向斜构造,长宽比为31,接近于圆形状态。其断裂方向主要以NENNENW为主。山地由断块运动形成,属于构造断块山地。其中,四明山呈上升状态;宁波盆地呈下降状态。除此之外,境内主要的河谷盆地都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河谷盆地,且断裂构造的发育情况主要以河流水系发育为表现形式,断裂构造的发育主要是四组,两两成对出现。而其通常沿断裂成带分布并具一定的方向性, 其中奉化江、剡江河谷盆地主要是沿NE向断裂发育而成;县江、东江河谷盆地主要沿着NNE方向的断裂构造发育而成;而鄞江与姚江河谷盆地则分别为沿NW向、NWW向断裂发育。

2、盆地构造

宁波盆地是一个早白垩世断陷式构造盆地,南界起于奉化县城之南,北部与灰鳖洋相接,总体呈北北东走向。盆地中形成一个北东向向斜构造,是一个西北翼宽阔,东南翼狭窄的不对称向斜。

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形成了本区特有的网格状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区内的地质作用和地震活动。

五·主要地貌类型及特征

宁波市地质构造上位于闽浙隆起带的东北端,区域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以丘陵山地居多,切割强烈,地形破碎。主要地貌形体受构造体系格局控制呈北东走向。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

从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出,位于中北部的平原(或慈溪北部滨海平原附近)呈蓝白色调,色调明显浅于其他呈红色调的平原。这是由于中北部平原的形成时间较晚,是不断侵蚀——堆积的结果。除此之外,这种堆积情况还有不断向北边扩张的趋势。

根据大地构造、形态成因及区域性等综合标志可将全市划分为3个地貌区:西部(四明山天台山)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东南部(象山港三门湾)低山丘陵港湾区,中北部(宁波慈北)堆积平原区。

1 西部(四明山天台山)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

其位于境内西南,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该区由四明山、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山体走向与构造线近似一致。地形十分崎岖,除狭窄的河谷地带外,平原面积很少。

该区处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与下沉的过渡地带,被抬升一侧的新层崖历历可睹,如四明山南麓,崖壁绝对高差达700m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升降变化具间歇性特征,山地层状地形十分发育,普遍保存有五级剥夷面,即830~900 m680~750m480~550 m300~350 m170~250 m。域内断陷盆地、水系的地形及发育主要受交叉断裂构造控制。构造盆地以和缓起伏的丘陵地形为主要特征,相对高度大多在500m以下。奉化江口至鄞州金陆一带因处宁波构造盆地核部,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侵蚀切割则形成周围峭壁陡立浑圆平坦的堡垒状地形丹霞地貌。域内网流大多源短流急,对地面冲刷切割作用仍然十分强烈,只有在断陷盆地内才发育有小块冲击平原。盆地边缘山麓地带,普遍发育有中,晚更新世的洪积扇形地或洪积阶地。

2 SE部(象山港三门湾)低山丘陵港湾区

其位于境内SE即温州-镇海大断裂以东范围,包括北仑、鄞州、奉化、宁海沿象山港北岸分布的低山丘陵及整个象山半岛。另外在TM影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区小平原、丘陵、港湾有规律地相间分布,象山港、三门湾深入该区内陆。

区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以断块构造及与之相伴形成的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从宁海红色盆地、象山港、东钱湖、宝幢至袁家一带破碎丘陵以及海岸线的总体延伸方向来看,均与NNENE向构造相一致,显然受其控制。域内的低山,丘陵包括沿海岛屿在内,均系天台山脉的北延部分。而宁海至峡山一带呈NNE向展布的早白垩世串珠状盆地则是由地堑断陷构造所造成的,盆地内地面冲刷分割甚盛,形成浅丘起伏的垄岗状地形。但出露面积均较小,所形成的方山地形或玄武岩台地比较零碎,温州---镇海大断裂通过宁海---奉化一带山麓,中、晚期更新世洪积扇群相当发育,而且有的已被切割成为洪积台地,或发育了晚更新世洪积----冲击一级阶地。这是由于该断裂西侧自第四纪以来长期处于上升状态,只是上升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其东侧自中更新世后期则转为下沉,但近期断裂两侧均表现为相对稳定状态。

该区外营力作用主要特征表现为,侵蚀剥蚀作用占优势,地貌分割较盛。沿岸以海蚀作用为主,海积作用次之,区内河流均规模不大,源短流急,独流入海。由于新构造震荡运动的上升量甚小,河流下流谷底时见狭窄的平原,如白溪、凫溪等,沿海基岩港湾日渐淤积。稍大的海成平原有大碶、长街等;港口角及岛屿因浪蚀作用则多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3 中北部(宁波慈北)堆积平原区

位于境内中,北部。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全部,余姚、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主要由宁波(鄞奉)、三北和余姚(姚江)堆积平原组成。域内主要地貌特征表现为:平原上除四明山北延余脉残丘外,地势低平。三北平原其上发育众多与海岸线近乎垂直呈扇形分布的小河沟,而奉化江、余姚江则分别迂回于宁波与余姚平原之上,并在宁波市区汇合成甬江后蜿蜒入海,河口两侧继续发育冲击---海积平原,新构造运动在该区表现为持续沉降。宁波平原、余姚平原形成的地质构造基础分别为早白垩世NNE向簸箕式拗陷盆地和NWW向地堑式断陷构造,而三北平原则主要是在新生代拗陷盆地的基础上发育的。第四纪以来,域内曾几经沧桑变化,只是由于河流和潮流携带的泥沙淤积量大于地壳的沉降量,才逐渐演变而成今日之平原。

六·结语:

宁波地处宁绍平原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区域内的水系主要是在断裂构造控制下发育而成的,断裂及其活动明显地控制了流域地貌的发育。境内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条山脉,主要河流有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海岸线漫长,港湾曲折,海岸走向主要以北北东和北东向为主而在EWNENWNNE 向这四组断裂构造中,又以NE 向断裂构造最为突出、最具决定性意义,它为贯穿整个宁波区域的主干断裂带,严格控制着同方向的断块山地、甬江水系、奉化江水系、断裂谷地和盆地的形成与发育。

境内主要的河谷盆地都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河谷盆地,其通常沿断裂成带分布并具一定的方向性,其中奉化江、剡江河谷盆地主要是沿NE向断裂发育而成;县江、东江河谷盆地主要沿着NNE方向的断裂构造发育而成;而鄞江与姚江河谷盆地则分别为沿NW向、NWW向断裂发育。

宁波地貌大致可分为三个区:西南部四明山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中北部堆积平原区,以及基岩港湾丘陵区。因此,甬江流域地貌主要是在内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宁波现在的地貌主要是受到构造运动、岩性、外营力和人类活动四方面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b83d5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a.html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概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