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二章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教案3

发布时间:2020-04-09 15:34: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设计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从容说课

本节所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教材提供了两段资料供学生讨论,在教学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资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丰富的资料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形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上网收集资料

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热点话题: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1)

师:在资料1中我们看到三位居民出于各自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爱好,对居住地有各自不同的选择。如果是你的话,你选择住在哪里?

(这一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热烈讨论,教师要创设一个热烈的讨论氛围)

生1:如果让我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我会选择郊区。也许很多人会选择市中心,因为那里里热闹,交通方便,商品样式多。但市中心有许多污染,如:空气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等。而现代人,却越来越喜欢住在郊区,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能给人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生2:如果让我选择,我会和杨女士一样选择生活在市区,因为这样不仅生活很方便,而且我喜欢浓浓的都市味道。

生3:我认同刘先生的选择,但首先我必须赚到很多钱,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师:对于住房的位置,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那么人们对居住地的选择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生1:距市中心的远近、房价、个人收入。

生2:个人兴趣、交通便利与否、住宅区与位置环境、服务设施、居住观念等。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选择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特别是对居住地周围环境的要求。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悄悄蔓延着这样一种现象——居住郊区化。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2。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广州是我国居住郊区化现象出现比较早的城市之一,现在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居住郊区化正成为一股热潮,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

(媒体展示:文字资料)

北京城区人口正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远郊区已经成为北京人的新选择。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只有1/10的北京人还住在城里,包括迁移和流动人口在内的绝大部分北京人都将成为郊区居民。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趋势?

生: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的收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居者有其屋”转向“居者优其屋”。

师: 说得很好!“生活在田园,工作在都市”,这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那么居住郊区化的出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居住郊区化趋势的主要条件是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展。

师:居住郊区化会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

生:居住郊区化将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功能区的组合发生变化,也使城市的结构发生变化。

师:你们觉得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你赞同这种发展方向吗?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生1:居住郊区化可以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降低,减少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生2:可以刺激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生3:居住郊区化必然带来私家车大量增加,给交通发展带来压力,汽车的增加也会加剧污染。

生4:对于那些生来属于都市的人们而言,绿野山林、鸟唱虫鸣只能是生活主旋律中偶尔穿插的片断音符,繁华的都市核心才是他们演绎主流生活的真正舞台。

师:我们究竟“择郊而居”还是“固守老城”?我们来看看不同人的不同理由。

(投影:住城外的N条理由)

亲近自然:很多选择住在城外的人,都看重了城外良好的空气质量。在远离城市的生态环境中,有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空气负氧离子。据测定,一般住房中每1立方厘米氧气中的离子含量为25~450对,城市街道上为0~500对,公园里为170~600对,在山顶上为240~1100对。

空间开阔:有人算了笔账:在北京城里买七八十平方米房子的钱,按三环内商品房1平方米8000元的价格,在城外可以买到160平方米。喜欢空间开阔的闫某就选择在郊外买房,剩下的钱差不多可以买辆车,何乐而不为呢?

人口密度低:2003年初,原本住在北京亚运村附近的柴女士搬到了五环外的翡翠城。她说:“小区人口密度低,外部的环境安静不事张扬,正好符合我个人的风格。”柴女士觉得搬家后清净了许多,闲暇的时候就躺在自家的露台上,很轻松舒适。

道路通畅:柴女士的孩子在西北边上学,别墅在西南边,但这并不妨碍什么,因为家中有车,而且道路通畅,一般单程也就30分钟,跟原来住在亚运村所花的时间差不多;并且孩子还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所以他们从来没觉得搬家后有什么不方便。

城外居住城内出租:赵先生和老伴以前住崇文门附近,因为年纪渐大,他们都想找个清净的地方生活。在邻居的推荐下,买下了天通苑的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同时,他们决定将崇文门附近的小两居租给上班族,每月的租金就够付月供了。

师:我们再来看看反方的意见。

(投影:住城里的N条理由)

交通便利:住在城里上班、生活都方便,尤其住得离单位近简直是种享受。购物也很方便,超市、邮局、报亭一应俱全,而且走几步就到。

人气够旺:“我们这个年纪就喜欢热闹,要每天走出家门一片空旷,既无车马声也看不见多少人,非得憋死不可。我就喜欢那种车水马龙的气氛,绝大部分时候我都不喜欢一个人呆着,因为那样很孤独郁闷。”这是一部分年轻人的选择。

身份象征:“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怎么着也不能再住郊区了,买城里的房子哪怕小点都行。在乡下的老父亲就曾问起我:买的房子在哪儿,离天安门有多远啊?我要是买个郊区的房子,家乡的父老乡亲会说,跟咱们村没多大不同吧?”工作3年多的任强先生坦白地说。

孩子上学方便:“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离孩子的学校近,而且还得是重点学校。我们当时在西城买房就考虑到孩子以后可以上好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可是至关重要的。”王先生说,这是所有家长们的共识。为让孩子进名校,更为孩子将来上学方便,很多家庭不惜重金在城里买房。

生活方式多元:“住在城里可以有多种生活方式选择,比如看电影、唱卡拉OK、和朋友泡酒吧,玩到几点都行,不用每天下班就着急早早回家,也不用考虑太晚回家费用太高或者安全没保障。”杂志社编辑小英说,除了睡觉,工作、购物、休闲都要去城里,所以她还是选择住城里。

师:看来任何问题都有它的两面性。在郊区化之风盛行多年后的许多发达国家,目前正以“回归都市生活”的理念大规模地推进着新一轮的住宅运动。在纽约、在巴黎,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告别郊外重返都市的怀抱。相信若在城市的中心,有一个规模适度、品质高尚、价格适宜的社区,城市绿化和主题广场、城市公园的大规模建设,让城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指数得以大幅度提高,置业者将会作出毫不犹豫的选择。相信一切都在实践中,一切都会逐渐走向合理化。

备课资料

一、住房位置的选择

住房位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房子具有在位置上不可移动的特点。好位置,工作、生活处处方便;差位置,上班、购物样样为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购房者“一选定终身”。传统观点认为住宅应靠近市中心地段,但近些年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和城市中心空气污染的加重,“工作在市区、居住在郊外”的新观念逐渐在我国形成,许多城市远近郊区已建成一大批规划合理、设施完善的住宅小区,由于价格低廉、环境宜人,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一般地说,选择住房位置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考察位置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位置的远近,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主要是一个与交通条件相联系的时间概念。对交通条件的考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道路设施:包括道路的种类、密度和等级,以及道路宽度、路面状况、开口的多少等方面。

公共交通:包括公共电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的路线数,与市内各主要区域联系的广泛程度,使用出租车的方便程度。

交通管制:包括行车路线、方向、时间、速度限制及车辆种类限制,是否有停车场及有多少停车场。

2.生活服务设施

生活服务设施可分为两大类:

商业服务设施:包括综合性及专业性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副食商场、菜市场、饭店、银行储蓄、邮政,以及服装加工、家电维修等小型修理服务门店。在新建居住区中,往往是规划中有各类设施,但因社区规模小、人口少实际没有建成。

文教体卫设施:包括学校、图书馆、书店、剧场、电影院、体育场馆、医院、保健站等。对这些设施除要考察规模外,还要重视其服务、管理水平、对外声誉和知名度等方面。

3.市政基础设施

主要内容包括供水、供热、供电、供气、通讯、环卫等方面。购房者应在那些各种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挑选房子,这些地段一般位于城市主干道、次干道附近,否则有些市政设施难以接通,将给生活带来很大麻烦。

4.周边环境

购房者应挑选那些空气清新、有早晚休闲运动的场所、社会风气和治安良好的地理位置作为居住之所。

二、上海人居住环境追求郊区化、园林化

密集的商务高楼,入夜耀目的霓虹灯光,熙来攘往热闹的街市,始终是上海人不忍割舍的典型都市生活气氛。但上海人也开始抱怨发达的城市生活距离自然太远,钢筋混凝土“森林”里没有生态气息,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园林化。

40多年工业化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布局,大大限制了上海中心城区朝园林化方向发展的空间。上海虽已在著名的外滩沿江地带建起了绿色走廊,并下决心在南京路闹市区及衡山路等特色街迁走大型商店和工厂,建起城市景观绿地,但毕竟属于“见缝插针”式的绿化。

园林化所需要的大规模布局空间,看来只能在近郊地区找到。所以上海从近郊入手,推行创建园林城区的举措,借近郊在快速城市化中的布局调整之机,为近郊城区园林化确立发展空间,导入城市人口,建立具有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和生活体系的城市郊区新城。

位于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区,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以“绿色”著称。这个区与浦东新区一道被挑选出来,创建国家园林城区。过去提起闵行,最鼎鼎大名的是上海汽轮机厂等“四大电气金刚”。现在的闵行,在一般市民中最记得住的是其地铁沿线最为热门的几处商品房楼盘,而这几处楼盘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一律打出了绿意盎然的“环境牌”。

闵行区园林局叶新龙局长说,园林城区的绿化不应该是点缀性的绿化,而是融入市民生活的“生活型”绿化。绿化是闵行的“生活品牌”。记者接触到的不少中等偏上收入的工薪人士在考虑买房的取向时,几乎一致地选择“到闵行去”,因为那里环境好,树木多,生活起来感觉舒适。

经济利益成为绿化的一个推动力。闵行不少房产商都在实行“先绿化,后造房”。莘闵房产公司投资260万元建起22.5亩莲浦滨江绿地,使本来滞销的莲浦花园最后一排楼房一销而空。在闵行,政府规划部门将楼盘方案中的一两幢商品楼房抽掉建绿地的故事很多,有的房产商往往一时想不通,但售楼结果却大大超出其预料,绿化效益远高于多建一幢楼的所得。

“生活型”绿化渗透于生活空间。在居民小区,大块绿地横陈于一排排楼房之间,绿地之旁有座椅,绿地之上有条条小细石砌成的过道,喜欢抄近道的居民可直穿绿地。在贯穿整个闵行区的沪闵路上,雪松、龙柏、刺槐、香樟、女贞、墨西哥落叶杉等高大乔木冠叶相连,一条绿地长廊几乎找不到大的空缺;行车过此,就这一道绿地风景也够赏心悦目的了。在老闵行的江川路,胸径40厘米以上、近50年树龄的一排排参天香樟树,当得起“上海一宝”;春夏之季,浓阴铺地,漫步其下,颐养身心。千年古藤盘错其中的古藤园、以溪边梅影著称的莘庄公园,更是闵行人休假时的好去处。

虽然上海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3.5平方米,但像浦东、闵行这样的园林城区,其人均绿地面积已达7.77平方米和10.3平方米。

三、郊区化真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出路吗?

郊区化真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出路吗?它能够找回那些被大城市遗失的生活肌理吗?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梦”。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要安家,就住到郊区去,因为市中心聚居着穷人,富人只拿它当经营地。在高速路上,每天人潮来去。每家最好有两辆汽车。等儿子上了中学开始追女孩子,就得预备第三辆车了。这样的郊区养大的孩子,就是在1968年以后造就动荡的那些反叛青年。他们把50年代美国梦的主体——郊区生活,叫做梦魇。

应该承认,郊区化确实使外迁居民的居住水平从技术指标上得到了提高。然而,日积月累,依赖郊区来满足大量居住功能的城市扩展方式,也日益凸显了它所带来的困境。

首先,城市中心的经济活动最密集,因而工作机会也最密集,每天大量员工涌进城市是必然的集体行为。结果如何?通勤耗费的时间使人精疲力竭,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无论何时、几个人、何种目的的出行,都只能指望汽车,郊区居民被圈禁在小社区之内,丧失了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的自由,丧失了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漫步、发呆、看人、被看的自由,丧失了与其他社区的居民随机地邂逅交流的自由。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剥夺带来的心理隐患日益暴露。

再次,私人汽车的交通模式严重占用土地、消耗能源、污染环境,这是毋庸赘言的共识:美国家庭在汽油上的花费只占他们消费负担的3%,仅仅两年以前,美国的汽油价格每升仅合人民币1.5元上下,而他们的GNP是中国的二十几倍。若非以这等便宜的能源消费条件做支撑,美国那种以汽车文化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就极其可疑了。

还有,沿着低密度蔓延的辐射方向,城市迅速地鲸吞着乡村,不久,郊区的自然景观次第被城市聚居的建筑景观取而代之,郊区生活的概念被颠倒,郊区生活的质量讽刺性地再度被毁灭殆尽。住在郊区逐渐重新变成了住在城乡结合部,重新变成了住在城里,只不过,这个住处离工作地点实在是太远了!

最后,由于郊区生活方式要求住户具有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它实际上造成了严密的阶级隔离。同一个社区的居民,身份地位彼此相近,城市人口结构的自然生态不复存在。

四、我们应该“择郊而居”还是“固守老城”?

城市郊区化的热潮是否会造成生活方式不经济和整个社会资源浪费? 目前,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大范围扩张以及特大城市的迅速扩大等现象日益成为时代变迁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组织的调查统计分析,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化的进程将会明显加快,直至50%后将会放慢。中国广大城市基本上都处在一个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近十年来,各地房地产开发的“郊区化”发展趋势日渐显著。随之,“择郊而居”和“固守老城”两种居住模式也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一)城市郊区化带来负面影响

有关专家指出:城市郊区化的局面与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具体国情不相符,如不加以控制,将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郊区化会造成生活方式不经济,造成整个社会资源浪费。

首先是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我国人均占地面积较少,耕地和森林覆盖面积较少,而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必将蚕食城郊绿化带与耕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是交通工具的泛滥。当人们居住在城市郊区时,人们以车代步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以目前中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还很难承担购车以及汽车消费的巨大开支。随着中国轿车的普及,必然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此外,城市郊区化会导致原来完整的城市人文结构被打破。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城市郊区化后,中心城市经济衰退、功能紊乱,也必然会危及郊区生活。当人们纷纷移居郊外时,城市中心的功能进一步淡化,前期投资的大量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新都市主义的理想境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条件的局限。 在中国盲目推行城市郊区化进程必然要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城郊结合部开发的新型住宅小区或卫星城,给低收入者提供了廉价房,但由于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孩子就读带来诸多不便。在广州,市区发展商注意到这样一种“回流”趋势:就在不少房地产买家义无反顾走出城外的时候,有一部分郊居买家,却在将郊区物业或出租或抛售之后陆续返城。由此,以新城和城市更新来代替郊区蔓延的“新都市主义”的居住理念被导入市场。

新都市主义重视住宅设计和住区社区整体规划,而非仅仅是居住地点的选择,如对卫星城镇的规划、设计是把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使生活、休闲、工作“三位一体”。有专家指出,新都市主义来自西方,恰恰带着西方文明中理性、科学务实精神,是对住宅产品的升级与换代、生活方式的提升的一种选择和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都市主义”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涵盖了城区规划、居住区地块控制、住宅密度控制、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举措。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努力的结果,便是自然生态性、经济性、产品高品质性等新都市主义居住区要素得到完美实现。而这种住区显然不仅仅限制在某一区域,无论是市中心,或远离市中心,有这“三性”的居住小区,都可以称做“新都市主义”住区。

(三)新旧城区开发改造应同步进行

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也像人体一样,需要不断新陈代谢。对于房地产界“居住郊区化”和“新都市主义”之争,业内人士喻惠平指出:居住郊区化形容城市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号召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逃离市区,向郊区寻找舒适空间。而新都市主义则认为真正高质量的生活仍然在都市,郊区的种种不便短期内无法改变,要求人们留在都市继续快乐地享受生活,并号召规划部门、开发商共同努力,改善都市居住的品质和面貌,使都市不再徒有物质繁华,而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空间。要让城市重新焕发迷人的魅力,就要不断提升城市中心区的自身质素。政府的土地批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开发新城区和改造旧城区的问题上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使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同步进行,协调发展,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发展新城区,后又回过头来改造老城区所造成的被动和浪费。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有条不紊,它的市政配套、商业商机、就业便利等优势,都有赖人性的、合理而有序的规划和建设,而不在于浮躁冒进和盲目跟风甚或唯利是图。

(四)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由美国建筑界和规划界提出的,目的是想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完整的生活品质,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逐步摆脱过度依赖汽车的情况,替代过度的居住郊区化的浪潮。新都市生活主张是对旧城以及居住郊区化的反思。起初提出时,是针对郊外居住的。城市要发展,势必要向郊区扩张,可郊区由于市政配套、生活配套都不尽方便,便有人提倡新都市生活主张,使居住环境更加适合市民居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ac0399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8.html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二章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