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1-11-23 19:08: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沈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历与变化

我的家乡沈阳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时的繁荣,民国时的混乱和新中国开国时的辉煌都在沈阳的历史都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一)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冶炼、轧钢、电缆,第一机床等各大国营企业是这一时代的代表和先锋,在当时,在铁西区的工厂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们是让全沈阳市最羡慕的人。中国第一台机床,中国第一炉钢等等荣誉是所有沈阳人的骄傲;巨大的机器的轰鸣声和高高耸立的烟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无疑,那时的沈阳是东北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时,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不能得到满足,穿衣吃饭都要政府通过各种票据来统一安排,三代同堂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大多数职工和干部都安家于狭小的平房中。以厂为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对外来的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有明显的排斥心理。

(二)三十年改革之路

八十年代初期,铁西区的发展势头还相当良好,诸如冶炼,轧钢,电缆这样的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承担了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任务。然而,在铁西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沈阳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对工业污染问题缺乏重视,使得铁西区的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天空呈现灰暗的黄色,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状的烟尘是那是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这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多数职工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看病报销,定期组织旅游,计划分房,这都是建国初期无法比拟的。

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铁西区的辉煌迅速退去,昔日最让铁西骄傲的大型企业却成了铁西背上巨大的包袱。顶峰时期曾有万余职工的冶炼厂每车间只剩二三十人,巨大的厂房空旷而衰老,工人们到30公里外的疗养院做最后一次疗养;电缆厂因交不起采暖费被迫让留守人员放长假,工厂办公室内的冰冻结了半米多厚;轧钢厂正在拆除。2004年前,铁西区23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各种债务总额高达27亿元。这时候,陷入困境的铁西区流行起很多顺口溜:洗手没有肥皂,干活没有手套,什么时候发工资不知道。不仅铁西的工人没钱,整个铁西区都成了有名的贫困户,2002年铁西区每平米的土地出让金只有邻近和平区的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铁西开始了东搬西建的全面改造,把原来的工业企业搬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去。树挪死,人挪活,这场大搬家,成了很多铁西企业的命运转折点。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同时,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二从铁西区三十年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不可否认,越来越迟钝的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改变这个经济体制就得与外面建立广泛的联系,吸收外面的新鲜空气。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设备和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在中国热火朝天地上演。但是,在改革开放已然走过三十年后,我们回顾一下在这三十年中的得与失,我们又不得不正视这三十年中的成绩和问题。

(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

第一,衣食。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城里的居民每个月只能供应三十几斤粮食,粮票就像钱一样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那时,人们餐桌上食品品种很少,主要以粮食为主。现在人们的餐桌不但非常丰富而且更加注重营养搭配。

第二,住行。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楼群林立的社区中。城市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多种交通工具供认选择,还有部分高收入者拥有自己的汽车。

(二)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在对工厂的管理上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在效率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缺乏与外界的技术交流,领导们都是严格遵照上级指示办事的,基本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改革开放后,企业的领导者有了更多的实权,很多国企大胆的引进外资,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了很多创新之处。生产方案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在改革前甚至改革初期,大多数青年在择业时还都抱有一种铁饭碗的态度。他们所选择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缺乏自己的主见和价值取向。工厂中的工人文化水平偏低,师傅带徒弟的做法非常流行。而今,青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到专业的技术学院或是接受更深的高等教育,在知识水平和知识层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三)精神信仰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新中国建国初期那建设的热情和思想的红潮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不能相比的。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的信仰是空前高涨的。可随着国门的打开,民众的思想变得利己起来,我们丢失了最初的精神信仰,各位成功的企业家,明星,运动员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

也许是从人们搬入了楼房起,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就逐渐淡薄了,大家都关起门过日子,老死不相往来。同时,竞争意识深入人心,结果较过程相比似乎变得更重要了,第一是竞争中的强者,第二则很快很被人们忘记。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少了一点而相互猜忌就多了一些。

(四)环境的破坏

历史中的沈阳是美丽风雅的,杨柳绕堤,清风拂面。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生产中,沈阳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曾跻身于十大污染城市之列,铁西上空的暗黄,浑河绝种的鱼虾都是很好的证明。尽管现在环保问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前车之鉴我们要牢记与心。

三.改革开放的方向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在改革中发展,我们也在改革中进步,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近三十年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的发展,这不是单纯追求GDP总量的时候了。一方面,我们应更加重视发展的内涵,接手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走一条高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决不能在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和谐社会将成为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必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2008是喜忧参半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看到了中华儿女深深的爱国情,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改革之路的困难是暂时的,这条路我们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53b3e84afe04a1b071de21.html

《沈阳的变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