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18-04-25 15:43: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法

一、学习表征

原本初中理科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成绩却不理想(尤其是物理、数学屡受挫折),书本上的例子都很简单易懂,但是习题与考试却往往有着出乎意料的难度。单门学科的挫折感,会导致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有两次“爬坡”和分化。在高一有一个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爬坡”阶段。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能不能衔接好,是否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生活环节。如果到了高中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一时跟不上,思想情绪上产生某些波动,则会加重脱节的感觉。高中一年级学生除了学习上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外,其他方面也有相应的变化。必须结合孩子的成长整体地观察和处理问题。进入高中后,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范围和深度都有变化。单纯的听家长老师话的慢慢少了,理性思考开始占了更多的分量,在这个时候学生一旦学习上吃力、跟不上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应给以更多的关心和教育。

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焦虑。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会经验到焦虑的情绪状态。高中学生是产生焦虑情绪比较集中的一个群体。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身心发展都还不成熟,自己调节心理能力也还不强。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对学生焦虑的关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在高一年龄段,语言(尤其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由于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缺乏高中应有的自学能力,用功但不得法,所以不能取得预期的成绩。学习不适应。

高一学生从初中步入高中,学习的课程难度加大,学习量增加,成绩下滑,从而产生自卑感。竞争的激烈。身为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时,基本都是所在班级、年级的佼佼者,但一进入高中,高手云集,人人都有危机感,人人都鼓足了劲,想找回自己在初中时的位置。但常常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差距使他们失落、无助、自卑。生活不适应。初中时,是走读,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都是由父母代劳,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独立生活的能力。进入高中,寄宿生活中有着重重困难需要他们自己去克服,无处求援,这使他们常为无法完成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而垂头丧气,懊恼万分。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他们常常不愿意向家长、老师和朋友诉说,只好闷在心里,苦闷不堪。而学习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慢慢来,这一切使他们心理负担加重。对新环境、新教学内容、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对学习没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学习效率低下。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学习方面和其他别的方面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不愿和别人交往,有话也没处说,很容易情绪低落。因此,他们变得缺乏耐心,心情烦闷。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从前,做任何事都缺乏信心,生活中不喜欢交际,性格内向。不堪学习和生活的重负,常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常常无端的感到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面对学习产生了消极、逃避心理,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能自解,情绪不稳,沉默寡言,意志消沉,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生怕别人取笑自己。孤僻离群,喜欢独处,远远看着别人说笑做事,不愿和同学在一起。

二、心理状况

兴奋·失落·彷徨

面对新的学校、老师、同学,呈现在高一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深深刺激着他们的感官,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妙的遐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兴奋慢慢消失了,面对着强手如林的对手,大部分同学的心里感到了一股失落。能够考上高中的同学,大多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在初中他们是老师的宠儿,是同学羡慕的对象,众星捧月般的感觉使他们感到无比的优越,无比的自信。而现在可谓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第一只有一个,大多数同学感到了失落,甚或产生厌学的情绪,它们出现了心理不适应。表现为无精打采,对学习失去信心,感到自己很无能,甚或憎恨自己,处于彷徨状态。特别是对成绩一般,而上进心又特强的学生,这种处于中游的成绩对于他们简直有点生不如死的感觉。如在我校高一某班,一男生因学习成绩一般,情绪忧郁,在宿舍吃安眠药自杀。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引导,也许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行为。
独立·叛逆·冲动·
    高一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主体意识觉醒了,独立意识增强了。教师的谆谆教诲,父母的殷殷嘱托,他们觉得非常逆耳,甚至出现了顶撞老师、父母的事情,叛逆的心里非常强烈。他们总认为:你们说得我都懂,我已经长大了!我有我自己的思想,出现了所谓的“代沟”。但他们毕竟处于发展时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遇事好走极端,缺乏辩证思维,有易冲动的特点。在我校曾发生一起打群架事件,事件起因非常简单,一男生出校门时碰了另一男生脚一下,那个男生非但没有道歉,反而怒目相向,另一男生感到受到侮辱,晚上纠集一干人殴打该学生,致使其重伤医院,而他自己也被学校开除。高中生活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如果他们再多一点理智,我想他们的结果将会使两个不同的世界。
 丰富·压抑·释放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约16-18岁,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起来。同时,他们渴望获得友谊,具有极强的归属感,对异性同学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他们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承载了父母过多的期望,承载了老师迫切的追求,家庭、社会、学校的要求都压在他们稍显稚嫩的肩上。正处于花季的他们,经常感到的是厌烦、忧郁、紧张,于是,在学校中出现了一种现象:早恋,甚或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谁没有男友或女友,就会被人耻笑,觉得自己缺乏魅力,生活得非常灰色。此时他们的情感是最脆弱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如何处理学生的恋情,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工作。当然,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追星、上网。

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逆反心理。

这是中学生在青春期正常的心理表现,由于高中阶段处于少年向成人世界的过渡,中学生急于期待外界社会对自己的承认,表现为一种对成人话语权的强烈地反抗,极力地摆脱对成人的附和盲从地位,甚至我行我素,尤其对教师和家长的意见,高唱反调,采取抵触情绪,甚至强词夺理,这类学生容易做出越轨行为。

2.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没有主见,没有原则,过分依赖他人喜恶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了以往的好朋友为伴,内心渴望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住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难免产生孤独感,心中不踏实,他们更希望尽快溶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了。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虚荣心强,好“面子”,即使自己不喜欢,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不合群的人,而改变了自己。

3.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各样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故意制造事端,想令别人也不好过!
    4.松懈心理。

考上高中重点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高中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如愿以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高中重点班就肯定能上大学,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这些学生过于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有意地忽略自身的主观因素,或出于自负觉得自己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到了高三自己就自然会努力学习,一样来得及。

5. 焦虑心理。

进入高中重点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高中后,尖子云集,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

6.失落心理。

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 

7. 高傲心理。

优秀生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大部分进入重点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优秀生,因此倍受老师、班主任的钟爱,经常得到的是表扬和奖励,但有时却造成了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的现象。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

8、早恋心理。

高一学生正值青春期,随着神经系统和各生理器官的发育趋向成熟,其性意识快速增强,异性交往的期望越来越强烈,产生怀春的情爱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畸变,这一时期如果老师和父母的关心、指导不当,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从而陷入早恋误区。

三、家长策略

要及时认清:高一阶段,倘若学习上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功课很可能会掉下来。

初中时期,家长经常“参与学习”,进行课后辅导检查等等。而到了高一,课程、教法、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一时就失去了习惯套用“模子”。落差感于是就产生了。

家长应将“参与学习”转变为“策略共商”:协同孩子制订计划,督促预习、单元小结和及时改错,培养其主动性。

1.         转变观念。

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要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要认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e0e100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b.html

《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