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杨露

发布时间:2013-07-14 18:40: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罗经国《滕王阁序》典故英译之我见

初唐文豪王勃的即席之作《滕王阁序》堪称是我中华民族古代文学的奇葩。其英译本不仅可以满足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文化的了解愿望,还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有重要的意义。罗经国是当代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所编译的《古文观止》精选本,作为向爱好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散文和帮助中国读者学习英语的文本,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就《古文观止》精选本中的《滕王阁序》作为个案对其典故的翻译和英译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字 《滕王阁序》 罗经国 《古文观止》 典故翻译

初唐文豪王勃的即席之作《滕王阁序》堪称是我中华民族古代文学的奇葩。它是王勃于省父途中过滕王阁即兴所做,对仗工整,言语华丽。其英译本不仅可以满足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文化的了解愿望,还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有重要的意义。罗经国是当代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所编译的《古文观止》精选本,作为向爱好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散文和帮助中国读者学习英语的文本,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就《古文观止》精选中的《滕王阁序》作为个案,从翻译理论方面欣赏译者的雅笔,对其典故的翻译和英译技巧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拙见。

一、简介

王勃的《滕王阁序》形象地描绘了滕王阁壮丽秀美的风景,刻画了宴饮游乐的场面,并反复抒发了独为异客,怀才不遇的苦闷,间接表达出对于“圣君”、“明时”的不满之情,吐露了他复杂的情思心志,是为骈体文中的上佳之作。骈文这一文体在句法结构上要求对偶,声韵上讲求平仄,辞藻上要求藻饰和用典,故用典是骈体文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但骈文用典并非仅仅出于文体要求,往往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或为了避祸,或为了借古讽今,或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滕王阁序》一文的文学用典继承了六朝骈文用典意婉藻丽、气畅形变的艺术特点,更深层显现了在初唐时期以王勃为代表的宦游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因此,既然典故贯穿于行文之间,如何将与典故相关词语和句子准确而恰当的翻译出来,也成了是否将原文的“情”译出来,是否对外国读者具有可读性的一个关键指标。

二、翻译赏析

典故是诗文中所引用的和古代故事有关或者有来历的词语,这些故事被高度浓缩在几个汉字之中,可以在有限的词语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滕王阁序》选取历史流传中为人嘉言乐道的雅人雅事。这一文学创作中艺术性的用典与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中的直觉性总体思维有着特殊的联系。但是典故在翻译过程中一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在翻译策略中,增译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此译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是译者多处使用增译策略,有些是在介绍历史年代,人物,以及一些文化释义词等,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有些是在介绍完故事之后,为了前后衔接连贯,承上启下,增译的部分通常放在句末或者句首。

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The gathering here can be compared to the banquet in the bamboo garden hosted by Prince of Xiao of the Liang State, and many a guest is a greater drinker than Tao Yuanming. It is also like the feast at River Ye where Cao Zhi composed the poem in praise of the lotus flower. Present are many talented scholars who are as gifted as Xie Lingyun of Linchuan.

此划线句子在原文中并没有对应的内容出现,但为了使译文更加充实易懂,罗对“邺水”进行了历史故事的补充,又对“临川之笔”做了解释,借与南宋著名山水使人谢灵运相比,以衬托此地人才辈出,在座的各位诗人都堪比谢灵运。

2: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Nanchang, which was the capital of Yuzhang Prefectur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now fall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Hongzhou.

划线部分是译者加进去的,是典型的增译法。南昌城名历经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才定名为南昌。罗在此加上“南昌”,是想向外国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因为现今该地已经不叫“豫章”,也不是“洪都府”,现在叫南昌。所以这个意义的补充让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地理环境。

然而,如前文所述,王勃的《滕王阁序》除形象地描绘了滕王阁壮丽秀美的风景,刻画了宴饮游乐的场面之外,还反复反复抒发了独为异客,怀才不遇的苦闷,间接表达出对于“圣君”、“明时”的不满之情,吐露了他复杂的情思心志,这些都是通过使用典故来抒情表意的。罗对于《滕王阁序》中的这类典故采取的是意译加注解的方法,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 Feng Tang grew old quickly and Li Guang had difficulty getting promited. Jia Yi was unjustly exiled to Changsha. Was it because there was no wise emperor on the throne? Liang Hong had to seek refuge at the seaside, was it because there was no good government in his time?

以上的这个例子是王勃借着叙说他人不得志的苦闷境遇,来吐露了他的怀才不遇的苦闷,间接表达出对于“圣君”、“明时”的不满之情等复杂的情思心志。 “冯唐易老”说的故事是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是说李广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奉献在匈奴对战的战场上,东征西战,但最终不得封侯。 “窜梁鸿于海曲”表达的是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罗在译文中对对应的英译都加了加注进行解释。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its products are nature jewels. The radiance of its legendary sword shoots directly upward between the constellations Niu and Dou. Its talented people are outstanding, and the spirit of intelligence pervades the place. This was the place where Xu Ru spent the night on his visit to Chen Fan.

文章此句中有两处典故,一为“龙光”,二为“下榻”。“龙光”是指宝剑所发出的光芒。 传说晋时牛、斗二星之间常常会出现紫气。这在古人眼中无疑是天赐瑞兆,于是晋人张华请来南昌人雷焕察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不久在豫章丰城的地下果然有双剑出土, 天上的紫气随后也就渐渐消散了。在这个典故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兆观念,万物有灵,灵气与天相通。西方人读到这里可能会联想到西方的星象学说,然而星象学毕竟连结的是宗教与巫术,这与中国的天兆观念是不能全然类比的。 Constellation(星座)一词是英文中对中国星宿概念的最贴切解释。“下榻”的典故是说东汉时名士徐孺子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 德行为人所敬仰。陈蕃到豫章郡做太守,礼贤下士,为了迎接徐孺子专门设下卧榻,徐孺子来则放下,走则挂起,遂传为美谈。 罗译在这里丝毫不提“下榻”二字,而只是简单的说 This was the place where Xu Ru spent the night on his visit to Chen Fan”,然后做注解释了陈蕃和徐孺子的身份及故事。这么做既减轻了西方读者理解的难度,又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可谓一举两得。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At the farthest end of the south are the depths of the South Sea, and far away in the north is the pillar that upholds the sky, but the Polestar is still farther.

这一句中“南溟”的 翻译我们后面会讨论。句子中的“天柱”,是指传说中的擎天之柱,这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此处罗译对天柱的翻译简单有效:“the pillar that up-holds the sky”。 西方文化中也有相似的概念,所以应该不难理解。罗译巧妙的地方还在于他把这么四个需要用四句分别解释的意象(原句一般的白话文解释是“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斗星远悬”也就是说既没有说“地势极”是“南溟”的修饰部分,也没有说“天柱”在北方,而“北辰”还在“天柱”之北)整合在两句话里一起翻译,并且比原文更增了逻辑性。

6: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One keeps his integrity even if he has drunk the water of the spring of Avarice and is cheerful even if he is confronted with misfortune.

这一句中王勃运用两个典故:“酌贪泉”和“处涸辙”。“酌贪泉”的典故是说晋人上任途中,经过一处名为“贪”的泉水,传说喝了这水的人就会变得很贪心。 吴隐之不信,就取来泉水喝了,并赋诗一首,大意是说人要没有贪心, 喝了这水也不会变贪,内心纯正的人不会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而堕落。他到任后,也非常廉洁。 此句中翻译“贪泉”时使用的短语“the spring of Avarice”的形式与西方文化中“the tree of wise”、“the tree of life”之类概念的词语很像,这似乎也为中文中名为“贪”的泉水增加了一些寓意。这一句中的“爽”和后一句的“欢”其实应为同一个意思,而罗先生却把“爽”译为了“integrity”(诚实,正直),这样不但保证了句式完整,也为读者点出了重点,做到了“达”而不失“信”。 “处涸辙”是说庄子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赋税征收到手后就借给他一大笔钱。 庄子听了很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那不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吗?“涸辙之鲋”,就用于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罗先生在此处索性摒弃那个弯弯绕绕的故事,而只是用“misfortune”一词挑明了“处涸辙”的处境,直观而不做作。

7: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

I am of the same age as Zhong Jun, but unlike him, I have no opportunity to serve in the army. I will follow the example of Ban Chao, who threw aside the writing brush to enlist in the armed services and I admire Zong Que who made up his mind to seek a military career by braving the wind and waves.

这一句中有三个典故“终军请缨”、“投笔从戎”和“宗悫长风”。“终军请缨”是说汉时终军主动提出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就一定能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来他果然说服南越归汉。 “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在翻译“无路请缨”时,罗先生简单明了的译为 I have no opportunity to serve in the army.”省去了解释之工。 “投笔从戎”和“宗悫长风”都是一般的意译,值得注意的是对“长风”的翻译。“长风”是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而罗译的处理是“by braving the wind and waves.(勇敢地面对风浪)” 对基本的不畏艰险意义表现充分, 虽然少了一点乘风破浪的开阔感觉,但这种大胆收放的风格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翻译批评

在分析此译文的过程中,除了从翻译理论方面欣赏译者的雅笔,欣赏译本的恰当之处外,我还发现一些与自己理解、翻译有分歧的地方。但是限于篇幅,以下面这个例子为例表达我对原文一些理解和翻译的拙见

8: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At the farthest end of the south are the depths of the South Sea, and far away in the north is the pillar that upholds the sky, but the Polestar is still farther.

这一句中的“南溟”,指的是南方的大海,典出于《庄子·逍遥游》,原句是“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 ”罗译为“the South Sea, 在这一点上 西方读者也许会将其与 the South China Sea”的地理概念混淆。 而《逍遥游》中南边的大海应该是指大地南面的大海(庄子的时代还没有形成精确的地理概念,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天圆地方,大地四面环海的层面)我认为在此处南溟不宜作为专有名词来翻译,而应用更宽泛的解释描述性语句“the sea in the south”来代替。

四、结论

总而言之, 罗经国在翻译过程中那种不厌其烦,反复研究、求证,以求得最正确的中文释义和最恰当的英文译文的求实精神。在翻译文章之前,他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吃透文章的主旨和表达方法,然后反复思量,反复斟酌,力求用最贴切的译文再现原文的方法,是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176.62.

3.徐惟诚:《文言文全解高中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4.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月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e4badd5fbfc77da269b121.html

《文学翻译杨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