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

发布时间:2019-04-25 06:38: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

1.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时间段里,出现了时至今日依然闪烁非凡光芒的人。非凡的事集中在那个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等地出现。对时至今日依然闪烁非凡光芒的人理解准确的是()

A.李白、伯里克利、穆罕默德B.秦始皇、尼赫鲁、汉谟拉比

C.孔子、乔达摩·悉达多、耶稣D.孟子、穆罕默德、伏尔泰

2.之所以说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克里特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地区()

A.最早出现农业B.最早出现了私有财产

C.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D.最早产生了文字

3.西方谚语说: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英国近代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对以上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的宏伟指的是帝国的征服与扩张B.希腊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

C.希腊的辉煌指的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利

D.希腊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4.图中这座奇特的雕像,蕴含着一个国家早期历史的传说。这个诞生于台伯河畔、全盛时地跨三洲、疆域辽阔的国家是()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

C.波斯帝国D.阿拉伯帝国

5.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东西方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是轴心时代。下列不能列为这一时期代表人物的是()

 中国的孔子 希腊的苏格拉底印度的释迦牟尼 阿拉伯的穆罕默德

ABCD

6.“……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这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出现后多是作为()

A.政治中心B.文化中心C.军事重镇D.经济中心

71075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向教皇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这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教廷至高无上B.国王毫无权力

C.百姓受到剥削D.宗教信仰虔诚

811—13世纪,西欧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巴黎、马赛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B.西欧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D.为西欧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9.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A.削弱了天皇的权力B.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D.直接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10.丝绸之路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对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印度人B.希腊人C.阿拉伯人D.罗马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40)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

材料一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亚洲毗连。尼罗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埃及,河水每年定期泛滥,给两岸的农田带来大量水和肥料。因此,古埃及的农业十分发达。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

材料二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陆续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实现了统一,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埃及国王又称法老,他自称埃及主神太阳神的儿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并控制着大量的土地,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材料三 希腊半岛山地众多,适于农耕的土地较少。古希腊人因此经常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得不向海外移民。希腊半岛的地理条件有利于移民活动。它三面环海,朝向西亚一侧的爱琴海中岛屿遍布,适于没有罗盘的古代航海人确定航向,因此古希腊很早就开始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迁移,航海业在古希腊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1)依据材料一回答,孕育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的是什么河流?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合从事什么生产活动?(2)

(2)结合材料二回答,古代埃及建立统一国家是在什么时候?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什么?(2)

(3)材料三中,在古希腊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是什么?(1)

12.【西方文明的源头】(10)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进了贸易发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帝国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物品也传入帝国,原来较落后的帝国西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1)材料一中我们指的是哪个城市国家(城邦)?其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哪些人可以参加该机构并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3)

(2)材料二中的帝国是指哪一国家?帝国建立于何时?帝国的建立者是谁?地中海何时成为帝国的内湖?(4)

(3)材料二中的帝国同中国往来的贸易通道叫做什么?当时的中国如何称呼该帝国?当时中国可能有哪些商品流通到该帝国(3)

13.改革与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

材料一 公元7世纪,日本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1) 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7世纪的日本进行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影响?(2)

材料二 如图

(2)根据图示可知,各级封建主与其附庸之间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什么?(1)

(3)通过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

14.如图为古代世界文明区域分布情况示意图,观察下图,完成问题。(10)

(1)写出图中文明古国的名称:___,②____代表性成就是____(3)

(2)写出处一个城邦的名字:____,其代表成就是____处所指的半岛地区诞生的古代典型国家是____,后来成为对西方文明发展影响巨大的国家。二者成为西方文明之源。(3)

(3)①②③④四古国与⑤⑥处所代表的文明形成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指出他们的不同。(2)

(4)不同文明区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文明古国中的哪一项内容影响到文明古国文化的发展?古代国家与文明古国是通过哪一通道交往的?(2)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

材料 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位于亚欧交界的帝国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145345日,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20万,战船300艘,配备10万攻城重炮,一举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当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时,君士坦丁堡城内兵力甚少。拜占庭人与土耳其人决战,激战了53昼夜,529日被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

(1)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2)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拜占庭帝国衰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公元7世纪初,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者出使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

材料三 在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1)材料一中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民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日本在经济上有何举措?(2)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沙特阿拉伯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什么?(1)

(4)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保持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你将提出怎样的建议?(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0)

1----5 CCDBD6-----10 DAD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40)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

(1)答:尼罗河。农业。

(2)答:公元前3100年左右。法老。

(3)答:航海业。

12.【西方文明的源头】(10)

(1)答:雅典。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2)答: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2世纪。

(3)答:丝绸之路。大秦。丝绸、瓷器等。

13.改革与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

(1)答: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答:土地。

(3)答: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

(1):①__古埃及__,②__古巴比伦__。②__《汉谟拉比法典》

(2)__雅典____奴隶主民主政治____罗马__

(3)答:①~④古国:亚非文明诞生于大河流域;⑤⑥欧洲文明诞生于海洋旁边。

(4)答:佛教。丝绸之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

(1)答: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文化的特点。因为它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者;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处于亚、欧、非三洲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2)答: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1)答:中国。善于学习,长于模仿。

(2)答:大化改新。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答:伊斯兰教。

(4)答:珍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相互尊重、加强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 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儳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

黄花渡

黄大刚

黄花渡是一个渡口,也是一座桥的名字。

黄花渡是黄家庄第一个大学生大林出资建造的。

28年后,大林从都市回到家乡时,看到黄花渡过往还是靠那只小木船摆渡,只不过那只小木船更破旧了,真不知道能不能载得动船上的重量。大林的豪车只能望船兴叹。

大林很是气恼,还没进家门,先去找村长,“建一座桥需要多少钱,你说?

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

钱很快打到了村里的账户。

传出建桥的消息,兴奋喜悦的情绪在村子荡漾,村人说起这件事时,都说:“这下好了……”黄老师也说:“这下好了,学生上学不用划船了。”

黄老师特意跑到集市给大林打电话。“大林,”黄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喊着他的名字,“你为家乡做了件大好事,老师以你为骄傲。”

大林听了,嘴里客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黄老师是大林的小学老师,那时候,大林去学校的路上有黄花溪,大林到黄花溪边就不走了,脱了洗衣服和小伙伴蹦 进溪里玩,打水仗、捉鱼虾,玩饿了也不回家,摸进地里摘西瓜,挖地瓜,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

大林一天没到学校上学,黄老师紧跟其后家访。大林正在埋头吃晚饭,黄老师说明来意,父亲一听今天没去上学,一把拉过还在低头吃饭的大林,巴掌立马扬得高高的。

黄老师忙把大林拽到身后,问:“大林,今天怎么不去学校?

“我,我不敢过黄花溪。”大林躲在黄老师身后,脖子一梗,答道。

黄老师一听,不再责怪大林,反而劝说他父亲,“福叔,孩子不懂事,慢慢教,大林是个不错的孩子,有前途的。”

第二天,大林在父亲的催促下,背着书包去上学,才到黄花溪,就看见黄老师和那只小木船候在溪边。大林只得乖乖上了船。黄老师在船家的指点下,笨拙而吃力地把船撑到了对岸。看黄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大林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

……

但大林玩心不改,总有这样的理由那样的借口逃课去玩,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无奈了最后吼一声:“你要学就学,不学回家,老子给根牛绳让你牵。”

一看父亲真动了脾气,大林也好像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再说话,无助地看着前来家访的黄老师。

“学还是要上的,大林顽皮点,但聪明着呢,将来会有出息的。”黄老师说。

在黄老师的劝说下,大林回到了学校。

黄老师经常对大林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在黄老师的描述下,大林他们露出了向往的神色,不由好奇地问这问那。

大林说:“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呢?老师,你去过吗?……”

黄老师说:“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单说省城,就有供人闲暇时放松心情的美丽的公园,还有你们喜欢的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猴子……”

“还有什么呢?

“还有跑得比牛快的汽车,有像长蛇一样的火车,有飞机,有高到云端的大楼……”

“只要你们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不逃学,有机会老师带你们去省城看看。”

老师的话激起一片欢呼。

“你们要努力学习,走出这黄花渡。”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黄老师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 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段考后,黄老师 自掏腰包,带大林他们去了一趟省城。

大林梦想去动物园、公园玩,但黄老师带他们去的是省城的大学校园,从那一刻起,当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大林的心里发芽。

大林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生,还走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多少年过去了,黄老师还留在黄家庄当老师,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

再想起黄老师当年鼓励自己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话,大林突然觉得老师那些话语过于虚伪,要是真如老师讲的那样,那黄老师干嘛窝在黄家庄一辈子。

桥建好了,名字大林也想好了,就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这是惯例的,只是他不好意思提而已。

还没等大林找个合适的人来表达他的意思,父亲却提议以黄老师的名字命名这座桥,父亲说:“黄老师是村里第一个走出黄花溪的人,可为了村里的孩子,又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

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

但黄老师说:“不是已有现成的名字吗,就叫黄花渡吧。”

4.黄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5.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4分)

6.小说也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 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E.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以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就业。

8.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4分)

9.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9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 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衡夜思昼诵,身而力践之 体:体验

B.衡独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

C.人有所 遗:遗留

D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不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司马迁与班固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1. 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 《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 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 《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 《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 《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 《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

2. 试题分析: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3. 试题分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性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dc57b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00.html

《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