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古文(整理稿)

发布时间:2020-12-08 09:03: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校本教材

趣味小古文阅读篇目

(五年级上学期)

1.一人性缓[1]

【原文】

有人性宽缓[2],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3][4]火所烧,乃曰:“有 一事,见之5已久,欲6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然则 7 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隧8收衣火灭, 大怒曰:“见之久何不早道9?”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

【注释】

1选自宋无名氏 << 籍川笑林>>

[2性宽缓:性子缓慢。

[3裳尾:旧时人所穿衣衫的下摆。古代称下衣为裳

[4为:被

[5之:指火烧裳尾这件事。

⑹欲:想要

[7然则:那么

[8遂:于是

[9道:说

【译文】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的裤 脚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 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 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那人问到底是什 么事。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裤脚了。”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 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慢性子人 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

【赏析】

1•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语言描写和与急性子的人对比,明

确的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带有讽刺的意味。

2.体会故事中的讽刺与启示: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不懂事情的轻重缓 急,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生活中,性格在环境中要有所变化,遇事不能拘 泥不变,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2.杨氏之子[1]

【原文】

梁国杨氏[2]子九岁,甚[3]聪惠⑷。孔君平[5]诣⑹其父,父不在,乃⑺呼 儿出。为设[8]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9]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 答曰:“未闻[10]孔雀是夫子[11]家禽。”

【注释】

[1]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2]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3] 甚:非常。

[4]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5]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⑹诣:拜见。

[7] 乃:就;于是。

[8] 设:摆放,摆设。

[9] 示:给 看。

[10] 未闻:没有听说过。

[11]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 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 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 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赏析】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 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 的“家禽”不同于21世纪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 达意思。

3.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⑴百兽而食⑵之,得狐,狐曰:‘子[3]无敢⑷食我也。天帝⑸使我长 ⑹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⑺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问,吾为子先行,子随 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9]乎?’虎以为然[10],故[11][12]与之行。兽 见之皆[13]走。虎不知兽畏[14]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1] 求:寻求,寻找。

[2] 食:吃。

[3] 子:你。

[4] 无敢:不该。

[5] 天帝:玉皇大帝。

⑹长(zh ang ):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

[7] 逆:违抗。

[8]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9] 走:逃跑。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

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 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 是害怕狐狸。

【赏析】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 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 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 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 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 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 虎威。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 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 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 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4.王冕读书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 )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 )之。已而 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 土偶,狞恶可怖(9 ),冕小儿,恬(10 )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

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 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 5)曷:通“何”,为什么。(6)潜: 暗暗地、悄悄地步。( 7 )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 ) 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 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 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 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 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 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 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

王冕,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翁 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 间练习画荷花,晚上到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擅画墨梅, 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 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 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五年级下学期)

1.自护其短

【原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 [2]者,仕[3]于南方。席上啖 [4]菱,并壳 [5]入口。或 [6] 曰:“啖菱须去 [7] 壳。”某人自护其短 [8]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 [9] 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10] 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 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壳内果肉可以制成 淀粉。

[3])仕:当官于:在……

[4]啖(d an):吃

[5]并壳:连同壳一起吞下。

[6]或:有的人

[7]去:去掉

[8][ ]掩盖,遮掩

[9]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10]欲:想

【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 在酒席上吃菱角, 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 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 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 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 地方没有! ”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 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 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赏析】 这个故事讽刺了做事不注重实际,不懂装懂的人。告诉我们知识是无 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出丑。或: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 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实有的时 候只有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 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 学习,才能得到真知识!

2.不禽不兽

【原文】

凤凰[1]寿[2] ,百鸟朝贺,惟 [3]蝙蝠不至 [4] ,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 倨傲[5]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 [6]生诞[7] , 蝠亦不至。麟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 [8]贺与[9] ?”麟凤相会, 语[10] 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 “如今世上恶薄 [11] ,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 徒[12] ,真乃无奈他何!”

【注释】

[1]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2]寿:做寿

[3]惟:只

[4]至:到,来。

[5]倨傲:骄傲自大。

[6]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7]生诞:这里指诞辰。注释

[8]何以:凭什么。

[9]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10]语:说。

[11]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12]徒:家伙。

【译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 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 “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 ”蝙蝠蹬着双 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 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 “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 ”蝙蝠拍拍翅 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 ”有一 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 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 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

【赏析】

比喻一些卑鄙无耻的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 身份。有时也比喻一些人不愿意站在一个群体的队伍当中,而特立独行, 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讽刺了喜欢耍两面派的人。

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 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 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3.道旁李苦

【原文】:

王戎(r ong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1尝:曾经。

2诸:众,各。

3游:游玩,玩耍

4子:指果实。

5折枝:把树枝压弯了。折,弯曲。

6竞:争逐,争着。

7走:跑。

8唯:只,仅

9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 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 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 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

【赏析】:

王戎是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出身魏晋高门 “竹林七

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王戎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一 定是苦的,如果李子不苦 ,则人们都会抢着去吃。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 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 认真分析,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要我们学会留心观察,根据 事物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内在的联系。

4.学奕(1

【原文】

弈秋(2),通国(3 )之(4 )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 二人弈,其(8) 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 一人虽(10 )听之

11 ),一心以为有鸿鹄(12 )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 与之15 )俱(16 )学,弗若(17 )之矣(18 )。为(19 )是其(20 ) 智弗若与(21 ? 曰( 22 ): 非( 23 )然(24)也。 (《孟子》)

【注释】

1 )弈:围棋,下围棋。2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

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 (4 )之:的。(5 )善:善于,擅长。

6 )使:让。(7)诲:教导。(8)其:其中。(9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即使。(11 )之:指弈秋的教导。12

鸿鹄:天鹅。(13 )援:弓I拉。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

字的另一个读音ji巾,是交纳、交付的意思。15 )之:他,指前一个

人。(16 )俱:一起。17 )弗若:不如。18)矣:了。19

为:因为。20)其:他,指后一个人。21 )与:吗。22 ) 曰:

说。(23)非:不是。24 )然: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 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 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 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 的历史了。

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 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 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 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 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 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 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 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 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这则小故事记载在史书上,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 不要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到真本领。

(六年级上学期)
1•东安一士人善画1 ]

【原文】

东安[2]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3],献之邑令⑷。令初不知爱,漫[5] 悬于壁。旦[6]而过之,轴必坠地7,屡悬屡坠。令怪之[8],黎明物色[9], 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10]举轴,猫则踉跄[11]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12] 着,于是始知其画为[13]逼真。

【注释】

[1]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2]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3]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

[4] 邑令:县令。

[5] 漫:漫不经心,随便。

[6] 旦:早晨。

[7]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8]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 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9] 物色:察看;观察

[10] 逮:等到,及。

[11]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2] 然:这样。

[13] 为:是。

[13]本文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 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 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 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 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 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 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 得爱惜。

【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

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才弄落到地上的。当县令举起画轴的 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 不然者”。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 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 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 以假乱真的地步。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 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 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黔驴技穷

【原文】

黔⑴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 然大物[2]也,以为神。蔽⑶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⑷,莫相知[5] 他 日,驴一鸣,虎大骇⑹,远遁⑺;以为且噬[8]己也,甚恐。然往来[9]视之, 觉无异能[10]者;益习其声[11],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2]。稍近,益狎[13], 荡倚冲冒[14],驴不胜怒[15],蹄之。虎因喜,计[16]之曰:“技止此耳[17] !” 因跳踉[18] [19],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1] 黔(qi 6):黔中道的简称今属于贵州地区。

[2]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庞然:巨大的样子。

[3] 蔽:隐蔽,躲藏。

[4] 慭慭(y n y n )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5] 莫相知:不了解它。莫:不。

⑹骇hd):害怕。

[7] 远遁(d un):逃到远处。

[8] 噬(sh 1:)咬。

[9] 往来:来来回回地。

[10] 异能:特殊的本领。

[11]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它的叫声。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12] 搏:击.

[13]狎(xi d)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4]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15]不胜(sh eng )怒:禁不住愤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 胜,禁得 住。

[16]计:心里盘算。

[17]耳:罢了。

[18]跳踉( lidng ):跳跃。

[19]? :虎怒吼。

【译文】 黔中道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 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 臵 在山下。老虎见到它, (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 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十分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 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 子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 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 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 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非常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 欣喜,盘算此事, 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于是跳跃起来, 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赏析】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很强大,样子很可怕, 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说明, (寓意一)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强大 的敌人所吓倒,而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夺取胜 利。(寓意二)也比喻一个人不能只靠自己强大的外表取胜,而更应该注 重真才实学。 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 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寓 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 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 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 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 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 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 在握。

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徒且吓人气势, 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 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3.汗不敢出

原文:

钟毓(y U)钟会少(sh ao)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y U)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门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q ng )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 问会:“卿何以不汗? ”对曰:“战战栗栗(I门,汗不敢出。”

【注释】

1出自《世说新语》

2钟毓、钟会:是兄弟俩。钟毓,字稚叔,小时候就很机灵,十四 岁任散骑侍郎,后升至车骑将军。钟会,字士季,小时也很聪明,被看成 是非常人物,后累迁镇西将军、司徒,因谋划反帝室,被杀。

3令誉:美好的名声

4语:对

5钟繇:任相国职。

6敕见:皇帝下诏书接见

7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8惶:恐惧

【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 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 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 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 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 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赏析】

《世说新语》中这一小段描写足见二人之禀性。钟氏兄弟都是极有语 言天赋之人,尤其是钟会,善于借势说话,很聪明。文中有两个“令” 它们的含义不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的“令”,指美好。由“令” 的“美好”义,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称谓。如“令郎”是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母亲。 而上文“可令儿子来”中的“令”指“使”、“让”。

4.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zdi)!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贝焜无信;对子骂父,贝S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8时年:这年(那时)。

9相委:丢下别人

10去:离开。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 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 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 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 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 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 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 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赏析】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 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 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正因为诚 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 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 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 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这个故事赞 扬陈太丘守信重礼,全文只有百来字,直接写陈太丘的仅才几句,而对元 方和友人的描写却占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反衬出陈 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点。儿子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父亲平时的行为,我 们不难联想到是父亲凡事不苟、重信誉守时间的作风使儿子受到教育和薰 陶。

(六年级下学期)

1.两小儿辩日 [1]

【原文】

孔 子 东 游 , 见 两 小 儿 辩斗 [2]。 问 其 故 [3]

一 儿 曰 :“ 我以 [4]日 始 出 时 去 [5]人 近 , 而 日 中 [6]时 远 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 儿 曰 :“ 日初 出 大 如 车 盖 [7], 及 [8]日 中 则 [9]如 盘 孟 [10], 此 不 为 [11]远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

一 儿 曰 :“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12], 及 其 日 中 如探 汤 [13], 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 子 不 能 决 [14]也 。

两 小 儿 笑 曰 :“ 孰 为 汝 多 知 乎 [15]!”

【注释】

[1]出自《列子》

[2]辩 斗 : 辩论 , 争 论 。

[3]故 : 原 因, 缘 故 。

[4]以 : 以 为 , 认 为 。

[5]去 : 离 。

[6]日 中 : 正午 。

[7]车 盖 : 如今 雨 伞 ,顶 篷 呈 穹 隆 状 ,称 为 车 盖

[8]及 : 到 了 。

[9]则 : 就 。

[10]盂 : 圆 者 为 盘 , 方 者 为盂 。 盂 是 一 种 装 酒食 的 敞 口 器 具

[11]为 : 是 。

[12]沧 沧 凉 凉 : 阴 阴 冷 冷 , 天气 凉 爽 的 样 子 。

[13]探 汤 : 把 手 伸 到 热 水 里 去。 意 思 是 天 气 很 热 。

[14]决 : 裁 决 , 判 断 。

[15]孰 为 汝 知 乎 : 谁 说 你 智 慧多 呢 ? 孰 : 谁 。 为 , 同 “ 谓 ”, 说 。 汝 , 你 。 知, 同 “ 智 ”, 智 慧 。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 论的缘故。

一 个 小 孩 儿 说:“ 我 认 为 太 阳 刚 刚 升 出 来 的 时候 离 人 近 , 而 太 阳 运 行 到 中 午时 就 离 人 远 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 中午时离人近。

一 个 小 孩 儿 说:“ 太 阳 刚 出时 象 车 的 伞 盖 一样 大 ,到 了 中 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 一 个 小 孩 儿说 :“ 太 阳 刚出 来 时 清 清 凉 凉的 ,到 了 中 午 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 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 个 小 孩 儿 笑着 说 :“ 谁 说 你 知 识 丰 富 呢 ? ”

【赏析】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 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 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 以 体 会 的 直 觉 视 觉 、 触 觉 阐 明 所 持 观 点, 以 反 驳 对 方 观 点 。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 “ 笑 ”。 全 文 仅 一 百 来 字 , 却 能 给 人 以 多 方 面 的 启 示 。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 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 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 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 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 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2.活见鬼 [1]

【原文】

有 赴饮 [2]夜归者 ,值 [3]大雨,持盖 [4]自蔽 。见 一人 立檐 下, 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5]之,偶不 相值[6],愈 益恐[7], 因 奋力挤 之桥 下而 趋。 值炊 糕者 [8]晨起, 亟[9]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10],复见一人,遍体沾湿, 踉 跄 [ 11 ] 而 至 ,号 呼 有 鬼 ,亦 投 其 家 。二 人 相 视 愕 然 [1 2],不 觉 大笑。

【注释】

[1]选自明朝 冯梦龙 《古今谭概》

[2]赴饮:去参加宴会

[3]值:遇到

[4]盖:古时把伞叫盖

[5]撩(li co):撩拨

[6]偶不相值:正巧没有碰着。

[7]愈益恐:更加害怕

[8]炊糕者:做糕点的人。

[9]亟(j):急迫的

[10]俄 顷:不一会儿。

[11]踉跄:走路不稳

[12]愕然:吃惊的样子

【译文】

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 来遮 雨 。看 见 一 人 站在 路旁 房 屋 的 滴 水 檐下 , 那 人 跑 过 来一 下子钻 到了 自己的 伞 下,和 自 己一块 走 起来。 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 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 跑。

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 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 身 湿 淋 淋 的 ,跌跌 撞 撞 地 跑 来 ,大 喊 着“ 有 鬼 ”, 也 跑 进 做 糕 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赏析】

活 见 鬼 愿 意 为生 生 的 碰 到 鬼 了 。比 喻 出 现了 不 可 思 议 事 情 时的感叹语言。

中 国 古 人 相 信 “ 鬼 ”。“ 鬼 ” 为 象 形 字 。 甲 骨 文 字 形 下 面 就 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古 人 认 为 ,“ 鬼 ”是 似 人 非 人 的 怪 物 。 在 古 人 看 来 人 的 魂 灵 是 不 死 的 ,要 么 成 仙 要 么 成 鬼 。只 不 过 分 成 了 生 前 生 后 两 个 世 界 。

通过冯梦龙的这篇小故事,我们发现干什么事都不能疑 神疑鬼,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3.杯弓蛇影 [1]

【原文】

[2]有亲客[3] ,久阔[4]不复来。广 [5]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 [6]赐 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 [7] ,既饮而疾 [8] 。”

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 [12] ,漆画作蛇 [13] 。广意[14] 杯中蛇即角 影也。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 [15] ?”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16] ,客豁然意解 [17] ,沈疴[18] 顿愈

【注释】

[1]出自选自《晋书》。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

[5]广:即乐广,字彦辅,河南阳 淯(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承受。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 U)之:心里非常厌恶它。意,心里。之,指杯中所见之物。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得病。

[9]于时:在当时。

[10]河南: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

[13]漆画作蛇: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同“否”。

[16]所以:因由,原因。

[17]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18]沈疴(k5 ):长久而严重的病。沈同“沉”,疴,重病。

【译文】

乐广曾经有一对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 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 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 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 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 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 朋友回答说:“所 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赏析】

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 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乐广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 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客人,对症状下药,使得病人“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读这一故事要注意乐广问及朋友久别不复来的原因是: “前在坐,蒙赐酒,

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而想到“壁上有角,漆画 作蛇”,想到“杯中蛇即角影也”,这是客人病因所在,治他的病必须针对 这一病因。因而“复置酒于前处”让客人“所见如初”然后再告其所以, 让客人自解其意,自治其病。“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由此而来,也作“蛇 影杯弓”,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虚惊一场。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 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同学们,在生活 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 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哦。

4.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⑴有人忧天地崩坠⑵,身亡所寄[3],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⑷,因往晓[5]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 ⑹屈伸呼吸,终日在天 中行止⑺,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8]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9]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1°坠,亦不 能有所中伤[11]。”

其人曰:“奈地坏何[12]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15] ? 终日在地上行止[16],奈何[17]忧其坏?”

其人舍然[18]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

[1] 杞国 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

[2] 崩坠:崩塌,坠落。

[3]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4]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 忧愁、担心。

[5] 晓:开导

⑹若:就像你的。

[7]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8] 果:如果。

[9] 日月星宿(xi U)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 指星辰。

[10]只使:即使。

[11]中(zh ong )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 U)步跐(c 7)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 踩。蹈,踏。

[16]行止:行动和停止。

[17]奈何:为什么。

[18]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 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 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

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

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

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 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

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赏析】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 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 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 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 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 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哦。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 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同学们,我们决不能做“现代的杞人” ,而要做胸怀大志, 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的人。

选读篇目:

1.智子疑邻

【原文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 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

⑴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约前280 —前233),战国末期著名 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其著作收录在《韩非子》中。 著名哲学家,法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⑵智:聪明,聪慧,机智,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 聪明的”

⑶宋:指宋国。

⑷雨:y U,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⑸坏:毁坏。

⑹筑:修补。

(7)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⑻暮:晚上。

⑼而:表顺接。

⑽果:果然。

(11)亡:丢失。

(12)甚:表程度,很。

(13)而:表转折,却。

圍疑:怀疑

(15)之:zh [,的

(16)父:f u,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译文 】: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 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这里指墙),一定会失窃的。”邻居家的老人 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这富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 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干的事。

【 赏 析 】:

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 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 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 必将有盗。”这是故事的要害。这两个人的预见被事实证实后,却因与主 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它告诫人们, 如果不尊重事实, 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 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2•陶母责子①

【原文】

陶公②少时作鱼梁吏③,尝以坩鲊饷母④。母封鲊付使⑤,反书⑥责侃 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⑦非唯不益,乃⑧增吾忧也。”

【注释】

①选自《世说新语》。②陶公:陶侃,晋朝人陶渊明的曾祖。③鱼梁 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④坩(g an)鲊(zha): —坛糟鱼。坩:用 泥土烧制而成的器具,为缸、坛、雍等。饷(xi ang )母:赠送给母亲。 饷,赠送。⑤付使:交还差役。使:在官府里当差的人。⑥反书:回信。

⑦见饷:赠给我。见,具有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作用,并表示“我”是 动作的接受者。⑧乃:却,反而。

【译文】

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

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 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 “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 ,却用官 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 的忧愁。”

【赏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 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 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 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 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 40 年,勤奋廉洁,始终如一。

陶母是历史上著名的好母亲,她注意培养儿子廉洁奉公的好品质。陶 侃后来担任荆江二洲刺使,都督八洲诸军事,做官的名声很好,这和陶母 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3. 翠鸟移巢( 1

【原文】

翠鸟先高作巢以( 2 )避患,及( 3)生子,爱之,恐坠,稍下( 4) 作巢。子长羽毛,复( 5 )益( 6)爱之,又更下巢( 7),而人遂( 8)得 而取之( 9)矣( 10)。

【注释】

1)、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 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2)以:用 (3)及:到了…的时候

4 )稍下:稍微低一点 ( 5)复:又,再

6 )益:更加 ( 7 )下巢:把窝做低( 8)遂:于是,就

9)、之:代词,代指小鸟( 10 )矣:语气词,了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
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 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

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赏析】 这则寓言故事, 讲的是鸟, 实则讽喻了人。 翠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 一味地把窝往下挪,但却恰恰忽视了“被人掏走”的隐患,翠鸟因为自己 的目光短浅铸成了“丧子之祸” 。

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是害了自己的孩子。现实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过而不及,终成大错。所以说,做事情的时 候,不要只注意一个方面,一定还要考虑另一个方面。

不过,作为已经长大的我们读了这篇文章, 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发现, 家里的老人由于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也可 能会像文中的翠鸟妈妈那样爱着孩子。明知他们爱得不太理智,那么就更 需我们清醒地争取并创造更多历练自己的机会了。

4.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也,以椎毁之, 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 之,悖矣。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 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 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 负——用背驮东西。

(4)锤(chu i 槌子或棒子。 (5)况(hu ang )然一一形容钟声。

(6)遽(j心)一一急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 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 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

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 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 就太荒谬了。

【赏析】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 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 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5.吾腰千钱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 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 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

【作者】

柳宗元( 773 年— 819 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 ,世称柳河东。 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 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注释】

1.咸:全、都。程度副词。 2.善:同“擅”,擅长。

3.甚:特别 ,非常。 4.绝:横渡。

5.济:(j [渡,至叽组词:救济。多音字,ji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

指数量很大。

6.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有顷益怠 :过了一会儿 ,

更加疲惫无力了。

8•汝:(r⑪你的意思。

10.侣:同伴。

12.氓:m eng)百姓。

14.遂:于是,就。

16. 弃:丢弃

18. 何以货为:要钱财干什么

19. 寻常: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意为几尺远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 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 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 “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 在后面?”他说: “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 “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不回答, 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 自己都快淹死了,还要钱财有什么用呢?”他又摇摇头,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 情吗?于是我写下了《哀溺》 。

【赏析】 讽刺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

丢掉钱财的人。 “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重视钱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d651c87a1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7.html

《趣味小古文(整理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