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8-09-14 11:0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 老子、庄子

(三)法家 韩非子

(四)墨家 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材料二:“苛政猛于虎”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孔子的思想学说?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关于仁,大家要把握四个命题:

①仁者爱人。简言之,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理念,实际上可以从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迹。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可解释为: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举个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语大家都知道,别人有了困难,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们,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八方的支援。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助人自助”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言之,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做人的底线。.以邻为壑的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④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讲的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德和礼。德指的是道德克制,礼有两个含义:礼仪和社会规范,这里主要指社会规范,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约束自己,并且遵守社会规范,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教师提问】孔子思想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国内: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师生互动】国外:孔子的思想飘洋过海,影响深远。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师生互动】理解孟子思想。

【展示材料】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仁政:统治者要善待老百姓,民贵君轻。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把人民的地位抬得比较高,目的就在于引起统治者高度重视,实施仁政,善待老百姓。

主要思想:

【师生互动】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

②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③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④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孔孟思想的关系:孔子的“仁”主要指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的“仁政”主要指阶级关系的和谐。孟子的“仁政”是孔子“仁”的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师生互动】理解荀子思想。

【展示材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师生互动(1主要思想

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④人性论:性恶论

⑤主张“礼法并施”,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2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师生互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教师提问】理解老子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师生互动】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道”是万物的本源

朴素辨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主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影响: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后列表说明法家和墨家的学说。

【教师提问】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师生互动】法家思想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具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一)政治观

(一)哲学观

民生观

(四)知识升华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过渡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黜百家”

(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②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如何评价

“学习思考”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

知识链接

注意知识的回顾迁移。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

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原因:

投影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投影、学生阅读和思考)

投影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要点点拨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学生先解析材料,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投影小结:

观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观点(材料三)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一和二)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④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董仲舒的儒学继承、发展并改造了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

原因:

投影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师: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改造了的儒家思想从理论上满足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问题探究

(投影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学生比较归纳,个别班级学生解答困难,则用投影显示让学生浏览一遍)不同点:政策:秦排斥、打击;汉尊崇。原因: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秦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文化专制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太学的出现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1.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听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师: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做官,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师生互动】主要有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种。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

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教师提问】科举制是怎样的一种选官制度?

【归纳总结】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灵活穿插“学习思考”

投影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追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稀少。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括和对“学习思考”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汉武帝的种种措施,西汉把读儒家书、考试儒学内容和人仕三者结合在一起,上至皇帝,下至民间都非常重视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西汉时期儒学的兴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板书设计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导入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7.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人。

讲授新课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问题何谓“道统”?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主张:

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2影响:

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十佛教思想十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朱熹。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

2理学的修养论:①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4.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号象山居士,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这叫“先立乎其大者o

②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

1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意义

1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2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课堂活动1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相同点: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②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课堂活动2评价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三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四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锄页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的发展演变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板书设计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难点

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导入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讲授新课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课件展示李贽的有关材料: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一生正直清廉,做过一任太守,去任时“俸禄之外,了无长物”,以至于在灾荒之年,两个女儿饿死在福建老家。平日他郁郁寡欢,讨厌与假充圣贤的道学家来往。据说与人接触时,“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

问题: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其“离经叛道的表现有哪些呢?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哪些?你怎样看待李贽的思想?

1.个人经历

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家庭影响)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2.思想主张

1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①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②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3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4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材料二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问题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答案材料一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二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

3.代表作品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种著作。

4.思想评价

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课件展示黄宗羲的简历和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除此之外:黄宗羲还有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思潮?如何解释该思潮?传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

讨论后,归纳。

1.思想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民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2.评价

他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与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著名的思想家。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课件 展示顾炎武的简历和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独治之则刑繁

材料二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6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目,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问题 结合材料和教材归纳顾炎武有那些主张?你认为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

讨论后,归纳:

1.思想主张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揭露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清末民初演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耕者有其田;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课件 展示王夫之的简历和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读通鉴论》

讨论后,归纳:

1.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他从以下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②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评价

王夫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过渡 1630--1704)字铸万,达县人。明末清初著名进步思想家。清顺治十四年中举,任山西长治知县,与上司意见不合,上任10月即被革职。以后流离数省,生活极为清苦,晚年流寓江南卖文糊口。他对封建统治极为不满,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用30年时间写成《潜书》。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性质,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相当影响。

问题 唐甄怎样论证“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归纳

1.思想主张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o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思想最大特点)

3对“官”的猛烈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o

2.思想评价

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探究1

李贽提出“更不言一,亦不言理”;顾炎武呼吁“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黄宗羲则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就此概括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上述言论反映的时代特点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主要内容:批判程朱理学死读经书、重农抑商、君主专制(或回答: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民主思想)。(2时代特点: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君主专制日益腐败。

影响:启迪近代民主革命。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探究2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

参考答案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

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课堂小结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裂”的社会大变革,明朝覆亡的惨痛事实,对士大夫形成巨大的冲击。伴随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产生,传统儒学的正统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批判地继承,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个人经历

2.思想主张

3.代表作品

4.思想评价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1.主要经历

2.思想主张

3.思想评价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主要经历

2.思想主张.

3.代表作品

4.思想评价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主要经历

2.思想主张

3.代表作品

4.思想评价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2.思想评价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要求

本课概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

在学习时,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不陌生,许多发明和发现,在小学的常识课、中学的各门学科学习中都有所了解和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中学生对创造发明是很感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学习发明家的首创精神和刻苦钻研精神。

教学方法

整体教学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以问题教学法为主,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及科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难点

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图片导入

提问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印象,引出开幕式中对“四大发明”的文艺表演。“四大发明”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口口相传的。它们究竟指的是什么?它们产生的社会条件、发展过程以及作用和影响又是什么?

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课件展示 西汉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想给汉武帝提安邦定国的建议,就用竹简写奏章,因为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一下子就用了3000来根竹简。东方朔面对这3000根竹简发了愁,因为他手无缚鸡之力,无法拿动这么庞大的奏章,最后只好请了两位大力士抬进宫里去。据《史记滑稽列传》说,汉武帝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那一大堆竹简。

问题 你知道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

龟甲、兽骨、竹简、木牍、陶器、青铜器、铁器

缺点:书写比较麻烦,而且不易携带、收藏和流传

布、帛

缺点:书写、携带都方便,但是价格昂贵,不适合广泛使用(多媒体展示)

问题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又由谁进行了重大改进?造纸术的改进有何意义与作用?

1.纸的发明

1西汉时期已经有了纸的应用。

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问题 造纸术的改进有何意义与作用?

2.造纸术的改进意义

①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②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课件展示 司南、指南鱼、指南龟、罗盘

问题 你知道以上指南仪器是怎样出现的吗?指南针是怎样外传的?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它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然后让指南鱼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③南宋:《事林广记》中,还介绍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指南装置——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④清代:罗盘

2.指南针的传播

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欧洲。

讨论你们知道指南针有哪些用途吗?

3.意义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应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①北宋和南宋的书籍里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进行航行的记载。

②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③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课件 展示《炼丹引爆图》

问题 火药的发明与什么有关?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1.火药的发明历程

涉及因素:1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①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②《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的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问题 火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3.影响

1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2)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课件 唐朝《金刚经》卷子、北宋泥活字版、元代转轮排字和明代铜活字

问题 你能说一下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吗?

1.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卷子,证明我国在唐朝时掌握了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②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①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②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问题 印刷术是怎样传播的?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1传播: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应如何理解材料一的内容?

2材料二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3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答案1马克思指出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3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2.中国古代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

提示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3.到了近代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

提示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3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4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5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问题 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科学思想?体现出了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有哪些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2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韵发明、发展过程,从它们的作用中我们认识到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使我们感到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到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板书设计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纸的发明

2.意义

1地位2作用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2.指南针的传播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历程,

2.火药的应用

3.影响

(四)印刷术的进步

1.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毕升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2.局限性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的古代艺术

教材分析

得天独厚、独具魅力”,这是本节内容在本专题、本模块中的价值所在。本节内容的主体知识是中国汉字、书法和绘画三科的基础知识,其彼此之间有极强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泉,书画“同源”,而汉字的原始形态就是能够读出来的图画。通过本课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体验、感悟我国古代艺术的多姿多彩,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进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放置于本专题之中,本节内容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理论学习的极好注解和生动的形式化,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感性认同和情感归属,其教学价值可以说不在于理论、抽象、机械地讲述中国古代深奥的思想之下!

教材中安排的“宫廷舞和民间舞”和“戏曲”两子目,《课标》没作直接的知识要求。教学设计上采取浅化与变通处理的方式,以兼顾《课标》和教材。

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学生在社会学科和美术、音乐、书法等课上都有涉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媒体、电视、电影、展览等渠道耳闻目染,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知识认知。学生中不乏书、画“高手”,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赏析水平,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但学生对书画历史的认知知识不完整,知识结构因人而异,差异较大。学生一般都不会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去体验、感悟本节知识,更少从思想的角度去领悟古代艺术的魅力所在。汉字、书法、绘画既有内在联系,又是三门不同的学科;既要鉴赏大量的优秀作品,又要总体上把握三科的历史发展沿革和专业知识。在一课时内浓缩、组合并识记、体验三科知识和内涵,学生会有零散、杂乱、浮于表面、无所适从的感觉。在面对优秀作品时,学生会更多地依据直观判断,很少从空间结构、更难深层次中去感悟作品、感悟作者的意境。因学生缺乏书画相关专业知识与评价知识的储备,语言智能欠缺,“有感而不知从何发”就整个班级而言,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难点

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导入

课件展示将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辨别。

教师: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班就有好几位书法爱好者。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与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画,所谓“书画同源”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节课探讨。

讲授新课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含义、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特点

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思考中国古代汉字字体演变的情况,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及其艺术特点。其演变趋势是怎样的?

归纳

3.五种主要字体及其艺术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

汉魏时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1000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演变的主流)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课件展示 《祭侄稿》图片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

根据背景材料,观看颜真卿《祭侄稿》图片。体味作者作书时的精神状态,以及这一状态在作品中的体现(墨色浓淡、线条流转、顿挫涂抹等)。

探究参考下面所举各专家学者的评论,并结合在课文中看到的墨宝实例,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特点的看法。

林语堂:“作为中国美术的基础,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这些美学范畴使西方人大为吃惊。”

朱仁夫:“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独有的骄傲。”

“书法艺术是传统的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把旧有的形态完全破坏,而是在旧形态基础上的转化发展。”“书法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为欣赏而创作,为欣赏而生存,唯有欣赏才有价值。”“书法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因为线条不管是经过人创造的,还是自然产生的,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常常暗示着运动。”“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一直在这种特殊的土壤里生长壮大,其传统性不仅来源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还来源于其传统土壤的深厚性。”

二、“画中有诗”的绘画艺术

问题1.中国画是怎样分类的?各个门类有何特点?

人物画一描绘人物为主

按题材分

山水画一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

花鸟画一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

按表现技法分

工笔(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人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与写意(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勾勒(墨笔勾轮廓线)与没骨(不勾勒轮廓线)

设色(加设五彩)与墨笔(不用色彩,以墨的浓淡)

按艺术风格分

工笔重彩画

水墨淡彩画

按创作人员分

文人画一文人士大夫

宫院画一官方画院机构

2.著名画家及其佳作欣赏

课件展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欣赏画作,体会特点。

讨论 在日本卡通画大量蚕食我们头脑的时代,我们如何看待国画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民族的优秀遗产?

三、音乐艺术——金声玉振

1.上古先秦时期的音乐

1自黄帝时代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2在河南舞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距今约9000年的“骨笛”,七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3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青铜编钟等乐器,钟上铭文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2.汉、唐时期的音乐

1秦汉设立乐府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和四邻诸民族的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形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

2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

3南北朝、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以歌舞大曲的排场上演,乐器繁富,规模宏大

3.明、清时期的音乐

1戏曲音乐繁荣。

2器乐艺术发达。

3产生出诸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等一大批名曲。

探究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阶段特点

答案 依照音乐形态的变化,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上古先秦时期,以钟磬乐为代表的乐舞占据主流,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就是充分的例证。汉、唐时期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占据中心地位。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说唱、戏曲为主的近世俗乐得到迅速发展,宫廷歌舞渐趋衰落,戏曲则逐渐形成了在音乐中的中心地位。

四、舞蹈艺术

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

1萌芽:青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古人扮作动物跳狩猎舞的形象。

2产生:夏商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

3发展: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大力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

4鼎盛:隋唐时期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族乐舞,创造出许多新作品,显示了古代宫廷舞蹈的辉煌成就。宋元时代的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5衰落:明清时期的宫廷舞蹈在内容上多是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但在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代:《诗经》和楚辞中生动地描写了周代中原及荆楚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2两汉时期: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出现了歌舞繁荣的局面。

3南北朝时期:“胡舞”盛行,代表作有《西凉乐舞》

4隋唐时期:民间舞蹈的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和大创造。

5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有许多节目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探究 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及兴盛原因

答案①由于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在形式上瑰丽多彩;

②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③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五、戏曲艺术

1.戏曲的发展历程

1历史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都与后来的戏曲具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

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元:杂剧的兴盛。

书法艺术——出鬼入神演变

书法字体

书法家

上古先秦时期

三、音乐艺术汉唐时期

明清时期

发展历程

四、舞蹈艺术——宫廷舞和民间舞历史渊源

初步形成

五、戏曲艺术——多种戏曲成就

4明:传奇剧的繁荣。

①形成:宋元南戏十元杂剧的艺术成分;②四大唱腔: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

5清朝: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形成: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推广: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特点: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④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问题 元杂剧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 兴盛: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②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③吸取前代的精华。

衰落:①科举制的恢复;②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古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远没有结束。

板书设计

五、戏曲艺术——多种戏曲成就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

2.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

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难点~

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导入

端午节时,汨罗江畔,总是人头攒动,万船竞发。据说,这一传统的节日盛会,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两千多年前,屈原因遭小人诬陷而被楚王流放,相传在汨罗江投江而死。汨罗江畔响起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愤呼号,响起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之音,激励着后人,也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讲授

一、诗的经典——《诗经》

过渡 中国古代诗歌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 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①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为表达感情、加强协作而喊的一些号子成为原始歌谣。②从原始歌谣中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诗歌,《诗经》的出现是其成熟的主要标志。

问题 《诗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

归纳

1.内容

1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2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一精华。

3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赋、比、兴。

2.特点

1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2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

3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3.地位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感受诗经》】

课件展示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以上两首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 《硕鼠》中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本质,控诉自己身受的苦难。《关雎》则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追求。

二、楚辞的魅力

问题 楚辞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有何特点?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归纳

1.概念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又称“骚体”

2.特点:

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末常带“兮”字。

②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人物: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1创楚辞体。

2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或“诗”“骚”并称;“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②组诗《九歌》、《九章》、《天问》等。

【感受《离骚》】

课件展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问题 以上诗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

答案 诗人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他在流放期间与劳动人民深入接触,他深深地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汉赋的风采

问题 赋是一种怎样的文学形式?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归纳

1.产生: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散文韵文并用。

3.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全盛阶段: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②西汉后期:杨雄《甘泉赋》。

③东汉:张衡(《二京赋》即《西京赋》《东京赋》)、班固(《二都赋》即《西都赋》、《东都赋》)

探究 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

答案 西汉特点:以恢弘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4.汉赋繁盛的背景: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

【感受汉赋】

课件展示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司马相如《上林赋》

问题 这段文字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答案 描写汉天子游猎场面的富丽堂皇、无比声威。

四、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问题 为什么说唐朝时期是我国诗歌的繁荣时期?唐朝时期有哪些著名诗人?作品风格和代表作分别有哪些?

归纳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其诗称为“诗史”

唐由盛

转衰时

诗风浑厚深沉,忧国

忧民,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针

砭时弊叙事诗:韵味绵长

《秦中吟》、

《新乐府》、

《长恨歌》、

《琵琶行》

探究 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3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4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感受李白】

课件展示

李白的诗流传至今的近一千首,不少佳句成为千古绝唱。

如写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长江的浩渺无际: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黄河奔腾的气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他名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总结 李白放荡不羁,蔑视权贵,开元初被玄宗召请人京,他却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感受杜甫】

课件展示,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总结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唐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

他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用诗歌反映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其作品被誉为“诗史)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炽热之情,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

【感受白居易】

课件展示

长恨歌(选段)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琵琶行(选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总结 中唐以后,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其杰出代表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五、宋代词苑

问题 宋词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有哪些词派、词人和词作?宋词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

1.产生: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北宋:柳永《雨霖铃》;两宋之际:李清照《声声慢》

2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北宋:苏轼(东坡),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南宋:辛弃疾,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作品以豪放为主,表现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宋词兴盛的原因

1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尤其是宋金对峙时期),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感受宋词】

课件展示 学生欣赏、体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7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一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六、元曲与市民社会

问题 元曲包括哪两部分?有何作家和作品?

归纳

1.元曲的含义: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

1散曲:金元时期北方民间兴起的一种新诗歌体裁。

2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又称“北曲”

2.主要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杂剧)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

【感受散曲】

课件 展示学生欣赏、体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七、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问题 明清时期,为什么小说出现了繁荣局面?主要成就有哪些?

归纳

主要成就

1.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2.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

1通俗文学:“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注意与“四大名著”的区别)

2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3批判现实的力作: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总结提升

中国古典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无论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在文学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说明文学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

答案 趋势:高雅、贵族化向通俗、平民化发展。

实质:一定的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各个时代主要文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伟大作品,并从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学特色,共同构成我们古典文学的宝库。

板书设计

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诗经》作品的时间

2.《诗经》的内容构成及特点

3.《诗经》的艺术特点和地位

二、楚辞的魅力

1.楚辞

2.代表人物:屈原

三、汉赋的风采

1.赋的艺术特点

2.西汉时期的赋

3.东汉时期的赋

四、李杜诗篇万口传

1.“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

2.“诗圣””杜甫一一现实主义诗人

五、宋代词苑

1.宋词派别及代表

2.宋词兴盛原因

六、元曲与市民社会

1.散曲

2.元杂剧

七、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成就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教学流程

本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线索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即: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说得对!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本专题的内容还可以跟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投影:专题联系

必修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Ⅱ: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投影:冲击篇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我们不妨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历史的再现。

投影:

据你所知说说明清时期:

大臣见到皇帝该怎样?

一位商人经商积累了资金,他将会投资于什么?

一位商人想远涉重洋去英国贸易,可能吗?

答:……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当时中国“最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了解世界吗?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史料。

投影: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问:林则徐当时对英国的看法正确吗?

答:非常可笑。

问:这则史料会改变林则徐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吗?

答:……

林则徐尚且如此,更多传统守旧的中国官员对西方的认识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呢?

投影:

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这是乾隆对当时来中国请求通商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说的)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史实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鸦片战争前,中国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工业革命的大潮让西方人对地大物博的中国极感兴趣,但闭关自守的政策使西方国家无法实现其获得原料和市场的愿望,于是鸦片输入到了中国,它使中国人意志消沉,战斗力削弱,且白银大量外流,于是禁烟便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作为禁烟钦差大臣的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收集你认为能说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史实。

答: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林则徐的举动,最先冲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后来林则徐被贬,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请说说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答:……

投影:

魏源的《海国图志》据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著作,综合自己的研究所得而增订辑成。该书1842年初的刻本为50卷,1847年扩至60卷,1852年再增为120卷。

1854年(咸丰四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给日本思想界增添了无限活力。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奉之为“宝鉴”。日本面临着重蹈中国鸦片战争覆辙的危险,各界深感不安。《海国图志》所着力宣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恰于此时传入日本,正好适合了日本人民改变本国命运的心态,遂掀起轰轰烈烈的“攘夷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与《海国图志》有极深的思想渊源,这一点中日两国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投影: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问: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答: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可惜的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

投影: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如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综上,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

答: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全面。

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清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所以睡眼腥松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是否可以全盘否认?你觉得他们的主张有何地位?

答:……

你觉得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答:传统守旧观念;胆量;智慧(放眼世界,关注现实,承认不足);……

投影:江泽民同志手书林则徐诗句。

温家宝总理以林则徐诗句作为工作态度的追求:“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

投影:《甲午中日战争图》《时局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图》

概括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

问: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答: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344页,了解他们的主要主张。

投影:《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的重要著作,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把孔子奉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问: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答: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问:作为立志要改革的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答: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投影: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

问:这则材料反映了梁启超的什么主张?

答: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亡图存。

既然“变”是公理,对中国来说,又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无以图存,那么从哪里入手,变法的根本又是什么?梁启超说: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问:梁启超说的“变官制”指的是什么?

答:实行君主立宪制。

投影:变专制之法为立宪之法

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投影: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之时,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严复被称为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翻译了《天演论》。

投影:

《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问:严复把它翻译到中国来,用意何在?

答: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投影: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现在请同学们归纳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

主张

共同点

康有为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

1.反对君主专制

2.主张君主立宪制

3.变法图存

4.发展资本主义

梁启超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说说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政治方面: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思想方面:1.资产阶级启蒙运动;2.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传播。

投影:孙中山像。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初步形成。

本课我们学习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向西方学习的史实,请同学们列表归纳。

阶级

代表

思想主张

特点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技术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

实行君主立宪

学习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推翻封建政府

实现民主共和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三本必修课本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都是一笔带过。另外,课本上居然没有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内容,这导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论战”等内容就不好展开了。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42页“学习思考”

答: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中国现代化首先从思想上开始变化。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课本第43页“学习思考”

答: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课本第45页“史家争鸣”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当时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十分腐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已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所以清政府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现状,不可能救中国。

课本第45页“自我测评”

答:正确。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运动,主要是在经济上进行变革,并不能改变中国的政治。只有实行政治体制的变革,才是所谓的“变政”。

课本第45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有合理的方面。美国人看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发动人民,没有调动人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的。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

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师生互动】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图片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

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教师点拨]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当时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回答:结合教材53页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政治方面 内:独裁专制 外:列强侵略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 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再让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概况:

要求学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旗帜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4页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点拨]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一)、前期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核心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许多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教师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吗?

学生回答:学生结合教材54页的注释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革命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教材P55之资料卡片)

材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教师设问:这段材料共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

教师活动:课件继续展示:

材料三: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

——《中国近代史》

师生合作探究: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点拨]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批判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之所以方式不一样,是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增强对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孔子地位变化的认识。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材料二: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段材料。

教师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

学生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师生合作探究: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二)、后期内容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1918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的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设问:我们应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1913年,在江苏第一师范学校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在总数为1000票中,孙中山得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其他人均没超过50票,而孔子只有1票。

材料二:1919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救国的答案。

材料三:五四时期的报刊《新青年》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1917年,每期的发行量已达1.6万份,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学生先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点拨]

1进步性:

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封建专制思想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设问:那么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点拨]

局限性:

1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教师设问: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现象一: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针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掀起了一股否定孔子、批判儒学的潮流。

现象二:2005年,以山东曲阜为祭孔主会场,上海、衢州、香港、台北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同时进行了祭孔活动,组成空前的全球祭孔大典。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教师点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图表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归纳小结,情感提升

【课堂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知识结构(板书)】

学以致用,巩固创新

七、作业布置

1、教材后的测评题和材料题。

2、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信息时代的网络语言非常丰富,有人说,这又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垃圾。你对此有何看法?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本课概述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要理解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的“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教学建议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1可以通过幻灯片打出图片——孙中山和有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的一段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2“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一目,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中中国同盟会建立的内容,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本子目的重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疑的过程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 历史事件的能力。

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的“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

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教学过程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同时,在多媒体上逐个出现三位伟人图像)他们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共同领略和体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讲授新课

一、三民主义(20世纪初)

1.背景

设问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与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2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大多数是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改良救国,但均遭失败。

分析 1840年起,西方列强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连续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林则徐等)、“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开展“商战(洋务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维新派),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屈辱的历史告诉人们:要想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而革命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创立指导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孙中山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设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承担历史重任?

分析 正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具有伟大的革命追求,丰富的革命实践,以及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创立出革命的理论。

3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4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制定的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分析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3.基本内容

分析 同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设问 下面,我们就从“是什么”、“为什么”、“缺什么”三个角度来把握三民主义。首先解决“是什么”(看课本、找答案、回答问题)

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呢?请大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和探究。

展示材料

材料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分析 “异种残之,外邦逼之,必须进行民族革命,因而提出民族主义,(强调“异种”是指满洲贵族,而并不是指所有满族人);因“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必须进行政治革命,因而提出民权主义;为防止革命后可能出现的“贫富不均”现象,孙中山认为还要进行社会革命,因而提出民生主义。

设问 三民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民族主义:开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分析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夺取政权,是前提民权主义就是要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政权,是资产阶级命派的理想所在,是核心;而民生主义则是为了追求民生幸福巩固政权,是补充与完善。三民主义就是围绕“政权问题”所筑起的思想理论体系。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各个方面,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三民主义还有着明显的缺陷。

设问 那么,三民主义还缺什么?

分析 主张民族又不反帝,主张民权又不依靠国民,主张民生又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局限性就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评价:三民主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分析 (教会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需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设问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5.实践活动:(联系必修一《辛亥革命》,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爆发的相关内容。课堂上点到为止,不作全面展开).

1)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在国内舆论界引发了要不要武装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论战——推动了民族革命。

2)孙中山指导了反清斗争——1905年至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斗争,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

3)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

4)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分析 191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6.结果:失败。

设问 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吗?

材料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变,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一、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三民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分析 1912年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十月革命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

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5孙中山本人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2民权主义:普遍平等的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耕者有其田。

4.新发展的表现:革命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国内违背民主共和的势力;克服了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影响;革命力量,依靠民众。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满族贵族专制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政府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在强调民权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意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以北伐战争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设问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新三民主义?

6.评价

1进步意义: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7.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分析 三大政策是在新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正确方法,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设问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为何两党又会最终分道扬镳?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原则区别?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政治基础),但二者的不同点也非常突出,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除了民主革命阶段,还有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还有八小时工作制及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造成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两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的区别,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

材料展示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设问 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分析 新三民主义为三大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政策原则。三大政策是方法、手段;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

知识拓展 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

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

小结和布置作业

1.小结:

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发刊词》把

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

运动的相继失败。

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思考:“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结局

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局限,资产阶级革命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即使是辛亥革命,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可见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设问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分析 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与妥协性所决定的。

设问 造成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与妥协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设问 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分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设问 那怎样才能使中国摆脱社会困境?

讨论思考先进的中国人在思考……(中国的前途在何方?)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20世纪初)

1背景

2提出

3基本内容

4评价

5实践活动

6结果:失败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

4新发展的表现

5意义

6评价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课概述

●课标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学情分析

关于毛泽东本人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的大致内容在初中和政治史中已经有所涉猎,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本节内容不会显得陌生,但也容易使人觉得枯燥、乏味,因为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讲解往往缺乏必要的思维基础。所以,本节课如果光讲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内容肯定会令学生难以理解,这也不是新课标的要求。因而,笔者将本堂课的重点置于以下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大背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兼述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毛泽东本人与毛泽东思想(兼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教学理念和方法:

理念: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注重渗透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教育。

摒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方法、学法指导: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一理解一见解,读书指导:快速阅读和精读细读,圈点划批。情景教学:影视资料、走进历史、感同身受;课堂讨论: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见解。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是继三民主义后20世纪所产生的又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主要指导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毛泽东思想则继而主要指导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创举,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前途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建议

1本节内容围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讲述,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时期的重要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整体认识。

2“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一目,可以先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可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和文字资料。然后依据教材归纳出毛泽东思想确立的经过,尤其指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目,教师可把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成熟这两部分内容,设计成表格,制成投影,向学生展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中要求填写的内容。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建议选取一些有关的党史资料或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展示毛泽东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思想有何特点?问题二:为什么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该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有理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目,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建议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脉络。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上一栏目的学习,自己设计表格,自己填写内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为补充,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选取有关党史资料、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直观展示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的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历史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通过讨论这一问题,学生又可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分析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

3.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预习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思考历史问题一定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

3.通过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与社会革命变迁之间的关系,得出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

4.通过对引用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课外材料的能力,包括如何进行归纳和分析、如何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如何有区别地进行泛读和精读等等。

5.通过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锻炼学生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2.通过感受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以天下为己任,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识创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以其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的信念、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和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过程

材料导入

他“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的一切事情几乎都翻了个过儿。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他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他活着。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弟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

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失去一只胳膊,一条腿或一只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教师提问]他是谁?

[师生互动]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12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9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十月革命胜利,再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产生,这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同样反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因此,课堂导就从这一角度入手: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研究调查,批判一系列吸收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不久,在世界的东方,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新授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着重从毛泽东思想诞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交代毛泽东思想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是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寻找出路,救亡图存历来是近代仁人志士们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思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相关内容思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一步步成熟与确立起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关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思考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参考答案 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②由中国革命性质决定(民主革命);③由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

3.成熟(抗战时期)

①标志:《<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A.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意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4.继续发展(建国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着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四、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毛泽东本人的奋斗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那么是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呢?他晚年提出的错误理论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呢?本内容着重探讨毛泽东本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

毛泽东同志晚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赶超英美,跑步实现共产主义”等的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出现了“大跃进、“十年内乱”的严重错误,导致社会主义经济的停滞与困顿!

设问 这些思想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引用材料)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行动指南。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统帅下的大民主运动。”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

对上述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试阐述你的观点。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师讲解]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集中概括了毛泽东思想。但他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小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经实践的检验,而理论又会反作用于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这一哲学原理的反映。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并经过中国革命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又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符合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板书设计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

2.阶级基础

3.国际条件

4.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4.继续发展(建国后)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四、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本课概述

●课标分析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已经其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教学建议

1)可以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广为流传的歌,由此引出本课内容。

2“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一目,首先需要讲明背景,教师以首先回顾“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左倾错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了“两个凡是”使得“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然后重点叙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所起的“宣言书”的作用,促成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最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也是本课重点。由于必修一和二已经讲过,所以,这里只需依据教材简单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伟大转折的实现,是与邓小平进行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的,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

3“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一目,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南方谈话的时间及其内容。对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可依据教材,让学生自学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以下稍有深度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思想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否没有“解放思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最终得出:“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结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一目,主要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可以引用中共十六大的相关影视资料和十六大以来的建设成就加以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理论成果。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情感,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邓小平的生平照片,通过追忆邓小平引出他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79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开放深圳经济特区,深圳从荒凉的小渔村走出了一头改革开放的拓荒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征途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的成功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好,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邓小平理论。

[新课讲授]

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1.酝酿阶段

1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伟大转折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①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出现了“两个凡是”使得“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②影响:它是冲破“两个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组织上:决定拨乱反正,平反昭雪;政治上: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决策。

党的历史三次具有转折性的会议

时间

背景

内容

意义

八七会议(1927

大革命失败

由城市转到乡村

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七届二中全会(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由乡村转到城市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形成阶段(提出到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

1中共十二大1982特色论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中共十三大1987初级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系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①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③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④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3.深化阶段

1南方谈话1992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严峻,表现在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挫折;国内人们思想混乱,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内容: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②“三个有利于

③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通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⑤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主要是因为

①表达了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

②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④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2中共十四大1992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中共十五大1997

①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

②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内容和精髓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三步走”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结:是对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要求学生概括)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中国共产党内,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2.提出和内涵

20002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评价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板书设计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阶段

2.形成阶段(提出到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

3深化阶段

二、内容和精髓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2提出和内涵

3评价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学习要求: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起步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种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就某些具体历史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这一方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

认识在各个领域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

【教学流程】

(板书)一、建国初期的文化繁荣

投影:老舍《茶馆》的命运。

195612,老舍创作完成三幕话剧《茶馆》;

1958329日,在北京首都剧场公演,反响强烈;

“文革”初,《茶馆》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此后一直处于停演状态。

19792月,老舍先生80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

19809月至11月,《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和瑞士进行访问演出,这是我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

2004527日,《茶馆》演出第500场。

由《茶馆》的命运可引出建国后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板书)1特点:

1精品纷呈,体裁广泛

2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问:为什么建国初期文化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投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问: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建国初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

(板书)2原因:“双百”方针的提出

1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意义:①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然而,历史似乎和人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它总是不能沿着直线前进,在螺旋式的冷幽默中,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令人震撼的所谓革命——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又将是怎样的一场腥风血雨?

(板书)二、文革期间的文化凋零

(板书)1表现:

1国家文物遭摧残

2文化典籍遭破坏

3文艺人士遭迫害

4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问题探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的原因是什么?

答:……

(板书)2原因:

1左倾错误泛滥,影响文化领域

2林彪江青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3)受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影响破坏: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不同的学说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确实,1978年冬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大地春回,文化事业再次出现勃勃生机。

(板书)三、改革开放后新的繁荣

问: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出现新的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

(板书)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

2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3党和国家的重视支持

4“双百”方针的恢复,并提出“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问:这一时期文化事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答:1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2.国家设立形式多样的文艺奖

投影: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结合材料,探讨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答:……

1)文艺要为人民服务

2)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思想

4)勇于艺术创新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人民版和岳麓版教材差别较大,两个版本都有的知识点不多。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出现新的繁荣的表现,两个版本几乎没有相同点。

学生由于平常阅读范围狭窄,很多著名的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雷锋之歌》、《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等都没有接触过,语文课本上也没有这些篇目。所以在讲述建国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时,以《东方红》为例,因为《东方红》有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频、剧照等可以比较直观地体会建国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

授课时,对教材顺序稍做调整,先列举建国初期文化事业的繁荣,再归纳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双百”方针的提出,这样子学生比较好理解。

“二为”方向岳麓版无。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75页“学习思考”

答:紧跟时代,适应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需求,以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为特色;艺术性和思想性不断提高;具有民族特色。

课本第77页“自我测评”1

答: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另一个是指改革开放之后。主要原因:第一个高峰:“双百”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文化艺术工作者思想活跃,紧跟时代,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创作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第二个高峰:“二为”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发展。

课本第77页“自我测评”2

答:“文革”中,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大批文艺界知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的圈子,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都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剧种、剧目和文艺形式,被勒令停止上演。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课本第77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这一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就得到繁荣发展。相反,如果背离“二为”方向,文艺事业就要受到摧残,如“文革”期间。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资料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以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苏明娟的故事导入新课。

当前,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的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那么,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事业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有那些经验教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4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作用: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3教育方针的提出:

①毛泽东提出全面教育。

提出: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倡导两种制度。

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

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宝贵的思路。

4办学体制:多样性(多种形式办学)。

5主要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6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

二、教育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背景:

1文革爆发后,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进行大串联。

2文革初期,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停顿。1968年底,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补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2“教育革命”:

1领导体制:工宣队进驻学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2教学体制:实行“开门办校”,在校内打扮工厂、农场等。

3)改革学制:缩短学制。

4)招生制度:招收工农学生,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时间:1970年。

2对象:工农兵(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

------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3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4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破坏:

1)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

三、教育的繁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原因

1)“文革”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尊师重教

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教师提问】什么是科教兴国?

【师生互动】“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①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A“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恢复及教师地位的提高。

B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C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②提出:1995年,党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③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④意义:A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B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4)依法治教战略的提出---完善教育立法

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教育成就

1实现“双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

3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齐全。

结语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的事业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神舟五号飞船的图片,引出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1015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10166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有能力自行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科研的起步和国力的展示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条件:(学生自己看书归纳)

1)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2)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3)壮大科研队伍——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

4)编制远景规划——《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成就:

1)国防科技: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学思之窗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请问: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期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的口号;

3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师生互动】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2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3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5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6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3意义:

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

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核武器不断发展,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

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

19805月中国向南海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9911月成功进行“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4)信息技术:

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记忆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3影响: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提问】新中国在科技发展有哪些侧重点?

【师生互动】1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以发展与重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侧重点。这是由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

220世纪80年代以后侧重点是科技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技发展战略。这主要是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师生互动】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提问】1.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科技发展、

2.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重视科技人才。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积极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5.……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历程,我国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历届政府重视科技事业,建立科研机构,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核能、农业、医学、航空航天、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的科技成就,推动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专题六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蒙昧中的觉醒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精神的内涵。

通过学习,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腊智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课后还可以依学生的兴趣程度和疑点继续探讨。在“一标多版”状况下,教学时可参照其他版本对此专题的论述及其采用的史料;人民版中与其他相关专题的联系(如必修一的第六、七专题,必修二的第五专题,必修三的第一、七专题等)。

本课地位

作为衡量文明程度重要指标并对社会发展起着独到作用人文精神,在西方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西方思想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经历了由产生、复兴再到成的发展过程。西方的人文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化的今天,它应该成为我们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营养的重来源。毛泽东就一贯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他说:“古为今用,洋中用。”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并特别强调:“还外国的古典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显然,这里所指的启蒙时的文化,主要指的就是西方的人文精神。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经典论述,成为我们积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以加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智者普罗塔戈拉,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论述和认识。

2)借助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历史史料,试着编写模拟古希腊“智者”雄辩的历史场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此后,他们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充分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

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590年的一天,年轻的比萨大学教授伽利略在有名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大出所料,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他们信奉了近千年的亚里士多德轰然倒塌了。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在当时意大利人的心中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这他在古希腊历史中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

讲授新课

一、智者的启蒙

1.智者运动的兴起

1)时间: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

2)原因:①根本原因: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②主要原因: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③直接原因: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探讨问题:与人类自身相关的问题。

4)性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是一场思想革命。

2.智者及其言论特点

1)智者的概念: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2)言论特点:①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②注重实利。③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3.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1)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2)中心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

3)评价:它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是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它带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

4.智者运动的作用

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与以前的哲学家的研究相比,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答案

含义: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评价(伟大之处):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1.苏格拉底的生平

雅典人,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高名望的人物之一。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神谕说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他的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2.思想主张

1)道德: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②美德即知识。

2)理性:①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②“认识你自己”。③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3.人格魅力

为了真理与自由,他自愿选择死!既服从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从水而来,是水的变形,万物都叉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取他所需要的营养。

材料二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三 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他主张人不应该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要“认识你自己”,就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努力寻求知识,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

请回答

1)泰勒斯提出的观点的意义是什么?

2)同泰勒斯相比智者学派的研究方向有何变化?应怎样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3)在哲学思想上,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比有何异同?

答案(1)冲破宗教神话对世界的解释。

2)哲学研究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变为认识社会和人生,进一步冲破宗教神话。它体现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否认世间的客观评判标准的存在,具有局限性。

3)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方面,他与智者是一致的。

三、人生而平等

1.斯多亚学派

1)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创始人芝诺,还有西塞罗、塞内卡等。身份有教师、皇帝、大臣、奴隶等。

3)理论构成:物理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前两者最重要。

2.哲学主张

1)“逻各斯”是最高理性。

2)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

3)人人生而平等。

3.斯多亚哲学兴起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合作探究】一智者学派的特点

1)智者学派的专业性:他们都是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教师。他们口才出众,收费授徒,教人辩论之术。

2)声名不佳:智者为取得辩论的胜利,在辩论中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狡辩语言和方法,加之收取的学费又较高,所以在当时的名声并不好。而且就智者的辩论风格而言,也有强词夺理,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之嫌。

3)进步性,智者否定绝对权威,怀疑神灵,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智者的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他们的启蒙作用在于使古代西方人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的价值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加合理了。

【合作探究】二“人是万物的尺度”

1)这是智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思想的中心内容。

2)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这句名言表明,希腊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3)“人是万物的尺度”。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关系,人为自己立法、制定规则、确立制度,这些思想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4)“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强调入的力量,也就必然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才是社会的审判者,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合作探究】三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再到斯多亚学派,西方的人文精神产生和发展

1)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地位的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了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要求。哲学家开始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为密切相关的问题。

2)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认识到只有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3)苏格拉底在智者学派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只有“认识你自己”,追求知识才能产生美德,有了理性才能产生尊严。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4)斯多亚学派在苏格拉底个人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世界也是理性的,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过程都是有规律的。斯多亚学派将普遍的规律、共同的理性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带有理性,从而得出人人平等的结论。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课堂小结

代表人物

哲学范畴

主要观点

作用或影响

普罗塔戈拉

认识人与社会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对理性的尊崇和对理想自由的追求,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视为先驱和战友。

斯多亚学派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人人生而平等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板书设计

一、智者的启蒙

1.智者运动的兴起

2.智者及其理论特点

3.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1.苏格拉底

2.思想主张

3.人格魅力

三、人生而平等

1.斯多亚学派

2.哲学主张

3.兴起的意义

专题六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神权下的自我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它打击了宗教神学,促进了人的解放,复兴了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是一场广泛、深远的社会改革,是文艺复兴在教会内部的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延续。其弘扬的人文精神至今仍放射着不朽的光辉!

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宗教改革、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要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达芬奇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与《大卫》,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阅读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大胆的推理和论证,以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性质、思想理论主张,从而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及其主张,学生可以运用图表法进行概括和总结,以利于了解和掌握。另外,要重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必要的时候进行分析,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本课内容。对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学习,必须运用历史联想法,把其和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要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更要理解其性质和作用。

教学建议

1)通过多媒体打出《雅典学院》图片。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问题:①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②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④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导入新课。

2)“古典文化的‘再生”’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背景和实质。教师可以先补充一些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世纪的黑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中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部分内容,也可补充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使学生理解,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壮大,必然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力量,于是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这样学生会很容易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3)“人性的启蒙”一目,主要讲述了文艺复兴的发展经过及其代表人物。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些代表人物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

4)“与上帝直接对话”一目,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兴起及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现。由文艺复兴的影响导人,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进一步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关于其过程,可以采取“撰写马丁路德小传”或者分组扮演路德派和教皇派展开大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以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带动对宗教改革过程的讲述。关于宗教改革的扩展和影响,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今西方的宗教信仰状况加强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薄伽丘与《十日谈》,但丁与<神曲》,彼特拉克;知道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与《九十五条论纲》。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情境再现、分析材料、比较归纳,建构知识框架;体会现实,反思历史,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容。

难点

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人物优雅,笑容微妙,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这幅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名作,最主要是因为画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人文主义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文艺复兴

1.时间:14-17世纪。

2.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自希腊的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当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这一名词源自意大利文,一般多写法文。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

“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艺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

3.思想核心:人文主义。

Humanlsm这个词就是“人文主义”。Human一词我们在英语课上已经学过,是人、人类的意思,加上表示“主义”的词缀-ism,就构成了“人文主义”一词。如果直译的话,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人主义”或者“唯人论”,我们常说的“人道主义”,也是这个词。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

4.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上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的财力,这就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与逐渐成长,是文艺复兴的阶级基础。

3)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与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条件。(意大利本来就是古代罗马文化的发祥地,而西欧中世纪社会动荡之时拜占廷、阿拉伯保留了一些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意大利一些城市在与他们的联系中,重新得到了古典文化典籍。)

4)教会神学禁锢人们的思想,是文艺复兴的直接原因。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基督教的教义宣扬人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类的祖先犯有“原罪”。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赎罪”。在这种说教之下,人的现世的生活被否定了,人的价值被贬低了,神占据了中心地位。人文主义在当时的作用,就是要把人从这种宗教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都渗透着人文主义的思想。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文艺复兴的作品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5.代表人物、作品:薄伽丘《十日谈》(简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简介)。

1.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但丁的著作是《神曲》,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彼特拉克被称之为“人文主义之父”。

2.薄伽丘和《十日谈》:

1)内容:

《十日谈》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特征,故事内容尽显人间百态。在书中,薄伽丘以生动的语言讴歌人性,认为人性无所不在,不可窒灭,更无从回避。

2)特点:

欧洲文学第一次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描写了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说的大多是男欢女爱。

3)地位:《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4)作用:《十日谈》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再次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

(二)莎士比亚:

1.作品: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代表作《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2.艺术特色: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3.地位:其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6.形式:借助古典文化批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7.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反神学世界观的运动;第二,它促进了近代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第三,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缺陷: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资助,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另外,虽然文艺复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但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也保存下来。

过渡: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同时,西欧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中,还发生了一场重要的运动,这就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在时间上,与文艺复兴的后期相重叠。

二、宗教改革

1.时间:16世纪。

2.性质:是16世纪席卷欧洲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

(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和文艺复兴运动一样,并称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两大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要求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阶级力量: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他们成为宗教改革的主力和领导力量。

3)理论武器:人文主义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向教会权威的挑战,特别是“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

4)社会根源: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

(经济上,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还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利用各种手段搜刮钱财;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最高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俗界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思想上,教会还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5)导火线: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人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

4.概况:

1)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2)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3)具体主张:(了解一下)

①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③人人有权读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

④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⑤君主可以处罚教士和教皇。

5.性质: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宗教领域的表现)

6.结果:打破了基督教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冲击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新教的产生和发展。

新教有三宗:

由路德创立的路德教,产生于德意志,后传播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以及瑞士、法国等国,属温和派;由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教,产生于瑞士的日内瓦,后传播到法国、尼德兰和苏格兰等国,属激进派;英国圣公会,又称英国国教,是英王自上而下建立的,属保守派。

7.意义:

沉重打击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人们思想,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层面,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

重要思考题:

1.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欧发生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与新航路开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①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②三者的关系: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反映。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发生都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提倡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新航路的开辟就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完成的;而新航路开辟的巨大成功,大量财富的获得,又为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注入了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促使文艺复兴的扩展。

文艺复兴也推动了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对教会的揭露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思想武器;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在反封建神学方面的深入和发展。

意义: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新航路的开辟为资产阶级开创了大显身手、走向世界的广阔天地,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注入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新教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比较说明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其内在联系。

相同点:(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产生在西欧封建制度渐趋衰亡、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典文化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则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2)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地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更为广泛。(3)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运动认识并揭露教

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联系:①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没有文艺复兴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条道路上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冲击,就不会有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实际行动。②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它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为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板书设计

神权下的自我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2.性质

3.核心

4.实质

5.主要成就

6.发展

7.评价文艺复兴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2.实质

3.历史意义

三、探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专题六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专制下的启蒙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通过学习,要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运用历史演绎法将洛克的思想主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本课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呼唤民主和自由”一目,主要介绍了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和主张及启蒙运动的作用。关于兴起背景,建议教师设问:为什么继文艺复兴之后,1718世纪的欧洲再次发生了思想解放运动?引导学生从经济、阶级关系、政治、思想诸方面回顾17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同封建制度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相信,人类具有推动自身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反封建专制和反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时代的要求。于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兴起。理解“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关于启蒙运动思想内容和主张及启蒙运动的作用,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无需展开,注意最后让学生分析理解启蒙运动的实质,以及明确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18世纪中后期,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是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关于“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启蒙”一目,要认识到,这场启蒙运动最早出现于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霍布斯和洛克。17世纪起,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英国和荷兰走在了最前列,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在英国最早出现了启蒙运动。英国早期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霍布斯。霍布斯的思想对启蒙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他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如人们有保护自身自由的自然权利,人的这种权利是平等的;人们要通过社会契约来约束和维护这种权利,等等。他认为国家也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君权是人民授予的,这就剥掉了国家、君主所披挂的“神”的外衣。另一个英国著名思想家是洛克,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认为人类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私有权。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提出了社会契约学说。但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他认为按契约成立的国家不仅保障公民的自然权利,还要保护私有财产。在国家政权形式上,他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管理对外事务的权力应分别属于议会和君主,所以他赞成议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他还承认分权中的立法权应占优越地位。

3)“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启蒙”一目,建议教师:法国启蒙思想既继承了英国早期启蒙思想的观点,又是针对时代的特点而提出的。讲授时应注意两者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可用下面的“启蒙运动简表”。

启蒙运动简表

时期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兴起时期

英国

霍布斯

人们按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洛克

在国家政权形式上提出分权思想,赞成君主立宪制

高潮时期

法国

伏尔泰

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

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狄德罗

用《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

讲述百科全书派时,要讲出当《百科全书》出版时,遭到反动封建势力的围攻:教会组织人逐条审查,攻击作者;最高法院对作者提出起诉,有的作者被捕入狱;教皇也公开谴责百科全书派。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启蒙思想家,表现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他们面对的是封建法庭、是监狱、是火刑,虽然有人被迫退

出,但大部分人仍互相支持,坚持斗争。所以,他们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反教会、反封建的科学巨著,更重要的是向封建势力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启蒙运动的背景材料和启蒙运动领导人的主要观点,让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从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材内容和地位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此时,人们已从以往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人的理性的崇拜。理性与自由成为西方这一时期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并构成了西方社会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的政治革命和美国的独立运动,以及对亚洲的爱国仁人志士挽救民族危机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对启蒙运动知识有所了解;

2.本课历史人物多,思想主张多,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记忆的东西较多,学生有畏难心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整体历史观。

2.了解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并对比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和希腊的智者运动、文艺复兴有何不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在深入理解启蒙运动的基础上,思考这一运动对欧洲的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有何指导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联想法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作用,从而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历史脉络。

2.运用历史比较法把启蒙运动思想主张和希腊的智者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相互对比,从而找出三者思想主张的不同。

3.通过对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了解,学生应明白欧洲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使得人文主义进一步获得发展,开辟了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科学的态度。

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明确欧洲的启蒙运动不仅仅是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当时欧洲的政治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起了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推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难点

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明末清初,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以及满清入关统治中国,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家,为当时逐渐僵化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新风气。

同一时期的欧洲,无论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还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都要高于中国,而且经过了文艺复兴的洗礼以后,他们思想界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变化呢?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启蒙”一词的意思。“启蒙”(enlighten)一词在法文中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运动的含义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什么叫“理性”?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

断,而无须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牵涉了一个思考什么、怎样判断的问题。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说到底,就是资产阶级求民主、自由、平等。请同学们由此并结合教材所述推断启蒙运动产生的条件。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学生归纳

教师总结: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

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国王和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教师讲述:通过教材我们知道,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探究:为什么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而不是在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8世纪下半期,当英国早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仍然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森严。社会成员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

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法国的第三等级,特别是其中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由于当时处于第三等级的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力量比较弱,所以他们采取了先在思想上酝酿反对专制的封建统治和天主教的统治。

教师讲述:18世纪,法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教会和统治者的说教,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阅读教材中历史纵横的资料,知道早期的启蒙思想出现在英国,知道主要代表人物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这一时期法国涌现出来的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思想。

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教师讲述:当时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霍布斯、洛克,和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

多媒体展示:

思想家

代表作

观点

霍布斯

洛克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百科全书派(狄德罗)

学生填表

教师讲述:

霍布斯是英国早期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霍布斯的思想对启蒙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还没有彻底摆脱君权和神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主张中有许多矛盾的地方,这表现在:一方面他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如人们有保护自身自由的自然权利,人的这种权利是平等的;人们要通过社会契约来约束和维护这种权利,等等。他认为国家也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君权是人民授予的,这就剥掉了国家、君主所披挂的“神”的外衣。但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而是将“君权神授”变成了由社会契约所授予的,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他坚持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在神学方面,他认为世上本没有神,但又提出宗教可以帮助维持社会秩序的观点,等等。这些内容都表现出他思想上的矛盾之处。另一个英国著名思想家是洛克,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认为人类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具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私有权。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提出了社会契约学说。但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他认为按契约成立的国家不仅保障公民的自然权利,还要保护私有财产。在国家政权形式上,他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管理对外事务的权力应分别属于议会和君主,所以他赞成议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他还承认分权中的立法权应占优越地位。他的理论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1688年“光荣革命”的辩护,他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典型代表。

强调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0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伏尔泰生平的简介。

教师讲述:伏尔泰以批判天主教著称,但他却并不是以无神论的观点进行批判,而是以天主教的腐化、堕落、滥施淫威为出发点的。相反,他还认为宗教有助于维系人心。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没有上帝,也要捏造一个出来。"教师简要介绍孟德斯鸠生平。

教师讲述:孟德斯鸠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认为立法权应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三者之间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思想核心,互相独立、互相监督。

教师提问:三权分立说的矛头直指谁?

学生回答:封建专制主义。

教师提问:孟德斯鸠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洛克的学说?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2.司法独立;3.君主权力进一步受制约。可见,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政权组织形式。

教师提问:他的政治构想,尤其是三权分立的构想后来最先在哪个国家得到了实践?

学生回答:美国。以后更多的国家、民族根据这一思想进行政权建设。

多媒体展示:

教师讲述: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法的功能、政府的功能。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资产阶级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他说:“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只有在法律和社会契约允许的范围内,在政府的统治下,公民才会是真正自由的、安全的,一个公民可以不惧怕另一个公民:《论法的精神》一文,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简要介绍卢梭的生平。

教师讲述:对法国社会进行了更严厉批判的是卢梭。卢梭最主要的政治观点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卢梭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继承和发展了英国霍布斯的观点。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反映人们共同利益的“公意”,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有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倡,当统治者要撕毁社会契约时,人民有权推翻他。请同学们说说,卢梭是怎样发展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的。(霍布斯并不反对君主专制,认为统治者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卢梭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将人民置于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

讨论:请同学们比较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最大的不同点。(君主立宪制和“人民主权”说)

教师讲述: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极力赞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伏尔泰认为英国“建立了一个举世唯一的政府”,“在当今世界中,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孟德斯鸠也认为,英国的政治制度可能是能够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最好的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当伏尔泰、孟德斯鸠为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巨大进步而欢呼的时候,卢梭以他那天才的思想、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深邃的政治敏锐的眼光,已经看到了君主立宪制度的缺陷:“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以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卢梭认为,真正保障人民的自由与平等权利的,不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而是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无疑,卢梭的思想闪耀着更明亮的智慧之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歌德独具慧眼,如此评判伏尔泰和卢梭:“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卢梭的思想对法国社会的影响特别巨大,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

教师讲述: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又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因主编《百科全书》而被视为百科全书派的代表。《百科全书》的内容反映了启蒙思想的特征:反迷信、反狂热、反宗教迫害、反专制、反社会不平。它同时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这都有助于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随着《百科全书》的编纂

出版,形成了所谓的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影响很大,在它的努力下,启蒙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启蒙运动得到空前发展。

讨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他们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走现实的黑暗。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使历史进入“理性时代”。

教师讲述:启蒙运动很快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欧洲大陆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许多启蒙思想家。

课堂总结

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在英法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他们崇尚理性,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提出以法制反对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传播科学知识以开启民智。这场运动以法国为中心,不仅对法国大革命有着直接影响,还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b

课后探究:阅读下列启蒙思想家对于自由的认识,请比较其异同,并写出你对自由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

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1.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

专题六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卢梭、康德等人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通过具体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家的人文主义主张并对此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历史概括能力。

深入理解卢梭的“主权在民”的人文思想,同时一定要和前面所提到的卢梭的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以找出其思想的发展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的整合能力。

深入理解康德的自由与平等的人文主义主张,并思考其主张和前面所提到的思想家的主张有何不同和进步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推理和演绎能力。

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历史学习的方法理解和对比启蒙运动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运用历史图表法将这一时期卢梭和康德的人文主义主张和第三节中提到的二人的思想主张做一比较、分析,从而掌握启蒙运动时期这二人的思想发展的过程。

通过了解卢梭、康德等人的观点,结合前面三节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论述,使学生明白18世纪的时候,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文精神更具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卢梭、康德等人的思想的研究,结合前面三节内容,学生基本上可以理清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成熟的发展历程,思想家们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会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的坚强毅力和拼搏精神。

教学建议

1)了解主要概念:理性主义

项目

含义

目的

本质

地位

内容

人的思考、判断

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资产阶级民主、科学

启蒙运动的旗帜

方法

人的思考一一怎样思考(科学)——思考什么(人的权利)

2)“康德道出启蒙的真谛”一目,主要阐述了启蒙的主旨在于主张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在于追求人身的自由和思想言论的自由。在讲述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卢梭和康德的生平介绍和与他们思想主张有关的文字资料,增强学生对这两位哲人的了解及对其主张的理解。最后通过对卢梭和康德两位哲人的介绍,揭示启蒙的真谛——运用自己的理智,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并将其上升为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否经过启蒙的一个重要标准的理论高度。

3)关于“浪漫主义”,主要介绍了浪漫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创始人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和主张,同时还着重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思想内涵和贡献,以及“浪漫主义”与理性的关系。最后需要揭示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补充,是思想启蒙的继续,是人文精神的发展。

4)关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要掌握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表现,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由于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对教师的考验。课本的编排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把启蒙运动的内容分成两个课时,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分散在两课内容中,并且据说这两课是由两位编者分别撰写的,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根据课标、考试内容和学习要求,授课时抓住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进行归纳整理,其他思想家的内容省略。由于课标、考试内容和学习要求仅仅只是“简述”和“列举”,要求不高,所以教学时指导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总之,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比较法把康德、卢梭的思想主张和希腊的智者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相互对比,从而找出三者思想主张的不同。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理解浪漫主义在欧洲的贡献和作用。

通过对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了解,学生应明白欧洲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使得人文主义进一步获得发展,开辟了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科学的态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明确欧洲的启蒙运动不仅仅是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当时欧洲的政治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起了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推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

难点

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文艺复兴(人性)——使人类从神权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2.启蒙运动(理性)——使人类从封建王权中解放出来。

新课学习

思考: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现世幸福,其矛头主要针对宗教的神权主义。

2)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流是提出了以人的理性和社会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体系,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与平等,其矛头指向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一、启蒙的真谛——理性与自由

1)理性:指人通过思考,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即科学的思维。

2)自由:一是指超越或摆脱外在的束缚,即人身自由;二是指自我创造、自我决定,即思想自由。

3)启蒙的真谛:能够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理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1.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

2.代表人物:

1)卢梭:提出人生而平等、社会契约、主权在民。

2)康德:思想自由。

二、浪漫主义思潮中的人文精神——理性主义的补充

1.时间: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叶。

2.创始人:卢梭。他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

3.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一种倾向和态度:宣扬人的感情至上。

它本身的特点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

注意: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补充,是思想启蒙的继续,是人文精神的发展。

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

浪漫主义是对高扬理性精神的启蒙运动的反叛,是对体现人文精神的启蒙运动的延伸和补充。

4.浪漫主义的影响:(具体见书本)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提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

1)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和影响是:

①它极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现了人的情感和个性;

②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全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③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敬态度;

④它让人们善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落后民族的长处,教导人们对不同文明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

2)浪漫主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①个人主义的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

②对现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绝,文学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滥等等。

三、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是明显的。

知识延伸:启蒙运动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何新的发展?为何有这些新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什么?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抨击天主教会的神学观念,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把攻击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社会里最神圣、最崇高的东西,也就是王权、神权与特权

还不能公开地否定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为题材

已提出了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引导人们从迷信上帝转向崇尚自然

重在宣传人文主义,追求人性解放

强调人应该按照理性去行事,行使自然所赋予人的一切权利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理论,为未来社会描绘了一幅“理性蓝图”

启蒙运动是在更高水平和更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反映了发展中的资产阶级的

政治要求;提出的种种政治设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

础,这更是文艺复兴所不具备的。

如何理解资产阶级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1)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来提倡人性反对神牲。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人们思想和文学、艺术等创造的桎梏,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大潮。

2)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延续和弘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批判对象看,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②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③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④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板书设计

一、启蒙的真谛——理性与自由

1.康德:思想自由

2.卢梭:提出人生而平等、社会契约、主权在民

二、浪漫主义思潮中的人文精神

1.时间: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叶

2.创始人:卢梭。他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

3.广义的浪漫主义

4.浪漫主义的影响

三、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课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提高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基础知识,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学会观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理解科学进步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为科学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学习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形成科学的态度。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荆棘遍布,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毅力,树立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大成就: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建立、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沦的诞生与发展。这一时期物理学方面的文字、图片、人物介绍等资料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相对论、量子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有关经典力学、量子论、相对论资料,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认识。

2)查阅和收集有关伽利略、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进行科学研究、得出科学结论过程的资料,感受科学探索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不迷信权威、为科学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难点

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我们走进世界近代科学的殿堂,便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结论的伟大之处。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在世界科学史上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科学巨匠,以他们伟大的科学发现使人类逐步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又从工业文明跨入信息社会的新时代,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同时他们那种敢于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科学精神也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

近代自然科学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新课学习

一、认识史上的飞跃(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1.经典力学的奠基者——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问题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学说相比,伽利略的主要贡献在哪里?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力学观的否定。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

伽利略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阻碍,它将速度保持不变地持续运动下去。

2)开创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和推理。

3)突出成就: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2.牛顿对前人科学理论的发展

问题 牛顿对前人科学理论做了哪些发展?为什么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认识史上的飞跃?

1)科学巨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牛顿力学体系以及在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2)经典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运动三定律

惯性定律

加速度定律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3)经典力学体系的历史地位

①理论: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影响: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从此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③实践: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准确地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还发现了海王星。

合作探究课件展示

“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牛顿临终遗言

牛顿捡到了哪些“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

答案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

他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建牛顿力学体系。

质疑与思考:经典力学体系是最完美的物理学理论吗?

19世纪末,面对经典物理学近乎完美的发展,有的物理学家表示:“19世纪已经将物理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座大厦。”这种观点对吗?

过渡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是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

二、驱走乌云的太阳(量子理论的诞生)

问题量子论是怎样诞生和发展的?为什么量子论的出现是“驱走乌云的太阳”?

1.量子理论的诞生

1)基础:奥地利物理学家斯蒂芬对黑体的研究成果。

2)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并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中,阐述了这一思想,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

2.量子理论的发展

1)德国爱因斯坦:将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2)法国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

3)数年后,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意义

1)量子力学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2)量子理论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三、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的建立)

问题什么是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的建立有何意义?

1.狭义相对论

1)提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狭义相对论。

2)内容: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E=:cric2

3)认识:否认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点,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2.广义相对论

1)提出:1916年,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2)内容:①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②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③时间、空间不是独立的实在,它们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3)认识:它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3.相对论建立的意义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变性,而且指出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同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

2)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合作探究一、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怎样?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是相对论的一种特例(物体低速运动状态),包括在相对论体系中。

二、近代科学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合作探究】

1.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影响

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牛顿的运动三大定律(即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影响:(1)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力学现象作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万有引力定律不但适用于整个太阳系,而且适用于一切天体运动和宇宙中的所有物体。

3)它的确立,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同时也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4)促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概念:(1)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广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又把适用于匀速运动体系的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加速运动的参考系(即非惯性系)中,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离开物质的空间、时间

是没有的;当然,没有空间、时间形式的物质也是不存在的。

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变性,而且说明了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不可能单独发生变化,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同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

2)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3.分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体系的相互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体系有否定之处,也有继承和发展

1)否定:根据狭义相对论,牛顿所说的绝对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了,从而,作为绝对静止参考系的“以太”概念也就不再需要。根据广义相对论,牛顿力学中的“空虚空间”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2)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课堂小结

科学家

成果

地位和评价

伽利略

自由落体定律;匀速运动、加速运动的概念;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自制望远镜

经典力学的奠基人

牛顿

机械运动三大规律;万有引力

经典力学的确立者

爱因斯坦

相对论

物理学的重大革命

普朗克

量子假说

宏观到微观

玻尔

氢原子结构

板书设计

一、认识史上的飞跃(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者——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2.牛顿对前人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驱走乌云的太阳

1.量子理论的诞生

2.量子理论的发展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意义

三、因斯坦的“时空”

1.狭义相对论

2,广义相对论

3.相对论建立的意义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追寻生命的起源

名师说课

本课内容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高中是学生逐步走向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进入高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受历史是副科观念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强。新课程采用专题体例编排,跳跃性强,使得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知识衔接困难。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耳熟能详,因而学习难度相对较低,有望较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

设计思想

“学案”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课前要求学生先完成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以保证学习效率。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用自制课件加强直观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就一些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设置相关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突破难点,加深记忆。

布置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和书籍,要求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业,培养学生查找历史资料的禽旨力、历史知识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一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自助式学案导学法。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习中要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联系的观点体会进化论的影响。了解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宣扬上帝创造世界万物。进化论认识到自然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思想的“神创论”。对生物学是一次伟大综合,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方法上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的思想产生飞跃。恩格斯对达尔文进化论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马克思认为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进化论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所有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从他的那个时代的种种富有价值的源泉中汲取他们的科学思想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近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进化论学说。能够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能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交流、习作、实验等多种形式

学习和感知、理解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步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勇气、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注重个人品质、修养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过程

展示幻灯片:女娲

播放影片剪辑:女娲抟土造人

设问:同学们,生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思考作答,引入新课。)

一、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主要观点:神创说、天外胚种论、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等。

思考:中世纪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学说是什么?为什么?

(学说:神创说;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至高无上的创世神创造的。

原因: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宗教盛行,推行精神独裁。)

无论是天外胚种论还是自然发生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展示幻灯片)

生物进化谱系树

那就是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也就是说这二种学说的依据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请同学们先阅读学案,简单了解一下这个跟林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伟大科学家的生平。然后通过教材,思考一下,达尔文进化论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主要观点有哪些?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

展示幻灯片:达尔文

达尔文(1809-1882年)

情境一:曾经挑战宗教权威的哥白尼、布鲁诺,他们的命运如何?(生前受迫害,死后留芳名。)

设问:为什么达尔文挑战宗教权威却获得了巨大的“生前名”呢?(时代不同了)

1.历史条件:

请同学们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环境: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2)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3)自身实践:

达尔文的科学探索。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第二目: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1.林耐制定动植物分类法

2.哈维建立血液循环理论

3.施莱登、施旺共创细胞学说

4.巴斯德奠定微生物学的基础

5.拉马克提出初步的进化论思想(奠定基础)

(投影显示六位科学家的头像和生卒年份)

2.确立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

情境二:18591124日清晨,雾霭中,伦敦几家书店的门口人声鼎沸,人们争先恐后地排队购买刚出版的新书——《物种起源》。初版1250本书在发行的当天就被销售一空。……书中的观点震撼了世界,动摇了禁锢人们思想许多个世纪的特创论。

设问:《物种起源》一书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热情?什么观点震撼了世界?(书中阐述的观点极大地冲击了神创论,生物进化论的提出震撼了全世界。)

3.主要观点:

进化论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长颈鹿为例,向同学们介绍进化论的内涵)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设问:结合上述背景材料和教材有关达尔文科学探索过程的资料,达尔文的科学探索过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达尔文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达尔文的自传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一不厌深思一一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4.发展和完善:赫胥黎发展进化论

情境三:人类起源大论战

1860年的英国牛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刚刚在上一年出版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学术界内部亦有分歧。达尔文主义的著名斗士赫胥黎坚定地捍卫进化论,遭到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的讥讽,他责问道: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的旁边,在我讲完以后会把我撕得粉碎的赫胥黎教授,请问“与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祖父这一方,还是你祖母这一方?”面对这恶意中伤,赫胥黎从容不迫地先从科学事实方面进行驳斥,然后说:“我过去说过,现在再说一次,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猴子作他祖父而感到羞耻。在我的回忆中叫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种人:他惯于信口雌黄,并且不满足于他自己活动范围里的那些令人怀疑的成就,却要粗暴地干涉他根本不理解的科学问题。所以他只能避开辩论的焦点,而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企图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啊!”

投影显示:赫胥黎(1825-1895

设问:赫胥黎认为真正羞耻的是什么事情?(没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5.进化论的社会影响:

(引导学生从进化论对宗教神学、自然科学和对中国的影响三方面归纳。)

1)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2)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3)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回顾严复与《天演论》, 新文化运动与进化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书翻译,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他们高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期唤醒国人。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分歧

1.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同学们,为什么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上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请大家展开讨论,3分钟后,各组推选一个代表准备接受提问。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提问并总结回答的结果。)

2.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科学与宗教在认识论上的差异。(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宗教神学还备受推崇。科学与宗教的认识分歧实质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3.科学与宗教的斗争

情境四:材料1 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教育部竟明文规定,中学生物学课本除进化论外,必须还有神创论的内容,而且两者的页数要各占一半。在田纳西州,进化论被禁止讲授;在南加罗来纳州,官方教科书上竟然不准提“进化”的术语和“达尔文”的名字。

材料2 在美国,1981年阿肯色州通过一个法案,“公立学校可以用教进化论同样时间教创造论”。1982年美国自由公民联盟控告阿肯色州政府违宪,闹到最后,1987719日美国高等法院7:2票反对教创造论。

材料三 2007-05-05南方都市报报道:3日晚,美国共和党10名总统竞选人齐聚里根总统图书馆,举行首轮集体电视辩论。10人中有3人不认同进化论,而倾向于“智能设计论”。这种理论由宗教保守派推出,宣称生命由某种超级智慧设计,并非源于物种进化。

设问: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科学与宗教的斗争还将继续,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四、质疑进化论

问:为什么许多科学家为进化论奋斗几十年,越研究越发现进化的缥缈?是不是进化论错了?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权威,挑战权威。)

课堂小结

理论

内容

影响

上帝创世说

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

禁锢思想,阻碍科学发展

林耐

《自然系统》

为进化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哈维等

创立细胞学说

首次科学地触及了生命运动的过程

拉马克

获得性遗传理论

为进化论奠定基础

达尔文

进化论

打破神学创世观;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发展

赫胥黎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板书设计

一、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

1.历史条件

2.确立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

3.主要观点

4.发展和完善:赫胥黎发展进化论

5.进化论的社会影响

三、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分歧

1.根本分歧

2.根源

3.科学与宗教的斗争

四、质疑进化论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人类文明的引擎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随后其他部门也纷纷采用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动力史的一场革命,标志人类生产和生活进入到“蒸汽时代”。

19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动力机器的革命和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能运用历史资料,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科学的精神;了解发明的艰辛,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毅力,树立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了解发明的结果树立成功的信念。

教学建议

1.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电的发明及广泛使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文字和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奠定基础。

2.第一目“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棉纺织业的技术变革,本目不是教学重点,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掌握的程度。例如,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3.第二目“万能的原动机”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瓦特蒸汽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问世的?瓦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如何?为何称其为“万能蒸汽机”?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教学时,还可以请同学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时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早期蒸汽机、瓦特蒸汽机和使用蒸汽机工厂的情况,可以利用图片资料及影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并分析工厂的特点。也可把下列归纳制作多媒体动画:畜力、水力、风力。万能蒸汽机一发明和使用蒸汽机热潮,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知识。

4.第三目“‘科“技,结合的典范”,教材出示了两幅历史图片《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实验》、《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展示了电气时代到来的历史过程。教学时可以将这两幅图片(教师还可补充电话、电车、电影、无线电波等)作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在学生学习这些图片之前,可播放历代科学家对电探索的音像资料,使学生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是几国几代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为何称为“电气时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能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能运用历史资料,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判断分析。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了解发明的艰辛,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毅力,树立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了解发明的结果树立成功的信念。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也曾提到: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新课学习

人类文明的引擎——蒸汽和电的革命

投影18世纪英国棉纺织机器发明表。

发明

动力

珍妮纺纱机

人力

水力纺纱机

水力

骡机

水力

水力织布机

水力

问:从这张表格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答:当时的棉纺织机器使用的是自然力(人力、水力)。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工厂利用河流里的水力作为动力,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答:……

一、瓦特改良蒸汽机

1.背景

1)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对动力的需要)。

2)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创制

3.意义

问: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

答:……

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风力)

②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

近水建厂——交通发达、资源丰富

③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④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蒸汽轮船、蒸汽机车

投影 恩格斯说:“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创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用煤作燃料的蒸汽机是否能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呢?它有没有存在哪些弊端?

投影 陈列在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内的瓦特制成的第一台蒸汽机,其许多主体部件都是用木头制造的。

这是19世纪英国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城市,它曾经是宁静的农村,但蒸汽机和工厂的出现,使它变得浓烟蔽日,臭水横流。

答:……

体积过于庞大,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于是科学家们又开始寻找一种更好的动力,人类迎来了电气时代。

二、电气时代

俗话说“饮水不忘掘井人”,哪些科学家为电气时代的到来做出了贡献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1866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研制成了发电机

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发动机

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第一个发电站并形成了电网

投影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服务,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还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一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Ⅲ

问:如果我们生活的城市停电一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碰到哪些困难?

答:……

可见,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提到电,我想同学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个人一一爱迪生。

投影 爱迪生(1847--1931),美国著名发明大王,一生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发明,其中包括电灯、留声机、发报机、电影、电车、蓄电池、打字机、水泥等等。1931年月1018日,爱迪生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10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问:一位仅仅读了三个月小学而辍学的爱迪生,他凭什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发明?

投影 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

问:从爱迪生的这些名言中,同学们能够体会出他成功的秘诀吗?

答:……

合作探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在发明创造者的人才素质、成果质量、开展的范围及部门等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显著的优势?

提示(1)人员素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

2)成果质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多数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属经验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自然科学突破的产物,属科研型,因而量多质高。

3)发生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先只限于英国,后逐渐发展到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开始在多国进行。

4)发生部门: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后来也主要在轻工业部门展开;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以电力、交通、通讯、化工等几个行业同时发生,主要在重工业部门展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为猛烈。

合作探究 科技进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提示(1)积极:经济上,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政治上,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格局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社会生活上,城市兴起,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消极:带来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课堂小结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随后其他部门也纷纷采用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动力史的一场革命,标志人类生产和生活进入到“蒸汽时代”。

19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动力机器的革命和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练习与测验

学习思考: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答:规模上,大机器工厂比手工工场规模大,人数多;生产方式上,大机器工厂采用技术先进的机器操作,而手工工场是靠简单的手工工具操作;在动力上,机器大工厂主要靠水力或动力机器,而手工工场主要靠人力;在生产效率上,机器大工厂效率大大高于手工工场。

学习思考: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它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世界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蒸汽机的使用,使大量工厂纷纷建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历史跨人了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学习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发明的?

答: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

自我测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各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一国先开始,后延续到法、美、德、意等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到来。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向“距离”挑战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阅读材料、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会收集、整理、运用与之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然而,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感性认识,为深入认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奠定基础。

2.“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建议采取谈话法,让学生谈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然后,结合教材提出以下问题:互联网诞生的背景是什么?什么叫做全球信息网?互联网有哪些功能和特点?信息化社会是怎样出现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0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4.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人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阅读材料、科技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会收集、整理、运用与之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继续探究试验,了解发明的原理和结构。加深对所学习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与巨大影响。树立科技是生产力的观念。了解发明与理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树立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学习,了解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形成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祝贺!你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

200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总数为1.23亿,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预计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量有望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

网络是如何给人类文明以巨大影响的?人类空间距离的“缩短”还有哪些发明?

新课学习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以两组图片的形式,一组图片为平面交通,一组为立体交通。让学生在对比两组图片后体会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后内燃机的推广使用,使人类由平面交通进入立体交通时代。给人类沟通交流带来极大便捷,大大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认识科技进步的作用。

1.条件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2.主要成就: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了最早的汽车。1887年把内燃机装到汽船上。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飞机。

3.影响

推动了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立体交通的新时代。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思考题:你见过或听过哪些交通工具?

二、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列举古代和现代的通信方式,讲述古今通信的变化,得出当今通信的特点:速度快、距离远、信息量大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对未来通信工具进行展望。通过对科学家发明过程的艰辛的了解,认识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重要性。

1.条件

19世纪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的发现,以及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2.成就:电报: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发报机。18445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电话:1875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63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竞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

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

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下来。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

3.影响:促进电信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通过引导对比当今各种发明,让学生得出结论:当今最引人注目的发明是电子计算机。

让学生观看《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录像,提问:

第一,电子计算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第二,计算机诞生时有哪些特点?

1.背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冷战”时期,美国出于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形成发展、功能和特点

1)形成与发展: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ARPANET。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

3)特点: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3.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①促进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④思维方式的变化。

2)消极影响

信息垃圾影响了经济安全;无序竞争影响了社会稳定;青少年沉湎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

材料一 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信息,或点开视窗与对方面对面交流。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购物,看电视,听音乐,获取世界各地的新闻,搜索各种资料。网络几乎“无所不能”……

材料二 网络的弊端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例如,原本品学兼优的张某,因沉迷网络,偷走家中的2000元出走。之后,由于涉嫌抢劫杀人而被捕。20036月,北京一家网吧发生火灾,夺走了25位年轻人的生命。近年来,因沉迷于网络而犯罪或自杀的青少年不计其数。

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网络的认识或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网络。不能因为它的便利就忽视它的弊端,也不能因为它的弊端就否定它的一切。它是造福于人类,还是危害人类,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利用它。科技发明总是一把双刃剑。

课堂小结

主题

人类文明的引擎

向距离挑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蒸汽动力

汽船、火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电气时代的到到来

内燃机

汽车、远洋轮船、飞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以来)

原子能

信息技术、航天技术

板书设计

向距离挑战

一、立体交通的诞生

1.条件

2.主要成就

3.影响

二、穿越大洋的电波

1.条件

2.成就

3.影响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

1.背景

2.互联网的形成、发展、功能和特点

3.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名师说课

本课课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19世纪初的文学、美术、音乐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了解19世纪初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通过讲述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教科书和课外补充材料,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体会当时文学艺术家们创作的心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注重情景式教学,通过角色体验的方法,加深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习本课,从而对19世纪初期众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特色的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建议:关于“心灵的激荡”一目,实际上就是讲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首先出现在欧洲,这与这一时期欧洲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议教师讲清: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特点。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尤其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处在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这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

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

浪漫主义文学发韧于德国,欧洲各国都有积极的成果,而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杰出代表是拜伦和雪莱。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创作出数量惊人的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著作。1831年,他完成了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但作者在探索社会问题出路时,更多地宣扬的是仁慈和宽恕、博爱和感化。

关于“浪漫乐章”一目,主要介绍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建议教师讲清:

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特点。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一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2)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贝多芬。贝多芬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②舒伯特。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被称为“歌曲之王”。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③舒曼。舒曼,是德国作曲家。自幼爱好文学,音乐,他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表现在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表情亲切。描写人和他自己的内心活动,是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着重于复杂心理活动的刻画,体现出感情的无尽丰富、美妙和力量。

关于“向着自由前进!”一目,主要讲述浪漫主义美术,建议教师讲清:

1)浪漫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在艺术上,他是一位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的大师。《西奥岛的屠杀》描绘了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画家表现了对希腊人民极大的同情。《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在这次大搏斗中,画家真正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激情倾注在这幅画中。这幅画描绘了当代的题材,有着真实的生活氛围,他把群众作为主体,同时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角色。浪漫主义绘画另一位杰出代表是西班牙画家哥雅,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实际的历史性感觉。”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分析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理解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体会当时文学家们创作的心境,加深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的理解。或通过编演历史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进行人格、情感教育。各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每个艺术家之所以留下传世之作,在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有的艺术家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雨果和他们的代表作。

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新课学习

一、“心灵的激荡”

过渡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首先出现在欧洲,这与这一时期欧洲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浪漫主义文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政治: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

2)经济: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延伸。

3)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社会”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

3.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

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过渡 浪漫主义文学发韧于德国,欧洲各国都有积极的成果,而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杰出代表是拜伦和雪莱。

课件展示拜伦和雪莱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他的代表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通过贵族青年哈罗德的游历,反映了英国社会

生活,并对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论。拜伦最重要的作

品《唐璜》是一部诗体长篇小说,通过游记方式记述贵族青年唐璜在希腊、俄国和英国等地游历的冒险及爱情遭遇,广泛地反映了欧洲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势力,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狡诈,热情地呼唤人民起来革命。他的诗歌洋溢着追求民主和民族解放的精神,饱含高昂的战斗激情。

雪莱(1792--1822),在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赏法国大革命。他的诗歌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和《致云雀》等举世闻名。他的诗作更具战斗性,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堪称典范。该诗剧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表现了毫不妥协的精神,拒绝天神的威胁利诱,坚持长期不懈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结局,这对鼓舞人民的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2)雨果及其代表作

课件展示雨果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创作出数量惊人的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著作。1831年,他完成了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它以离奇、紧张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绚烂多彩的场面和浓郁的抒情气氛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1862年,雨果又完成著名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冉阿让,小说的情节始于1815年滑铁卢战役,终于1832年法国六月起义,展现了一幅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但作者在探索社会问题出路时,更多地宣扬的是仁慈和宽恕、博爱和感化。

探究 英国和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各有何特点?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在风格上有何异同点?

过渡 从我们了解的这些作品来看,浪漫主义文学直指当时的欧洲社会种种黑暗、丑恶、虚伪的现象,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文学家为这战歌写出了词,音乐家为这战歌谱写了曲。音乐的浪漫主义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晚了数十年。这一时期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二、“浪漫乐章”

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初兴起,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19世纪中期走向鼎盛时期。浪漫主义音乐与19世纪以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不同。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而浪漫主义音乐则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二则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2.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贝多芬的音乐成就

课件展示贝多芬的相关材料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4岁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苦练钢琴、小提琴017岁时他到维也纳拜见音乐大师莫扎特,莫扎特听了他的演奏后说:“这位少年即将震动世界。”正如莫扎特预言的,他震惊了世界,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给了贝多芬很多启发,他追求平等,正义和个性自由激励着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等。他被称为“乐圣”。我们在对他辉煌成就敬仰时,也别忘了,他的一生是充满不幸的。二十六岁时,他就开始耳聋,到晚年时全聋。耳聋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么的可怕。他也曾为听力的逐渐衰退而感到恐惧,在他32岁时也想到了自杀,后来他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学生欣赏中体会贝多芬坚强而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2)舒伯特的音乐成就

3)舒曼的音乐成就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小夜曲》和舒曼的《幻想曲》介绍各自音乐成就

舒伯特,1787年出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音乐的代表。他是在一个拮据的家庭长大的,1825年就早逝,只活了31岁,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乐财富,如《春之念》《野玫瑰》,其中仅艺术歌曲就有643首,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最有名的就是《魔王》,这是根据歌德的《魔王》而著。他善于用音乐这个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理性活动,表达大自然和和谐、生命力的气息,同时他把感觉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

舒曼,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一生作品有很多,代表作有钢琴曲《幻想曲》等,他的音乐很有诗意,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美誉。但他最后却死于精神病院。

过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诉诸于阅读,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诉诸于听觉,美术是感观的艺术,诉诸于视觉,浪漫主义之风吹向文学、音乐,也吹向画坛。

三、“向着自由前进!”

课件 展示《梅杜萨之筏》、《自由引导人民》等绘画作品。

问题 这些绘画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其艺术价值如何?为什么德拉克洛瓦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1.浪漫主义美术的基本特点

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国画家籍里柯(1791--1824)以其轰动整个法国的《梅杜萨之筏》发表了浪漫主义的宣言。

继籍里柯之后,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珍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洛瓦最优秀的作品,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

课堂小结

历史是文化的镜子,失去了历史的依托,文化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光彩。19世纪以来文学、音乐、艺术的主要成就,充分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浪漫情怀:文学上带来了“心灵的激荡”、音乐上布满“浪漫乐章”,绘画则有“浪漫主义的狮子”。

板书设计

一、心灵的激荡

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3.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家和代表作

二、浪漫乐章

1.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和主要特点

2.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贝多芬

2)舒伯特

3)舒曼

三、向着自由前进

1.浪漫主义美术的基本特点

2.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碰撞与冲突

名师说课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认识世界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的必然性。

通过学习,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通过对具体文学艺术内容的了解,促进正确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亚非拉文学、民族乐派音乐、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主要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19世纪中叶亚、非、拉各国文学创作的情况,将其与同时代的欧洲文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了解,理解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深刻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民族乐派音乐的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品质。通过对具体文学艺术内容的了解,促进正确的、积极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难点

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提问 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有何特点?

进入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音乐则形成了民族乐派,美术作品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为主,文化呈现出碰撞与冲突。

新课学习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问题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原因怎样?有何特点?有哪些作家和作品?

1.原因:(1)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巩固,但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

2)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人和事的标准。

3)浪漫主义不适应社会现实,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4)亚非拉人民掀起反帝反殖运动,也表现在文化领域。

2.特点:敢于面对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

3.代表:(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

2)英国代表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

3)俄国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

4)美国有马克吐温。

4.概况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

法国是发源地

司汤达

地位:是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经典作家。代表作《红与黑》,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也使司汤达成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巴尔扎克

地位:是公认批判现实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揭露金钱社会的罪恶与丑陋,作品集《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英国

狄更斯

《匹克威克外传》是他成名作,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双城记》,是他很有影响的作品。

勃朗特姐妹

俄国

果戈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地位: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最重要的长篇巨著。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长篇小说。

美国

马克·吐温

亚非拉

题材:主要以反帝反侵略为主要题材,代表:埃及的巴鲁迪创作诗歌作为战斗檄文和政治宣言书。被誉为中国“诗界革命”旗帜的黄遵宪。作表作:《哀旅顺》、《台湾行》。

二、民族音乐派的音乐

1.背景:(1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传统的同时受到外来音乐影响。

2)东欧北欧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要求摆脱外国文化控制,发扬本国民族特色文化。

2.特点:作品旋律、节奏带有民族特点,形成民族派音乐。

3.代表:成就最大的是俄国的柴可夫斯基,还有捷克的安东德沃夏克。

4.概况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

俄国

柴可夫斯基(成就最大)

地位:被誉为“旋律大师”。著名舞曲:《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前期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后期作品:《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

捷克

安东·德沃夏克

《自新大陆》

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问题19世纪中叶欧洲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是什么?

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特别是光学)、民主的进步。

2)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

2.特点:现实主义绘画以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

早期印象主义绘画对“光”和“色”效果的追求,是绘画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3.代表:(1)现实主义绘画代表有法国的库尔贝,俄国的列宾。

2)印象主义绘画代表前期有法国的莫奈,后期有法国的塞尚、荷兰的凡高。

3)还有法国雕塑家罗丹。

4.概况

流派

国家

代表

作品

特点

现实主义

法国

库尔贝

他是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第一个把自己称为“现实主义者”的画家,也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核心人物。代表作:《石工》、《奥尔南的葬礼》。

写实手法,接近人民的艺术。

俄国

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画派

前期

法国

莫奈

《日出·印象》,是绘画技法一次革命。

重视光和色的效果。

后期

法国

塞尚

他和凡·高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主要代表

荷兰

梵高

后期印象主义绘画最主要代表,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

日葵》、《星月夜》。

雕塑家

法国

罗丹

成名作:《青铜时代》;主要代表作品:《思想者》。

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

课堂小结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欧美大部分国家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巩固。然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调和自身存在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一批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揭露黑暗,抨击社会,并能对社会现状进行冷静思考和剖析的文学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欧美许多国家都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不断地向外扩张与掠夺。在这一过程中,侵略国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人了被侵略国家,深刻冲击着当地的本土文化,使不同的文化之间展开了碰撞与冲突。

板书设计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原因

2.特点

3.代表

4.概况

二、民族乐派的音乐

1.背景

2.特点

3.代表

4.概况

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1.背景

2.特点

3.代表

4.概况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打破隔离的坚冰

名师说课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取得共同的发展。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打破隔离的坚冰,体现出世界文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不断地从隔离到碰撞到打破隔离,走上融合,即不断地走向交流与融合。根据这个趋势,那么20世纪中期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呢?——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形势,认识世界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通过学习本课,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与《老人与海》、高尔基与《母亲》、鲁迅与《阿Q正传》、泰戈尔与《吉檀迦利》,认识这些文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知道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体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感受音乐的魅力,认同音乐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鉴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来理解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的感悟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究问题,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通过归纳联系,认识随着世界联系的空前加强,人类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通过讨论,提高分析认识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表格方法,帮助学生列举文艺成就,学会分类及概括重点的方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背景、特色、影响;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乐曲和绘画,进行感悟和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归纳引导谈话等,理解各个民族、地区、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通过学习高尔基、鲁迅、毕加索的作品,培养人文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富含的艺术价值。

难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作品产生影响的理解;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生一起回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前面两节课的标题并说出本课的课题,多媒体打出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9世纪初期)

碰撞与与冲突(19世纪中期)

打破隔离的坚冰。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期)

教师据提纲检查复习情况后,19世纪中期世界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影响,到19世纪末以后开始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

导人本课

讲授新课

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识记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期文学、音乐、美术的成就。

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艺产生的时代背景。

3.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

4.学会欣赏文艺作品,认识其艺术价值学生结合本课的内容,在提纲上写出知识结构。学生上黑板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进行指导。

一、世界的文学

问题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期的时间,联系必修I和必修Ⅱ所学的内容,归纳概括这一时期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1.兴起背景

1)经济: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2.文学成就

学生填写下列表格

地区

文学特点

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地位

法国

美国

亚非拉

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的文学有何特点?

答案 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亚非拉等国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

讨论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获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有何影响?

答案 说明了亚非拉等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影响:通过文学作品体现文化的共融性,拉近世界的距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二、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1.主要作家及作品

学生填写下列表格

地区

主要作家

作品、文学特点和文学地位

苏联

高尔基

地位: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代表作:《海燕》《母亲》,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中国

鲁迅

地位: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

2.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影响

问题 我们都学过高尔基的《海燕》,我们一起朗诵文章中的一句名言:“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们也学过鲁迅的《阿Q正传》,它的主题是什么呢?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文学有何影响呢?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了哪些心灵的震撼?

答案 主题:促使人们反省,扫除愚昧和麻木,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影响: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震撼:忧国忧民,热爱国家,反抗黑暗统治和压迫的斗争精神。

过渡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互相融合,那么这一时期的音乐呢?

三、音乐的变奏

1.发展特点

问题 19世纪末,世界音乐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新时期?

答案 挣脱传统的束缚,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2.主要流派和音乐家及其作品

学生填写表格

流派

特点

音乐家

作品

印象主义

追求朦胧的效果

德彪西

交响诗《牧神午后》以及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

表现主义

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

勋伯格

《乐队变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

新古典主义

强调音乐风格的简约与自然

斯特拉文斯基

《浪子历程》、《春之祭》等

问题 根据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谈谈你对艺术发展的认识。

认识:各个民族、地区、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

音乐欣赏:多媒体播放欣赏《月光》。

四、毕加索与立体画

多媒体打出《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两幅绘画问题这两幅作品的作者是谁?属于什么艺术流派?这一流派的特点是什么?

1.立体派绘画的兴起与艺术特色。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画家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现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2.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学生填写表格

创作时期

绘画作品

“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1907年以前)

“黑人时期”(1907年以后)

《亚威农少女》

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

“新古典主义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19374

《格尔尼卡》

问题 你认为毕加索的什么精神最值得你尊敬?

答案 控诉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反战的思想;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等。

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文学

1.兴起的背景

2.文学成就

二、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1.主要作家及作品

2.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影响

三、音乐的变奏

1.发展特点

2.主要流派和音乐家及其作品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1.立体画派兴起艺术特色

2.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与时俱进的文学技术

名师说课

教材地位:

从本专题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文学艺术发展的纵向发展阶段。

从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本课是必修三思想文化板块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思想文化领域获得的最为新鲜的成果,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宝库。

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出发: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分析历史现象,认识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同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和反映;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准备状态:音乐和影视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的储备;相对于政治、经济等枯燥理论,这块内容生动活泼,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风格习惯:经过半年多的高中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经验。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摇滚乐;了解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的历程:电影的出现,电视的发明与发展,代表性的影视作品;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作品赏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艺术发展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通过对优秀摇滚乐和影视艺术的鉴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体会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音乐影视等艺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加强开放意识,汲取其他优秀文明成果。

主要教学方式:

教法:多媒体展示法;问题引导法;表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艺术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文学艺术的多元化景观,如了解20世纪中期以后主要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增强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过程与方法

结合运用多种声像资料,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归纳、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总结19世纪初以来的文学艺术流派和成就,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运用多种形式(论文、海报、作品光盘)进行学习成果的呈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一阶段文学艺术内容的学习以及整个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发展的总结,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学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

2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富含的艺术价值。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难点

1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的发展日渐趋于多元化,因此,这也给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背景。对这个背景的理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对世界文化“与时俱进”特点的分析。真正理解什么是“与时俱进的文化”。

3)理解影视艺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大师,并享有“保卫和平的战士”的盛誉。他一生拍摄了80多部影片,一人身兼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摄影等,被萧伯纳称为“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他的影片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性和战斗力,有力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和法西斯统治,希特勒曾以死亡来威胁他。

卓别林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电影(电视)是如何发展的?

学习新课

一、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

(首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作品,感受现代文学发展的丰富多彩,再引导学生探究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

1.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作品

学生填写以下表格

文学流派

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产生的原因

主要作家作品

后现代主义

“愤怒青年”

“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解冻文学”

2.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的小说《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呼唤环保的现代小说。小说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生态的破坏使春天死寂的恐怖情景,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

合作探究 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征?

答案(1)主要特征:①世界文化更积极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很多文学流派。③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越来越体现出与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④最主要的特征是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⑤反映时代主题。

2)产生的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影响人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领域,带动了社会文化的互动与渗透。②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们逐渐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加速了交流和融合,并在融合中寻求新的发展,在继承各自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完善和发展自己。

过渡 当代美术的特点同文学一样,也突出表现了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及多元化的特点。

二、形形色色的当代美术

多媒体展示行动绘画、欧普艺术和波普艺术等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

思考 当代美术有哪些流派?各有何特点?

1.行动绘画的风行、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1)风行: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开始风行行动绘画。

2)艺术特色:将各种作画材料随心所欲地涂抹,不受任何绘画技巧和理论的制约。这种绘画艺术与绘画中一切传统形式相背离,追求一种画面和色彩的偶然效果。

3)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其中最有名的画家是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代表作品有《3》和<第十号》等。

2.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兴起、主要流派及其艺术特色。

1)兴起及主要流派: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了流派众多的后现代主义美术,主要有欧普艺术、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等。

2)欧普艺术的特点:是光效应艺术的一种,强调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用各种颜色的几何形体以各种方式排列,色彩极富动感,给人一种虚幻超脱、光怪陆离的感觉。其作品一般具有较好的装饰性,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装饰艺术品的设计上,获得了很好的商业效应。

3)波普艺术的发源地及艺术特色:波普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发源于英国。波普艺术家往往将生活中最大众化的事物通过某种特殊的组合而获得一种新的效果和意义。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流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风靡全球的摇滚乐

过渡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现代音乐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流行化,因而也可称之为通俗音乐。爵士乐与摇滚乐分别是二战前后现代音乐的主流。而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音乐则更明显地表现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其中,风靡世界的摇滚乐最具有代表性。

播放《昼夜摇滚》—RockAroundtheClock这是公认的标志摇滚乐诞生的歌曲。

1.摇滚乐的发展

1)摇滚乐的由来——摇滚乐是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的融合。

2)摇滚乐最早、最著名的偶像普莱斯利及其影响力

摇滚乐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偶像是被称为“猫王”的美国歌手艾维斯普莱斯利(1935-1977)。猫王的出现标志着摇滚时代的真正来临,他个人也被誉为“摇滚乐之王”。摇滚乐不仅风靡美国,在当时的整个世界都刮着摇滚的旋风。因此说猫王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当时流行音乐的形式,使世界各地都充满了摇滚的情调。

3)“披头士乐队”及其艺术特色和影响力

“披头士乐队”(即甲壳虫乐队)代表了摇滚乐在英国的成就。他们自己作曲填词和伴奏,不仅以特有的音乐风格风靡英伦三岛,同时还掀起了震惊美国的“披头士”浪潮。

2.“良知复兴”运动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摇滚乐队和歌手掀起了“良知复兴”运动,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歌声和艺术呼唤世界的和平与美好,他们积极参与全球性的社会政治活动,为灾民、难民、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迫害的人以及艾滋病、癌症等绝症患者举行大规模的义演义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他们为救济非洲灾民所创作的歌曲《四海一家》,成为一首传唱全球的奉献爱心之歌。

探究题有人说,摇滚乐之于西方社会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对此,你怎么理解?

提示因为杰出的摇滚乐手始终关注着萦绕时代的困惑一一一他们为民权运动而歌,为反战而歌,为人性解放而歌;在他们的歌声中寄托了没有战争、没有贫富、没有种族歧视的乌托邦理想,60年代他们成为青年人的精神领袖和代言人。他们整整改变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而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进程。

你或许会认为从生产的角度看来这些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但我们的真实的自我正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这些由“没出息”的青少年创造的充满火力的音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直率的社会批判。当然,摇滚乐有时也会表现出享乐、自我膨胀和堕落的一面,这是同学们必须注意的。

四、“年轻的艺术”

1.电影艺术的发展

189512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了12部每部一分钟的影片。这一天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诞生日,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开始,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

美国的好莱坞曾创造了美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黄金时代,为世界电影艺术创造了众多耀眼的明星和不朽的佳作。

(介绍几部代表作品:显示电影剧照——如《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以及《珍珠港》等)

但是在今天,好莱坞电影不再一枝独秀,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电影业,电影以其特有的方式沟通着世界的文化与交流。

2.电视艺术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概括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法国人塞列克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电视’’这一名称的人。

2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在伦敦公开演示了他发明的机械扫描电视,并于1928年在伦敦与纽约之间进行电视收发试验,获得了成功。

31923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发明了电子电视摄像管,并于1931年研制出了电子显像管,使电视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4)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新兴的电视业陷入了停滞状态。二战结束后,电视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6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由此,电视节目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同时收看到同一电视节目。

思考影视诞生发展的重要和必要条件是什么呢?(现代科技的进步)

学生探究你觉得电影和电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政府喉舌、商家招牌、大众耳目、“空中课堂”……)

教师总结电影和电视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和电视以其特有的方式带给了人们欢乐,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世界。思想内涵深刻的电影电视艺术可以向人们宣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电影和电视也是国家进行政治宣传的好途径。因此,电影和电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将人类带人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新世纪。

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归纳20世纪世界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1)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

2)世界文化更积极地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很多流派;

4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创作越来越体现出与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

板书设计

一、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

1.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作品

2.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二、形形色色的当代美术

1.行动绘画的风行、艺术特色、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兴起、主要流派及其艺术特色

3.中国绘画在20世纪的发展

三、风靡全球的摇滚乐

1.摇滚乐的发展

2.“良知运动”及其影响

四、“年轻的艺术”

1.电影艺术的发展

2.电视艺术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82cba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6.html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