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 第六节 鱼类》素材-常见淡水鱼类-1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鱼类(22厦门常见淡水鱼类-1

1、青

俗称:黑鲩,青鲩,螺蛳青

科属: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青鱼属

学名: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英名: Black carp

形态与分布:体延长,稍呈扁圆形、腹部圆;口端位、上颌稍突出,无口须。侧线鳞39-46。背鳍短,无硬棘。栖息于大江河和湖泊的下层,主食软体动物。最大可达70kg,为我国特有经济鱼类和主要养殖对象。肉质优良,胆可入药。分布广泛,为我国有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2、草

俗称: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

科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

学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名:Grass carp

形态与分布:体延长,扁圆形。口端位,上颌较下颌稍突出,上颌延至后鼻孔下方,无口须。侧线鳞36 -48。身体茶黄色,各鳍为浅灰色。最大可达35kg,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草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的广东至东北的平原地区。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已移植至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3

俗称:鳊鱼,草鳊,油鳊

科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Culterinae)鳊属

学名: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英文名:White bream , Beijing white bream

形态与分布:体高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5-2.9倍。头小,口端位。背鳍具三棘。侧线直、侧线鳞52-61。背鳍最长鳍条长于头长,椎骨39-42,腹膜灰黑色。遍布全国水系,一般栖息在水体中下层。草食性鱼类。鳊鱼一年四季均为佳肴,故民俗有“春鲶夏鲤四季鳊”之说。

4、团头鲂

又名:武昌鱼、团头鳊,平胸鳊

科属:鲤科 亚科鲂属

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英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形态与分布:身体菱形,头小,口端位。背鳍最后不分支鳍条为硬棘。体侧鳞片边缘灰黑,沿各纵行鳞出现数条灰白色纵纹,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原产长江中下游附属湖泊,近年已移植各地,为静水湖泊中下层鱼类。

5

科属:鲤科鲤亚科(Cyprininae鲤属

学名: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英名:Common carp

形态与分布:口端位,须2对。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分布全国各地。杂食性。红鲤,身体红色,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培育出的养殖优良品种。我国是鲤鱼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展养殖的国家。目前,鲤鱼分布世界各地,是淡水鱼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鱼类。

6

俗称:喜头、河鲫,月鲫仔,古称鰿、鲋、寒鲋

科属:鲤科鲤亚科鲫属

学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英名:Goldfish , Crucian carp

形态与分布:体侧扁,腹部圆。口端位,无须。背鳍和臀鳍均具一根粗壮且后缘有锯齿的硬刺,其后缘锯齿较粗而稀。侧线鳞27-30。体长为体高的2.22.8倍,头较小,吻钝,下咽齿侧扁;鳞较大,整个身体呈银灰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分布全国各地,适应性强,生长慢。在自然水体中,鲫鱼的产量在淡水鱼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高居首位。由于鲫鱼适应性强,在各种水体皆可生长、繁殖,且1龄鱼即达性成熟,种群恢复快,故一直被作为养殖搭配的对象。鲫鱼的养殖品种繁多,常见的各种金鱼,便是普通鲫鱼经过人工筛选、驯化而成的变种。金鲫就是鲫的一个变种,也是金鱼的前身,经过人工培养和选择成为名贵观赏鱼——金鱼。

7

俗名:大头鲢、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

科属:鲤科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鳙属

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英名:Bighead carp

形态与分布:体侧扁而厚。腹部较窄。头极大,吻短而钝。眼小,位于头侧较下方,距吻端近。活动于水体的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最大可达35-40kg。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鳙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亲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

8

俗名:鲢子,白鲢,边鱼

科属:鲤科鲢亚科鲢属

学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名:Silver carp , Silver loweye carp

形态与分布:身体较侧扁,背部圆,腹部窄。头较小,眼小,位于头侧中轴之下,吻钝圆,下颌向上倾。为“四大家鱼”之一。生活于水体上层,性活泼喜跳跃,主食浮游植物、也食少量浮游动物,最大体重15-20kg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以浮游植物为食。3龄可达性成熟。亲鱼多于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幼鱼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亲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湖水降落,成熟个体又回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未成熟个体大多数就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

9、泥

俗名:鳅。

科属:鳅科(Cobitidae)泥鳅属

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英名:Oriental weatherfish

形态与分布:体细长,前端稍圆,后端侧扁。吻突出,短。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眼小;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而发达,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头部无细鳞;尾鳍圆形,侧线不完全。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的下方。体鳞极细小,埋于皮下,侧线鳞150个左右;体表粘液丰富。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体灰黑,并杂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色常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仔鱼具外鳃。白天多栖息于水草丛生底层,一般在夜间到浅水处觅食,肉食性。最长可达30cm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除西部高原地区外,我国自南到北各处都有此鱼生长。

10、鲇

俗名:土刹,鲶,泥鱼、念仔鱼、黄骨鱼

科属:鲇科(Siluridae)鲇属

学名:Silurus asotus Linnaeus

英名:Chinese catfish, Oriental sheatfish , Japanese catfish, Far Eastern catfish 

形态与分布:体粗大,延长,尾部侧扁,头宽扁,吻宽而粗钝。背鳍短小,无硬棘。臀鳍基部很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腹鳍位于背鳍后下方,胸鳍具棘,尾鳍近圆形。须2对,下颌突出于下颌。背鳍条4-6;胸鳍棘前缘有明显锯齿。底栖性,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丛生的静水域或缓水流处。白天在草丛间或石缝洞穴中,夜间出来活动。肉食性鱼类,性凶猛而贪食,以虾、小鱼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日本、中国大陆东部、朝鲜、东南亚。但野生族群量已少,目前以养殖较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c5b119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7.html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 第六节 鱼类》素材-常见淡水鱼类-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