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3-02-05 07:51: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佛教名词解释

  

  "一九之生" 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一九之教" 指弥陀九品莲台的教门。

  "一三昧" 一行三昧的简称。

  "一大劫" 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一大事" 1.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向众生开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众生转迷成悟和了脱生死的伟大事业。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缘"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於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小劫" 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一心"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一心三惑" 谓三惑融□於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一心三智" 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心三观" 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一心不乱" 心专一而不散乱。

  "一心合掌" 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心称名" 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一心归命" 一心一意的归向於佛,把生命奉献给佛教。

  "一切世间" 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

  "一切有为"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一切如来" 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一切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切法第一彼岸" 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盘。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盘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一切皆成"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一切唯心造" 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智人" 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地" 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忍" 六忍之一。菩萨於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後,便证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一切智者" 与一切智人同义。

  "一切智相" 一切智的相。

  "一切智智"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无所畏"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一切智藏" 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义成" 一切义成就,是悉达多太子的译名。

  "一切万法" 一切万有诸法。

  "一切万法" 一切万有诸法。

  "一切经" 佛教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一切种智" 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种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一切诸佛" 所有一切的佛。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阿弥陀经的别名,因阿弥陀经为一切诸佛所护持和忆念。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1.统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经典。2.指法华经,因法华经所说的道理,精深奥秘,非一般钝根少智的人所能领悟。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1.统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经典。2.指法华经,因法华经所说的道理,精深奥秘,非一般钝根少智的人所能领悟。

  "一切诸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诸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切法第一彼岸" 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盘。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盘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一日三时"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书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一日经" 在一日之中写完一部经。

  "一中一切中"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中观时,应观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一中劫" 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一月三身" 以一个月亮的月体月光月影,来比喻佛的三身。宝王论说:「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一化" 释迦佛一代的教化。

  "一化五味之教" 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盘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盘经,後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一四天下" 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一四句偈" 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一生入妙觉"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於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後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於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一代五时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一代五时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一代教" 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一字三礼" 书写经文,每写一字,礼佛三次。

  "一字不说" 佛虽对世人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都是亲证之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说之法,本来如是,非佛创说或是说了之後才有,如此说同未说,故说一字不说。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一回忌" 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後满一周年的忌日。

  "一多相容不同门" 十玄门之一。见十玄门条。

  "一行" 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一行一切行" 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见圆行条。

  "一行三昧"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一合相"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一如"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如顿证" 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一即一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一即三" 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一即六" 谓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净,则其他五根也会跟著获得解脱。

  "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世界"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与一佛士同义。

  "一佛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净土"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一空"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句" 一法的章句。

  "一法印" 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一法界"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一法界心"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一来向" 四向之一。

  "一来果" 四果之一。

  "一来果" 四果之一。

  "一明" 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一刹" 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一刹那"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一念"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一念三千" 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便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一念不生" 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一念万年" 谓在一刹那之心念中就已摄尽了万年的岁月。

  "一念业成" 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一念随喜" 一个随喜的念头。

  "一念随喜" 一个随喜的念头。

  "一音教" 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一衲" 一件僧衣。

  "一相" 唯一真实的相。

  "一相智" 证悟诸法一实相的智。

  "一持" 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一即一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一即三" 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一即六" 谓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净,则其他五根也会跟著获得解脱。

  "一食"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一真" 唯一真实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一真一切真" 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一真地" 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一真如" 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一真法界" 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一真无为" 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一夏" 一次结夏安居。

  "一夏九旬" 一次结夏安居的日数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一乘之机" 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一乘究竟教" 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一乘经" 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一异" 一与异。一是彼此一样,异是彼此迥异,一与异,都是偏於一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一假一切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一超直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一期" 指人的一生。

  "一期无常" 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一路" 一条通向涅盘的道路。

  "一智" 一切种智,是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灭" 一个趣向於寂灭的道理;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

  "一道" 一实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一道无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见十住心条。

  "一极" 一个真实至极的道理。

  "一业" 同一种的业因。

  "一业所感" 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业果。

  "一微尘" 一个极微分子。

  "一实" 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义。

  "一实相" 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说一切大乘经,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有实相印者,便是佛说,否则便是魔说。

  "一实乘" 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故名为乘。

  "一实无相" 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一实圆宗" 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一实圆乘" 阐明一实圆顿之旨的教法,法华经是。

  "一实圆顿" 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一实观" 一实的观法。

  "一说部" 又名执一语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後二百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

  "一尘不染" (喻)六根清净。

  "一尘法界" 一粒微尘等於一个法界。

  "一尘法界" 一粒微尘等於一个法界。

  "一境三谛" 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一弹指" (喻)极短的时间。

  "一莲托生" 在同一样的莲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一谛" 唯一的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一灯" (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一□托成" (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一转语" 参禅时转机的一语。

  "一阐提"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一阐提迦" 见一阐提条。

  "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句" 一法的章句。

  "一法印" 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一法界"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一法界心"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一体三宝" 1.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盘,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易经》【乾】卦辞曰: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

完整编辑

快速编辑

flyingsky 2004210, 22:05 #2 字体大小 中等 较大 极大

王者圣剑

部落团队: 族长

发帖总数: 20,527

注册日期: 2003-02-25

所在地域: 滚滚红尘

族民编号: 3,307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意志。

  "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世" 今世和来世。

  "二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二衣"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净法。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著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色身" 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二行"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二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於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侯,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後,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二忍"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於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馀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於有的邪见;无见是偏於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於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於有见。

  "二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於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於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二我执" 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空观"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二法身"

  "二门"

  "二明" 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於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皈戒" 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於寂灭的因果。

  "二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真如"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胁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胁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胁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师佛的二胁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胁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胁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胁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胁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师佛的二胁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胁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於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於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盘。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後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於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著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於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於制教类。

  "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困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二智"

  "二无我" 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二无我智"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二无常"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後,最终还是要归於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於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後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烦恼"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业"

  "二爱" 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二解脱"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盘;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於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於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二漏" 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盘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盘,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际" 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盘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盘,无界限可分。

  "二种三宝"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心相"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二种比丘" 多门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种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二种布施"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於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因果"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因果"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二种戒"

  "二种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二种佛土"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二种佛境" 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的国土是。

  "二种供养" 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施" 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说。

  "二种涅盘" 有馀涅盘和无馀涅盘。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馀涅盘,或有馀依涅盘,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馀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馀涅盘,或无馀依涅盘。

  "二种涅盘" 有馀涅盘和无馀涅盘。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馀涅盘,或有馀依涅盘,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馀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馀涅盘,或无馀依涅盘。

  "二种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是人们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寂静"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清净"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於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见二种菩萨条。

  "二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後一度。

  "二种爱" 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二种精进"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二种声闻"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见愚法条。

  "二种证" 次第证和超越证,这是声闻乘行人证悟四果的两种情形。次第证又名次第断,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断除烦恼,次第的证悟四果阿罗汉;超越证又名超越断,即不经过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二种罗汉"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盘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连定障亦解脱,於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馀"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馀,叫做二馀,若加上业的残馀,便叫做三馀。

  "二德"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盘,因涅盘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禅"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於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二禅天"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的大水灾。

  "二应身"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二檀" 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二证" 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边" 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二边三际" 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二边中间无碍" 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後,中间因修八正道,而解脱了後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著,名二边中间无碍。

  "二觉"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二法身"

  "二观" 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生的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易经》【乾】卦辞曰: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

完整编辑

快速编辑

flyingsky 2004210, 22:06 #3 字体大小 中等 较大 极大

王者圣剑

部落团队: 族长

发帖总数: 20,527

注册日期: 2003-02-25

所在地域: 滚滚红尘

族民编号: 3,307

  "十一切处" 又名十遍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处。

  "十一位" 十地加等觉,叫做十一位。

  "十一法" 比丘所应成就的十一种法,即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别义、不著利。

  "十一果" 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则能获得十一有的果报。

  "十一苦法" 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处、著补衲衣、在冢间住。若有人能於十一年中学习此苦法,则此生可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罗汉果。

  "十一苦法" 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处、著补衲衣、在冢间住。若有人能於十一年中学习此苦法,则此生可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罗汉果。

  "十一果" 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则能获得十一有的果报。

  "十一遍行惑" 与十一遍使同。

  "十一遍使" 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十一想"

  谓比丘应以十一想来思念如来,即戒意清净、威仪具足、诸根不错、信意不乱、常有勇健意、苦乐不以为意、意不忘失、止观现在前、三昧意无休息、智慧意无量、观佛无厌息。

  "十一法" 比丘所应成就的十一种法,即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别义、不著利。

  "十二入"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十二支" 十二因缘。

  "十二分教" 十二部经。

  "十二地" 十地和等觉、妙觉。

  "十二有支" 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光佛" 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光明尊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因绿"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於无穷。

  "十二行法轮" 即三转法轮。

  "十二行相" 四谛各有示劝证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轮" 即三转法轮。

  "十二法入" 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中後不饮果浆蜜糖、著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十二门禅" 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十二重城" 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十二真如" 又名十二无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诸法的体性真实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义,即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诸法的体性;四、不虚妄性,即毫无虚妄;五、不变异性,即没有生灭变异;六、平等性,即没有差别不同;七、离生性,即离生灭;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诸法住於真如的法位;十、实际,即诸法性真实到极点;十一,虚空界,喻理体周遍於法界;十二、不思议界,即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十二部经"

  "十二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十二无为"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见十二真如条。

  "十二缘门" 十二因缘。

  "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的别名。缘起是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头陀"

  "十二愿王" 药师如来有十二个大愿,所以被称为十二愿王。

  "十二法入" 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中後不饮果浆蜜糖、著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十七地"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多地、非□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

  "十力"

  "十力明" 佛的十力与十明。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生处" 色界的十八天处。

  "十八空"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十八物" 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或是游方到很远的地方去,应时常随身携带十八种东西,即杨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净水瓶)、钵、坐具(尼师坛)、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即梵网经)、佛像、菩萨(即文殊弥勒,是为梵网三尊)。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馀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

  "十八层地狱"

  "十八应真" 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十八罗汉" 1.於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於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十八变" 罗汉於入定时所现的十八种神变。

  "十大弟子" 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目侯}罗密行第一。

  "十六心" 与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与十六行相同。

  "十六行" 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种观法。见八忍八智条。

  "十六行相" 简称十六行。见十六行条。

  "十六知见" 又名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

  "十六神我" 见十六知见条。

  "十六特胜" 观察四念处有十六种的特胜,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

  "十六游增地狱" 八热地狱,每一狱的四门,各有十六副地狱,此十六副地狱的痛苦,一狱比一狱加深,故名游增。罪人在八热地狱受罪後,又要经过十六游增,次第受苦,其名为:斤斧、豺狼、剑树、寒冰、黑沙、沸屎、铁钉、焦渴、饥饿、铜镬、多镬、石磨、脓血、量火、灰河、铁丸。

  "十六罗汉" 宾度罗跋罗惰□尊者(旧称宾头卢颇罗堕誓)、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惰□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怙罗尊者(旧称罗云)、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罗汉,受佛敕、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

  "十六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十六观门"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因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户,所以叫做十六观门。见十六观条。

  "十方"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十方刹" 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十方净土"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诸佛净土,故云十方净土。

  "十方业普现色身" 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十心"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纤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十王" 1.指阴间十王,即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王、转轮王。2.指人间十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国的小国王。自轮王以下都叫做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不限於十个也。仁王经云:「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十支论" 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加论。

  "十不二门" 色心不二门、内外不二门、修证不二门、因果不二门、染净不二门、依正不二门、自他不二门、三业不二门、权实不二门、受润不二门。

  "十不善业" 十种不良善的行为。见十恶条。

  "十玄门" 又名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能通此义,则可入於华严大经之玄海,故名玄门。又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日缘起。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

  "十甘露王" 阿弥陀佛的别名。

  "十四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四根。

  "十地"

  "十地心" 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观看,十地心应是十地的别名。

  "十因" 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十因十果" 十种的业因和十种的果报,即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四、□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五、诈习因,有□械鞭杖等的果报,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其血等的果报,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

  "十因十果" 十种的业因和十种的果报,即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四、□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五、诈习因,有□械鞭杖等的果报,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其血等的果报,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

  "十行"

  "十如" 又名十如是。见十如是条。

  "十如来地" 即如来的十地。见十地条。

  "十如是" 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後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十忍"

  "十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

  "十利" 有许多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定十利、精进十利、粥十利等等。

  "十住"

  "十住心"

  "十身"

  "十宗" 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属小乘,後八宗属大乘。

  "十法行"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十法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圣。

  "十波罗夷" 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十波罗密" 施波罗密、戒波罗密、忍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此十波罗密是唯识论所立,称为十胜行,即菩萨在十地时所修行的道法。

  "十波罗密菩萨" 檀波罗密等十位菩萨。

  "十使"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烦恼,即一、贪,贪爱五欲;二、□,□恚无忍;三、痴,愚痴无明;四、慢,骄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七、边见,执取常断二见;八、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九、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十、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前五是五钝使,後五是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於生死。

  "十念" 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十念往生" 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十念处" 菩萨所时常观念的十种境界,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境界念处、阿兰若念处、都邑念处、名闻利养念处、如来学问念处、断诸烦恼念处。

  "十金刚心" 十种像金刚宝石一样晶莹锐利的心,即觉了法性、化度众生、庄严世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师、实证诸法、广行忍辱、长时修行、自行满足、令他愿满。

  "十金刚心向果" 十种迥向的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迥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十金刚心向果" 十种迥向的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迥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十度" 与十波罗蜜同。

  "十度三行"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种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进度的三行是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事静虑;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方便度的三行是进趣果向方便、巧会有为方便、不舍不受方便;愿度的三行是求菩提愿、利乐他愿、外化愿;力度的三行是思择力、修习力、变化力;智度的三行是无相智、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十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忧苦、病恼苦、生死流转苦。

  "十界" 比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圣。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界一念" 十界具於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圆融而无碍,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互具" 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十界唯心" 谓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

  "十界权实" 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十重戒"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於四十八之轻戒,故称的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十重无明" 菩萨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十重障" 别教的菩萨在十地时所渐渐断除的十种重障,即异生性障、邪行障、□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於下乘般涅盘障、□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信"

  "十根本烦恼" 与十使同。

  "十恩"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十回向"

  "十乘观"

  "十师" 比丘受具足戒时的三师七证。见三师七证条。

  "十习因" 召感十果的十因。见十因十果条。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不痴。

  "十善十恶" 十善与十恶。十善见十善条。十恶见十恶条。

  "十善巧" 缘觉乘行人所观察的十种项目,即蕴善巧(五蕴)、处善巧(十二处)、界善巧(十八界)、缘起善巧(十二因缘)、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为无为善巧。

  "十善戒" 守持十善业道的戒法。十善见十善条。

  "十善菩萨" 指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仁王经说:「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苦海轮。」

  "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十普门"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供养诸佛普、成就众生普。

  "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恚、愚痴。

  "十惑" 又名十使。见十使条。

  "十发趣心" 即十住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

  "十无二"

  "十无尽戒" 即梵纲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十无尽藏" 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十无碍" 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十胜行" 即菩萨於十地时所修的十波罗蜜。见十波罗蜜条。

  "十遍处定" 与十一切处同。

  "十烦恼" 又名十惑,即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十圣"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做十圣,或地上菩萨。

  "十万亿佛土" 指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

  "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盘。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业" 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见十善十恶条

  "十障" 菩萨於十地位中,断十种的障碍而证得十种的真如,即一、於初地断异生性障,证适行真如;二、於第二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三、於第三地断暗钝障,证胜法真如;四、於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五、於第五地断下乘涅盘障,证无别真如:六、於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七、於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八、於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於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十、於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十种方便"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轮方便。

  "十种方便戒"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十种方便学处" 即十种方便戒。

  "十种不净" 愚痴有十种的不净,即身不净、口不净、意不净、行不净、住不净、坐不净、卧不净、自行不净、化他不净、所期不净。

  "十种有依行轮"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十种自在"

  "十种行愿"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十种依果"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十种依果"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十种供养" 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十种智力" 十智与十力。见十智与十力条。

  "十种智明"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十种众生" 十法界的众生。

  "十种众生" 十法界的众生。

  "十种观法" 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十种观法" 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十轮" 即如来的十力。见十力条。

  "十莲华藏世界" 无尽的莲华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满数和无尽的意思。

  "十德"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十谛" 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观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人道智谛、集如来智谛。

  "十斋日"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十魔" 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能迷惑事理。三、业魔,杀等恶业,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寿命有限,妨碍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执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进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禅定,耽著於自身所得的禅定,不求升进。九、善知识魔,悭吝於法,不能开导人。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执著,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为魔。

  "十缠"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盘。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念、覆。

  "十法行"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十法界"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圣。

  "十缠"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盘。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念、覆。

--------------------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易经》【乾】卦辞曰: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

完整编辑

快速编辑

flyingsky 2004210, 22:06 #4 字体大小 中等 较大 极大

王者圣剑

部落团队: 族长

发帖总数: 20,527

注册日期: 2003-02-25

所在地域: 滚滚红尘

族民编号: 3,307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於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於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

  "七七斋" 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日,由於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於善处。

  "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於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别名。

  "七有"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见二疑二无明" 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後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法财" 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七陀罗尼" 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使"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金山"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於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重金山"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逆"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梨、破羯摩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常住果"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常住果"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七菩提分" 见七觉分条。

  "七华" (喻)七觉支。

  "七等觉支" 见七觉分条。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後二众是在家众。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後二众是在家众。

  "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渐、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七圣觉" 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七叶□" 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於□窟之上,故名七叶□,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聚"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种无上"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於伟大的寂灭涅盘境界。

  "七种语" 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於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於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忏悔心"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七种辩"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遮罪"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趣"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贤"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软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七贤七圣"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转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他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识" 见末那识条。

  "七证师" 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懈慢界的人,他於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法财" 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易经》【乾】卦辞曰: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

完整编辑

快速编辑

flyingsky 2004210, 22:06 #5 字体大小 中等 较大 极大

王者圣剑

部落团队: 族长

发帖总数: 20,527

注册日期: 2003-02-25

所在地域: 滚滚红尘

族民编号: 3,307

  "刀途" 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别名,因畜生常被杀而死。

  "力忍" 一个人在受辱的时候,纵然已起□心 但如能即时觉悟□火之害,以功力克制,竭力忍耐,使不发作 此种功夫稍有勉强,故名力忍。

  "力波罗密" 十波罗密之一。

  "了生" 了脱生死。

  "了因"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了悟" 已经醒悟。

  "了义" 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了义经" 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

  "" 欲界中的有情,为六道众生之一,思虑最多,因过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心" 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做人心。

  "人天" 人趣与天趣。

  "人分斋戒" 与八支斋同。

  "人见" 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人我见" 二我见之一、如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都称为人我见。

  "人我执" 二执之一,即执著人体中有一个我的见解。

  "人身" 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组合而成的。

  "人空"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

  "人空观" 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非人" 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人师子" 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

  "人执" 又名我执,或人我执,即固执身体中有一个我的邪见。

  "人无我" 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人无我智" 二无我智之一。

  "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间的意思。

--------------------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易经》【乾】卦辞曰: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

完整编辑

快速编辑

flyingsky 2004210, 22:07 #6 字体大小 中等 较大 极大

王者圣剑

部落团队: 族长

发帖总数: 20,527

注册日期: 2003-02-25

所在地域: 滚滚红尘

族民编号: 3,307

  "九十六术" 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九山八海" 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迥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世" 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三世,合称为九世。

  "九世间" 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间。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九地"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九地九品之惑"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九有" 见九有情居条。

  "九有情居" 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九因一果"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九因一果"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九门" 九有情居。

  "九居" 九有情居的简称。

  "九品"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行业" 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九品净土" 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品觉王" 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九界" 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九病" 寒病、热病、饿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九鬼" 无财鬼三种,即炬口鬼、针口鬼、臭口鬼,少财鬼三种,即针毛鬼、臭毛鬼、□鬼;多财鬼三种,即希祠鬼、希弃鬼、大势鬼。合之使成九鬼。

  "九净肉" 九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馀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乾,死亡多日而自乾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九部经" 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的九部。

  "九梵" 指四禅天的九天,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诸天。

  "九恼" 又名九难,或九横,即佛在此世间成道及在成道之後所遭遇的九种灾难。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提婆达多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逆木剌脚。五、□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回。

  "九华山" 山名,在中国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无为" 九种的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缘起支性、圣道支性。

  "九无学"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九众"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众"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

  "九结" 九种的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於生死。九结就是爱结(贪爱)、恚结(□恚)、慢结(骄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

  "九道" 九有情居。

  "九想"

  "九经" 三藏十二部经中的九部经,有大小乘的分别。见九部经条。

  "九漏" 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小便处。

  "九种大禅"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九僧" 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

  "九疮" 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道,因为它们常流不净的液体,所以叫做疮。

  "九横" 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咒咀、饥渴所困。3.指佛的九横。见九恼条。

  "九莲" 九品莲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

  "九识"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摩罗识。2.指□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或真心。

  "九类生" 胎生、卵生、□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九难" 见九恼条。

  "九辩" 九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馀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九显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後一住心是密教,故日九显一密。

--------------------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易经》【乾】卦辞曰: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

完整编辑

快速编辑

flyingsky 2004210, 22:08 #7 字体大小 中等 较大 极大

王者圣剑

部落团队: 族长

发帖总数: 20,527

注册日期: 2003-02-25

所在地域: 滚滚红尘

族民编号: 3,307

  "八十一品思惑"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八十诵律" 书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来灭後结集三藏的时候,优波离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诵出,故名八十诵律。

  "八十种好"

  "八大" 八大地狱。

  "八大地狱"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八大自在我"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八大辛苦" 即八苦。见八苦条。

  "八大夜叉" 宝贤夜叉、满贤夜叉、散支夜叉,众德夜叉、应念夜叉、太满夜叉、无比夜叉,密严夜叉。

  "八大奈落" 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八大明王" 八大金刚的别称。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刚手菩萨现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萨现身作两臂六头六足之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身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身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身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身作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身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身作步掷金刚明王。

  "八大金刚" 八大金刚明王的简称,又名八大明王。见八大明王条。

  "八大奈落" 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八大菩萨" 1.般若理趣经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发心转法输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2.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的八大菩萨是文殊、虚空藏、观世音、救脱、跋陀和、大势至、坚勇、释摩男。

  "八大菩萨法" 指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修法。

  "八大菩萨法" 指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修法。

  "八大奈落" 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八大龙王" 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

  "八支斋" 八戒的别名。

  "八不" 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中道"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中观" 八不中道的观法。

  "八不正见" 八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士夫见、常见、断见、有见、无见。

  "八不正观" 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可越" 八敬戒的别名。

  "八不净" 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八不显实" 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

  "八中洲"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南赡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罗洲(华译猫牛)与筏罗遮末罗洲(华译胜猫牛);东胜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诃洲(华译身)与毗提诃洲(华译胜身);西牛货洲的二中洲是舍谛州(华译谄)与□怛罗漫怛里□洲(华译上仪);北俱卢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华译胜边)与□拉婆洲(华译有胜边)。

  "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於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八功德水想"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八正道" 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八世风" 即八风。

  "八句义"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八妄想" 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八邢"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戒" 见八戒斋条。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於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八戒斋八种胜法" 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戒斋八种胜法" 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忍"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八忍八智"

  "八位胎藏" 婴儿在母胎中的八个时期。一、受胎後七日间,叫做羯罗蓝,华译为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後,形状如疮疤,叫做额部昙,华译为□。三、受胎後二十一日,其状如聚血,叫做闭尸,华译为聚血或软肉。四、受胎後二十八日,渐渐坚固,有身意二根,但还没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华译为凝厚。五、受胎後三十五日,肉团渐渐增长,四肢与身分之相貌也开始显现,叫做钵罗奢□。六、受胎後四十二日,毛发爪齿逐渐生长,叫做毛发爪齿位。七、受胎後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经俱备,叫做根位。八、受胎後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备,叫做形位。

  "八佛" 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方步宝莲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八灾患" 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於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於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法" 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盘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者、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神变" 见八变化条。

  "八相" 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见八相成道条。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八相成道"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盘。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见八解脱条。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复须再生。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八段" 见八段五篇条。

  "八段五篇"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八海" 见九山八海条。

  "八迷" 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灾患" 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於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於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八除入" 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日除,境观涉入,故日入。

  "八倒" 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盘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八部鬼众" 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舍□、鸠盘茶(华译□形)、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刹(华译捷疾鬼)。

  "八部鬼众" 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舍□、鸠盘茶(华译□形)、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刹(华译捷疾鬼)。

  "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目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於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目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於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八惟无" 八背舍。

  "八教"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乾"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梵" 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寒八热" 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又名八寒冰地狱、即额浮陀、尼罗浮陀、呵罗罗、阿婆婆、呕{目侯}{目侯}、郁波罗、波头摩、芬陀利,此八狱在铁围山底;八热地狱又名八炎火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众热、无间,此八狱在阎浮地下,五百由旬处,重累而住。

  "八智"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八胜处" 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

  "八胜处" 见八背舍条。

  "八游行" 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於佛法的门外。

  "八福田" 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於敬田;和尚、□梨和父母属於恩田;病人属於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八福生处"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八圣" 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圣道。

  "八圣道" 又名八正道。见八正道条。

  "八叶九尊" 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中台" 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肉团心" 密宗叫人类的心脏做八叶肉团心,因为它的形状好像一朵合莲花。

  "八叶印" 八叶莲花所开放的印相,亦即阿弥陀佛的图印。

  "八叶院" 即胎藏界的中台八叶院。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莲台" 即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来,四方的八叶是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四菩萨,合为九尊,这是三密相应的时候,吾人的肉团心所开敷的相。

  "八叶莲花" 密教对须弥山的称呼。

  "八万四千" 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举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习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有这麽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

  "八万四千光明" 谓无量寿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万四千的光明。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个进入佛地的门户。

  "八万四千相好" 观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八万四千病" 八万四千的烦恼。病就是烦恼的意思。

  "八万四千劳尘" 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个进入佛地的门户。

  "八万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的简称。

  "八万法藏" 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的法藏。

  "八万威仪" 大乘菩萨有八万之威仪。八万是八万四千之略,是形容数量很多。

  "八万细行" 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八万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的简称。

  "八万法藏" 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的法藏。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因为都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後人称之为八敬法。一、百岁尼要礼初受戒比丘。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於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此丘僧为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利请求教诫故)。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八解脱"

  "八会" 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慢" 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慢、大慢。

  "八种别解脱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八种法" 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八种施" 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八种胜法"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八种胜法"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八种谬" 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八种法" 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八秽" 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八遮" 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八□" 八种的□慢。□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概好像鸟类的凌高视下,故文殊问经配八□於八种之鸟:一、盛壮□,如鸱鸟。二、姓□,如枭鸟。三、富□,如雕鸟。四、自在□,如鹫鸟。五、寿命□、如乌鸟。六、聪明□,如鹊鸟。七、行善□,如鸠鸟。八、色□,如鸽鸟。

  "八轮" 八正道法轮。

  "八堕"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

  "八辈" 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

  "八识二无我"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田"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八识体一" 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八识体别"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後。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盘後,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八颠倒" 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盘,即无常乐我净。

  "八触" 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到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触,即惑到身如木皮;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八觉" 八种的恶觉,即□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八辩" 八种佛所特有的辩才,即不嘶喝辩、不迷乱辩、不怖畏辩、不□慢辩、义具足辩、味具足辩、不拙涩辩,应时分辩。

  "八魔" 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八缠" 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八法" 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缠" 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八变化" 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658820af45b307e871970a.html

《佛教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