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

发布时间:2022-11-07 15:31: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
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分析评价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宏观预警监测模型,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进行预测,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为此,我们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年度波动较大,但除极少部分年份外,都处于“基本安全”范围内,但从近期供需状况来看,粮食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一、评价指标
进行粮食安全评价,首先要选择确能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评价指标,因而选择科学、合理指标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粮食安全评价与预警的基础和前提。依据粮食安全的内,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参照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评价口,我们主要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预警指标。1.粮食生产波动指数
它是衡量粮食生产是否稳定的指标,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及食物能量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粮食生产波动指数为:V=((Yt-Yt/Yt×100%,式中Yt为第t的实际产量;Yt为第t年的趋势粮食产量。2.产需差率
产需差率反映国内粮食生产总量满足粮食总需求的程度。因为粮食国内生产总量主要决定于粮食生产能力,因此该指标是反映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3.人均粮食播种面积
反映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约束作用的指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TA/TM×100%。式中TA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TM为总人口数。4.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反映农田基础建设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有效灌溉面积比重=EA/TP×100%,式中EA为有效灌溉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5.播种面积受灾率
反映气象和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播种面积受灾率=AA/TP×100%,式中AA为受灾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投入的边际效益会逐步下降。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投入产出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7.粮食消费价格指数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综合反映了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支出,是直接反映粮食平衡状态的晴雨表。粮食消费价格指数=Pt/Pt-1×100%,式中Pt为第t期粮食市场价格;Pt-1t-1期价格。8.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为净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反映国家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贸依存度=(I-E/X×100%其中I为粮食进口量,E为粮食出口量,X为粮食总需求量。9.国家粮食储备率
该指标是反映粮食供应安全状况最基本的指标,相对稳定的粮食价格是实现持续性粮食

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计算公式为:粮食储备率=SL/TC×100%,式中SL是上年末或当年初国家粮食总储备数量;TC是当年粮食消费总量。10.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一指标能直接、快捷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人均粮食占有量=TD/TM×100%,式中TD为年粮食总消耗量,TD=年口粮直接消费量+年均种子、饲料、工业消耗等粮食间接消耗总量;TM为总人口数。
11.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该指标反映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最低收入人群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提高粮食安全的水平。计算公式为:最低收入人群粮食保障水=TS/TD’×100%,式中TD’指最低收入人群年粮食消费需求量;TS’是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总供应量。二、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指标评价的方法虽有多种,但相比其他评价方法而言,“标准比值法”可以围绕着100%上下取值,能清晰地显示粮食安全的基本特性,同时可以保证各单项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既可以得出粮食安全的总体判断,又可以对各个指标的安全做出判断,避免总体水平掩盖个别指标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我们主要以“标准比值法”作为粮食安全的评价方法。2.指标阈值确定
用“标准比值法”评价粮食安全程度,首先必须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的安全标准(阈值和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根据粮食安全的内涵,各评价指标安全标准(阈值及所占权重详见表1
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当波动指数较大时,粮食安全水平降低。从我国粮食50年来的波动指数来看,1953年数为基数,50年代平均波动指数为21.3%,60年代年均为-13.8%,70年代年均为-4.51%,80年代年均为3.73%,90年代年均为7.62%。对比各年代粮食安全形势,相比较而言,80年代较为平稳些。同时,考虑这一波动指数受上世纪5060年代特殊因素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水分,因此以-2%2%(即正负波动2%之内作为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的目标值。
产需差率。据国家粮食局专家测算,中国在粮食生产、管理、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上的粮食总损失率为8%左右,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有不小的距离。合考虑粮食损耗、消费、出口等需要,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粮食产需差率最低要达到5%上。
人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和粮食消费需求的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45年平均粮食亩产和居民人均年粮食消费量(直接和间接消费分别为291.7kg
379.1kg。据此推算,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下,每人需要1.29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就可实现完全自给。考虑到耕地面积下降的必然趋势和粮食进口的可能性,满足粮食消费需求的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水平可适当下调。5年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1.21,由于进口和库存的调节,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因此,从中长期看,要保证国内粮食供给安全,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最低安全线可定为1.2亩。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利用近5年人均口粮消费量,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人均所需有效耕地面积数量。目前,人均每年需要口粮消费200kg;据江苏、上海、山东、吉林、湖南等5个水利条件较好的省(推算,有效灌溉耕地亩产平均约为500kg,要满足全国居民口粮需,按目前种植业生产结构及复种指数初步测算,需要有效灌溉面积9.69亿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54%
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年均成灾面积占农作

物播种面积的比率在0.4左右,因此,可将农作物成灾警戒线定为4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根据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和资源环境短缺状况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达到60%以上的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对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故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期目标定为60%较为合适。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是一把两刃剑,因此,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标准应低于CPI涨幅或基本同步。正常年份CPI涨幅都在4%以内,而且1953以来年均粮食上涨率为4.37%,所以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目标值定为104%为宜。外贸依存度。按照《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的承诺,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证95%以上。因此,粮食的外贸依存度应控制在5%以下。国家粮食储备率。FAO把年消费量的17%18%确定为最低储备安全线,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等因素,可适当提高粮食储备率。因此,我们把20%作为最低储备安全线。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历史的数据来看,如果我国连续几年人均粮食超过380kg,就会出现粮食过剩情况,19831984年人均粮食分别为387397kg,结果出现了建国来的第一次“卖粮难”现象;1990年人均粮食供给又达到了397kg,结果出现了第二次粮食过剩现;19951999年人均了连续超过380kg,形成了多年连续性的粮食过剩问题。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380kg为最佳安全标准。
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由于目前我国贫困发生率3.4%。缺粮户比重不应高于这一比例。因此,笔者将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安全标准(理想值定为97%。若超过此限度说明低收入阶层缺粮状况恶化。3.计算方法
第一步:依据各三级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模型,求出各三级指标的标准值(xi;第二步:三级指标安全程度计算。对照各三级指标的安全标准,求出各三级指标与安全标准的比值(ki其中,当指标属于越大越优型时,如产需差率、人均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国家粮食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ki=yi=xi/ti(ti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标准;当指标属于越小越优型时,如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消费价格指数,ki=ti/xi;当指标属于越中越优时,如粮食生产波动指数,ki=1-|xi/ti|
第三步:指数合成。我们采用线性加权法测算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其数学表达式为:其中:E为粮食安全综合值;
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Wi=1,0
αij为第i类第j项指标权重系数,αij=1,0<αij<1;Kij为第i类第j项指标安全指数值。三、评价结果
运用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对1953196219701978199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等12个年份全国的粮食安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详见表2评价的结果来看:
1.总体上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在“基本安全”范围内,但距适度安全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评价的12个年份中,只有195319701990年三年的粮食安全综合程度大于100,余都在100以下。其中,2003年粮食安全程度最低,只有60.95%这主要与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有关。虽然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几年下发一号文件,粮食安全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1953年的水平。2006年我国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为77.69%,只有1953年的66.69%2.从结构上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程度较低
从主要评价年份的评价结果来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程度较低,年均分别为

88.34%89.40%,分别比年均综合安全指数低6.185.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流通安全程度较高,达到108.10%,比综合安全指数高出13.58个百分点,最高年份高出近50个百分点。消费安全程度最低年份为1962,安全指数仅为70.69%,比年均水平低18.71个百分点。见表3
3.从各年间的比较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波动幅度大
粮食安全程度最高年份1990年的综合指数为189.98%,与粮食安全程度最低年份2003年相比,相差129.0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的安全程度虽然比200320042005年有所提高,其中比2003年高出16.74个百分点,但仍比19531962197019781990200020012002年分别低38.815.9628.7518.99112.2919.650.983.27百分点。详见表3
4.从各评价年份的二级指标看,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波动较大,消费安全呈稳步提高的态势
生产安全指数1953年为142.74%,1990年增长到267.77%(事实上1998年的指数还要,此处主要是讨论各评价年份。,相差125.03个百分点。到2003年降到最低点6.76%,幅达261.01个百分点,2004年后因政策效应,生产安全程度缓慢回升。由于生产安全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占粮食安全比重的50%,因此,生产安全的大幅度波动,直接导致粮食综合安全程度大幅度波动。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从1953年的116.50%上升到1990年的189.98%,便一路下滑,2003年跌至谷底。2004年之后,粮食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粮食综合安全程度也随之逐步提高。流通安全指数走势与生产安全指数走势基本雷同,只不过幅度没生产安全的大。流通安全指数从1953年的97.18%,逐步提高到2000年的147.05%,增长近50个百分点,之后下措,2004年降到谷底,2005年后又逐步提升。消费安全一直成平稳提升态势。1953年消费安全综合指数为79.90%,1990年提升到97.56%,绝大部分年度稳定在95.00%左右。详见图4
5.2006年的评价情况看,我国的粮食安全仍存在隐患
一是产需差率逆差较大。2006年我国粮食产需差率为-2.0%,与安全标准5.0%相差7百分点。产需差率逆差较大,意味着粮食短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二是2006年我国的人均播种面积经采取严格控制耕地、加大复垦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恢复到1.2/人的最低警戒水,但能否长期保持此水平值得担忧。三是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2006年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54%,安全程度为90%。四是粮食播种面积受灾率仍然很高。2006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受灾率为38.95%,仅比40%的最高警戒线低1.05个百分点。五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左右,与最低安全标准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六是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2006年我国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88.9%,安全程度为91.6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19912d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d.html

《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