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1 03:58: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拓宽教育视野的重要性近三年,通过教育访谈,我问过很多小学和初中学生同样的问题:“你是为什么而读书?”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即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志,并用一生来践行为中华之崛起的梦想。但是,接受访谈的学生给出了三类答案:一是为了升学,上好的初中或高中,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不具体指出是哪种工作);二是为了报答父母和家人;三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大部分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升学和找工作上,惟有一位小学生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当我问完问题,他目光笃定地看着我说:“我努力学习是为长大了能当一名生物学家,研究我特别喜欢的昆虫,我要研究土壤中存在的昆虫。”“升学”、“找一份好工作”,何以成为中小学学生读书的目的呢?是我们的学生变得短视而实际了,还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却无法通过理性思考来透析这一答案背后的实质。《大地在心》一书作者大卫•W.奥尔结合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的目的表述如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驾驭学科知识,而是驾驭人性。”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混淆了教育的目的与手段,认为教育的目地就是向学生灌输各种各样的数据、技巧、方法和信息。根本不考虑这些东西会产生什么后果”。“过分强调考试成绩、成功与职业生涯”的教育价值判断,使身处校园的学生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从而影响他们对学习目的的判断。由此,我联想到近期英国BBC的专题纪录片《我们的学生足够坚强吗?——中国式课堂》上中国教师的课堂表现。一节科学课,教师通过灌输式教学方式讲述“食物链”等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心猿意马。老师在课堂上直接给出了“食物链一般不超过四级”的结论。我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种课堂的功利、
短视和对学生主动性的忽视。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非启发者,我们用分数来恒量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频繁进行考试,学生在这种紧张氛围里,分数与排名决定他们的悲喜,无形中,学生或许真的会以“升学”、“找一份好工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大卫•W.奥尔在书中总结了教育的三大危机:“1.正规教育使得学生们在弄清楚自己的角色之前,先去考虑他们的生计;2.正规教育会让学生们成为缺乏道德感、狭隘的技术人员;3.正规教育会泯灭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从三大危机来反思教育,我们会发现:由于没有顾及生态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教育危机不时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最近的几个新闻似乎从不同的侧面表面了以上危机。如:一大学生四年狂揽65份证书,但求职受挫事件;中小学频现校园欺凌事件;近期连续两起高校性侵案,等等,让我们对教育问题产生新的思考。随着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卷土重来,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教育是什么?叶圣陶曾如此定义教育:“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今天的教育,被大众狭义地认为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由于学习时间的挤占,学生在德育和体育方面的培养时间一再被压缩。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在学校之外也不断给孩子加压,上各种培优班和兴趣班,总是太急着向前,却本末倒置。老师就要当优秀且满意的老师,优秀,是社会的评价;满意,是对自己的感觉”,“平庸的老师是叙述,普通的老师是讲解,优秀的老师是示范,伟大的老师是启发,如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是事业,是科学,更是艺术,而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看得更远,才能飞得更高。而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影响了对孩子的关注,我们的视域影响了他们的视域,我们的判断影响他们的判断。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发展的眼光看
待他们的错误与进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优点;鼓励学生确定自己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重视生活教育,等等。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拓宽教育视野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有效调控和把握教育契机,让师爱艺术化,让教育智慧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师爱是塑造自身的艺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凡事以身作则,并且一定要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以海天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坚韧的心态打造富有独特育人风格与人格魅力的阳光教师形象。师爱是尊重、信任、理解、认真、细心、耐心的别名,是心灵对心灵的期待与守望,是激将的艺术,等待的艺术,冷处理的艺术……调控和把握教育契机,让师爱融入看似琐碎琐屑琐细的平凡中――体现在机敏果断、随机应变的态度上,体现在大智若愚、豁达宽容的胸怀上,体现在关注细节,防微杜渐的策略上,体现在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的原则上,体现在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韧性上。师爱深沉、厚重、真挚、博大,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恩与感激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教育正因为融入了这种科学、严肃、朴素的爱而更显得神圣、伟岸,正像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的众多故事一样,是诚挚、朴实的师爱使孩子们在摸爬滚打中成长,使他们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有活力、有气魄的正直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敢于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义务的人。2.促进型教师的教育艺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激励的基础教师的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效能,促进型教师通常具有这样的人格特征,他们真诚豁达地对待学生,表里如一,积极对待并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从好的和积极的方面去关注、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愿望、有能力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因此工作策略倾向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沟通、合作、帮助、激励,更多
地关注少年儿童天性中积极向上、自我实现的潜能,充分信任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特长,同时善于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利用环境进行激励,又具有大局意识,能预测学生情商发育,理性而有效地防范学生犯错,促进学生个性向好的方面发展。批评教育,更要讲究策略,正如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所指出的那样,“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一位六年级男生小东把手机带到学校,上课悄悄看视频,听歌曲,被任课老师没收,班主任了解了情况,放学后带着这部手机和小东在校园里散步,师生边走边谈,老师鼓励他认真复习,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回报母校。当时沙枣花盛开,花香浓郁,班主任老师请过往老师用这部手机给小东拍了几张照片并留下了师生合影,相约毕业后再到校园别处拍照,留作永久的回忆,孩子低头不语,流露出了惭愧的目光。促进型教师具有较强的发现、洞悉、沟通能力,总是对学生怀着美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一句问候、一声呵斥,但因为与孩子们产生了有效的沟通,因此能够见诸实效并产生深远长久的影响。3.洞悉学生内心世界,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涉及情绪稳定、人格健全、行动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教育忽视人的自我意识的张扬,忽视学生个性特征,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与人格偏离问题。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直面学生生命价值的事业,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健全的心理人格是成长的精神支撑,心灵的强大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必须具有极强的发现、洞悉、沟通能力,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能够发现学生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动荡,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肤浅化的倾向,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行为高度敏感,见微知著,真诚相助,给学生以心灵的呵护和关怀,促使他们产生学习与生活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惟有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才能突破功利性地思维屏障,看到更远的未来,给予教育更多的可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41bf0f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9.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