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论的生活浅析

发布时间:2019-07-13 03:32: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认识与实践论的生活浅析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是大海中一叶小舟,大海没有平静的时候,人也不能停止拼搏奋斗。人的认识为什么会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是由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又是认识的目的。

本文结合平时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实践论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不断的认识学习,并不断实践来丰富自己,充实生活。

一、实践决定认识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在那黑暗的宇宙中,有着无数的行星与恒星,有序的沿着自己的轨道走着。正因为它们的规律运动,我们才会发现那壮观的星系、星座、星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实际?很简单,就是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即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理。各行星或恒星之间都存在着这种规律,所以在我们认识宇宙或改造宇宙的同时,必须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完成研究。其实,不光是万有引力规律,茫茫宇宙之中包含了多少中规律,只是人类尚未认识罢了。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在宇宙的一角,有一个名叫太阳系的星系,其中有颗行星叫地球,这颗星球存在着生命。但为什么只有着颗星球存在着生命?因为有种规律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水分,和安全的地理环境,缺一不可!地球上的生命绝不可能脱离这个规律,所以我们认识和研究生命就必须从这个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也有人把它进行错误的理解。物种起源后,各种生物都出现在地球上,于是出现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些没有抵御天敌本领的物种就永远的消失。而那写有生存本领的物种便开始进化。换句话说,是他们适应自然,。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铁律,任何物种都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纵观古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总结和归纳,几乎任何事物都有哲理。比如电脑:它看似难,只要掌握了其规律,也只是一台普通的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我们才会活得更好!

二、认识指导实践

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抓住生活的重心,抓住奋斗的目标与前进的航灯。相比较小学、中学而言高校学习是一个给了我们高度自由的地方,没有父母的看管,老师的督促,虽然还有考试但是一般挂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我们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第一次迟到开始到习惯逃课我们渐渐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学业。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固然在高校里面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的身份依然是“学生”所以学业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今天的努力决定了明天的收获,专业的知识是我们走上社会立足生存的根本!如果现在学业都不认真谁又能保证将来在工作中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矛盾分析法来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很多原来觉得自己很优秀的人上了高校忽然间变得缺乏自信就是因为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时候过于片面。不可否认高校里的多才多艺之人的确比高中更多,但是在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优点以及自己的缺点。长此以往看不到或者说是忽视自己优点的人自然自卑感会不断攀升,进而发展到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自信(即便是自己所擅长的)。真确认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不要盲目的自我否定,擅于在不同的事情上利用优点改正缺点是增强自信的有效途径!

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又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作为它的构成因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发展和检验认识,又要重视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现在社会很多学子都要接受高校教育,学生上高校选择专业成了最难最热话题。刚进学校的学生关注讨论和抱怨的最多的就是专业问题,总觉得自己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满意的,而且最好的专业似乎永远是别人的专业,对待自己的专业看到的都是缺点以及就业的限制等等。其实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最好的例证。因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对所填报的专业并不了解只是单纯的凭借招生简章或是别人的意见,很多时候我们是看分数看市场填志愿——分数够的先填,热门的(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先填!等到真的上学了开始接触自己的专业是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我本以为自己很喜欢的却一点都不喜欢,我的专业这么多限制工作肯定很难找,某某某专业肯定不错!其实我们的专业真的就那么差吗?未必!我们因为实际接触了这个专业所以我们了解它的不足,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本专业的优势;而其他专业我们之所以关注往往是被它们的优点所吸引,但是对于它们的缺点或者说是劣势了解的很少,在两种原因的作用之下就出现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的现象!例如在中国来说还尚在起步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来说,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专业,专业介绍的时候我们比较关心的是就业的去向,但是在中国较少的就业机会是的觉得部分同学多很失望。忽然有一天南京市要面向社会招社会工作者,而且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优先,顿时间社会工作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所以说在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专业的时候要客观,任何专业都有它的优缺点不能因为时下的热门与否判断自己专业的优劣,就像社会工作一样原先是被认为是很没前途的居委会大妈但是一转眼就成了羡慕的工作!因此不要盲目的否定自己的专业崇拜他人的专业,再说否定自己的专业前先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真的就一无是处,这样就可以减轻自己的失望情绪!况且专业的发展得经过实践来验证不是说说而已!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与不断“实践”的过程。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2fbdf85fbfc77da369b105.html

《认识与实践论的生活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