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内容指代题解题指导

发布时间:2017-03-07 13:3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内容指代题解题指导

考题解说

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使语言表达得简洁明快,常常要用到一些词语(以代词、名词为主)来复指或指代某些内容。在文本阅读中,对指代内容的考查即“内容指代”题也很常见。此类题目常见的设题语言如下:①“这(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②第×段加点的词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③根据上文,可以推测第×段中的“××”是指什么?④第×段中的“它”具体指什么?……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熟悉语境,联系上下文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题点拨

(一)代词指代的内容

1. 答题格式及要求

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是与这个词语相呼应的前文的某个短语或句子。答题格式有两种:①直接用文中原词或原句回答,只要截取原文中的短语、片段或整句即可。②对原文中的句子稍加改造,或提取关键词,或去头斩尾,或选一个分句,或择要概述等。

2. 举例

1)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013年甘肃兰州中考题)

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分析:“这样”指代的内容一般是指前文句子中的内容,回答时一定要读懂前文表述的意思,避免犯经验主义错误。“这样”前面有两句话,一般情况下,它所指代的内容遵循临近原则,即指代“这样”前面的一句。但这里第一句是讲一种读书方法,即阅读中的“出”,第二句引用叔本华的主张对第一句作进一步阐释,实际上与第一句意思一样。所以,此题回答用一、二句均可,但如用第二句回答的话,要将“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等字删去。

答案: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作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2)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一数字”,具体指什么?(2013年内蒙古包头中考题)

随着对基因组图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学家对疾病的基因根源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所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据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统计,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时,这一数字是53个,而今天则超过2900个。

分析: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这一数字”一定是照应上文表述数字的句子。此段首句写“所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迅速增加”。下文“从53个到超过2900个”,就是“迅速增加”的具体体现。回答时不能将“所找到的”遗漏,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因为“致病突变基因数量”还有未找到的。

答案:具体指科学家“找到的致病突变基因数量”。

3)分别写出第⑧段两个加点词“这一刻”指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013年云南曲靖中考题)

行走人世间,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双善于撷取的手,撷取了天真,就在这一刻欢悦吧;撷取了内敛,就在这一刻凝思吧。而在这两个故事的连接处,我愿意试着绣上自己细密的心思告诉自己,或许,这一边,正是我渐去渐远的昨日,那一边,恰是我愈行愈远的明朝。

分析:此题要求读懂前文的叙事。小姑娘指着广告画上的自己向我邀宠;南怀瑾在列车上看见一位年轻人痴迷地阅读一本南怀瑾写的书,但南怀瑾不肯说出“好书”的作者是自己。读懂了前面的叙事,此段的议论就容易理解了。

答案:(1)“这一刻”是指小姑娘追“我”邀宠的过程。(2)“这一刻”是指南怀瑾不肯说出“好书”的作者是自己的过程。

3. 应答提示

回答此类题目,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关系,最终根据语境确定代词指代的内容。文中代词所指代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甚至是段落。

代词指代的内容,其位置一般在代词的前面,少数在代词的后面;有些在代词附近,有的则离得较远;大多数情况下能从原文中摘录原话来回答。当指代的内容是整段话时,有时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概括表述。当代词后面出现冒号的时候,代词指代的内容往往在代词后面。

找到指代内容后,多数可用代入还原法进行检验,就是用所确定的代词指代的内容去替换代词,读一读,看看语意是否合理,表达是否通畅,以此断定指代内容是否恰切。

(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指的内容

1. 答题格式及要求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指的内容,包含两种类型的题目,一是这个词语(短语)与前文或后文的某一句子或短语相呼应,或所说的意思一致,答题时只要把这个名词(或短语)所指的内容找出来即可;二是在具体有形的事物背后,隐含着抽象无形的深层次的意思,答题时要注意说出该词语(短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

2. 举例

1)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题)

“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分析:所谓“灵感”,就是指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或想法。这里显然是指秦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联系下文内容,不难发现,这里的“灵感”就是本段中秦老师想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答题时,要将“你给我”“怎么样”等词语删去,因为这些词语只能出现在两个人的对话中。

答案:在总成绩上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时一还十。

2)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013年四川雅安中考题)

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分析:在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指的内容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应该有深层次的挖掘。表层的意思一般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文章中交代得比较直接;而深层次的意思往往与作品的主旨有关,建立在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回答时要选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案: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3. 应答提示

解答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所指的内容,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在语境中去分析,先通读原文,充分理解把握文意,然后在名词(或短语)附近寻找所指代的内容。如果找不到,就在较远的地方找。找到后用代入还原法进行检验。

一般情况下,答案也应该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此外,有些词语在语境中有双重或三重含义,一重含义往往比较简单,就是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可直接从文本中寻找;二重或三重含义则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一般与文章的中心意思和主旨有关。还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本义和比喻义之分,在阅读中也要加以关注。

(三)类似表述

1. 什么是电脑视疲劳综合征?阅读材料后简要回答。(2013年浙江台州中考题)

分析:可以采用下定义的方式,对原文内容作必要的概括,提炼出最本质的属性。可结合《“电脑视疲劳”,不可小视》的第一段相关句子(第一、二句)的内容来给“电脑视疲劳综合征”下定义。

答案:电脑视疲劳综合征是指长时间使用电脑,眼睛过度疲劳所引发的(视力及身心方面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眼干、头晕、疲倦、恶心等。

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013年河北中考题)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分析:要求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答题,对文章叙事文字进行提炼和概括。

答案: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心中有一座天堂

朋友的住宅附近有一片天然的洼池。水从远处山丘上的蓄水池中流出,通过一个可以调节水流大小的阀门开关之后,缓缓地注入洼地里面。夏天雨水充盈的时节,这片洼地便蓄满了水。澄澈的水面上便会铺满盛开的莲花,洼地旁边的林子中传来蝉鸣鸟啼,分外热闹。朋友爱极了这片土地,称这里是他的大农场,而那片洼地就成了他的莲花池。

他是个博爱的人,所以在他的领地上从来都看不到“私人所有,不得擅入”或“擅入必究”的字样。相反,他在莲池边竖起的“这里的莲花欢迎你”的标语牌吸引了周围的邻居和风尘仆仆的路人。他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一切。在这个世界里,他感到由衷的快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是他一生中最伟大最成功之处。

这片土地的水源供给原本丰沛,他又总是把水池的进水阀开到最大,这样,不仅在栏边驻足的牛羊能饮到甘甜的山泉,邻家的田园亦可受惠。

然而,有一段时间他无暇顾及庄园,便将房子转租了另一个人。新房客是个很“实际”的人。他一住进来,就先把连接莲花池与蓄水池之间的阀门关闭了,之后又移走了原主人的“这里的莲花欢迎你”的标语牌。

很快,那原本如天堂一般的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莲花凋谢,池中游鱼化为枯骨,岸边不再有芬芳的野花,鸟儿也不在此停留,栏外成群的牛羊再也饮不到甘甜的清泉。

这些变化似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以至于当那些曾在天堂般的莲花池边玩耍的孩子面对着伏地池底、烂泥上枯萎的花茎时,不由得目瞪口呆。

实际上,造成这一切差别的原因却十分简单,仅仅是因为新房客关闭了引水的阀门,阻断了来自远山的水流,从而毁坏了生机盎然的莲池,也剥夺了周围邻居与沿途路人的幸福。

这就是影响的神奇力量。美好的东西只有与人分享才有生命力。当庄园的主人用博爱之心去经营时,这座庄园就是天堂,而新房客的狭隘却将其变成地狱。天堂与地狱的差别,完全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心志和意念。

莲池中的莲花和人一样拥有生命,但是她们却不能掌控生命,得依赖于人类供给水源才能生存。人类则不同,人的生命要强势得多。至少能够想象未来的生活,能够自由地选择外界的信息和能量,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思想。庄园的主人和所有人一样平凡,但是他的心中有一座天堂,他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自己的庄园,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欣赏。

人的一生只有自己能够主宰,而决定其人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头脑中的想法,因为这些想法都是行动的潜在驱动力,也决定着行动的方向。虽然我们不是上帝,但也不必为自己暂时的无能为力而气馁,只要心中有一座天堂,终有一天她会出现在你面前。

(选自《思维与智慧》)

1. 第七段中,加点的“这一切差别”指什么?请根据文中内容概述。

2. 第九段中,加点的 “天堂”在文中应如何理解?

《心中有一座天堂》

1. 天堂般的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莲花凋谢,景象破败,生机盎然的莲池不复存在。

2. 指房主人的博爱之心,相信美好,愿意与人分享。

果蔬催熟剂安全吗?

果蔬催熟剂,又称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农药,一般为乙烯利,学名2-氯乙基磷酸,它不以杀伤有害生物为目的,所以,一般为低毒或微毒。它也被称为植物激素,因此有人认为催熟剂有“激素”,是“避孕药”,其实植物激素不会导致人和动物性早熟,足见这种看法的错误。植物激素和人体的激素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它们从化学结构到功能都不是一回事,担心水果催熟剂会让孩子提前发育,完全是杞人忧天。

植物激素只作用于植物体,植物体内没有动物的雌激素和雄激素。植物激素对动物体也不起作用,植物激素大多是小分子,而动物激素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和多肽,两者的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理也完全不一样。

有人担心果农和商贩会过量添加植物激素,其实这倒不必太担心。因为使用植物激素既需要成本,也有一定限制:少量用有好处,用多了有坏处。比如,用多了催熟剂,水果会成熟过快,容易腐败,反而不利于运输和贮存。所以,商人和果农一般不会过量使用植物激素。

使用催熟剂后的果蔬营养价值会降低吗?

很多人认为使用催熟剂的果蔬成熟快,属于“揠苗助长”,营养价值会降低。其实,使用催熟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果蔬生长,增加产量,果蔬的营养价值也并不是都会降低。

在深色果蔬中,被催熟的果蔬营养价值的确会有所降低。在番茄的催熟研究中人们发现,使用乙烯催熟的番茄,其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都低于自然成熟的番茄。这是因为番茄未成熟时是青黄色的,几乎没有番茄红素。催熟过程中,由于缺乏阳光照射,番茄红素的产生受到一定影响,而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会受到氧化而减少。

不过,其他浅色的使用乙烯催熟的果蔬,营养价值并不会减少。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显示这个结论的准确性,在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使用乙烯可使绿豆芽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25.1%66.07%163.9%;在对荔枝、梨的研究中发现,使用乙烯催熟的果实总糖含量有升高,同时也能较好地保持维生素C的含量,营养价值均有增加趋势。

总体来看,对于那些深色的水果来说,催熟后的某些营养成分的确会降低,但是,对于那些果肉部分没有多少颜色的水果,催熟剂反而会提升它们的营养。

不过,现在我们大部分人的问题依然是果蔬的食用量不够。一般营养学推荐每人每天要吃200400克水果、300500克蔬菜,而目前60%以上的人连一半的果蔬量都无法达到。相比担心催熟果蔬的营养问题,我们更应该关心自己所吃的果蔬总量是否达标。

(选自《百科知识》)

1. 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这种看法”指的是什么?

2. 请你引用文中的内容解释“果蔬催熟剂”。

3. 文章第七段中的“这个结论”具体指什么?

《果蔬催熟剂安全吗?》

1. 催熟剂有“激素”,是“避孕药”,会导致人和动物性早熟。

2. 果蔬催熟剂,又称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农药,它不以杀伤有害生物为目的,一般为低毒或微毒。

3. 浅色的使用乙烯催熟的果蔬,其营养价值并不会减少。

宁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

①人的一生,总是随着岁月的流动而向生命的纵深处不断前行。然而,对于内心宁静的人而言,无论走多么遥远的路,都能在穿越世界喧嚣后看见生命的本真,以至于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②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出发?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与利似乎已然成为了许多人一生的支点,他们为名为利出发,在水泥丛林之间往来穿行,却最终让自我内心迷失在了一片都市繁华之中。

③其实,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归来,而归来之后,人才能够在一种宁静中看见真正的自己,体会到生命中那份盎然的诗意。

④苏轼有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人在宁静之中,内心光明莹洁,就会了解千山万水和人间万象的动静;内心空明澄澈时,一点觉心就能容纳万种境界。当今人们的种种烦恼,都是因为繁琐之事萦绕于心,总有些放不下的东西,把我们的生活填塞得满满当当,又何来空明宁静而言?

⑤许多人会说,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工作的压力如此之大,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容不得一丝松懈,又如何在空明宁静之中去拜访诗意的生活呢?显然,这种现状无益于寻觅诗意。

⑥在我看来,空明宁静无关乎外在事物的纷纭扰攘,却关乎人的内心世界。空明是宁静的起点,心中了无挂碍,才能让自我生命在逐渐腾空后归于宁静。《菜根谭》中有一段非常好的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风吹过疏朗的竹林,吹过之后竹林里不再留有风的声音;大雁飞渡寒冷的潭水,飞过之后潭水上也不再留有雁的影子。所以一个天地间的真君子,当有事情来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认认真真用心去做,所谓“事来而心始现”,但是做完了要“事去而心随空”,因为只有腾空了心思,我们才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⑦也就是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事务,而是让我们放空内心的纠葛。宁静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失天真烂漫之心,保持“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自然情怀,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体悟到一点山长水阔、清风入怀的隽永悠长。

⑧我一直深深地相信,能够从宁静中归来的人,必定懂得生活的艺术,让自己在一种静谧闲雅中获得轻盈飞扬的力量;能够从宁静中归来的人,必定拥有一份清朗明澈的心境,让自己在洞悉了世事沧桑后懂得亲山临水的妙趣;能够从宁静中归来的人,也必定颐养着一种通透辽阔的气象,让自己在高旷自由中呈现出更为超越的生命格局。

⑨宁静是一个静水流深的过程,它涤除着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与喧嚣,也让自我内心在真正得以腾空后,变得更加舒缓与从容。在这样一种空阔的生命境界中,我们欣赏着人生旅途的风景,细细体味着生命流转的光阴。让我们每个人,珍惜每一份因宁静而带来的欢欣,于忙碌中仍然葆有一份诗意情怀,回归一颗清明之心,即是生命的圆满。

(选自《新一代》)

1. 第⑤段中的“这种现状”指什么?

2. 第⑨段中的“这样一种空阔的生命境界”,具体指什么?

3. 从第⑦⑧段中,寻找标题“宁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中“诗意”的具体体现。

《宁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

1. 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工作的压力如此之大,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容不得一丝松懈。

2. 宁静涤除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与喧嚣,使内心腾空后,变得更加舒缓与从容。

3. 不失天真烂漫,保持“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自然情怀;体悟到一点山长水阔、清风入怀的隽永悠长;拥有静谧闲雅的心境,获得轻盈飞扬的力量;拥有清朗明澈的心境,懂得亲山临水的妙趣;颐养通透辽阔的气象,在高旷自由中呈现更为超越的生命格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1205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4.html

《中考语文阅读内容指代题解题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