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9-03-21 07:06: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作者:裴依菲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

         要:本文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主要针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反思中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反思

        教育在我们原古时期就出现了,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人们的教育也仅仅局限于长辈向晚辈传授一些生活技能,如木器、石器的使用、火的使用和狩猎的经验和技术等,显而易见当时的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服务的。夏、商、周时期,尤其是西周,我们的教育开始由官方把持,民间无学术,只有贵族的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当时的教育特点是学在官府,为贵族阶级服务。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出现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教育大家,相对来说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尤其是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给劳动人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进步。秦朝焚书坑儒、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使得人才的缺失,直到明清时期的实施科举制才使人才的选拔得到发挥。

        通过历史的借鉴,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国家政策有非常大的关系。古代教育是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就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个选士制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及培养相对来说是公平的,虽然仍然有很多的弊端,但是科举制依然盛行了两千多年。所以,我们的教育发展及人才的培养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朱永新在他的博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提到政府对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他说,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在义务教育上,投入很大财力。即便教育财政支出占了GDP4%,这些钱也远远不够教育发展。教育经费在实际的投入方向上是不均衡的,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少,对城市投入多,对农村投入少。很多学校在获得教育经费后,不是把这些经费用在图书管及教师身上,而仅仅是用在校园的建设上。很多各大高校建设的比大学还要辉煌,绿化环境非常优美,但是图书馆却仅仅是校园的一角,尤其是一些三本院校。我们很多同学在走进大学都会感叹:说它是个大学,不如说它是个居民区来的可靠。现在的大学校园占地面积极大,里面各种小吃店、商品店、手机营业厅等,装饰的已经不像个读书的地方,更像是享受生活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好的院校名校,它们的图书馆永远是学校各种建筑中最好的、最大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云南大学新建的图书馆,那才真正叫做读书的好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730069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0e.html

《对中国教育的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