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2005年高考历史上海卷评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ith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tisgettingincreasinglymature,andgraduallyinfiltratedintoallkindsofindustries.Networkinformation-seekingisanimportantwayforpeopletosearchinformation.However,asthereisamassofinformationoninternet

2005年高考历史上海卷评析
上海周浦高级中学严林祥
.2005年高考历史卷命题特点
今年上海高考考文科(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学生中,选历史科目的考生数已第四年居文科考生中第一位,说明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历史高考,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高考命题者按照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注意做到“老教材,
20012002200320042005
101300
报名总数1084809282091922(上海卷111950
98800
选考历史15000
7817116001291513478
人数
市平均分100.599.8104.44100.90新视点”将现行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向新的课程标准靠拢。稳中求变,处理好考试内容、考查目标、试卷难度、试题形式及题型结构等五者关系,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表一.上海市近五年高考人数及历史卷市平均分(满分150分)1想道德教育方面
《考试手册》提出四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今年特别强调的。如选择题1459121416182025题,简释题283033题,问答题3435,材料分析论证题36题等,都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2.记忆问题
近年来上海历史高考中列入《考试手册》的史实需要识记,但一般只强调理解性记忆和宏观结构性记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线索”3.内容问题
近年高考历史上海卷不考虑知识覆盖面,只考虑能力覆盖面。“老教材新视点”史实史论都向文明史的特点靠拢,如简释题将六个历史片断组合到不同时空的文明中去;小论文以野蛮践踏文明、文明战胜野蛮为主题来反思二战,体现正确导向。但第934题都涉及林则徐,有所重复。
在试题中,高中选修课内容(中国古代史)的分值约占25%高中必修课内容(中外近现代史)的分值约占75%
表二.近五年历史高考上海卷内容、分值及百分比(满分150分)
20012002200320042005
1

中国古代史43
28.7%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
4832%5939.3%
4429.3%5536.7%5134%
4026.7%5234.7%5838.7%
36+1030.7%41+1034%43+1035.3%
3724.7%5738%5637.3%
注:2004年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可以自古至今、中外联系来分析论证,所以在以上板块中大约各加10分计算。2005年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反思二战,可联系中外史实来分析论证,所以在中外近现代史中各加15分计算。

4.应用能力问题
今年《考试手册》提出“适当降低记忆要求,着眼思维品质,加强能力考查,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其个性的发展(今年增加“个性的发展今年开放性、有利于个性发展的题目很多,有第2833031233243334235336题,共计约48分,占总分的32%。试卷能力要求符合《考试手册》中的四大能力、八项要求、和十二对关系。试题的新情景率95%。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经世致用”将热点问题与学过的历史有来龙去脉的联系起来,研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以利于看清现实问题,提高历史思辨能力。如第34题郑和下西洋、36题反思二战都是热点问题。
5.题型问题
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仍为四大题型,即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四个题型中选择题为第一台阶,难度最低,主要考知道、辅之以理解部分。简释题为第二台阶,难度略高,主要考理解什么?怎么理解?问答题是第三台阶,难度次高,主要考查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推导能力。材料分析题为第四台阶,难度最高,主要考查一般和有个性倾向的研究能力。试题总量仍36题。
今年选择题有创新,将统计图表引入,使之发挥新的生命力。简释题中今年未用文物信息题和数据思考题但以文明史的新视角来解读归成一组的六个历史片断,也很有创意。今年四大题型中图片共计16,去年35(选择题2陶炊具图可用可不用,是一大改进。但取消题干中的粗体字是缺憾,不利于学生正确审题。
试卷题型比例以分值计:选择题约占40%,简释题22.7%,问答题17.3%材料分析论证题20%
表三:.近五年历史高考上海卷题型、分数及百分比(满分150分)
2

200120022003同左40%22.7%
20042005同左40%22.7%22617.3%130文)20%36
同左40%22.7%22617.3%130文)20%36
27题共60
同左
选择题
40%
简释题问答题材料分析论证
94530%22718%
40%74026.7%22718%
634634634
22617.3%130
118123
(小论
(公开信)(小论文)
文)
12%15.3%20%
37
36
总题数39

6,难度问题
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卷难度系数仍约0.7,市平均估计100多分,相比2004年思维量略为减少、所以略微容易些。试题中基础部分约占70%,有一定深度部分约占30%
二.2005年高考历史上海卷详析(.选择题
上海高考历史卷已从机械的识记进入识记、理解、应用方面的综合评价。择题强调在运用中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难度最低,题目最多,占全卷总分4060分)所以做好选择题特别重要。答题时一定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
今年选择题类型仍综合运用了1.深入法(第2.3.4.5.11.19.21.24题)2.换例法(第17.18.26题)3.特例法(第1.6.15.224.具像法(第9.10.12.13.20.23.25题)5.双语法(第14.17题)6.历史学习法(第8题)7.排列法(第27题)等,其中有些题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选择题大胆创新,首次用入统计图表(第2023题)
1.C。学习历史的作用,唐太宗回答应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太宗以“铜、古、人”为“三镜”之说。此题出得好,比去年第1题容易。1)考生开卷先感到不难,信心陡增。2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使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
2.选C。原始人很早使用火,但发明制造保存火种的陶炊具,应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半坡、河姆渡氏族,所以应排除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选项。
3.选B用排除法去A.C.D处于商代晚期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号称世界第九大奇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青铜器上花纹与商周文化接近,也有其独特的诡秘风格,与西亚、北非文明有相似处。三星堆遗址在课文中列为小字阅读部分,但作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生应了解。

3

4A。汉武帝以后奏章、书本不再用笨重的竹简,至晚宣帝时有了较好的纸,所以首先与发明造纸术相关,其他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制墨技术与书本的轻重无关。
5.选C。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与战国商鞅变法相距太远,且不是同一民族,缺少直接联系;与后世宋代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根本无关;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直接相关,既是同民族,一脉相承,又前后仅隔数十年。
6.D。饮茶风气盛行,当在唐朝后期。屈原、曹操、陶渊明都在前朝,与此无关,所以应选唐朝后期的“白居易”
7.A。北宋已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分封诸侯、豪强夺权不明显,且与宋、辽、夏长期并立关联不大。长期并立,不能统一全国,是北宋因军事方面的弊端,国防虚弱。
8.D。此题与2004年第2题相同处,都是考查最佳历史研究方法的,考理解能力。红军长征日记,鸦片贸易统计资料本身已是书面史料,解放初粮价波动情况可口头调查,但查阅统计资料更精确。文革时民众生活则最适合用口述史方法研究,一是距今时间短,中老年人都知道;二是研究可涉及各个方面(缺点是可能为尊者讳
9.D。此题只要看清2幅图片:销毁鸦片、罂粟,则知道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其他则不必考虑了。
10.A。此题应看清题干中(1)路易·菲力浦(法国七月王朝国王)2冬天中22日清晨发生的革命,则六月起义、七月革命都无关,而大革命是针对路易十六波旁王朝的,也应排除,故选推翻七月王朝的1848年二月革命。
11.B。克里木战争后,“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沙俄失败最主要是因制度的腐朽。此题题干最好加上限定词(见前,最主要是„„“),因为沙俄失败与军备落后,经济凋敝、吏治腐败都有关。
12.A。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有满汉等族共同参与,是“入世”精神,所以不存在种族成见,与厌世心态;而面临流血牺牲壮烈时刻,与浪漫性格也不相干,所以应选烈士精神。其实,倘知道谭是居士,“我不入地狱,誰入地狱”的佛教献身精神,就容易理解此自白了。选项A倘改为“佛教的献身精神”则更贴切。
13.C。秀才看榜现象消失于清末(1905年),则距今最少有100年。
14.D”DomocracyandScience”是民主与科学即可。
15.C。列宁时,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提议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则可知此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制与战时经济体制都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应排除。新的土地法令是中性词,到底是私有化、公有化,性质不清,与发展商品经济关系不明确,也排除。
16.C“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象征。此题很好,将抗日电影引入高考卷,生动的进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密切相关。
17.B。此题是换例与双语结合题,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社会公正发展的国际组织应为联合国。国联是一战后的国际组织;欧盟重心为欧洲的经济政治组织;世贸组织主要是经济组织,都不符题干限定词要求。
18.D。此题是换例法,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其间人民政协通过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共同纲领》。关键要看清(1)时间(2)人

4

民政协(3)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三处限定词。
19.B。题干限定词有三点(1)目的: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时间:20世纪60年代(3)国家:发展中国家。则万隆会议(50年代)、华约(超级大国苏联为首)、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运动)都不符,应选成立七十七国集团(主要为经济目的)
20.D。此题出得很好,有创新。将经济发展趋势图引入选择题,为历年所无。将图与课文知识结合后思考,则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A。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尽管其他国家与组织有多极化趋势的意图。
22.B。中国从秦始皇起有皇帝称号,所以周天子应排除,刻石记功为秦始皇所好,《史记》载7篇石刻,这段文字见于琅琊石刻,所以选秦始皇。但出题不够严密,因是课外材料,学生也有可能选忽必烈。又,琅琊石刻仅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他处也未见“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不知命题专家所据何本?
23.A。将统计表列入选择题,此题如20题一样很有新意。关键要看清表中数字的含义和结合课文内容,横轴为年代,纵轴为人口,所以曲线表示人口增长,不要误解为丁税数。康熙五十一年(1712)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丁税固定在康熙五十年数字,丁税仍有,所以B项康熙朝免人身税有误。雍正朝摊丁入亩,收统一的地丁银,所以丁税未随人口同步缓慢上升;乾隆朝丁税也未迅速增长;应选康熙以前的顺治朝。
24.A。此题出得很好,注重唯物史观的运用,强调考察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拿破仑法典》规定法国人的民事权利,但轻视已婚妇女,从总体看则进步性大于缺点。
25.B.此题以4张图片展示历史进程,洋务运动前10年,是19世纪60年代,为“自强”而办军事工业。70年代为“求富”,开矿、造铁路,属民用工业。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办。故ACD项都不符。
26.C此题是换例法,题干关键词是和会、巴黎,则与此直接有关的“新秩序”是指凡尔赛体系,其他的都不符。
27.A。此题用排列法,是多年未用的试题,主要考理解性记忆,对时间记忆要求不很高,三反、五反是20世纪50年代初,大跃进在50年代末,以阶级斗争为纲在60年代,改革开放在70年代。
(二)简释题
简释题总分为34分,与去年相同。今年以文明史的新视角来解读归成一组的六个历史片断,体现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进步价值取向的创造性活动,有民族融合28制度29思想30科学技术革命31国家统一32社会进步(33)等文明的各个方面。做到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很有意义。
28题涉及到古代民族大迁徙:匈奴西迁与汉人南移,有亚、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南北民族、人种的交融。这与科学家研究各人种都源于非洲的“夏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民族、人种、文明的相互冲突、交流和融合。
设问(1)考查记忆、分析能力,答题要点是朝代、原因。中国古代北方各国与匈奴的和、战由来已久,战国、秦、汉尤为激烈。西汉武帝时三次反击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威胁。但东汉窦宪的重大打击才导致北匈奴西迁。

5

设问(2)考查理解、概括能力,答题要点是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即从黄河中下游迁至长江流域等。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人口大规模南迁,往往与各类战争、动乱、自然灾害、地主严重兼并土地等因素有关,而一千多年南迁的结果,导致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南迁的原因、作用思考,则可知有:秦朝征服越族,50万罪犯迁岭南;东汉末中原地区军阀混战,白骨蔽野,人口南迁;西晋灭亡后,北方十六国大多由迁至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汉人等则迁至江南;唐末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金灭北宋、进逼南宋,北方人口又大量南迁,与南方人民共同发展经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设问(3)属开放型题目,考查多元思维能力,也涉及历史研究方法问题,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发展,可思考从文献记载、遗物遗址、口传历史、文学作品,乃至神话故事等去寻找蛛丝马迹。
29题是史料分析题,涉及政治制度文明,考查领会诠释与分析综合能力。考生要熟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要特点: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制;隋唐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为州县制;宋削弱相权,紧抓军权,文臣权重,政、军、财权分散各部;元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答(1)明朱元璋因宰相胡惟庸擅权,中央撤中书省和宰相,分权六部,地方上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因而朱元璋政事繁忙。
答(2)皇帝精力有限,故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遂形成内阁制。答(3)由此可见明朝皇权特点是君主专制的空想强化。
30题涉及思想文明,考查分析综合与评价论证能力,是开放型的多元理解题。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试题,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因是1913年的中小学生调查,所以崇拜者有孔孟、孙中山、华盛顿等中外名人(2005年调查则会大不相同)
解题关键是考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分析当时社会状况。答(1)甲观点是从学生崇拜中外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影响重大。
乙观点从崇拜孔孟,说明封建传统影响仍大,儒家思想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孔孟排列最前,颜渊、王阳明也是儒家,整个社会思想的转变仍需漫长岁月,《阿Q正传》是当时社会的深刻诠释。
丙观点则从多角度深入认识当时社会,即辛亥革命可一蹴即就,帝制已推翻,但思想观念的转变、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是长期漫长甚至有不断反复的,其在新旧交替时更有多元文化,所以应以唯物史观剖析当时社会,不能片面、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答(2)拟研究题目应从上述分析出发,甲:《从华盛顿到孙中山》《走入共和》;乙:《死水微澜》《论阿Q之死的社会背景》;丙:《东边日出西边雨》《革命与传统》《辛亥革命后的多元思潮》等,但因是考试,宜以丙的看法更全面,拟题也以丙题为宜。
31题是材料分析、应用题,有难度。问(23)有开放性,可发挥学生个性,将高一历史课本材料作题干是多年来未见的形式。高考不必追求100%的新情景、新材料,课本本身是高考的依据,课内外史料(材料)结合更适宜。
要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并读懂与提问有关的关键词含义:1时间:30年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2)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发展状况:竞争与垄断;4)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现代资本主义。
答(1)由材料分析,近30年发展,指1870年左右,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科

6

学技术新突破,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文明更进步(物质和精神)。在资本主义深入发展过程中,激烈竞争导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答(2)从资本主义发展史看,竞争与垄断既有激烈斗争,也有相辅相成之处,从小竞争→小垄断→大竞争→大垄断,最终进入垄断阶段,但竞争仍不断发生,有时甚至很激烈,从当今各国国内、国际贸易等状况即可知。
答(3“现代意义资本主义”中的“现代”,即成熟发展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基础,即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32题是地图史料比较、分析题,问(4)的“启示”有开放性。本题不仅考查历史事件时、空关系鉴别、比较能力,也考查概括、评价能力。解题关键是看清地图,A是普鲁士未统一德国时,B是完成统一后,C是二战后两个德国,D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
由此答题(1)德国图;分裂→统一→分裂→统一。
答(2B图是铁血宰相俾斯麦以王朝战争完成统一。D图是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
答(3C图原因可回顾二战后美苏冷战,西方国家占领西德成立联邦德国,苏联占领东德成立民主德国历程。
答(4“启示”是开放性的,但应以唯物史观来答,应“论从史出”,不能脱离史实信口开河。可答统一是德意志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分久必合,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昌盛(隐含中国的统一)„„不宜答成“德国统一会改变欧洲政治格局,德国强大会威胁他国”等。
33题是图片诠释比较及应用题,有很多开放空间,将儿童画引入试卷,很有创意。儿童比成人更天真、纯朴,儿童画更能反映史实。强调可持续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现实意义。此题关键是看清2张图中所画内容(150代:繁忙的交通运输、广阔的道路田野、成排的厂房、高耸冒烟的烟囱等;290年代:草原、白云、蓝天、红日、各种鸟类等动物、绘画、跳舞的儿童等。再结合课本历史知识来解题。
答(150年代社会背景则有许多内容,如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大跃进等。
答(2)从两图比较看,40年来中国从对自然的征服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环保意识增强,也推及全球环保的重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应保护好“地球村”
3从两图可看出中国经济发展观变化,如从50年代强调重工业、轻工业、农业顺序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当代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建设;从第一、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的发展;从注重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标到经济、健康、教育等综合指标,即人文发展指标HDI的统计,及新国民财富指标(物质资本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的统计。
(三)问答题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中最有生命力的题型,属主观题,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近年来采取中、外史平衡、大跨度小切口兼顾的原则,同时也不能机械性,大跨度小切口也可在同一题中结合运用。
今年答题的关键是要注意“老教材,新观点”,特别注意试题的情景,即题前一段解释,并理论命题指向要以文明史理念为切入,不要思维定势。

7

34题相对容易些,考查识记、理解、概括、比较能力。涉及15世纪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鸦片战争,属于中跨度,又兼有小切口,即文明的传播、交流、冲突、互补,中国对世界认识的演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有关郑和的内容是今年热点问题。从郑和、徐光启、林则徐这些开拓型的仁人志士身上可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求列举郑和、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及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
1)明清是中国转型期即从世界领先地位一步步落后下去。考生应注意到历史大背景。2)郑和是明朝前期人,主动对外交往,传播中华文明,中国在世界上尚处于强盛地位;徐光启处于明朝晚期,是外国传教士来华而交往,中国已渐趋衰落;林则徐则因领导禁烟运动和抗击外国侵略所需而对外交往,已属被动,中国已完全落后于西方列强。他们分别从外交、科技、军事等方面,为中国的富强而殚思极虑、上下求索。
答(1)对外交往史实:郑和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途经30多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英国孟席斯著书1421: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最先发现拉丁美洲。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与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所著《农政全书》包含部分西方新知识,如“泰西水法”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在虎门销烟,反击西方对华走私鸦片,《四洲志》了解外国情况,购置西洋大炮加强防务,在广州抵抗英军入侵。
答(2)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郑和是为了展示明朝富强与天朝大国的威仪,为招徕各国来朝纳贡,为换取西洋奇珍异宝。远航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增进了解和友谊,各国纷纷来华。徐光启认为“富国要靠发展农业,强国要靠整顿军事”,学习西洋知识以谋求祖国富强,又认为数学是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也为谋求祖国富强,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改变中国科技落后面貌。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力求了解外国情况,学习西方长技以抵抗西方侵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综上所述,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主动到被动,从自豪到无奈,从展示中国富强、天朝威仪到认识中国落后、学习西方以谋富强,再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以克敌制胜。
35题有难度,考查理解、分析、归纳、应用等能力,属小切口题目,以19世纪中期万国博览会为切入点。题中霍布斯鲍姆是享誉国际的近代史大师。考生要看清题干关键词:119世纪中期;2)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3)万国博览会;4)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
考生应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线索有全面了解,答题才能高屋建瓴,有深见卓识。1640年开始的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统治初步确立;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巩固加强了资产阶级统治;1848年欧洲革命,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世界体系;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革命(美)、改革(俄、日)、统一战争(德、意),资本主义深入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成熟发展期,帝国主义阶段。
119世纪中期欧美“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主要通过工业革命来实现。答(219世纪中期英、法、美资本主义经济“全面胜利”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从农业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生产力巨大提高,成为世界工厂,第一工业强国。进一步加强海外殖民扩张。
法国:七月王朝时,工业革命有较大发展。法兰西第二帝国时,工业革命深

8

入进行,经济迅速发展,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19世纪前期开始工业革命,中期深入进行。内战后废除黑人奴隶制,解决土地问题,加强联邦政府统一,完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狂飙猛进,赶超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答(3)西方各国办博览会是为了展示其财富增长、科技进步、国家富强,乃至其制度的优越性,欧美文明的先进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强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改革开放、可持续性发展的光辉历程。
(四)材料分析论证题
可考查高级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和发展个性,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历史,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2001年给日本中学生写公开信形式出题,2002年准小论文,160多年上海外滩变迁史,小论文形式5年来成熟发展。小论文可分为24种:1.史实类1)以图片为主(2)以文字为主。2.史论类(1)宏观史论(2)中微观史论。
史实题要充分用足试卷所供材料,再结合课内外知识去思考。史论题要看清题干中的说明、解释,要敢于立论,多角度分别论述。
写好历史小论文应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能力强,能抓住题干本质特征的历史信息。2概括能力强,能围绕主题找准论述的切入点,确定文章基本框架,题目能画龙点睛,富有哲理。(3理论水平强,中外历史知识丰富,观点鲜明、材料充分。有大历史观,能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微观论证,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不能用浪漫主义手法。4)要行文流畅、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字迹清晰。5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不要绝对化,要留有余地,实事求是,给阅卷老师良好印象。
本题是史论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是今年的热点问题。要抓住1)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2)史论:以野蛮践踏文明,文明战胜野蛮为主题;3)深刻反思二战。
拟题目要抓住所给的主题,1)并结合课内外中外历史知识,作深刻反思。2)论述时充分用足所给的材料。
题目可拟:《将魔鬼禁锢在潘多拉魔盒》《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法西斯的覆灭与世界人民的胜利》《文明长河万古流》《战争与和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世界充满爱》等。
切入口:德、日形成二战策源地;法西斯不宣而战、突袭波兰、苏联、珍珠港;纳粹屠杀犹太人、日寇进行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事件。
反思: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经验与教训、德意日法西斯的罪行、二战的残酷性、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光明终将战胜黑暗、文明最终战胜野蛮、当今德国对二战的忏悔、日本教科书否认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钓鱼岛事件、小泉等参拜靖国神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简单展望:和平与发展是主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局部争端”可能引起世界战争,世界人民要推进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文明。


9

三.2006年高考趋势
上海二期课改历史科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体的文明历程”“以真为前提的学习途径”“以思为重点的目标体系”和“以实为特征的教育功能”。上海历史新教材构筑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的文明史框架体系,并以专题史形式来呈现。强调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及成果。广义的文明史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高考历史上海卷的史实史论都向文明史的特点靠拢,将一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向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靠拢,“老教材新视点”体现正确导向。
由于上海现有50多所学校使用试验教材,其余学校使用一期课改教材,所以,2006年上海历史高考又将面临大变革,试卷将实行“一卷两分叉”,即不同教材的内容高考时实行分叉,需要特别关注。使用老教材的学生,可注意二期课改文明史的内容,寻找“老教材新视角”的切入点。

参考资料:
《上海市2005年高考考试手册历史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月版
2005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指导与训练》聂幼犁、於以传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月版
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9e6eb9fd0a79563c1e7265.html

《压题2005年高考历史上海卷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