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6-03-26 22:1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面子礼貌理论的梳理和回顾,从 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因此使人们在交际中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Abstract: According to sorting and reviewing the face and politeness theory, the thesis analyse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forms of address, table manners, greetings, farewells, compliments, modest word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people can preserve social pers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一、中西方面子礼貌理论的研究背景

目前,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礼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继H. P. Grice 提出合作原则之后,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 第一次对面子理论下定义。他指出,“面子”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接着,剑桥大学教授Penelope BrownStephen Levinson1978)将面子理论得以继承和完善,他们将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他认为,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自我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是指个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他人或受到妨碍而使自己丢面子。因为每个人的面子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就出现了面子威胁理论。并且他们就面子威胁理论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和用来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礼貌补偿策略。英国学者Leech1983)提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准则,也要遵循礼貌准则。他的礼貌准则包括6项准则和12项次则。可以说,西方学者对面子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中国,学者们进一步完善了西方的礼貌理论。其中对礼貌理论的研究成就最大的就是顾曰国教授(1990)。他总结了中国礼貌的四个基本要素,之后又详细说明了中国礼貌的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无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就面子和礼貌而言,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也很显然。总的来说,西方人注重消极面子的维护,他们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而中国人大多注重积极面子,人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赞扬。具体来说,在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中西方称谓语差异

在称谓方面,中国人很是讲究,自古以来就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说法。在称呼长辈的时候,尤其不能乱了辈分;在称呼亲戚的时侯,要注意亲疏远近。一般来说,父系的亲戚为本家亲戚(内亲),母系的亲戚为外亲。因此,“姑姑”、“婶婶”是本家亲戚(内亲),而“姨姨”、“舅妈”是外亲。然而,西方人注重人人平等,亲戚之间没有长幼尊卑和亲疏远近之别,因此英语中的一个aunt就可以指代汉语中的“姑姑”、“婶婶”,“姨姨”、“舅妈”。在中国除了熟悉亲密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好用亲属称谓,如赵阿姨、王叔叔、李奶奶等。这种称谓在英语里是没有的,英语常用Mr. Wang, Miss Zhao等。中国人称呼他人为了表示亲切,还多用“老”字。对德高望重者称“某老”以示尊敬; 对年纪大的同事称呼“老+姓”,对年纪小、资历浅的称呼“小+姓”,以示人与人之间年龄和资历上的差异; 用“主任、处长、局长、经理+姓”以明确人与人之间职务和地位上的差异。

在西方,他们在称呼方面的规则简单明了,常用Mr.(先生)Mrs.(太太,夫人)Miss( / J、姐)Ms.+姓,表示职位和职务的词很少用来做称谓。熟人之间则直呼其名,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甚至父母与自己之间都可以以名相称。 西方人忌讳他人称自己“老”,他们觉得说“老”就是“年纪大”,因此损害了他们的消极面子。在家庭成员中,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直呼姓名或昵称。(二)中西方问候语、告别语差异

在问候语上,中国人一般见面会问:“你吃了吗?”“你这是要去哪儿呀?”“今天没上班呀?”,以此表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心。而西方人则认为这样的问候语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因此,西方人见面打招呼,习惯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在口常打招呼中,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按时段的不同,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同时,中国人见面还会谈论年龄,家庭,婚姻,收入等一系列私人话题,以此表示说话人与听话人的亲近感,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四海之内皆兄弟”。

去别人家里做客,该说什么样的话道别也是一种基本的礼貌问题。中国人在临走的时候,习惯站在主人的角度去告别 。比如:“ 时间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看来您还有其它事情,我就不多叨扰您了。” 而西方人 往往出于自身的角度去告别。比如:“我还有事,我就先走了。”这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一种差异。

(三)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国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主人会一筷子接着一筷子、不停地往客人的碗里夹菜,一则生怕客人因拘束而吃不饱饭,二则以此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会让客人随意享用饭菜,主人一般不会给客人夹菜。一旦客人把所有的饭菜都吃光,主人会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因为主人认为自己的饭菜美味可口。由此可见,中国人注重维护客人的积极面子,而西方人注重维护客人的消极面子。

(四) 中西方称赞语和谦词差异

中国人在面对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时会谦虚的回答,而西方人则会很有礼貌的说声谢谢。在中国,亲戚朋友之间的帮助不需要说谢谢,说了谢谢反而显得客气。比如,说话人对听话人说了一句:“你好漂亮呀!”如果听话人是中国人,他会说: “您过奖了”,“哪里,哪里”等一系列谦虚的说法;如果听话人是西方人,他会说:“谢谢夸奖。”

(五) 中西方非言语交际差异

所谓非言语交际手段是指除语言交际以外的交际手段,包括手势、目光、面部表情、头部动作等其他可以传递信息的肢体动作。中国人见了面握手,而西方人见了面拥抱;中国人表达不知道一件事情时摇头,西方人则耸肩;中国人握手会握许久才松手,以表和对方的亲近;而西方人握手之后立即松开并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充分的维护了对方的消极面子。

三、结束语

正因为中西方面子礼貌差异的不同,才使得中西方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在各国的文化交际中,文化碰撞在所难免,人们必须对各国的面子礼貌有所了解,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防止在交际中遇到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参考文献:

[1] Brown and 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 New York: Longman Ino. New York . 1983

[3]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5] 杜学增.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8e4aa1cf84b9d529ea7a84.html

《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