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发布时间:2020-03-15 20:36: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

试卷满分:150

题型

题量

每题分值

总分

单选

15

3

45

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2

10/10

40

作文评价

2

8/12

教学设计

3

20/20/25

65

教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4.拓展延伸

5.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1.诗歌教学

2.文言文教学——写景状物类/议论抒情类

1、主要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 目标要适度

2、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XXXX》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是 ,主要选择了 类的文章。文章主要描写了( ) (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 知识,培养 情感,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x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 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 的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 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题:教学设计柳宗元《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写出你对《小石潭记》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参考答案:

第一题: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第二题: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苏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之下,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材文本

《小石潭记》所在单元主要选择了写景游记类 的古代散文。本文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概括文章大意),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 文言知识,掌握写景手法,提高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基于此,我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

3.学生情况

本课要面对的学生群体是X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易文言文知识,认知和鉴赏能力相较于前一学段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他们对 文言作品的深入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基于此,我确立了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总结文章景物特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新课导入设计

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2.不同文体新课教学设计

整体答题框架

1.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大声朗读/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课文,可以得出: (呈现上问题答案)

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得出:

问题二: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XXX段落,可以得出:

问题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4.拓展延伸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 (巩固练习/拓展视野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5.小结作业

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回顾、总结本课内容。

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搜集.......)

课堂导入的设计

(一)导入的作用:①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②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③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⑤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二)导入的方法:①情境导入(多媒体居多:利用图片、视频引入) ②生活实例导入 ③故事导入 ④以旧引新导入(文言文)

表述示例:

①:开课之初,利用课件/多媒体给学生展示 的视频/图片/音乐,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聆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结束之后,请学生畅谈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②:开课之初,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有没有经历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见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③:开课之初,给学生讲授XXX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询问学生听完故事后的感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借此引出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朗读、意象、情感

1. 诗歌主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景物?

3. 读完诗歌,你能初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顺势补充诗人资料及创作背景)

深入研讨

品析词句

表达技巧

体会情感

1. 诗歌采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具体是如何运用的?

2. 诗歌的X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3. 诗歌的X联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诗歌的X联中用的最好的是哪个字?好在哪?

拓展延伸

诵读

比较鉴赏

知识链接

1. 举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2. 给学生补充诗作《XX》,引导学生对比两首作品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3. 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和XX有关的诗句,并畅谈感想。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景物特点

1.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为我们描写某一景物的?(XX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

深入研读

解读文本

品析语言

体会感情

1. 文章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作者描写的XX景物有何特点?

3. 在这一段/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 某个字/某个词用的好吗?好在哪里?

5. 通过对XX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补充视频/音频资料,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2. 仿照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写一小段景。

3. 组织朗读比赛。

议论抒情类/教学流程

主要内容

提问方式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提炼论点

1.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

2.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3. 作者在文中谈了哪几个问题?

深入研读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辨别论据

1. 请同学里出本节课的提纲,看作者在论证时使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引论、本论【并列、递进、对比】、结论)

2. 作者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使用了哪些论据?

3. 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何特点?某句话/某个词/某个字在此处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拓展延伸

1. 你如何看待作者论述的现象?

2.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3. 请同学运用……论证方法写一个小段。

案例分析题

题型

分值

1.教学案例分析

1.分析教师行为1

10

2.分析教师行为2

10

2.作文评价

1.找病句/错别字

8

2.分析作文优缺点

12

一、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主观题——真题类型

1、作用/目的/意图类

1. 教师所用教学资源的作用

2. 教师所提问题的目的

3. 引用别人的评价的意图

2、复述/评价做法类

4. 概括/梳理教学任务

5. 评析该老师是如何……的?

6. 从……的角度,评价该老师的教学行为

7. 评价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8. 对比、评价两位教师的优缺点,提意见

(1)总说:采用视频/图片/音频教学,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法新颖,能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

(2)分说:(微观作用)

结合案例,找出具体内容,阐述这个情境创设:能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能否使学生获得某方面能力的提升(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思考)/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说明文:语言严谨性)

(1)总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中常见的互动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课堂提问,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是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检验教学效果。)

(2)分说:此处教师提问; (问题具体内容),让学生回归文本、钻研文本,理解 的作用。

具体分析提问的作用。

(1)总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感受与鉴赏”目标指出: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分说:教师在 引用名家名言作为总结,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总目标,也有利于实现本课 目标。

激发了对 的兴趣,拓展了 ,开阔了 ,促进了

(梳理教学过程,概括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一、

二、

三、

(或首先,然后,接下来,最后……)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课程内容,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2、解决阅读障碍,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深入研读,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重点分析拟人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课下练笔,介绍喜欢的动物。

(1)总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分说:分条列举教师行为+好处,重点关注教师以下行为:①教师如何提问;②提问后如何引导;③学生回答后如何点评;④点评完如何总结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疑,合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耐心引导,客观评价。

二、作文评价

确定文体:记叙文:写人(品质/性格);叙事(事情的道理);写景;状物

议论文

评价学生习作要素

一、主题 优点: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主题集中;

缺点: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二、内容(材料)优点:1.贴近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章中……

2. 【叙事】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文中祥写了……略写了……表达出……

叙事跌宕起伏,不落俗套,引人入胜。

3. 【写人】叙述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文中描写了XXX的语言、动作、心理……

4. 【景物】按照空间顺序,引人入胜,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情景交融。

缺点: 1.内容前后联系不紧密,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够密切

2.【叙事】详略失当,主次不够分明。文中……

3.【写人】人物描写匮乏,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3、结构 优点:1.标题设置悬念

2.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3.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

缺点:结构混乱,脉络不清。

4、语言 优点: 1,语句通顺,言辞优美,语言表达能力强;

2,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3, 语言平实质朴,刻画细致

4,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缺点:语言过于平淡,语句多处不通顺;遣词造句不恰当。修辞手法运用较少。

5、情感 优点:感情真挚、细腻、发自肺腑

缺点:感情过于平淡,情感缺乏深度

(1)本文通过叙述……,突出了“……”这一主题。(概括作文内容)

(2)这篇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指出缺点)

(3)建议……。如:…………。(给出改进建议)

议论文:《拿来主义》《劝学》

(1)理顺思路,严谨结构。

①“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讲与论点相关的小故事生动引出论点;借名人名言有说服力的引出论点;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论点;由与论点相关的优美语句引出论点。

②“分析问题”。对论点进行论证,重中之重。按照一定的层次展开论述。一般来讲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

③“解决问题”。对论点的重申或针对现实的号召。

(2)理性议论,彰显深度。

①摆出事实论据后,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

②围绕论点进行理性议论。(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③做严密性的补充论述,彰显思想上的深度。

议论文点评角度 优点: 1.中心论点明确

2. 论证结构合理、清晰、完整。

3. 论据充分,与论点统一;论证方法多样化;

4. 论证语言清晰流畅,表达严谨,逻辑性强,用词准确

缺点:1.中心论点不明确。

2. 论证结构混乱(不完整)

3. 论据脱离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单一,无法论证中心论点。

4. 论证语言不够流畅,表达漏洞较多,逻辑性差,用词不当。

答题模式:

(总说)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本文论据和论证方法都很单一,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现代汉语 第一节:语音

第二节:汉字

第三节:词汇

第四节:句子

第五节:标点符号

第六节:修辞

第一节:语音

考点一:整体认读音节(16个):

考点二:音变

①上声(三声)变调

a 两个上声相连 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b 三个上声相连 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二声+二声

三声+三声+三声——三声+二声+三声

②“一”的变调 在四声前,变为二声 (例:一半)

在非四声前,变为四声(例:一般,一连,一举)

③“不”的变调 在四声前,变为二声(例:不变)

④轻声 轻声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如:对头(仇敌,名词)对头(正确,形容词)

⑤儿化 儿化的作用:①区别词义:头(脑袋)——头儿(领头的)

②区别词性:盖(动词)——盖儿(名词)

③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 小猫儿、小孩儿

第二节:汉字

考点一:汉字形成的演变

汉字七体——甲金篆隶草楷行

1、甲骨文(写在动物兽骨、龟甲上):殷商时代——象形文

2、金文(最早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象形文

3、篆书(体正势圆,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大篆——春秋战国时代秦国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的文字

4、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狐为直)

秦隶——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以秦隶为基础演变,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5、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6、楷书 “楷”——笔画平直、规矩整齐,可为楷模 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7、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笔画连绵,各自独立。《兰亭集序》

第三节:词汇:成语

望洋兴叹——庄子 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韩非 洛阳纸贵——左思

完璧归赵——蔺相如、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 四面楚歌——项羽

炙手可热——杜甫 老骥伏枥——曹操 学而不厌——孔子 舍生取义——孟子

东床坦腹——王羲之 紫气东来——老子 韦编三绝——孔子

第四节:句子

考点一:句子的成分

我 狠狠地 打 死 可爱的 你。(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 后作补语)

窗外的 树叶 几乎 黄 透了。

口诀:主干就是主谓宾 定语修饰代和名 状语总在形动前 补语却在形动后

考点二:病句辨析

成分残缺 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 句式杂糅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1. 成分残缺或赘余

主语残缺:【标志:遇到介词等放在句子开头,居中使用“使”、“令”等词】例经过……,使……

宾语残缺:这个节目表达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相当汇报成果。

成分赘余:班会上,班长首先第一个站起来发言。

2、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我县的粮食总生产量,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动宾搭配不当:出租车无论……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主宾搭配不当:今年麦子的收成是近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3、语序不当

定语顺序排列不当:规律——属 数 动 形 名 (我的 一件 刚买的 新的 羊毛 大衣。)

状语语序排列不当:规律——因 时 地 情 人 (小明的父亲 为了弄清小明和人打架的原因,昨天 在派出所 心情沉重地 和张所长 谈了一次话。)

虚词位置不当:

a.“把”字句表否定式“把”的位置不当。否定词+把

b.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后;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前。

4、句式杂糅 常见句式杂糅标志:

①本着……为原则 ②对于……问题上 ③原因是……造成的 ④是因为……的原因 ⑤是由于……的结果

5、表意不明

①指代不明 ②词的多义导致表意不明 ③停顿不同导致表意不明 ④修饰语两可导致表意不明

6、不合逻辑

①一面对两面

②否定失当【标志:不要、不会、禁止、忌、以防、劝阻、阻止、避免、忘记、反问句】

第五节:标点符号

考点一:问号使用注意事项

①有疑问词但事实陈述语气,不用问号

②选择问句在最后加问号

③主谓倒装的倒装疑问句在最后加问号。例:怎么了,你?

考点二:顿号使用注意事项

1. 表示概数的两个连用数字之间不加顿号

2. 句末有“啊”“啦”“呀”等不加顿号

3.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加顿号

4. 并列双引号、书名号之间不加顿号

考点三:冒号使用注意事项

1、“某某说”在引文中间,不应用冒号

2、仅做句子某成分的引用部分,前不用冒号

3、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

4、同一句中不能出现两个冒号

5、冒号后不用再加提示性词语

考点四:引号使用注意事项

1、整句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

2、局部引用时,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外。

3、报纸、杂志、电视等栏目名,法律法规文件名,电影、电视片名等各种作品不用引号

4、转述他人的话不用引号

考点五:破折号使用注意事项

1. 破折号不能与“是”“有”等提示的词同时使用

2. 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时,不与括号连用

考点六:省略号使用注意事项

表省略是不能与“等”“等等”“什么的”同时使用。

第六节:修辞

考点一:比喻:

①条件:甲乙本质不同,且有相似点

②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只出现喻体)、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A像B,像C,又像D)

考点二:比拟

特点: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拟人——事物人格化

拟物——把人当作物、把甲物当作乙物,把抽象概念当作实物来写

考点三: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名,而借用同他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例:红领巾在做广播体操。

借代无法还原成明喻

考点四:对偶

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

②对偶的种类:

正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串对(逻辑、假设)——“流水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考点五:通感(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考点六: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时明月汉时关

考点七: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双关的种类:①语义双关——词的同义(路)/②谐音双关——词的同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

考点八:反语:运用跟本以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

古代汉语

第一节:通假字

第二节:古今异义

第三节:词类活用

第四节:常考虚词

第五节:文言特殊句式与修辞

中外文学

专题一:古代文学

第一节:先秦文学

考点一:《诗经》: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公305篇。风雅颂、赋(直言其事)比(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引起所讲之物)——六艺《关雎》《蒹葭》

考点二:屈原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楚辞》第二部诗歌总集。

考点三:史传散文:

1. 尚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书》

2.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4. 《国语》《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点四:诸子散文

1. 儒家 孔子“仁”;孟子“性善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荀子“性恶论”《劝学》

2. 道家 老子“无为”《道德经》;庄子“天人合一”《庄子》;

3.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公输》

4. 法家 韩非子“君主集权”《扁鹊见蔡桓公》

考点五:神话《山海经》

第二节:秦汉文学

考点一:贾谊 《过秦论》

考点二:汉乐府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考点三:古诗十九首

考点四:汉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考点五:司马迁和《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壁”

考点六:班固与《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一:建安文学

1.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瑒 刘祯

考点二:正始之音“竹林七贤”

考点三: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考点四:南北朝民歌 南朝——清丽缠绵 北朝——粗犷豪放《木兰诗》

考点五:《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本小说集

考点六:陈寿《三国志》 《隆中对》《出师表》

考点七:范晔《后汉书》

考点八:郦道元《水经注》地理志《三峡》

考点九: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四节: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一:“初唐四杰”——王 杨 卢 骆

考点二:陈子昂“诗骨”《登幽州台歌》

考点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考点四: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考点五:孟浩然,“三水田园诗”“王孟”《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考点六: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竹里馆》《使至塞上》

考点七:王之涣 《登鹳雀楼》《凉州词》

考点八:王翰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考点九:王昌龄“七绝圣手”《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考点十: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与岑参“高岑”

考点十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考点十二:李白“诗仙”酒第一、剑第二、诗第三 写了一万多首,保有1200首

考点十三:杜甫“诗圣“沉郁顿挫”安史之乱前唐朝人口5000多万,后1300多万

考点十四:韩愈《马说》

考点十五:柳宗元《小石潭记》

考点十六:刘禹锡 “诗豪”《陋室铭》“沉舟侧畔千帆过”

考点十七: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元稹《钱塘湖春行》

考点十八:李贺“诗鬼”《雁门太守行》

考点十九:杜牧“怀古诗”《泊秦淮》借古讽今

考点二十:李商隐 《夜雨寄北》《无题》

考点二十一:温庭筠 与李商隐合称“温李”“花间派”

考点二十二:李煜“千古词帝”《虞美人》《相见欢》

第五节:两宋文学

考点一:柳永“婉约派”《雨霖铃》

考点二:李清照“婉约派”《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

考点三:范仲淹“豪放派”“范文正公”《岳阳楼记》

考点四:欧阳修 六一居士《醉翁亭记》

考点五:王安石 “临川先生”《伤仲永》《登飞来峰》

考点六:苏轼“东坡居士”《水调歌头》《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考点七:陆游《示儿》《游山西村》

考点八:辛弃疾“南宋豪放派”

考点九:姜夔

第五节:元明清文学

考点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考点二:王实甫《西厢记》

考点三:冯梦龙

考点四:汤显祖《牡丹亭》

考点五:吴敬梓

考点六:南洪北孔

专题二:现当代文学

考点一:郭沫若 新诗奠基人《星空》《女神》

考点二:闻一多《死水》《红烛》

考点三:徐志摩“新月派”

考点四:戴望舒“雨巷诗人”

考点五:艾青

考点六:鲁迅

考点七:矛盾《子夜》

考点八:萧红

考点九:老舍《骆驼祥子》《茶馆》

考点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考点十一:沈从文“乡土小说”《边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72c80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c.html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专业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