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发布时间:2018-07-01 15:44: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由哪几部分构成?谈谈你对课程标准的看法?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各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

教学课程标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在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如何理解与认识,并且如何将新的理念与目标付诸实践,是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1、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大纲》注重知识传授,看重的是“基础与基本技能”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而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

2、更加密切联系实际。所谓“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应当服务于生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会使数学脱离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方面也做了强调,例如:倡导引进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符合时代特点的数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如:计算器、计算机的引入。从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估算能力的训练,比如出示一些草莓,让学生猜大约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这样的估算练习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是可以用到生活中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倡导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大纲》更多是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生大多通过死记硬背等机械的方法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评价的革新。《大纲》中只涉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与评定,与之比较,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就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新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评价真正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新课程标准中的革新,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位,使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者

教师是学生学生的组织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师是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协调者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分别指的是什么?三者关系如何,联合实际运用。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的学习。自主学习完整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自己现有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基础之上进行的学习;二是在完成普遍的教学要求之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扬长避短,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进行学习;三是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和建立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四是在学习实践中注意修正、调整、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同学们之间进行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的学习。合作学习完整的含义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分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课程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或科学钻研的情景,通过学生自觉、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他是一种体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完整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独特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二是探究性学习往往借助于试误性的经历和探究过程,而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三是探究性学习注意在试误经历中逐渐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自己的意志品质。

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和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人为割裂开。自主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合作学习是形式,是学习的外显;探究学习是学习的深化研究。更多的要靠老师和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摸索。

具体做法:1.搭建和谐师生的关系,创建民主课堂。

  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出发点为了学生,(通过改革让学生受益),多鼓励学生。建立鼓励学生的评价机制。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尤其是同暂时落后学生的沟通尊重学生赋予学生发言勇气。

  逼迫学生发言。

  2.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这种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来完成;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完成。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战略工程,他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能不能适应21世纪国家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可塑性很强,要抓住关键期,尤其在初期要提高质量要求。要持之以恒,把培养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监管和引导。把课堂教学的流程乡学生展示,要求学生完成的环节有检查、有评价、有奖励、有惩罚。对学生完成的环节要加强方法引导。

四.课程——现状、问题和思考应该是怎样的?

评价内容——仍然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交互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五.三级课程管理,什么事校本课程?结合实习作评价?

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把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主要是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

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

1、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

2、是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认为其实质是要求教育制度内权利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由此界定为:

3、是课程变革的一种新的模式4、是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5、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课程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动因:

与时俱进是课程改革的普遍规律课程改革是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国际竞争、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困境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视野、课程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新课程改革的条件:素质教育思想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改革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国际课程改革做法提供了借鉴、全国课程改革试点提供了经验师资队伍得到了全面培训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一)素质教育“上热下冷”

1、潜在的升学压力: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未能减轻学生的压力。

2、素质教育演化为兴办特长班与兴趣班。“一刀切”切掉了民主和自由,留下了强制、专制和压抑(如有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会下一种棋、学会一种乐器)。

3、素质教育的困难:教育经费不足;社会大环境不利于教改的实施;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现有的教材陈旧;很难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等等。

(二)课程发展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不合理

1、课程结构偏重于基础课程

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3、“用教材教”的需要与“教教材”现实的矛盾。

(四)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

)教师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教改要求

1、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2、师生关系不平等。3、教师缺乏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豪感,仅作为谋生手段。4、学校的校风不正,对教师缺乏管理,易于引发教师的不良行为。

一、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提高 以日本为例——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瑞士把对学生知识的教育、能力培养、品格与人格的陶冶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编写教材和课程教学法的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科发生联系,并对学生实施多种训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协调发展以及完美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新加坡政府提出办重思考的学校,培养好学习的公民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教育改革计划提出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五)强调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

美国的世界观教育要求教师在教授科学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世界的可认知性,科学设想是知识变化的原因,科学知识既具有持久性也有着不定性,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需要预见与验证,科研需要要遵循道德规范等

二、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个性化:培养有个性的人(二)课程信息化: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三)课程综合化:建立相邻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科共同发展(四)课程职业化: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课及其与普通教育课程的沟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3a5203eff9aef8941e0617.html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