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诵读教案

发布时间:2012-12-24 19:51: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荆轲刺秦王

一、导语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英雄人物,当秦国大军以破竹之势灭掉韩国、赵国,陈兵燕国边境之际。他为了反抗强秦,保全燕国,毅然决绝地深入秦宫,刺杀秦王,演绎了一个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虽然这种反抗方式无异于飞蛾扑火、螳臂当车,最终失败了,但他那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却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世代传唱。他就是荆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感受他那大义凛然的侠士形象

二、诵读指导

第一部分 行刺缘由

㈠大军压境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⒈找出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的六个动词。

⒉它们共同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气氛?

请列举反应进攻顺利的词语。

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摧枯拉朽、高歌猛进、攻势如潮、长驱直入

㈡计议行刺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⒈秦军兵临城下,太子丹的心态怎样?(抓住“恐惧”可得:心急如焚)

⒉怎样去读太子丹按句话?要读出什么意味来?

荆轲提的要求是什么?你认为过分吗?怎样读?

4.面对荆轲的请求,太子丹是什么态度

5.“计议行刺”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㈠求取信物

问: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⒈“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的,因此荆轲不需对他做说辞的前妻工作,而采取的是单刀直入法,直接扣住“情、义”进行循序渐进地洗脑就行了,但也有技巧可言,首先说的是共同的敌人“秦”怎么样?然后提醒樊於期的处境怎么样?

⒉可不可以把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直接删除?为什么?

⒊荆轲的第二句话,可不可以改为“今有一言,可以报将军之仇,而解燕国之患者,何如?”吗?为什么?这样的话,想想结果会一样吗?

⒋第三句我认为有点罗嗦,直接这样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将军岂有意乎?行不行?为什么?

樊於期闻教指的是什么?

⒍荆轲对樊於期的这段说辞采取的是“三问樊於期”方式,可不可以像烛之武那样用陈述方式说理?

樊於期偏袒扼腕”和“自刎”两动作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还能说明什么?

⒏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什么性格特点?

准备匕首和配备副手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坷。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问:准备匕首配备副手这两情节为何略写?       

㈢怒斥太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遂发。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⒉从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这些动作和语言能看出太子什么来?

易水送别(慷慨悲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⒈送别的有哪些人呢?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                        
易水河边,变徵之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笔锋一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又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整段小结:前后两层,气氛由悲凉变为悲壮,情绪由低沉变为高昂,情感由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塑造了荆轲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⒏作者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有何特点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略写既祖,取道,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⑥运用了点面结合、侧面表现、写景抒情手法。

第三部分 廷刺秦王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计见秦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⒈“厚遗可见行事周密。

⒉蒙嘉对秦王那段话处处体现了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的势利小人形象。

⒊“大喜”体现了秦王的贪婪。

顾笑武阳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色变振恐”什么意思?

⒉一“顾”一“笑”一“前”一“谢”刻画出了荆轲的什么形象?

图穷匕见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⒈抓住描写这一场面动作的几个动词:

荆轲 秦王

请用一个词概括这一突发情节。(惊雷乍起、惊心动魄

如果你是秦王 如果你是群臣 如果你是荆轲

秦廷搏击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抓住“逐”“走”“愕”“尽失其度”“以手共搏之”请用一个词来概括此场面。

(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请读出“方急时”“是时”的区别来。可不可以把“方急时”改为“方是”?为什么?

⒊“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这句表明荆轲打不赢秦王,什么原因?

⒋这段多用急促短语,有何作用?

倚柱笑骂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⒈“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什么形象?

⒉“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什么句式?它传达了荆轲的什么认识观?

⒊这部分描写秦王、秦武阳、群臣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部分 荆轲被斩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⒈“目眩良久”表现了秦王的什么性格?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e37a2a5901020207409c2c.html

《荆轲刺秦王诵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