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2015-11-06 01:25: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五常 2.风气 3.元真 4.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

7.吐纳 8.膏摩 9.未至而至 10.阳病 11.阴病 12.五劳

13.七伤 14.六极 15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

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

二、填空题

1.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病人脉浮者在前, ,浮者在后,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 ,此为卒厥。

4.师曰:夫治未病者,

5.夫肝之病,补用 ,助用 ,益用 之药调之。

6.清邪 ,浊邪 ,大邪 ,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 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 ,后乃治其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 ,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0.五脏病各有 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 为病。

三、单项选择题

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

A.客气邪风侵袭 B.七情 C.房室竭乏 D.五脏元真不足

E.虫兽、金刃灾伤

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

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

A.六种疾病 B.六淫 C.六经 D.六气 E.六腑

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

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

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

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 饪之邪 E.雾露之邪

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

A.虚劳 B.肝病 C.肾水反侮脾土 D.瘀血 E.痰饮

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

A.鼻头色白 B.鼻头色青 C.鼻头色黄 D.鼻头色赤 E.鼻头色黑

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

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其吸促 D.呼吸动而振振摇 E.喘

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

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呼吸动而振振摇 D.息引胸中上气

E.其吸促

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

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E.肝胆病

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

A.语声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语声洪亮

D.语声啾啾然细长 E.语声低微

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

A.色青脉石 B.色青脉毛 C.色白脉毛 D.色青脉弦 E.色青脉洪

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

A.表卫不固 B.阳气涣散 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

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

A.肺气郁闭 B.邪犯肺卫 C.肺气虚 D.金克木 E.风邪恋肺

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A.邪热消谷 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胃阳渐复 D.邪气渐退

E.虚阳浮越

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

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 B.气血逆乱 C.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

D.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E.气随血脱

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

A.寒邪 B.雾露之邪 C.热邪 D.风邪 E.湿邪

19.对虚劳望诊,可见(

A.色白 B.色黑 C.色黄 D.色赤 E.色青

四、多项选择题

1.“治未病”的含义是(

A.未病先防 B.早期治疗 C.已病防传 D.适时治疗 E.谨防误治

2.《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

A.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保持五脏元真通畅

C.无犯王法,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杂病的治疗原则有(

A.治未病 B.虚实异治 C.表里应分缓急 D.新久宜有先后

E.攻邪当随其所得

4.根据《金匮》对阳病的与阴病的分类,下列何种病属阳病(

A.头痛 B.腰痛 C.肠鸣 D.脚挛急 E.哕

5.《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对面部望诊指出(

A.色青为痛 B.色白为亡血 C.色鲜明者为有留饮 D.色黄者便难

E.色赤者为热

6.《金匮》指出“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下列属非其时色脉的有(

A.春季色青脉弦 B.春季色白脉毛 C.夏季色赤脉洪 D.秋季色白脉毛

E.冬季色赤脉洪

7.卒厥预后佳的标志是(

A.唇口青 B.汗自出 C.身和 D.身冷 E.无汗

8.《金匮》中指出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应根据脏腑特性而调治,以下何者符合此原则(

A.肝病虚者食用辛辣 B.脾病湿困用辛燥 C.胃阴不足用甘寒

D.肺病气虚而食寒凉 E.肾虚水泛而居温暖之处

9.攻在脏之邪时,遵循审因论治原则,“随其所得而攻之”的例子有(

A.风寒外束,用麻黄汤 B.水热互结伤阴用猪苓汤

C.下焦热与血互结,用桃核承气汤 D.宿食下利用承气汤

E.阳明热盛用白虎汤

10.《金匮》的“五邪”不包括(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1.根据“治未病”的理论,临床上对肝实证的治疗,除泻肝外,还可采取何种治法(

A.柔肝 B.滋水涵木 C.清心 D.实脾 E.宁肺

五、简答题

1. 1  为什么《金匮》认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2. 2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3. 3  试述“厥阳独行”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4. 4  什么是“心膈间病”?其在闻诊方面有何异常表现?请简述其机理。

5. 5  为什么“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6. 6  请简述“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的机理。

7. 7  试述“设微赤非时者死”的病机与临床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述《金匮》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命名的意义。

2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

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4.谈谈表里同病的治疗法则。

5.整体观念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6.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7.试述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并举例说明。

8请解释“卒厥”的病机与预后。

9谈谈你对“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临床如何运用?

10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11为什么说“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12如何正确理解“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D 2C 3E 4A 5D 6B 7C 8B 9A 10B 11B 12D 13C 14D 15D 16B 17C 18E 19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CDE 4ABD 5ABCD 6BE 7BC 8BCE 9BCD 10CE 11DE

五、简答题

1.为什么《金匮》认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脉浮者在前”指浮脉见于关前寸部。寸脉属阳主表,所以寸脉浮,病邪多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的征象,脉多浮而有力。“脉浮者在后”是指浮脉见于关后尺部。尺脉属阴主里,所以尺脉浮则病在里,多由于肾阴不足,虚阳外浮所致,脉多浮而无力。《金匮》意在指出,临床诊脉要注意分部,而且辨证还应注意结合临床症状。该条条文提出“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的肾虚症状,是为了说明只有脉证相参,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3.试述“厥阳独行”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厥阳独行”指阴气衰竭,阳失所附,有升无降,独盛于上的病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阴与阳相互维系,其升降保持相对平衡。如果阳盛阴竭,就会导致阴不敛阳,阳气上逆,所谓“有阳无阴”,就形成了“厥阳独行”的病理状态。《金匮》论述厥阳的意义,是为了强调阴阳失去平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临床上见到的肝阳上亢而面赤、眩晕,跌仆,甚至昏不识人,即属这一类性质的病证,如果进一步发展到阴阳离决,就会导致死亡。

4.什么是“心膈间病”?其在闻诊方面有何异常表现?请简述其机理。

“心膈间病”,指结胸、心痞等一类病证。这类疾病在闻诊方面有“语声喑喑然不徹”之状,即语声低微而不清彻。由于膈间为心肺所居,肺主气,司呼吸,实邪闭塞心胸,导致气道不通畅,肺气出入升降失常,产生了语声低微而不清彻的临床症状。

5.为什么“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脉脱,指一时性的脉象乍伏不见,脉绝似脱,并非真正脉绝或脉脱,多由正邪相争,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失去通利所致。如邪气深入难出,气血不易一时通畅,脉道运行难以恢复正常,脉乍伏不见,提示疾病深重,所以说:“入脏即死”;若邪未深入,病位较浅,容易外泄,气血迅即通利,脉道运行恢复正常,则预后较好,所以说:“入腑即愈”。说明病邪轻而病位浅者,易治;病邪重而病位深者,难治。

6.请简述“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的机理。

所谓“素不应食”,指未病前不喜爱的食物,个体有差异。如见患病之后,突然想吃平素所不喜爱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改变”所致。食了平素所不喜爱的食物以后,可能反助长邪气而引起发热,应加以注意。临床上有的患者,突然想吃平时不喜欢的食物,往往会出现发热现象,对重病人来说,可能预后不佳。一般情况下,视为病理状态,有临床诊断意义。

7.试述“设微赤非时者死”的病机与临床意义。

赤为心之色,又属火热之色,此处指亡血病人,本应面色白,反见微赤,是阴虚血少,虚阳不敛而上浮所致。“非时者”,说明既非炎热季节,又非远行急走或酒后、饭后,以及急躁暴怒时的面“微赤”,而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预后不佳,若不及时救治,将有阳脱之虞,故曰“死”。

六、论述题

1.试述《金匮》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命名的意义。

《金匮》一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论述杂病的证治。就人体而言,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是一个整体。就疾病而言,虽然内伤杂病多自内而发,病变多在脏腑,但常因外感“客气邪风”而来。病邪侵袭,往往先中经络,肌肤腠理,而后入脏腑,所以杂病的产生,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因此在分析杂病的病机上,《金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主,而且对疾病的分类也以脏腑经络划分,如把经络病归为阳病,脏腑病归为阴病。若能掌握脏腑经络先后病的病理传变规律,就能分清标本缓急,给予恰当的治疗。篇名中“先后病”提示临床应注意脏腑经络先后病的传变规律。杂病有在经络脏腑和出现先后的不同情况,根据这些疾病的不同表现,辨证施治才能收效。所以该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来命名。

2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

对于疾病的病因,张仲景认为归纳起来,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故云“为内所因也”。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

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淫和房室金刃。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

3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

《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焦苦入心,因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而且肝虚易受肺金之侮,助心火可制约肺金。甘药调和脾土,目的在于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另外,酸甘相合,又可化阴以养肝体。说明治疗肝虚证不仅要补肝之本脏,且要从相生方面滋养肝体。这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世根据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选用芍药、五味子、当归、丹参、地黄等药,配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之属来治疗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光红,脉弦细之肝虚证,有较好的疗效。

4.谈谈表里同病的治疗法则。

表里同病一般有三种情况:表证重而里证轻;表证轻而里证重;表里证轻重相当。治疗时相应有三种治则:①先治表证,后治里证;②先治里证,后治表证;③表里同治。临证选择哪一种治则,须视其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金匮》主要强调了前二者。如《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云:“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若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说明一般情况下,表里同病,表证势急,里证不重时,当先治其表,表解之后才能攻里。若先攻其里则易导致表邪内陷,而变生它证,故采取先表后里的治则。即“若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但是如果表里同病,里证势急,如出现“下利清谷”伴“身体疼痛”,即属里阳虚寒,又兼表邪时,则当急治其里,后攻其表。如先发其表,则犯“虚虚”之戒,重伤阳气,会导致正虚难以抗邪,邪气蔓延,反有亡阳之变。临床对这种病证,一般先以四逆汤温其里,里证缓解,再用桂枝汤解表散邪。所以,表里同病,应采取急者先治的原则。而只有在表病与里病处于急缓相当的情况下,才可表里同治。

5.整体观念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整体观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说明自然界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色脉,会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以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二、人体自身是个有机整体。如原文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疾病可以在脏腑间互相传变,在某脏有病时,就要预防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而原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也说明经络与脏腑疾病亦可相互传变。上述条文可以看出,脏腑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疾病相互传变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内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观。

6.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7.试述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并举例说明。

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人体脏腑在生理方面相互密切联系,在病理变化方面则有虚实相传的规律。即: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一、实则传而虚则不传,指已病的脏腑而言。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肝实证易传其所胜之脾,故需“当先实脾”。若属肝虚证,则不易传脾。二、虚则受邪而实则不受邪,则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再以肝病传脾为例,如肝实脾虚则肝病传脾,治疗上必须“当先实脾”,如脾不虚则不需补脾,故云:“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总之,脏腑邪盛则传,而脏腑邪不盛则不传;脏腑虚则受邪,而脏腑不虚则不受邪气相传,这就是脏腑虚实传变的基本规律。

8请解释“卒厥”的病机与预后。

“卒”同“猝”,突然之意。“卒厥”是指突然发生昏厥的病证。其病机为阴阳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卒厥的预后,《金匮》以入脏、入腑来判断。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出现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血流郁滞,阳气涣散,内闭外脱,属入脏,预后不良,所以说“入脏即死”。若见身和、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恢复正常,属在腑,比较容易治愈,所以说“入腑即愈”。所谓“入脏”、“入腑”,主要指病位的深浅,犹言在里、在外,是相对而言。同样,“即死”、“即愈”也非绝对之辞。因脏性藏而不泻,腑则泻而不藏,病邪入腑尚可排泄,治疗较易。而邪入脏则邪无出路,需要通过攻其相为表里的腑才能驱除,所以难治。《金匮》以此举例说明脏腑病位之深浅可判断疾病的预后。

9谈谈你对“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理解,及临床如何运用?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这句话,体现了《金匮》审因论治的治疗法则。“所得”是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指与病邪相结合的意思。病邪入脏在里,痼结不解,多与体内痰、水、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相结合,治疗时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实邪,使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为热与水结而伤阴,当用猪苓汤育阴利水,使水去而热除阴复,渴亦随之而解。它证可以此类推,如热与食结用大、小承气汤。另以唐宗海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得”者,合也。古训相“得”为相合,五脏各有所合,即脏有病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如肾与膀胱相合,肾病则治其膀胱。这种“脏病取腑”的治法已在临床应用,有实践指导意义。

10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

11为什么说“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人的呼吸主要与肺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此处“上焦”指肺,“下焦”指肾。“在上焦者,其吸促”指病在上焦,呼吸短促困难,为肺气大虚而吸入之气不能下达,气入而随即外出所致。“在下焦者,其吸远”指病在下焦,吸气深长而困难,为元气衰竭,肾不纳气所致。二者在临床上都是病程较长,病情严重,故云:“此皆难治”。

12如何正确理解“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这句话说明,临床应根据五脏病的喜恶来进行治疗和护理,才有利于五脏生理功能的恢复。因为五脏的生理特性各异,因而适宜病情好转的饮食、居处也不相同。“所得”指与五脏特性相应的饮食、居处与治疗。如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则宜温燥而忌肥甘,护理时就要注意避免吃肥甘厚味之品。又如脾胃虚寒的病人,除服温补脾胃的药物外,要注意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及居处保持温暖等,才会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反之,如果治疗、护理违背五脏特性,则会助长病邪而使病情恶化。如果脾胃虚寒的病人服用了苦寒的药物,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住在寒冷潮湿的居处等,这些都会加重脾胃虚寒。这就是“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刚痉 2.柔痉  3.几几然  4.中暍  5.疮家 6.湿家 7.湿痹 8.火攻 9.日晡所  10.取冷  11.卧不着席  12.齿介齿 13.虫行皮 14.食顷  

15.冒状

二、填空

1. 1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_________

2. 2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_________,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____________

3. 3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__________

4. 4  湿病的发汗法当为___________

5. 5  大承气汤可治疗___________致痉。

三、单项选择题

1.痉病的主脉是(

A.浮紧脉  B.紧而弦脉  C.沉迟脉  D.沉而细者  E.浮数脉

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

A 调胃承气汤  B.葛根汤  C.防己黄芪汤  D.止痉散  E.栝蒌桂枝汤

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

A.刚痉  B.欲作刚痉  C.柔痉  D.表热致痉  E.里热成痉

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A.血痹  B.历节  C.痛痹  D.湿痹  E.风痹

5.太阳中暍,津气两伤,治用(

A.白虎加苍术汤 B.白虎汤 C.白虎加参汤 D.竹叶石膏汤 E.白虎加桂枝汤

6.麻杏苡甘汤证属(     )

A.风湿表虚 B.风湿阳虚 C.寒湿表虚  D.风湿阳郁化热 E.风湿在表.化热倾向

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    )

A.桂枝加附子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去芍药汤

D.防己黄芪汤    E.甘草附子汤

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    )

A.痉病  B.湿病  C.暍病  D.历节病  E.水气病

9.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

A.风湿在表  B.风湿兼气虚  C.风湿兼阳虚  D.风湿表里阳虚  E.寒湿郁表

10.防己黄芪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    )

A 恶心  B.身重  C.恶风  D.汗出重  E.脉浮

四、多项选择题

1.痉病的治法可用(    )

A.汗法  B.下法  C.吐法  D.补法  E.温法

2.湿病治疗不能用的治法为(    )

A.微发汗  B.火攻  C.大汗  D.攻下  E.利小便

3.甘草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有(    )

A.午后潮热  B.汗出短气  C.不呕不渴  D.恶风不欲去衣  E.小便不利

4.桂枝附子汤的药物组成为(    )

A.桂枝 白芍 炮附子   B.桂枝 炮附子   C.炙甘草 生姜 大枣 

D.甘草 大枣       E.生姜 大枣

5.治风湿在表,大汗不愈的原因是(    )

A .汗不得法  B.过汗伤阳  C.过汗伤阴  D.汗后又受寒湿  E.风湿未能俱去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2.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

3.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4.试述痉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其预后难治有哪几种情况?

5.治疗太阳中暍,为何不用汗法?

6.如何鉴别刚痉与柔痉?

六、论述题

1.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2.试述《金匮》对痉病的辨证施治。

3.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

4.在湿病的治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B   2E  3E  4D  5C  6E  7B  8C  9E  10A

四、多项选择题

1AB  2BCD  3BDE  4BC  5ABCE

五、简答题

1. 1  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本篇提出的湿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特征的湿病,这种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湿邪在表之侯,而是内湿与外湿相合的指征性表现,说明外湿内趋,病程已迁延一定时日,正气无力抗邪。既有外湿流注关节.筋脉造成的关节烦疼之症,又有内湿为重引起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症,是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而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外湿亦可随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病求本”之谓。

2.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

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本方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

3.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4.试述痉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其预后难治有哪几种情况?

痉病为邪伤筋脉,津液不足或耗伤,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故其预后与津液受伤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仲景对外感痉病的病因认识是由失治或误治所致,故外感痉病在临床上是一种急重病,故在治疗上,应急则治其标,用汗、下法是为病因疗法。仲景以栝蒌根、葛根两药启示我们必须重视津液的保护,以使病人保留生机。本篇从脉象上推论预后有以下几种情况,即脉沉而细者、有炙疮者、脉伏弦者等,均为正虚邪盛,病情进展,为难治,预后不佳。

5.治疗太阳中暍,为何不用汗法?

太阳中暍的病因虽为外感,但感受的是暑热之邪。暑热之邪伤人,多入气分,首先耗伤的是津气,热邪致病与寒邪致病迥异,不可用汗法。若对中暍者发汗,则更伤阳气和阴津,且不利于祛邪,当治以清热益气生津法,方用白虎加参汤。

6.如何鉴别刚痉与柔痉?

金匮将痉病分为刚痉与柔痉。二者除发热、颈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等痉病的共同主症外,刚痉以恶寒、无汗为特征;柔痉以汗出而不恶寒为特征。

六、论述题

1. 1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2. 2  试述《金匮》对痉病的辨证施治。

本篇论述痉病的证治主要有三种情况:柔痉、欲作刚痉、阳明里热成痉。三者存在共同的病机,即邪伤筋脉,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拘急不舒。其治法虽有微汗和泻下之不同,但其目的均以祛除病邪,固护津液为主。柔痉的病机为外感风邪,津液不足,邪伤筋脉,又营卫不和所致。症见发热汗出、身体强几几、脉反沉迟;治以调和营卫、清热生津疏筋;方用栝蒌桂枝汤,即桂枝汤加栝蒌根。欲作刚痉的证治,指痉病发作初起或将要发作,病机为风寒表实,邪伤筋脉,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所致。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治以发汗解肌、生津疏筋;方用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里热成痉多为外感邪气不解而入里化热,伤津动风所致,症见壮热息高、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治当攻下实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当得下止服。

3. 3  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

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4. 4  在湿病的治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篇论及的湿病侧重于外感湿病,由于寒湿、风湿致病因素的不同,在辨证上当分表里虚实。如风湿有表气虚、表阳虚、表里阳气俱虚,还有化热、化燥倾向者,总结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将对临床用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疗上,应根据风与湿邪的轻重以及体内阳气虚弱的程度具体分析选药。六方中既体现微发其汗的原则,善用辛温发散药;又不乏辛温(热)温经通阳药,目的是利于祛风(寒)、除湿邪。因此,有以下几种情况当细思。(1)寒邪较重时,发散药应重用,但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多用极易过汗或使病情失控,此时宜加用适量的补气助阳药。(2)湿郁化热时,温散药宜少用,以免助热,或导致两热相得,更易汗出,故发散药当减量。亦可加适量清利湿热药。(3)化燥伤阴时,温燥药的使用更应斟酌,以切中病机为宜,需伍用生津护阴的甘润之品。(4)对阳气已虚者,不用或少用发散药。临证时为免伤正气,不求速效,只应缓图。如风湿表虚之防己黄芪汤证,表里阳气俱虚之甘草附子汤证等即是例证。所以,湿病是一个病机较为复杂的疾病,对其邪正虚实的不同病情必须认识清楚,判定缓急方可斟酌用药。

此外,治疗湿病用微发汗法,应重视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护理,以及注意湿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因素的关系,促进疾病向愈,更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百合病 2..狐惑病 3.阴阳毒 4.中病,勿更服 5.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6.声喝 7.浆水 8.目四眥黑 9.目赤如鸠眼 10.淅然 11.溺快然

12.百脉一宗

二、填空题

1.百合病是一种    的疾病。临床症状以神志恍惚不定,            感觉失调及口苦、小便赤、    等为特征,以    为主方。

2.百合病的主要病机为    ,其治疗原则为    ,常用治法为        

3.“百合病,不经    ,病形如初者,主之。”

4.“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5.“百合病发汗后者,    主之。”

6.“百合病    ,百合滑石散主之。”

7.狐惑病是一种    所致疾病,临床症状以    为特征。咽喉部蚀烂为    ;前后二阴蚀烂为    

8.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    主之。

9.狐惑酿脓证用    主治。

10 狐惑病蚀于    ,用苦参汤外洗;蚀于    ,用雄黄外熏。

11.阴阳毒是一种    所致的疾病,临床以    为主症。

12.阴毒与阳毒,治则均以    为法,可用    随证加减。

13.“阴毒之为病,     ,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14.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见于    病,治方用    

15.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见于    病,治方用    

三、单项选择题

1.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

A.先天之本肾脏 B 主血脉的心脏 C 朝百脉的肺脏

D 包括心肺两脏 E.宗气

2.百合病的病机是(    )

A.心脾两虚 B.心肺阴虚 C.心肝血虚

D.心肾不交 E.肝肾阴虚

3.百合病的主要治法是(    )

A.清养肺胃 B.润养心肺 C.滋养心肾

D.调补脾胃 E.滋养心脾

4.百合病的治疗主方是(    )

A.百合滑石散 B.百合鸡子汤 C.百合知母汤

D.百合地黄汤 E.滑石代赭汤

5.《金匮》治百合病诸方,皆为下列哪种治法而设?(    )

A.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 B.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C.见阳攻阴

D.见阴攻阳 E.汗、吐、下

6.百合病的内服诸方,多用下列哪种水煎煮?(    )

A.浆水 B.甘澜水 C.米泔水

D.泉水 E.河水

7.下列哪项不是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的炮制方法?(    )

A.水洗 B.水渍去沫 C.炙

D.以泉水煎 E.擘

8.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指(    )

A.干血 B.近血 C.远血

D.地黄本色 E.蓄血

9.下列哪味药物须“浸,令芽出,曝干”后,方可使用?(    )

A.百合         B.当归   C.赤小豆

D.瓜子 E.薏苡仁

10.据《金匮》原文,赤豆当归散主治狐惑病何症?(    )

A.前阴蚀烂 B.后阴蚀烂 C.眼部化脓

D.咽喉蚀烂 E.面部变色

11.狐惑病的主症是(    )

A.状如伤寒 B.默默欲眠 C.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

D.目四眥黑 E.恶闻食臭

12.狐惑病的成因是(    )

A.感染疫毒 B.湿热虫毒 C.阴虚内热

D.情志化火 E.感受风热

13.狐惑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病人若由不欲食转为能食,表明(    )

A.胃热增加,热能消 B.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C.胃阴受损,引食以自救 D.局部酿脓,湿热影响脾胃反轻

E.腹中虫毒,饥而饮食

14.阴毒和阳毒病的共有症是(    )

A.面赤 B.身痛 C.唾脓血

D.咽喉痛 E.面目青

四、多项选择题

1.百合病临床表现为(     )

A.行为失常 B.心神不安 C.饮食失调 D.口苦尿赤 E.身形如和

2.用于百合病的方剂有:(     )

A.百合地黄汤 B.百合滑石散 C.百合知母汤

D.百合鸡子汤 E.瓜蒌牡蛎散

3.百合病变渴选用(     )

A.百合知母汤 B.百合滑石散 C.百合洗方

D.栝蒌牡蛎散 E.百合地黄汤

4.狐惑病的外治法有(     )

A.甘草泻心汤 B.苦参汤 C.赤豆当归散

D.雄黄熏法 E.升麻鳖甲汤

5.阳毒的主症包括(     )

A .面赤 B.身疼痛 C.咽喉痛

D.唾脓血 E.小便数

五、简答题

1.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三病合篇的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3.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4.百合病的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5.狐惑病的命名,有何涵义?

6.阴阳毒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六、论述题

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2.如何理解“见阳攻阴”?

3.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D  5B  6D  7C  8D  9C  10C

11C  12B  13D  14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CD  4BD  5ACD

五、简答题

1.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三病合篇的意义是什么?

一是症状相似:百合病与狐惑病均有神志、饮食等方面的失常症状,狐惑病与阴阳毒均有咽喉症状。二是病因相仿,在发病上均与热邪相关,百合病为阴虚内热所致,狐惑病为湿热内蕴所致,阴阳毒为感受疫毒所致。

2.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3.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

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4.百合病的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临床表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5.狐惑病的命名,有何涵义?

有两层涵义:一是从症状命名,症状变化多端,犹如狐之出没无常,令人狐疑惑乱;二是从病因命名,病因感染虫毒所致,且 字篆文似惑,故有狐 病之说。

6.阴阳毒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病因病机:感受疫毒、侵入血分。阳毒:热毒壅盛于血分;阴毒:毒滞血凝。症状:阳毒是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是面目青,身痛如背杖,咽喉痛。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剂: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六、论述题

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见“典型例题分析”。

2.如何理解“见阳攻阴”?

有三种解释。一是以阴阳表示虚寒、虚热症状和治法,即见到虚热症状而反损其阴,属百合病逆治法;二是以阴、阳指证候的表与里,而阳法指从表治。如变发热在表之证用百合滑石散从里治之,属百合病正治法;三是以阴、阳分别指阳虚阴盛和阴虚阳亢。即阴虚而现阳热之证,若误以为实热而攻里,则阴更伤,“此为逆”。

3.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中风病  2.历节病  3.喎僻不遂  4.贼邪不泻  5.瘾疹  6.黄汗

7.如水伤心 8.瘫痫  9.少阴脉  10.盛人  11.身体魁羸  12.脚肿如脱

13.温温欲吐  14.邪气入中   15.四属断绝

二、填空

1.邪在于络,________;邪在于经,________。邪入于腑,_ ______。邪入于脏________,口吐涎。

2. 2      肢节疼痛,身体魁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之。

3. 3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________主之。

4. 4      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于治疗________ 历节。具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的功效。

5. 5      乌头汤的药物组成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 ______ 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中风的脉象是(

A.浮缓  B.微数  C 沉弱  D 弦滑  E.沉弦

2.中风邪在于经的特点是(    )

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筋骨疼痛  D.关节变形  E.筋脉拘急

3.中风邪入腑的特征为 (    )

A.半身不遂  B.但臂不遂  C.即不识人  D.口吐涎  E.舌即难言

4.历节病内因肝肾不足的脉象为(    )

A .沉弱  B.沉细  C.微弱  D.沉微  E.沉紧

5.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机为(     )

A .感受寒湿  B.感受风湿  C.感受风寒  D.感受风热  E.风湿化热

6.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应除外(    )

A .肢节疼痛  B.身形如和  C.恶心欲吐  D.头眩短气  E.脚肿如脱

7.风湿历节病宜选用(    )

A.麻黄加术汤  B.麻杏苡甘汤  C.桂枝附子汤  D.乌头汤

E.桂枝芍药知母汤 

8.历节病形成的内因为(    )

A .肾精不足 骨节不利 B.脾肾两虚 痰浊阻络 C.肝肾阴虚 脉筋失养

D .肝肾不足 气血亏虚 E.脾肾阳虚 失于温煦 

9.乌头汤中用白蜜,主要目的是(    )

A.润肠通便  B.调和药性  C.和里缓急  D.解乌头之毒  E.缓急止痛

10.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之热为(

A.湿热内郁  B.风湿化热伤阴  C.阴虚火旺  D.气分之热   E.血分之热

四、多项选择题

1.历节病的致病因素有(

A.肝肾不足  B.气血不足  C.胃有蕴热  D.过食酸咸  E.风邪外袭

2.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二方共同的药物是(     )

A.炮附子  B.麻黄  C.乌头  D.芍药  E 桂枝

3.桂枝芍药知母汤除桂枝芍药知母外,还有以下哪些药物(    )

A.麻黄  B.白术  C.生姜、防风  D.甘草  E.炮附子

4.《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治疗中风病的方剂有(

A.乌头汤   B.风引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侯氏黑散 E.黄芪桂枝五物汤

5.《金匮》中主治历节病的经方是(   

A.桂枝附子汤 B.桂枝芍药知母汤 C.大乌头煎 

D.乌头汤 E.乌头桂枝汤

五、简答题

1.《金匮》对中风的病因、主症是怎样认识的?

2.《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3.简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特点。

4.简述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5.简述寒湿历节病的辨证施治。

六、论述题

1.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2.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特点。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A  5E  6B  7E  8D  9D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BD  3ABCDE  4BD  5BD

五、简答题

1.《金匮》对中风的病因、主症是怎样认识的?

中风病因:内因为正虚,外因以邪犯为诱因。故可概括为正虚邪中。其主症有:当半身不遂(重症)、或但臂不遂(轻症)、喎僻不遂。或见肌肤不仁;即重不胜;即不识人;舌即难言,口吐涎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为后世对中风病因、概念、临床辨证与治疗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2.《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所致。

3.简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特点。

历节病系内外合邪致病,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外袭为诱因。尚有气血不足,外邪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以致经脉痹阻,邪正相搏。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血脉。证候特点以疼痛遍历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特征。

4.简述中风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病与痹证的临床表现均可见肢体活动不利症,但中风病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喎僻不遂为主症,重点在不遂,偏废不用;而痹证以关节疼烦为主症,活动不利多因疼痛或活动受限所致。

5.简述寒湿历节病的辨证施治。

寒湿历节症见一身关节剧痛不移,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肢冷,不可屈伸,无热、恶寒,乏力等。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寒气大盛,阳气不足,治当温经祛寒,除湿止痛。方以川乌为君,重在温经祛寒,除湿止痛;黄芪、麻黄为臣,以益气助阳,宣痹通经祛寒湿;佐以芍药和血,缓急止痛,又可制川乌之辛燥;炙甘草、白蜜既可解乌头之毒,又可益中气,缓拘急为佐使药。如此配伍,可益气温阳、宣痹通经、和血缓急,有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之良效。

六、论述题

1.试比较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点。

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

2.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特点。

答案见典型例题分析。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血痹  2.虚劳  3.失精家   4.痹夹背行  5.马刀侠瘿  6.缓中补虚  7.风气 8.肌肤甲错  9.尊荣人  10.面色薄  11.酸削不能行  12.脱气  13.喘喝  14.漏下  15.干血  16.里急

二、填空题

1.夫男子平人,_______为劳,_______亦为劳。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_______,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虚劳里急,悸,衄,_______,梦失精,四肢酸疼,_______,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_______主之。”

5.“虚劳_______,酸枣仁汤主之。”

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_______主之。”

7.虚劳是以_______的发病机制为理论依据。在治疗上重视_______,治法上重视_______

8.“男子失精,女子梦交,_______主之。”

9.“虚劳里急,诸不足,_______主之。”

10、“五劳虚极羸瘦,_______,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_______,大黄 虫丸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血痹的成因是:(

A.营卫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 B 肝肾不足,血行不畅

C.肝肾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 D.气血虚弱,血行不畅

E.感受风邪

2.《血痹虚劳篇》所述,治疗虚劳病的根本大法是:(

A.益气养血 B.滋补肝肾 C.补益脾肾

D.补益脾肺 E.补益心肺

3.《金匮》所论虚劳病,是指:(

A.慢性疾病 B.慢性衰弱疾病 C.肺痨病

D.一切虚证的概括 E.阳气亏虚

4.《血痹虚劳篇》中在调补阴阳两虚方面,多侧重于:(

A.甘寒养阴 B.辛温通阳 C.苦寒坚阴

D.甘温扶阳 E.温补肾阳

5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证属: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阳两虚

D.气血两虚 E.阴虚内热

6.酸枣仁汤证的病机是:(

A.虚热上扰神明 B.心肾不交 C 肝阴不足,血不养心

D.气血不足 E.痰热内扰.

7.《血痹虚劳篇》治疗上特别重视何脏:(

A.心肝 B.心脾 C.心肾

D.脾肾 E.脾肝

8.薯蓣丸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其功效特点是:(

A.扶正为主兼祛邪 B.扶正 C.祛邪为主兼扶正

D.祛邪 E.缓中补虚

9.《血痹虚劳篇》言:“脉大为劳”,其机理是:(

A.阴虚阳浮 B.阴虚火旺 C.阴竭阳脱

D.饮盛格阳 E.精气内损

四、多项选择题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的症状有:(  )

A.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B.腹中疼 C.少腹弦急,阴头寒

D.里急 E.目眩发落

2.血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  )

A.气血不足 B.阳气不足 C.阴血不足

D.感受风邪 E.感受湿邪

3.酸枣仁汤主治虚劳失眠,其病机是:(  

A.气血不足 B.肝阴不足 C.心血亏虚

D.阴虚火旺 E.心脾两虚

4.下列方剂中,具有扶正与祛邪双重作用的是:(  

A.薯蓣丸 B.大黄 虫丸 C.小建中汤

D.黄芪建中汤 E.酸枣仁汤

5.下列属于甘温扶阳法的方剂有:(  

A.小建中汤 B.八味肾气丸 C.酸枣仁汤

D.黄芪建中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6.酸枣仁汤的药物组成包括:(  

A.酸枣仁、知母 B.甘草、茯苓 C.知母、石膏

D.茯苓、丹皮 E.川芎

7.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包括:(  )

A.桂枝、芍药 B.黄芪、大枣 C.饴糖、大枣

D.甘草、白术 E.甘草、生姜

8.大黄 虫丸证的临床表现有:(  

A.虚极羸瘦 B.肌肤甲错 C.腹满不能食

D.两目黯黑 E.梦失精

9.小建中汤在《金匮》中治疗的病证有:(  

A.虚劳腹中痛 B.妇人产后腹痛 C.妇人妊娠腹痛

D.中虚萎黄 E.妇人中虚腹痛

10.《金匮血痹虚劳病篇》用于调和阴阳的方剂有:(  

A.小建中汤 B.黄芪建中汤 C.酸枣仁汤

D.大黄 虫丸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1.虚劳病的主脉是:(  )

A.大而无力 B.极虚 C.沉迟

D.滑数 E.浮缓

12.《金匮》一书用肾气丸治疗的病证有:(  

A.虚劳腰痛 B.男子消渴 C.脚气上入

D.妇人转胞 E.短气微饮

五、简答题

1.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2.如何理解“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何谓“缓中补虚”?试结合原文说明之。

4.简述虚劳失精的证治。

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证和组方意义。

6.大黄 虫丸与薯蓣丸同治虚劳,二者在治法上有何特色?

六、论述题

1.小建中汤为什么能治阴阳两虚的虚劳病?

2.小建中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均治虚劳病之阴阳两虚证,二者有何异同点?

3.试述《金匮》治虚劳为什么重视脾肾?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4.试述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证。

5.张仲景论治虚劳病的特点是什么?试以方证为例说明。

6.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C  7D  8A  9A

四、多项选择题

1ACE  2AD  3BC  4AB  5ABD  6ABE  7ACE  8ABCD 9ADE  10ABE  11AB  12ABCDE

五、简答题

1.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2.如何理解“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答案见“典型例题分析”。

3.何谓“缓中补虚”?试结合原文说明之。

“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 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

4.简述虚劳失精的证治。

虚劳失精病机是阴阳两虚,阳虚失其固摄,阴虚不能内守。主症可见梦遗,滑精,目眩发落,阴头寒冷,少腹弦急,梦交等症。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镇摄纳,桂枝汤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阳能固摄,阴能内守,则精不致外泄。

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证和组方意义。

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证。即由于气血阴阳俱虚,抵抗力弱,外邪容易侵犯人体致病。治疗时既不能单纯地补虚,亦不能单纯祛邪,而应扶正祛邪。薯蓣丸调补脾胃,则气血生化有源。方中重用薯蓣补脾胃;辅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大枣益气温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再以桂枝、防风、柴胡疏散外邪,桔梗、杏仁、白敛调理气机,豆卷、神曲化湿调中,诸药合用,扶正祛邪,补中寓散。

6.大黄 虫丸与薯蓣丸同治虚劳,二者在治法上有何特色?

大黄 虫丸是治疗虚劳干血的主方。治以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治以祛瘀生新,峻药丸服,以防伤正。薯蓣丸是治疗虚劳风气百疾的主方。由于虚劳气血阴阳俱虚,易受外邪侵犯致病。治疗不宜单纯祛邪,应寓祛邪于扶正之中,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六、论述题

1.小建中汤为什么能治阴阳两虚的虚劳病?

阴阳本是相互维系的,虚劳病日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造成阴阳两虚,阴虚生热,阳虚生寒,故可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寒热错杂证。正如《心典》所言:“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寒热错杂之证渐平,阴阳恢复平衡。《灵枢》篇言:“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小建中汤正是依此立法处方。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功能建立中气,甘温与酸甘合用,甘温助阳,酸甘化阴,故又能调和阴阳。但小建中汤毕竟偏于甘温,辨证当以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为宜。

2.小建中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均治虚劳病之阴阳两虚证,二者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小建中汤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机均属于阴阳两虚证。不同点: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病位在脾,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虚劳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等症,病位在肾,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在方药上,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甘温建中,调和阴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调和阴阳,潜镇摄纳。

3.试述《金匮》治虚劳为什么重视脾肾?为何侧重甘温扶阳法?

这是因肾为先天之本,真阳真阴所寄之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以充养。而虚劳病后期,无不关系到脾肾,故治虚劳要重视脾肾。

虚劳病证情较复杂,阴虚之甚可以损及阳、阳虚之甚可以损及阴,最终常可致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但对于以阳气虚损为主症者,治疗上偏重甘温扶阳之法。如小建中汤、肾气丸均治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

4.试述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证。

肾气丸主治虚劳腰痛,主症为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肾气丸的组方特点,其一是以滋阴药为主,地黄、山萸肉、山药并补肾、肝、脾之阴。其二是配以少许附、桂,“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其三是佐以茯苓、泽泻、丹皮三泄使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所以全方应是阴阳平补而略偏于温的调补剂。后世以肾气丸为单纯补阳药则失之偏颇。故而肾气丸适宜肾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证。

5.张仲景论治虚劳病的特点是什么?试以方证为例说明。

仲景论述虚劳特点有五:一是以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发病机理为立论依据;二是辨证上以脉为纲,脉证合参;三是其证型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中夹实等类型,病情上尤其重视;四是治疗上重视脾(胃)肾。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重在补脾益气,肾气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重在补肾;五是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并善用调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均属于甘温扶阳的范畴。

6.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虚劳失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快药  2.浊唾涎沫  3.口中辟辟燥  4.肺痿  5.肺痈  6.咳嗽上气

7.肺胀  8.喉中水鸡声 9.肩息  10.浊唾腥臭  11.目如脱状

12.火逆上气

二、填空

1.热在上焦者,________为肺痿。

2.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________,或从便难________ ________ 故得之。

3.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为肺痿,________ 为肺痈。

4.火逆上气,________,止逆上气者,________

5.咳而上气,________,射干麻黄汤主之。

6.咳而上气,此为肺胀,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7.肺胀,咳而上气,_________ ,脉浮者,心下有水,________主之。

8.虚寒肺痿总的病机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麦门冬汤由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大枣组成,其功效为________________

10.治疗虚寒肺痿用________汤,治疗虚热肺痿用 _________汤。

三、单项选择题

1.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比例为(

A3 1  B4 1  C7 1  D10 1  E6 1

2.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用量为(

A.一两   B.三两   C.半斤   D.二两   E.鸡子大

3.射干麻黄汤主治(

A.寒饮郁肺证   B.饮热迫肺证   C.痰浊壅肺证 

D.寒饮夹热证 E.饮结胸胁证

4.治疗饮热迫肺证的主方是(

A.越婢加术汤   B.麻黄加术汤   C 越婢加半夏汤  

D.皂荚丸 E.厚朴麻黄汤

5.肺痿病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是(

A.咳嗽胸痛   B.咳吐脓血   C.咳吐浊唾涎沫  

D.咳吐黄痰  E.口干咽燥

6.咳嗽上气痰浊壅肺证宜选用(

A.泽漆汤   B.葶苈大枣泻肺汤   C.射干麻黄汤  

D.十枣汤   E.皂荚丸

7.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的病机为(

A.寒饮内停、肺气失宣 B.寒饮郁肺、气机不降 C.寒饮郁肺、邪郁化火

D.外寒内饮、饮重于热 E.外寒内饮、热重于饮

8.越婢加半夏汤证的病机为(

A.寒饮郁肺、肺气失宣   B.痰气相结、气道不利  C.内外合邪、饮热迫肺

D.寒饮夹热、上迫肺气 E 虚火迫肺

9.虚热肺痿为上焦有热所致,咳痰症为(

A.干咳无痰  B.干咳少痰  C.黄稠痰  D.稠痰白沫  E.清稀白痰

10.紫苑与款冬花配伍,具有温肺化痰止咳之效,最早见于哪首经典方剂(

A.小青龙汤  B.越婢加术汤 C.止嗽散  D.泽漆汤   E.射干麻黄汤

11.皂荚丸所用皂荚的炮制方法为(

A.酒炙   B.醋炙  C.盐炙 D.酥炙 E.姜炙

四、多项选择题

1.重亡津液导致肺痿的原因有(

A.过汗  B.多呕  C.消渴  D.多用补药  E.便难又被快药下利

2.虚热肺痿病多发于下列哪些情况(

A.阴虚体质   B.气虚体质   C.水饮体质  

D.误治伤津   E.热病后期

3.虚寒肺痿病可见症状有(

A.多唾涎沫   B.不咳或咳轻   C.形寒肢冷  

D.遗尿,小便数   E.必眩

4.麦门冬汤中用半夏的意义在于(

A.化痰   B.降逆   C.和胃  

D.散饮   E.制麦冬之滋腻

5.肺痈溃脓期的症状表现有(

A.吐脓血痰   B.时时振寒发热   C.胸痛  

D.发热、恶寒轻或不恶寒 E.脉滑数

6.下列哪种病证可为饮邪阻滞、肺失肃降所致(

A.肺痿  B.肺痈  C.肺胀  D.支饮  E.溢饮

7.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四方中共有的药物是(

A.麻黄  B.石膏  C.厚朴  D.半夏  E.五味子

8.肺痈与肺痿的区别点主要有(

A.咳嗽是否具有胸痛   B.咳痰与涎沫或脓血   C.脉数虚与数实

D 息粗与息微   E.咳与喘

9.细辛、干姜、五味子三药配伍能温肺化饮,可见于(

A.射干麻黄汤   B.小青龙加石膏汤   C.泽漆汤  

D.定喘汤 E.小青龙汤

10.治疗肺胀的主方为(

A.厚朴麻黄汤   B.射干麻黄汤   C.泽漆汤  

D.小青龙加石膏汤 E.越婢加半夏汤

11.本篇用石膏的方剂有(

A.越婢加术汤   B.泽漆汤   C.越婢加半夏汤  

D.射干麻黄汤 E.厚朴麻黄汤

五、简答题

1. 1  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2. 2  皂荚丸的制法与服法如何?

3. 3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与厚朴麻黄汤证有何异同?

4. 4  肺痈如何分期?各期的证治特点是什么?

5. 5  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何特点?

6. 6  试述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的异同?

7. 7  举例说明肺胀病的特点?

8. 8  皂荚丸之主治症、病机、临床表现如何?

六、论述题

1. 1  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证治方面有何不同?

2. 2  《金匮》治疗肺胀的用药特点有哪些?

3. 3  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证?

4. 4  仲景论治咳嗽上气病,麻黄与石膏同用的方剂有几首?说明其配伍作用及临床适应证?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 D 3A 4C 5C 6E 7D 8C 9D 10E

11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E 2ADE 3ABCDE 4ABE 5ACD 6CD 7AD 8ABC 9ABE 10DE 11ACE

五、简答题

1. 1  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2. 2  皂荚丸的制法与服法如何?

因皂荚有毒,性烈,故皂荚丸的制法与服法均有特殊要求,具体为:(1)皂荚酥炙(2)蜜丸梧子大(3)枣膏和汤调服三丸(4)日三夜一服。

3. 3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与厚朴麻黄汤证有何异同?

二方均治寒饮郁热证,两方均用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麻黄,石膏;均能宣肺化饮,兼清郁热;主症均表现有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饮郁化热,热势较轻,脉浮仍紧。厚朴麻黄汤证为寒饮郁热,热郁较重,邪盛于上而近于表,故以小青龙汤减桂枝之辛温及芍药、甘草之甘缓,加厚朴、杏仁以降气消满,小麦安中养心。全方共奏散饮除热,止咳平喘之效。

4. 4  肺痈如何分期?各期的证治特点是什么?

根据肺痈的病变过程,可分为三期,即表证期、酿脓期和溃脓期。各期的证治特点如下:(1)表证期:由风热毒邪侵犯肺卫所致,症状表现:恶寒发热,有汗,咽干而痒,咳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兼清肺热。(2)酿脓期:由风热内壅,肺气不利,痰涎内结,瘀热成痈所致。症状表现:咳而咽干,口燥不渴,喘满胸痛,咳痰腥臭,时时振寒,脉滑数或数而有力。治宜泻肺逐痰、清热解毒。(3)溃脓期:邪热壅肺,结而不散,血脉凝滞,腐溃所致。症状表现:咳吐脓血,腥臭异常,胸痛振寒,脉滑数。治宜解毒排脓。

5. 5  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何特点?

咳嗽上气病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均较复杂,在《金匮》的论述中,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者虚实兼见,以实为主;二者实证多由痰饮而成,痰饮阻闭肺气,不得宣降,邪迫肺气;三者外邪引动内饮,内外合邪,相互搏结而致病。

6. 6  试述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的异同?

二方证均由水饮为患,均以咳喘为主症,均以寒饮夹热为主要病机。不同之处在于:(1)病机不同。厚朴麻黄汤证为寒饮夹热迫肺,病位近表偏上;泽漆汤证为水饮内结生热,病位偏里。(2)主症不同。厚朴麻黄汤证见咳喘,胸满,烦燥,不能平卧,口渴,脉浮数;泽漆汤证见咳喘,胸中引胁痛,小便不利,脘痞,身肿,脉沉细。(3)治法不同。厚朴麻黄汤证治宜宣降散饮除热,止咳平喘;泽漆汤治宜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7. 7  举例说明肺胀病的特点?

肺胀病的特点有三:(1)就疾病性质而言,均为实证咳喘,篇中关于肺胀的描述皆为实性病证。(2)就病机而言,同属内饮外邪。如: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化热,与内里之饮邪合而迫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寒、内饮、郁热三者互结,迫肺气上逆所致(3)从病程来论,肺胀为外邪诱发内饮致病,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时发时止。

8. 8  皂荚丸之主治症、病机、临床表现如何?

皂荚丸主治证为痰涎壅肺之咳喘证,其病机为痰浊壅阻肺气,肺失宣降;临床表现为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咳逆喘息;治以峻逐痰涎、宣壅导滞。

六、论述题

1. 1  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证治方面有何不同?

三方相同点: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在症状上都有咳而上气,即咳逆喘促。不同点:(1)病因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2)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痰气相击。症状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迫,喉中痰鸣,脉浮紧。(3)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2. 2  《金匮》治疗肺胀的用药特点有哪些?

《金匮》对肺胀的主要病机认为是内外合邪,邪实气闭,肺气胀满。也就是说,因饮阻气机,肺失宣降,或郁而生热。分析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可以发现二者均用麻黄、半夏、石膏,此即为病机而设之药。肺主皮毛,外邪束表或饮邪阻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故用麻黄以宣肺平喘。饮邪为肺胀之主因,故以半夏降逆散结化痰饮,配麻黄成一宣一降之势,有助于肺之宣降功能复常。又肺中邪郁气阻必生热,饮热迫肺则喘咳不已,故以石膏之辛甘寒之性以清之。配伍麻黄更能发越水气,兼清郁热,令内停饮热之邪从内外上下分消而去。

3. 3  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证?

麦门冬汤用麦冬、人参、半夏 、粳米 、甘草、大枣组成,麦门冬与半夏之用量比例为71。本方重用麦门冬以养阴润肺清热为主,半夏下气化痰,虽辛燥但用量极轻。方中又有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养阴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伤阴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此即仲景在药物配伍中“去性取用”之妙。故适用于肺胃阴虚气损,虚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气之证。

4. 4  仲景论治咳嗽上气病,麻黄与石膏同用的方剂有几首?说明其配伍作用及临床适应证?

有三首: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中,麻黄与石膏配伍,重在宣泄肺热,降逆平喘,用于外感风热与内饮相合之饮热迫肺证;厚朴麻黄汤证中,麻黄与石膏配伍以宣肺解表清郁热,用治外寒内饮,郁热较重,上迫于肺且近乎表之证;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用量较小,二者配伍以宣肺化饮为主,兼清郁热,本方用治外寒内饮,兼有郁热之证。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奔豚气 2.惊怖 3.火邪 4.甘澜水

二、填空

1.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主之。

2.发汗后,脐下悸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3.奔豚汤功用为 ,主治奔豚气病属 证。

4.发汗后,烧针令其寒,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治用(

A.桂枝加桂汤 B.苓桂甘枣汤 C.奔豚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2.奔豚汤的主药是(

A.桂枝 B.茯苓 C.生葛 D.甘李根白皮 E.当归

3.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之意是(

A.平冲 B.解表 C.温经 D.通阳 E.祛湿

4.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为(

A.肝气郁滞,化火上冲 B.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上冲 C.心阳不足,下焦寒气上冲 D.肾阳不足,寒饮上犯 E.脾阳不足,饮邪上冲

5.奔豚汤服法为(

A.煮取一升,顿服之 B.温服一升,日三服 C.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D.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E.温服一升,日二夜一服

6.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的病机是(

A.肝气郁结,化热上冲 B.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C.邪居少阳,气逆上冲

D.阳虚寒盛,引动冲气 E.汗后阳虚,水饮内动

7.“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的病机是(

A.下焦蓄血,瘀血上冲 B.汗后阳虚,寒饮内动 C.寒客少阳,气逆上冲

D.阳虚寒盛,寒气上冲 E.肝郁气滞,水饮上犯

四、多项选择题

1.治肝郁化热气逆的奔豚汤,其药物组成中有(

A.柴胡 B.生葛 C.当归 D.川芎 E.黄芩

2.奔豚气病因有(

A.从惊恐得之 B.素有内饮,误汗伤阳得之 C.汗后,烧针,复感外寒得之

D.脾胃虚寒,胃气上逆得之 E.水饮内停,复感风寒得之

3.苓桂甘枣汤中包含的治法有(

A.通阳降逆 B.解表化饮 C.健脾制水 D.温肾利水 E.引火归元

4.服桂枝加桂汤应注意的事项为(

A.微火煮 B.温服 C.温服取微似汗 D.啜热稀粥发之 E.不汗更作服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煎煮要求有(

A.去滓,再煎 B.泉水煎 C.先煮茯苓 D.甘澜水煮 E.先煮桂枝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奔豚气病病机与冲脉有关?

2.“发汗后”为什么可以引起奔豚气病?

3.对奔豚气病“皆从惊恐得之”应如何理解?

六、论述题

1. 1  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

2. 2  桂枝加桂汤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治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4C 5D 6D 7B

四、多项选择题

1BCDE 2ABC 3AC 4AB 5CD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奔豚气病病机与冲脉有关?

奔豚气病之病机要点为气逆上冲,而“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奔豚气病的证候特点是气从少腹(下焦),上冲心胸咽喉,而冲脉循行是起于下焦(胞宫),经少腹、心胸上循咽喉。冲脉循行部位和病机特点恰合奔豚气病,故奔豚气病病机与冲脉有关。

2.“发汗后”为什么可以引起奔豚气病?

奔豚气篇以“发汗后”论述奔豚气病的发病原因,系因汗为心之液,误汗,过汗可使心阳损伤。上焦阳虚,阳不制阴,则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冲心胸,则“必发奔豚”;若下焦素停水饮在脐下悸动,则“欲作奔豚”,故在论桂枝加桂汤与苓桂甘枣汤证时,原文之首冠以“发汗后”,意在揭示此二证均以心阳不足为发病主要病机。从“发汗后”引申而言,导致心阳虚引发奔豚气,可有多种因素,又非独汗后。

3.对奔豚气病“皆从惊恐得之”应如何理解?

“皆从惊恐得之”是言奔豚气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指惊恐等过度的情志刺激,此“惊恐”泛指七情诸类精神因素。因情志刺激致肝郁化火气逆,循冲脉上逆,发为奔豚;或平素心肾阳虚,大惊卒恐,更伤心肾,阳不制阴,则下焦阴寒随冲气上逆,均可引发奔豚气病。除情志因素外,还有其它原因,如误汗伤阳,素有水饮等,而非均以惊恐所致,原文“有从惊恐得之”,意在强调,在杂病范围内,奔豚气病的病因多见于情志刺激,即惊恐是该病之主因。

六、论述题

1.试述奔豚汤证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

奔豚汤证是因惊恐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气逆上冲所致。冲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胸中而散,会于咽喉。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故气上冲胸;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痛;又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化热则少阳之气不和,故往来寒热。但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并非奔豚气病必具之症。治宜清热降逆,调肝和血。方用奔豚汤。方中甘李根白皮清肝泄热,平冲降逆,专治奔豚气病。黄芩、葛根清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川芎调肝和血,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2.桂枝加桂汤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治有何异同?

答案见“典型例题分析”。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阳微阴弦 2心中痞 3.胁下逆抢心 4.诸逆 5.心悬痛

二、填空

1.夫脉当取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3.胸痹缓急者, 主之。

4.心中 ,诸逆,心 ,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5.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主之。

6.胸痹轻证以 为主要症状。其偏于水饮者,用

宣肺利气化饮;偏于气滞者,用 行气降逆散结。

7.胸痹典型证,以 为主方。

一、 一、  单项选择题

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治宜(

A.栝蒌薤白半夏汤 B.枳实薤白桂枝汤 C.栝蒌薤白白酒汤

D.桔枳姜汤 E.桂枝生姜枳实汤

2.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治宜(

A.栝蒌薤白半夏汤 B.薏苡附子散 C.乌头赤石脂丸

D.桂枝生姜枳实汤 E.枳实薤白桂枝汤

3.下列方剂中,乌头与附子同用的方剂是(

A.大乌头煎 B.乌头汤 C.乌头赤石脂丸

D.乌头桂枝汤 E.乌梅丸

4.胸痹的典型症状是(

A.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B.胸中刺痛 C.咳喘, 不能平卧

D.心痛彻痛,背痛彻心 E.胸闷气短

5.主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偏实者宜用(

A.栝蒌薤白白酒汤 B.栝蒌薤白半夏汤 C.枳实薤白桂枝汤

D.桂枝生姜枳实汤 E.桔枳姜汤

6.胸痹基本治法是(

A.活血通络 B.活血化瘀 C.宣痹通阳

D.温助心阳 E.活血理气

7.主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偏虚者宜用(

A.炙甘草汤 B.生脉散 C.人参汤

D.栝蒌薤白白酒汤 E.桂枝生姜枳实汤

8.主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方剂是(

A.栝蒌薤白白酒汤 B.栝蒌薤白半夏汤 C.枳实薤白桂枝汤

D.乌头赤石脂丸 E.桂枝生姜枳实汤

9.胸痹心痛篇中以心痛彻背为主症者,除乌头赤石脂丸证外还有(

A.人参汤证 B.薏苡附子散证 C.栝蒌薤白白酒汤证 D.栝蒌薤白桂枝汤证 E.栝蒌薤白半夏汤证

10.胸痹急证治宜(

A.乌头赤石脂丸 B.薏苡附子散 C.栝蒌薤白白酒汤 D.栝蒌薤白半夏汤 E.枳实薤白桂枝汤

11.“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偏于气滞者,宜选(

A.桂枝生姜枳实汤 B.桔枳姜汤 C.茯苓杏仁甘草汤

D.栝蒌薤白半夏汤 E.枳实薤白桂枝汤

12.桂枝生姜枳实汤的症状是(

A.心痛彻痛,背痛彻心 B.胸中气塞,短气 C.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D.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E.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13.下列治疗胸痹诸方中,哪首方剂以扶正固本为主(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栝蒌薤白半夏汤 C.栝蒌薤白白酒汤

D.薏苡附子散 E.人参汤

14.胸痹心痛的病机为(

A.上焦阳虚 B.经脉闭阻 C.痰涎壅盛

D.中焦阳虚 E.阳微阴弦

15.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功效为(

A.豁痰开窍,行气止痛 B.温阳益气,活血通痹 C.宣肺化饮,理气散结 D.宣痹通阳,降逆除满 E.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16.胸痹轻证见症为(

A.胸痹缓急 B.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C.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D.胸中气塞,短气 E.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

17.以下各方,哪一方无附子(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八味肾气丸 C.乌头赤石脂丸

D.栝蒌瞿麦丸 E 乌头汤

18.以下各方,需要酒煎者为(

A.栝蒌桂枝汤 B.半夏干姜散 C.生姜半夏汤

D.桂枝生姜枳实汤 E.栝蒌薤白半夏汤

19.栝蒌薤白半夏汤的功效为(

A.豁痰通阳,宣痹止痛 B.通阳散结,和胃止呕C.宽胸理气,软坚散结D.宣肺化饮,降逆止呕 E.理气化痰,通阳活血

20.桂枝生姜枳实汤的功效为(

A.温阳散寒,消痞降逆 B.辛温解表,降逆止呕C.通阳破气,解表化饮D.调和营卫,和中散寒 E.外散风寒,内消水饮

21.栝蒌薤白半夏汤证的病机为(

A.胸阳痹阻,痰浊壅盛 B.胸阳痹阻,饮阻气滞C.胸阳痹阻,寒湿内困 D.胸阳痹阻,气结上逆 E.胸阳痹阻,水气凌心

22.人参汤的药物组成为(

A.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 B.人参、饴糖、蜀椒、干姜

C.人参、半夏、白蜜 D.人参、半夏、干姜 、生姜

E.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四、多项选择题

1.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包括(

A.胸中气塞 B.短气 C.咳嗽 D.吐涎沫 E.心下痞满

2.下列方剂中用酒的有(

A.栝蒌薤白白酒汤 B.枳实薤白桂枝汤 C.栝蒌薤白半夏汤 D.乌头赤石脂丸 E.桔枳姜汤

3.下列方证中具有“心痛彻背”症状者为(

A.栝蒌薤白白酒汤证 B.栝蒌薤白半夏汤证 C.薏苡附子散证

D.茯苓杏仁甘草汤证 E.乌头赤石脂丸证

4.胸痹病的主脉为(

A.尺中小紧 B.关上小紧数 C.寸口关上微

D.寸口关上小紧 E.寸口脉沉而迟

5.治疗阴寒痼结的心痛方剂中需有(

A.炮附子 B.细辛 C.干姜 D.乌头 E.桂枝

6.具有治疗“心中痞”主症的方剂是(

A.桔枳姜汤 B.茯苓杏仁甘草汤 C.人参汤

D.枳实薤白桂枝汤 E.桂枝生姜枳实汤

7.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方剂的组成有(

A.乌头、蜜 B.附子、赤石脂 C.栝蒌、薤白

D.甘草、细辛 E.干姜、蜀椒

8.下列方剂中用炮附子的有(

A.附子粳米汤 B.乌头赤石脂丸 C.桂枝附子汤

D.薏苡附子散 E.四逆汤

9.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煎煮法为(

A.先煮枳实、薤白 B.先煮枳实、厚朴 C.后内诸药

D.去滓、内诸药 E.诸药同煎

10.乌头赤石脂丸在制剂与服法上有哪些要求(

A.蜜为丸 B.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C.小量增加

D.以知为度 E.酒饮下

11.“阳微阴弦”的含义是(

A.浮取微、沉取弦 B.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C.脉的太过与不及

D.寸脉微、尺脉弦 E.上焦阳虚、阴寒内盛

12.下列哪些方剂具有栝蒌、薤白(

A.栝蒌薤白白酒汤 B.枳实薤白桂枝汤 C.栝蒌牡蛎散

D.栝蒌桂枝汤 E.栝蒌瞿麦丸

五、简答题

1. 1  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 2  胸痹病的基本治法是什么?

3. 3  为什么“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既能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又能用桔枳姜汤治疗?

4. 4  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

5. 5  对胸痹急证如何辨证施治?

6. 6  仲景治疗胸痹,为什么有用酒煎、有用水煎?

六、论述题

1. 1  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2. 2  如何区别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

3. 3  栝蒌薤白半夏汤与乌头赤石脂丸均治“心痛彻背”,试述其区别?

4. 4  试述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桔枳姜汤的异同点?

5.同为胸痹病,为什么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也可用人参汤治疗?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A 5C 6C 7C 8B 9E

10B 11B 12E 13E 14E 15E 16D 17E 18E

19A 20A 21A 22E

四、多项选择题

1AB 2AC 3BE 4BE 5ACD 6CDE 7ABE 8ABCD 9BD 10ABCD 11CDE 12AB

五、简答题

1. 1  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为本虚标实之证。它主要包括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由于上焦阳虚则阴邪逆而上乘,闭塞胸中清旷之区,阳气不通,导致胸痹心痛。阳虚与阴邪上乘在胸痹心痛发病上,两者缺一不可。即如原文所言“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2. 2  胸痹心痛的基本治法是什么?

胸痹心痛总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为本虚,指上焦阳虚;“阴弦”为标实,指阴寒内盛。故治疗应扶正祛邪,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其发病时,重在从急治标以祛阴邪之盛,取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之法;当病未发作或病症轻微时,重在从缓治本,以扶阳气之虚,用甘温益气之法。

3.为什么“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既能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又能用桔枳姜汤治疗?

以“胸中气塞,短气”为主症的胸痹轻证,其病机为饮阻气滞。茯苓杏仁甘草汤以茯苓利水除饮,杏仁利气,甘草调中健脾,全方具有利气化饮之效。而桔枳姜汤桔皮理气和胃,枳实泄满散结,生姜温胃化饮,全方具有温胃理气化饮作用。可见,二方均有理气除饮的功效,恰合胸痹轻证之病机。但二方侧重点不同,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利气化饮,桔枳姜汤温胃散结化饮。前者宜治饮邪偏盛者,后者宜治气滞偏重者,体现了“同病异治”原则。

4.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

乌头赤石脂丸主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肢冷汗出之阴寒痼结的心痛病。功效为峻逐阴寒、温阳止痛。方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蜜组成。

5.对胸痹病的急证如何辨证施治?

胸痹病急证乃阴寒壅盛、胸阳痹阻不通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胸痛剧烈,喘息咳唾,短气,肢冷汗出等。故方用薏苡附子散温经通阳散寒、缓急止痛。方中薏苡仁除湿缓急,炮附子温经通阳、散寒止痛。用散剂以取其速效,且备急随时取用。

6.仲景治疗胸痹病,为什么有用酒煎、有用水煎?

凡具有喘息咳唾、胸痛、短气等胸痹典型证候者,一般用白酒煎煮。如治疗胸痹病主方栝蒌薤白白酒汤与胸痹病痰饮壅盛较重证主治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均要求白酒煎煮。而以胸满、心中痞闷、胁下逆抢心为主症的胸痹病,则取水煎法。如治疗胸痹病轻证的茯苓杏仁甘草汤、桔枳姜汤与治疗气机郁滞的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皆不用白酒,而用水煮。此因白酒辛散,长于辛温通阳、宣痹止痛,引药上行,故适用于阴邪痹阻胸阳、以疼痛为主者;而气机壅阻所致,以痞满气逆为特征的胸痹病,应以泄满降逆为治,白酒轻扬上行,故不相宜,故使用水煮为其常法。

六、论述题

1. 1  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谓“栝蒌薤白三方”。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其主治证为胸痹典型证,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其主治证为胸痹较重证,症见在胸痹典型证基础上又见“不得卧、心痛彻背”,病情进一步加重,其病机为痰浊壅盛。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其主治证为胸痹病气滞之实证,症见胸痹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及腹胀、苔厚腻等,病机为阴寒内盛、气滞不通。

2.如何区别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桂枝生姜枳实汤证均有心中痞、气逆症状,二方均有桂枝、枳实通阳下气降逆。但前者冠以“胸痹”,说明是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主证,且病势由胸膺部向下扩展到胃及两胁而有“心中痞,胁下逆抢心”,形成胸胃同病;而后者病属心痛病,以“心中痞,心悬痛”为主,为寒饮气逆所致,因其未影响胸膈气机,亦未涉及胁下,只牵引心窝部作痛,故未形成胸胃同病。枳实薤白桂枝汤宣痹通阳、泄满降逆,方中用栝蒌、薤白宣痹通阳、豁痰利气;去白酒以避其辛温升散,不利于气逆;加桂枝辛温通阳、平冲降逆;枳实、厚朴理气散结、行气泄满。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散寒、消痞降逆,方中桂枝通阳散寒、平冲降逆;生姜温胃降逆、化饮止呕;枳实行气泄满。

1. 1  栝蒌薤白半夏汤与乌头赤石脂丸均治“心痛彻背”,试述其区别?

栝蒌薤白半夏汤与乌头赤石脂丸证均有“心痛彻背”症状,病机均为“阳微阴弦”。但前者病属胸痹,为胸阳不振、痰浊壅盛所致,病位偏上,位在胸背,虽有心痛彻背,但疼痛较轻,中有休止,并有喘息咳唾、短气、不得卧之症。故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宣痹通阳、降逆逐饮。而后者病为心痛,乃由阴寒痼结、寒气攻冲所致,病位偏中,位在心背,病无休止,心窝部与背部牵引作痛,痛势剧烈,并伴肢冷汗出等症。故用乌头赤石脂丸峻逐阴邪、扶阳止痛。

2. 2  试述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桔枳姜汤的异同点?

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桔枳姜汤二方均有枳实、生姜。但前者配桂枝通阳散寒、消痞降逆,其主治病证为心痛,以心中痞、气逆、心悬痛为主症,由寒饮气逆、胃失和降所致。后者配桔皮温胃化饮、理气散结。其主治病证为胸痹病轻证,以胸中气塞、短气为主症,由气滞饮阻所致。

5.同为胸痹病,为什么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也可用人参汤治疗?

答案见典型例题分析。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腹满  2.寒疝  3.宿食  4.谷气不行  5.雷鸣切痛  6.痛而闭  7.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  8.如一炊顷  9.厥逆  10.白汗  11.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12.真朱 13.食糜  14

二、填空题

1.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_______,痛者为_______,可下之,舌黄未下者,_______

2_______,复如故,此为寒,_______

3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与_______

4.病腹满,_______,脉浮而数,饮食如故,_______

5_______,厚朴三物汤主之。

6.腹中寒气,_______,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7.腹满不减,______________,宜大承气汤主之。

8_______,赤丸主之。

9.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_______主之。

10.附子粳米汤证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

11.寒疝绕脐痛,_______,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12.血虚寒疝的腹痛特点是______________,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功效是_______

13.乌头桂枝汤主治表里两寒证,_______为主因,_______为诱因,其功效是_______

14.大黄附子汤的适应症是_______,是_______法的代表方。

15.按之心下满痛者,______________,宜大柴胡汤。

16.《金匮》治疗宿食病是按食积的______________决定其治法,体现因势利导的特色。

17.宿食在上脘,有泛泛欲吐之势,用_______法;宿食在肠,有化燥成实之势,用_______法。

18.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______________,宜大黄附子汤。

19.治疗血虚寒疝的主方是_______;寒疝兼有表证者,_______主之。

20.心胸中大寒痛,______________,上冲皮起,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虚寒性腹满的辨证要点是(

A.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B.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C.腹满时减,复如故

D.按之痛 E.舌黄

2.实热性腹满的辨证要点是(

A.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B.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C.腹满时减,复如故

D.喜温喜按 E.发热

3.厚朴三物汤证的病机特点是(

A.实热内积,气滞不行 B.脾胃阳虚,水湿不运 C.寒实内结,气滞不行

D.血虚有寒,寒凝气滞 E.里实燥结,腑气不通

4.服药后,“可饮粥”,“当一日食糜”的方剂是(

A.厚朴三物汤 B.大建中汤 C.附子粳米汤

D.大承气汤 E.大黄附子汤

5.大黄附子汤证的病机是(

A.寒实积滞,阳气郁滞 B.脾胃阳衰,中焦寒甚 C.饮食不节,停滞不化

D.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E.实热内结,气滞不行

6.赤丸证的病机特点是(

A.寒实积滞,阳气郁滞 B.脾胃阳虚,中焦寒甚 C.饮食不节,停滞不化

D.脾肾虚寒,水饮上逆 E.实热内结,气滞不行

7.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宜选用(

A.厚朴七物汤 B.大柴胡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承气汤 E.大黄附子汤

8.阴寒痼结所致的寒疝宜选用(

A.乌头桂枝汤 B.大乌头煎 C.乌头汤

D.大黄附子汤 E.当归生姜羊肉汤

9.大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胁下偏痛 B.心胸中大寒痛 C.郁郁微烦,寒热往来

D.舌苔黄,胸胁苦满 E.按之心下满痛

10.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治宜(

A.大柴胡汤 B.大承气汤 C.大建中汤

D.大乌头煎 E.附子粳米汤

11.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治宜(

A.大柴胡汤 B.小柴胡汤 C.大黄附子汤

D.厚朴七物汤 E.厚朴三物汤

12.附子粳米汤证的病机是(

A.脾胃虚寒,水湿内停 B.脾胃虚寒,运化无力 C.脾胃虚寒,胃失和降

D.脾胃阳虚,阴寒内盛 E.脾肾虚寒,水饮上逆

13.腹满,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治宜(

A.大建中汤 B.附子粳米汤 C.赤丸

D.理中汤 E.大柴胡汤

14.大黄附子汤中用大黄的目的是(

A.清热泻火 B.泻下通便 C.利胆退黄

D.活血祛瘀 E.清热止血

15.下列何方中的大黄应后下(

A.厚朴七物汤 B.厚朴三物汤 C.大柴胡汤

D.小承气汤 E.大黄附子汤

16.厚朴七物汤是厚朴三物汤合桂枝汤去何药组成(

A.桂枝 B.芍药 C.生姜

D.大枣 E.甘草

17.大黄附子汤主治寒实腹痛,所见发热症的机理是(

A.寒实内结,郁而化热 B.寒邪束表,营卫不和 C.阳明里热,蒸腾于外

D.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 E.寒盛于内,格阳于外

18.提示大黄附子汤证预后的是(

A.腹痛是否缓解 B.发热是否 C.脉象是否转和

D.四肢是否转温 E.大便是否通利

19.服乌头桂枝汤后,其“中病”的“瞑眩”反应是指(

A.其人如冒状 B.如醉状,得吐者 C.腹中温

D.口中有津液 E.脉有歇止

20.瓜蒂散的组成是(

A.一物瓜蒂 B.瓜蒂、赤小豆 C.瓜蒂、香豉

D.瓜蒂、甘草 E.瓜蒂、赤小豆、香豉

四、多项选择题

1.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的合篇意义是(  

A.均由饮食所伤致病 B.病位均与胃肠有关 C.三病可以相互转化

D.皆有腹满或腹痛症 E.有的方治可以相互借用

2.按方后所注,厚朴七物汤的加减有(  

A.呕者加半夏五合 B.下利去大黄 C.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D.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E.胃不和者加芍三分

3.《金匮》原文中,服用大建中汤的注意事项有(  

A.温服 B.服后饮粥 C.一日内食糜

D.温覆 E.腹中温则止

4.寒疝可见下列那些脉象  

A.脉偏弦 B.脉滑数 C.脉弦紧

D.脉沉紧 E.脉弦数

5.大乌头煎的煎服法有(  

A .水煎乌头,去滓,纳蜜再煎至水气尽 B.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C.不可一日再服,不差,明日更服 D.服后饮粥两升

E.温覆

6.大建中汤证见腹满痛的症状,其特点是(  

A.心胸中大寒痛 B.呕不能食 C.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

D.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E.喜温喜按

7.大承气汤可用于治疗(  

A.宿食在下 B.寒实腹痛 C.实热性腹满病

D.阳明里热成痉 E.以上都不是

8.大黄附子汤证的主要脉症是(  

A.胁下偏痛 B.发热 C.脉紧弦

D.大便不通 E.呕不能食

9.《金匮》经方中乌头配白蜜的意义是(  

A .增强疗效 B.缓和毒性 C.延长药效

D.调和诸药 E.反佐作用

10.乌头桂枝汤证的主症有(  

A.腹中痛 B.手足不仁 C.身疼痛

D.胁下偏痛 E.手足逆冷

11.大建中汤可用于治疗(  

A.大便不通属于寒结者 B.蛔虫引起的寒性腹痛 C.疝瘕引起的寒性腹痛

D.脾胃虚寒的腹痛 E.脾肾阳衰的腹痛厥逆

12.《金匮》中治疗宿食病的方剂有(  

A.瓜蒂散 B.保和丸 C.大承气汤

D.平胃散 E.一物瓜蒂汤

五、简答题

1.腹满、寒疝、宿食三病合篇的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实热性腹满病“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试比较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四方证有何不同?

4.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证治有何不同?

5.乌头桂枝汤的“方后注”中有“瞑眩反应”及中毒症状,怎样鉴别?

6.《金匮》对宿食病提出什么治法?为什么?

7.大建中汤证属虚寒,为何“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其证候特点是什么?

8.附子粳米汤与赤丸的配伍中,有何相反组成的药物?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试述腹满病之实热证、虚寒证的鉴别要点。

2.大黄附子汤证的“发热”机理是什么?为何种治法?

3.寒疝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论治?

4.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的何种治法?试比较异同。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B  5A  6D  7A  8B  9E  10B 11C  12A  13B  14B  15B  16B  17D  18E  19B  20E

四、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  3ABCD  4CD  5ABC  6ABCD  7ACD  8ABCD  9BC  10ABCE  11ABCD  12AC

五、简答题

1腹满、寒疝、宿食三病合篇的意义是什么?

理由有三:一是病位均在胃肠,病变范围以腹部为主,但可涉及到胸胁与心下。二是症状上都有腹部胀满和疼痛的表现,腹满病以胀满为主症,可兼有腹痛;寒疝病以腹痛为主症,可兼有胀满;宿食病则满痛并见。三是某些方剂可以互用,如治疗实热性腹满病的大承气汤可用于治疗宿食在下证。故合为一篇讨论,以利于掌握其辨证施治的规律。

2如何理解实热性腹满病“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这两句寓意深刻,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是“舌黄未下”,为应用寒下法的指征,腹满见有舌黄(苔黄厚而燥),属实热积滞在里。“未下”,提示正气未虚,耐受攻下,故可用下法,则苔黄自去。二是已经攻下而舌苔仍黄者,若属病重药轻或余邪未尽,则当再下;若“舌黄未下”属其它原因所致,如湿热内蕴,尚未化燥成实或实证转虚,则当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不可妄用寒下法。三是舌苔不黄亦有可用下法者,如痰饮、水气、瘀血等所致的腹满实证,可用攻下法。

3.试比较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四方证有何不同?

厚朴七物汤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阳明腑实,兼表邪未解,病位在肠,以腹满,发热,脉浮数为主症,治宜表里两解;厚朴三物汤证病机为实热内积,胀重于积,病位在胃肠,以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为主症,治宜行气除满;大柴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病机为里实兼少阳证,病位在胃胆,以心下满痛,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治宜和表攻里;大承气汤证病机为燥热结于肠道,积胀俱重,病位在肠,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腹痛拒按,潮热谵语为主症,治宜攻下积滞。

4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的证治有何不同?

附子粳米汤和大建中汤均为虚寒证,其区别在于前者以“雷鸣切痛”为主症,病机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治法为散寒止痛、化饮降逆,方中重用半夏以化饮降逆;后者以寒气攻冲,“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呕而不能食”为主症,病机为脾胃阳虚,中虚寒甚,治法为温中散寒,建立中气,方中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

5乌头桂枝汤的“方后注”中有“瞑眩反应”及中毒症状,怎样鉴别?

乌头为有毒之品,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因此,服药后当注意分辨“瞑眩”反应与中毒表现。如服药后见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若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药物有效之征;若出现呼吸急促,脉搏有歇止,心跳加快,血压不稳,甚至神志昏迷,为中毒反应。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以免延误时机。

6《金匮》对宿食病提出什么治法?为什么?

《金匮》提出,宿食在上者,泛泛欲吐,可用吐法;宿食在下者,腹满胀痛,大便不通者,可用下法;后世提出的消导法,是对其补充和发展。仲景根据机体的抗病趋势,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而提出的治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7大建中汤证属虚寒,为何“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其证候特点是什么?

腹满病的辨证一般以“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而大建中汤所见“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有似于实证,然本证实属严重的虚寒证。因大建中汤证是由于脾胃阳虚,中焦寒甚所致,寒气充斥上下内外、脏腑经络,不按已痛,若按更有碍于脏腑经络之运行,故痛甚,且拒按不可触近。“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虽貌似实证,但疼痛游走而无定处,腹满时增时减,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这与实证之满痛、固定不移、无减轻时是截然不同的。

8附子粳米汤与赤丸的配伍中,有何相反组成的药物?为什么?

仲景于附子粳米汤中,用半夏与炮附子配伍;于赤丸方中,用半夏与炮乌头配伍,上述两对药物均属相反药物,取其相反相成以增强散寒化饮、降逆止痛之功效。

六、论述题

1试述腹满病之实热证、虚寒证的鉴别要点。

答案见典型例题分析。

2大黄附子汤证的“发热”机理是什么?为何种治法?

大黄附子汤证的“发热”既不是外邪所致,也不是阳明实热证。因为外感发热,其脉当浮;阳明发热,其脉滑数。大黄附子汤证的发热是与脉象紧弦同时并见,因脉紧弦主寒主痛,故可知本证之发热,是由寒实内结,营卫失调所致,阳气被郁,郁而发热。这种发热不一定是全身性的,可能只在某一局部出现,也不是寒实内结证的必见症状,其特点是热势不高。故治以温里攻下。

3寒疝的病机是什么?如何辨证论治?

病机是寒实内结,阳气不行。

如为阴寒痼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主症者,治宜散寒止痛,方用大乌头煎;如兼表寒证,腹痛、手足不仁、身体疼痛等内外皆寒之症,治宜散寒止痛、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桂枝汤;如兼血虚证,腹痛拘急、喜温喜按等症,治宜养血散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4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为仲景的何种治法?试比较异同。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建中法。

相同点:三方均用饴糖益脾胃,生气血。

不同点: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故治用大建中汤。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共奏温中散寒,建中立气之效。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症见腹痛、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故治用小建中汤。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建中缓急;桂枝、生姜助阳;芍药益阴止痛。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共奏建立中气,调和阴阳之效。黄芪建中汤证属气血阴阳俱虚而偏于气虚。其症在小建中汤症基础上,又见少气、身重或不仁、自汗、恶风等症。治宜黄芪建中汤。方用小建中汤调和阴阳;黄芪甘温补气。共奏补气和阴阳之效。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肝着  2.脾约  3.肾着  4.谷气  5.鹜溏  6.蹈其胸上  7.三焦竭部 8.邪哭  9.淋秘  10.肠垢

二、填空题

1.“肝着,其人____________,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2.治疗脾约的代表方剂是______,病机是______

3.旋覆花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

4.麻子仁丸的功效是__________

5.“肾着之病,其人____________,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______主之。”

6.肾着汤的药物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热在上焦者,______;热在中焦者,______;热在下焦者,则______,亦令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其病机是(

A.肝气郁结 B.瘀血内阻 C.肝经气血郁滞

D.水饮停聚 E.寒邪束肺

2.治疗肾着病的主方是(

A.甘草干姜汤 B.苓桂术甘汤 C.甘姜苓术汤

D.肾气丸 E.苓桂甘枣汤

3.患者身体沉重,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病属(

A.肾着 B.肝着 C.历节

D.湿病 E.水气病

4.肾着的形成是由于(

A.寒湿留着于肾脏 B.寒湿留着于腰部 C风邪留着于腰部

D 风邪留着于肾脏 E.瘀血留着于腰部

5.肾着病属下焦,“下焦”指(

A.腰部 B.腰及腰以下躯体 C.肝

D.脾 E.肾

6.腹部包块,发作有时,推之可移,疼痛,病属(

A.肝着 B.宿食 C.积

D.聚 E

7.谷气为谷气壅塞脾胃,其表现为(

A.心下痛,按之舒 B.心下痛,按之剧 C.胁下痛,按之舒

D.胁下痛,按之剧 E.心下按之则痛

8.下重便血,病属(

A.大肠有寒 B.大肠有热 C.小肠有寒

D.小肠有热 E.湿热内蕴

四、多项选择题

1.旋覆花汤的药物组成是(  

A.旋覆花 B.甘草 C.葱茎 D.新绛 E.葱白

2.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是(     )

A.麻子仁 B.杏仁、芍药 C.大黄、枳实、厚朴

D.炙甘草 E.白蜜

3.肾着病主症包括(     )

A.身体沉重 B.腰中冷 C.腰以下冷痛

D.小便不利 E.口不渴

4.积病的临床特点是(     )

A.属于脏病 B.痛有定处 C.推之不移 D.病程较短 E.多属血分

5.聚病的临床特点是(     )

A.属于腑病 B.痛有定处 C.推之能移

D.多属气分 E.病在血分

五、简答题

1.何谓真脏脉?

2.脾约的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3.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4.试述积、聚与gu气的鉴别。

5.《金匮》论“热在三焦”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脾约为何大便坚而小便反数?

2.肾着为何用甘姜苓术汤治疗?

3.如何理解“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4.试述肝着的证治及后世对其发展。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D  7C  8C

四、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E  3ABCE  4ABCE  5ACD

五、简答题

1.何谓真脏脉?

真脏脉又称死脏脉。死脏脉皆为无根欲脱而无柔缓之脉象,是无胃气的表现,说明脏气已绝。

2.脾约的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脾约的病机是胃强脾弱,即胃热气盛,脾阴不足,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肠道失润,故可见大便坚、小便数。治以麻子仁丸,取其泄热润燥、缓通大便之效。

3.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肾着多由于感受寒湿,着于腰部,阳气痹阻所致;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治以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4.试述积、聚与 气的鉴别。

积为脏病,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多在血分,为瘀血凝结,病位深,难治;聚为腑病,痛无定处,推之则移,病多在气分,气机郁滞,病位浅,易治; 气为谷气壅塞脾胃,属无形之气,故按之则疼痛暂缓,但气覆结时,疼痛再作,治宜消食理气。

5.《金匮》论“热在三焦”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因肺居上焦,热在上焦熏灼于肺,肺失肃降,则气逆而咳,咳久伤肺为肺痿;脾胃居中焦,热在中焦,消灼津液,肠道失润,传化失职,则大便燥结坚硬;肾与膀胱同居下焦,热在下焦,灼伤脉络,血渗膀胱则尿血;邪热壅滞,气化不利,则小便淋漓涩痛,甚或癃闭不通。

六、论述题

1.脾约为何大便坚而小便反数?

《金匮》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趺阳脉候脾胃之气,脉浮而涩,浮为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涩为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为阴脉,主脾之津液不足。“浮涩相搏”揭示脾约证的病机,即由于胃热气盛,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行其常道,偏渗膀胱则小便数,肠道失于濡润,则大便坚。

2.肾着为何用甘姜苓术汤治疗?

答案见典型例题分析。

3.如何理解“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关于本条所论,迄今仍有争议,较多注家认为本条从正虚立论。人体阴气不足,则邪易从于阴而为癫;阳气不足,则邪易入于阳而为狂。另有一种认识是认为“衰”当为“蓑”,即重叠之意。阴气偏盛则癫,阳气偏盛则狂,即《难经十二难》谓:“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似与临床相符,可供读者参考学习。

4.试述肝着的证治及后世对其发展。

肝着病机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症为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治以旋覆花汤,方中旋覆花为主药,善通肝络而行气,新绛活血化瘀,葱茎通阳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功。旋覆花汤是治络瘀之肝着要方。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胸不任物”、陶保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叶天士治肝络血瘀证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都是在本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5.留饮  6.伏饮  7.微饮  

8.肺饮  9.伤饮  10.素盛今瘦  11.沥沥有声  12.咳逆倚息  13.悬饮内痛  14.苦冒眩  15.癫眩  16.心下坚筑  17.咳嗽则辄已 18.面色黧黑  19.脉双弦  20 脉偏弦

二、填空

1. 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痰饮;饮后________________,谓之悬饮;饮水流行,________,当汗出而不汗出,________,谓之溢饮;咳逆倚息,________________,谓之支饮。

3. 3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________________

4. 4  ________,饮也。

5. 5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________

6. 6  ________,有留饮。

7. 7  病痰饮者,当以________

8. 8  心下有痰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之。

9. 9  夫短气________,当从小便去之,________________

10. 10  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同治________证。

11. 11  五苓散在《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主治______证。

12. 12  甘遂半夏汤方中的相反药物有________,取其________之意。主治_____证,为________治法。

13. 13  己椒苈黄丸证的饮停部位在________;甘遂半夏汤证的饮留部位在________

14. 14  心下有________,其人________,泽泻汤主之。

15. 15  先渴后呕,为________,此属饮家,________汤主之。

16. 16  十枣汤主治________,方中药物为__________________,用量为______,其煎服法的要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7  病溢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8  小青龙汤既可治疗________,又可治疗________

19. 19  十枣汤可用于治疗________________

20. 20  ________,小青龙汤主之。

21. 21  ________,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2. 22  支饮腹满者,________汤主之。其中,药物组成是_______________

23. 23  膈间________,其人________,心下________,面色黧黑,其脉________,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________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________主之。

24. 24  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的证治,仲景选方是:________

25. 25  当冲气已平,对支饮复现的证治,仲景选方是: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痰饮病的形成与何脏关系最为密切(

A.肺  B.肝  C.脾  D.肾  E.心

2.心下有留饮的特点是(

A.心下痞坚    B.胁下痛引缺盆    C.满喘咳吐 

D.背寒冷如掌大  E.素盛今瘦

3.下列哪个方证,《金匮》未载头眩的症状(

A.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B.小半夏汤证   C.泽泻汤证 

D.五苓散证      E.苓桂术甘汤证

4.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苓散的适应症(

A.脐下悸  B.小便不利  C.头目昏眩 

D.呕吐涎沫  E.动则心悸

5.病人苦冒眩者,治宜(

A. A 苓桂术甘汤  B.五苓散  C.泽泻汤 

D.木防己汤  E.己椒苈黄丸

6.下列何方可用于支饮胸满证(

A.厚朴七物汤  B.厚朴三物汤  C.厚朴麻黄汤 

D.厚朴大黄汤  E.半夏厚朴汤

7.己椒苈黄丸主治饮聚成实证,其饮邪停留部位是(

A.胸胁  B.胸肺  C.心下  D.肠间  E.四肢肌表

8.支饮的临床主症是(

A.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B.心下痞坚,胸胁支满,目眩

C.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D.咳唾引痛,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E.身体疼重,四肢历节痛

9.饮病的主脉是(

A.沉弦 B.偏弦 C.双弦 D.微弦 E.紧弦

10.下列何方配伍了相反的药物(

A.十枣汤   B.大黄甘遂汤   C.木防己汤 

D.葶苈大枣泻肺汤   E.甘遂半夏汤

11.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中,芒硝的主要作用是(

A. A 软坚破结  B.润肠通便  C.清泄内热 

D.攻下里实  E.攻逐水饮

12.己椒苈黄丸的“方后注”记载,渴者应加入何药(

A.葛根  B.栝蒌根  C.石膏   D.芒硝   E.麦冬

13.下列何方中用白蜜(

A.苓桂术甘汤  B.甘遂半夏汤  C.小半夏加茯苓汤 

D.己椒苈黄丸  E.苓甘五味姜辛汤

14.悬饮主方十枣汤,其服用的最佳时间是(

A.平旦   B.日中   C.睡前   D.夜半   E.日晡所

15.大青龙汤治疗溢饮,其适应症应以(

A.咳喘为主 B.口渴为主 C.烦热为主 D.恶寒为主 E.身体疼重为主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宜选用(

A.肾气丸   B.小半夏加茯苓汤  C.小青龙汤 

D.泽泻汤  E.以上均不是

17.“膈间支饮……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此虚者是指(

A.方中有人参,用后虚证好转       B.支饮虚证用本方即愈 

C.用药后“心下痞坚”症消退,变虚软而愈 D.正能胜邪,饮消即愈 

E.以上均不是

18.临床若有呕吐、眩、悸、痞症并见的患者时,应按痰饮病治疗,可选用(

A.苓桂术甘汤 B.小半夏汤 C.小半夏加茯苓汤 D.泽泻汤  E.五苓散

19.己椒苈黄丸的主要作用是(

A.攻逐水饮  B.利水消饮 C.温化水饮    D.表里分消 E.前后分消

20.己椒苈黄丸所治“口舌干燥”的病机为(

A.热盛伤津  B.阴虚内热 C.阳虚饮停,气不化津 

D.气阴两虚  E.饮结气郁,津不上承

21.悬饮的饮停部位应是(

A.胃肠 B.胸胁 C.胸肺 D.四肢 E.心下

22.下列哪首方剂既能治疗支饮,又能治疗溢饮(

A.小青龙汤 B.葶苈大枣泻肺汤 C.苓甘五味姜辛汤 

D.大青龙汤 E.木防己汤

23.肾气丸和苓桂术甘汤均可治疗(

A.痰饮 B.悬饮 C.肺饮 D.微饮 E.留饮

24.下列何方在“方后注”中要求服后应多饮暖水,以促其汗出愈(

A.五苓散 B.桂枝汤 C.越婢汤 D.苓甘五味姜辛汤 E.肾气丸

25.《金匮》中苓桂术甘汤主治(

A.心下坚,大如盘的水饮所作   B.胸胁支满,目眩的心下痰饮 

C.身体疼重,不汗出的溢饮    D.自利,利反快,脉伏的留饮 

E.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的支饮

26.桂枝加桂汤和桂苓五味甘草汤(苓桂甘味汤)均用桂枝,其主要作用是(

A.解肌发汗作用 B.调和营卫作用 C.平冲降逆作用 

D.温经通脉作用 E.通阳复脉作用

27.医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见咳喘好转,但出现冲气上逆之症,说明患者素体(

A.气虚 B.阳虚 C.血虚 D.阴虚 E.阴阳两虚

28.《金匮》治疗支饮咳喘不用下列哪一方(

A.小青龙汤 B.十枣汤 C.木防己汤 D.小半夏汤 E.苓甘五味姜辛汤

29.支饮病人服药后,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仲景不用麻黄,而加用何药(

A.黄芪   B.白术  C.茯苓   D.防己   E.杏仁

30.小青龙汤治疗溢饮,其功效在于(

A.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B.发汗兼温化水饮    C.发汗散水兼清郁热 

D.分消水饮,导邪下行  E.止咳平喘,解表散寒

四、多项选择题

1.“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经方应选用(

A.苓桂术甘汤 B.泽泻汤     C.崔氏八味丸 D.肾气丸 E.五苓散

2.以泽泻为君药治疗痰饮所致的头目眩晕症的方剂有(

A.苓桂术甘汤 B.小半夏加茯苓汤 C.五苓散   D.猪苓汤 E.泽泻汤

3.《金匮》中哪些方剂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症(

A.泽泻汤    B.五苓散     C.苓桂术甘汤 

D.小半夏加茯苓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葶苈大枣泻肺汤可治(

A.肺痈喘不得卧  B.支饮不得息  C.胸痹不得卧 

D.平人短气不足以息者        E.妇人烦热不得卧

5.《金匮》中用以攻逐饮邪的方剂是(

A.厚朴七物汤 B.十枣汤 C.厚朴大黄汤 D.甘遂半夏汤 E.己椒苈黄丸

6.《金匮》中小青龙汤主治的病证有(

A.支饮    B.伏饮  C.留饮    D.溢饮    E.悬饮

7.仲景对痰饮病的分类有几种(

A.留饮    B.悬饮  C.支饮    D.溢饮    E.狭义痰饮

8.伏饮的临床特征是(

A.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B.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C.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D.其人振振身瞤剧 

E..满喘咳吐,发则寒热

9.甘遂半夏汤的主治证候有(

A.喘咳气急而不止     B.心下坚满而不解     C.留饮自利而反快 

D.肢体浮肿而不消     E.水饮闭郁而脉伏

10.下列哪些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厚朴大黄汤 E.厚朴三物汤

五、简答题

1. 1  简述《金匮》痰饮的含义。

2. 2  试述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种分类?各有何特征?

3. 3  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

4. 4  肺饮与肺胀怎样鉴别?

5. 5  为什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6. 6  为什么“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7. 7  如何理解“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8. 8  怎样解释“脉浮而细滑,伤饮”?

9. 9  简述泽泻汤主治何种痰饮的冒眩?其证候、病机、治法及药物组成如何?

10. 10  简述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何种呕吐?

六、论述题

1. 1  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试分析说明之。

2. 2  试述狭义痰饮的辨证论治。

3. 3  试述支饮的辨证论治。

4. 4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5. 5  仲景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的经方有几首?如何鉴别其异同点?

6. 6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何既治肺痈,又治支饮?试分析说明之。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E 5.C 6.D 7.D 8.C 9.B 10.E 11.A 12.D

13.B 14.A 15.C 16.E 17.C 18.C 19.E 20.E 21.B 22.A 23.D

24.A 25.B 26.C 27.B 28.D 29.E 30.B

四、多项选择题

1.AD 2.CE 3.ABCDE 4.AB 5.BDE 6.ABD 7.BCDE 8.CDE 9.BCE 10.BDE

五、简答题

1. 1  简述《金匮》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始见于《金匮》。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在《脉经》、《千金翼方》中俱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以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津谓之“饮”。故《金匮》所论“痰(淡)饮”即饮邪为病,且偏于寒饮。篇名是指广义痰饮而言,病机总因脾阳虚衰,导致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而狭义痰饮是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为饮停心下、胃肠的病变。

2. 2  试述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种分类?各有何特征?

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有二:(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其分类有四: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狭义痰饮:饮停心下(胃)、肠。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停胸胁(胁下)。临床主症为咳唾引痛。

溢饮:饮停四肢、肌表。临床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

支饮:饮停胸肺。临床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3. 3  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

留饮与伏饮均系病程较长,饮邪停留部位较深,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的饮病。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心下、胁下、胸中、四肢)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

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指饮邪久伏于胸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总之,留饮、伏饮不是四饮之外的另种分类,是均在四饮范围之内的不同称谓。

4. 4  肺饮与肺胀怎样鉴别?

肺饮即是支饮的轻证,可见脉平不弦,“但苦喘短气”;“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由饮邪犯肺,宣降失职,气逆于上则咳喘、呼吸短促;因支饮初起,病尚轻浅,故脉不弦。支饮为饮停胸肺,故称肺饮。

肺胀即因病机为肺气胀满而得名。多由外邪引动素有的里饮,内外合邪,邪实气闭,影响肺气宣降,令肺气胀满则“咳而上气,烦躁而喘”或“喉中水鸡声”,甚则“目如脱状”、“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为其临床特征。

5. 5  为什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有留饮”言明狭义痰饮的留饮,病位在心下,主症为“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因“心”与“背”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密切联系。心之俞在背,背为胸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心阳又能转行于背。腧穴则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灌注出入之所。今心下之留饮阻遏阳气不能展布,而且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故背部有寒冷感,其范围形容“如掌大”,可视病情轻重、新久而定。

6. 6  为什么“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金匮》原文对悬饮的饮停部位称作“胁下”,此为悬饮的留饮,其主症为“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从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际的观察,悬饮包括留饮,其饮留部位应在胸胁为确切。因肝脉布两胁络胆贯膈上注于肺。而缺盆是足少阳胆经之所过,故饮邪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必咳嗽牵引胸痛加剧,使病人不得已去强制咳嗽,以减轻因振动病所而加剧的疼痛症状,包括胸胁痛和缺盆处的牵引痛。

7. 7  如何理解“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对原文“凡食少饮多”的解释,常有人根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而解释为病人由于饮水过多而骤发痰饮病,为其成因之一;对食纳欠佳,又饮水过多者,理解成内虚外犯,内外相引而致饮病渐得的原因。究其实质,对痰饮病的形成如同前述,应当强调饮邪为患的病机所在是脾失健运。“凡食少饮多”不可拘泥于字下。因脾运失司是关键,不仅影响胃纳而食少,并且食入于胃不能正常化生精微,反聚中焦而成饮邪,它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心下有停饮,恰指狭义痰饮而言。其临床特征,重者水气凌心则心悸;轻者妨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故短气。

8. 8  怎样解释“脉浮而细滑,伤饮”?

原文19条载:“脉浮而细滑,伤饮。”提示饮病之初,饮邪未深之征。仲景之脉学内涵丰富,多数用以脉症合参诊断疾病,但据脉论理不可不知。如:有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之用。本条正说明其初起轻证并未见偏弦之脉,故称伤饮。

9. 9  简述泽泻汤主治何种痰饮的冒眩?其证候、病机、治法及药物组成如何?

原文25条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释义中首先应把握四饮分类的二个依据:即饮停部位和临床主症。仲景所言“心下”,通常认为指胃脘部,所以当属狭义痰饮的范围。再者,结合学习原文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饮停中州,阻碍气机之升降,则浊阴不降,必弥漫于胸胁部,会有支撑胀满感;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则清窍不爽,故头昏目眩。“方后注”还提示:当有小便不利症。据此,后世有“无痰不作眩”、“无饮不作眩”之说,苓桂术甘汤被誉为“天下化饮第一方”。可以领悟,泽泻汤主治头昏目眩,苦不堪言症,因此,胸胁支撑胀满感亦重,但是并非在说“支饮”,仍是指狭义痰饮的临床主症。因病机为脾虚饮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方中重用泽泻五两,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白术二两健脾制水,培土以化饮。二药合用体现“温药和之”之意,即温补之中以利水消饮为主。临床应用证明,泽泻汤广泛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症,疗效满意。

10. 10  简述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何种呕吐?

在本篇原文中,有第28条论小半夏汤证治;第30条、41条论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通用教材将第41条小半夏茯苓汤证归于狭义痰饮呕吐证中;将第28条小半夏汤证和30条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放入支饮呕吐证里。联系《金匮》第十七篇第2条原文辨饮邪致呕的内容,提到“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以及本篇第38条原文论支饮冒呕证,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主之,方中虽有干姜与生姜及其药量之别,亦可说明小半夏加茯苓汤既可用于狭义痰饮,又可用于支饮。这是《金匮》方剂互用,体现异病同治的原意。综观有关论述,似应统一认识,服从于临床应用。比如:小半夏汤为“呕家之圣方”、“祖方”已被历代相传,所以凡饮停心下,脾阳不运,肺失宣肃所致痰饮呕吐,兼见心下痞、眩悸者以及呕而不渴为饮盛阳弱,渴而呕者为饮阻阳郁,均可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六、论述题

1. 1  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试分析说明之。

答案请参考典型例题分析

2. 2  试述狭义痰饮的辨证论治。

1)饮停心下(胃)、肠,临床表现: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脉偏弦等。病机:脾阳不运,升降失职,饮阻气机。治法: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2)饮及脾肾――狭义痰饮轻证:微饮,短气,小便不利,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等症者。病机:脾阳不运,饮停心下。其本在脾。治法:温脾阳以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同上);若兼见腰痛,少腹拘急,畏寒足冷等症者。病机:肾阳虚弱,水泛心下。其本在肾。治法:温肾阳以化饮。方用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此二方为治本大法的代表方剂,不仅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则,而且也是同病异治的范例。

3)留饮欲去――饮留心下,为狭义痰饮的留饮:脉伏,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等症。病机:心下留饮有欲去之势。治法:急则治标,因势利导。方用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

4)饮聚成实――饮留肠间,为狭义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可有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二便不利等症。病机:脾运失司,饮聚成实。治法: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方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此二方为狭义痰饮急则治标的代表方剂。

3. 3  试述支饮的辨证论治。

1)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饮停部位:胸肺。病机:外寒引动内饮,饮邪郁肺。治法:解外寒而除内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桂枝、炙甘草)。

2)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治――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经吐下不愈。虚者:兼见上气而渴,小便不利,其形如肿等症。当心下痞坚可虚软者即愈。病机:气虚与饮热互结,饮逆迫肺,心阳不布,气机不利。治法:补虚清热,通阳利水。方用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实者:服用木防己汤后,心下痞坚不解者。病机:饮停气阻,坚结成实。治法:行水散结、消坚补虚。方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

3)支饮腹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腹满,大便秘结等症。病机:饮热郁肺,腑气不通。治法:疏导肠胃,荡涤实邪。方用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

4)支饮不得息――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满,咳喘不得卧,口吐清涎等症。病机:支饮阻肺,气机不利。治法:泻肺逐饮。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5)支饮久病邪实――久嗽不止,正气未虚。病机:胸肺支饮,久留不去,饮阻气道,心肺俱病。治法:攻逐水饮,祛除病根。方用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4. 4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1)温阳化饮法:脾肾阳虚,当分轻重。①轻者以泽泻汤利水补脾;②重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③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④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⑤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⑥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2)表里双解法:①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②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

3)疏导肠胃法:①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②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4)泻水逐饮法:①支饮不得息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②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③胸胁积饮,属悬饮;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均以十枣汤攻下逐饮或祛饮止咳。

5)扶正祛饮法: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①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②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以上遵照“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治则,治本以脾肾为主,治标有行、消、开、导、清诸法,充分体现了仲景对杂病辨证论治的精神,亦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 5  仲景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组成的经方有几首?如何鉴别其异同点?

有三首。(1)小承气汤,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和《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2)厚朴三物汤,见于《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3)厚朴大黄汤,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

相同点:(1)药物组成相同。(2)病证相同: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属实证、热证。(3)病机相同:热结气滞,腑气不通。(4)治法相同:行气导滞泄热。

不同点:(1)小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主药:大黄。主治症及特点:下利谵语,燥屎内结,热结旁流,积重于胀。功效:攻积导滞(通因通用)。(2)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主药:厚朴。主治症及特点: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胀重于积。功效:行气除满,泄热止痛。(3)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主药:厚朴、大黄。主治症及特点:支饮腹满,大便秘结,胀积俱重。功效: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6. 6  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何既治肺痈,又治支饮?试分析说明之。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载:“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论:“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虽然两病一属肺痈,一为支饮,但二者在①病位上相同,均在肺。②病机相同:实邪(热毒、饮邪)壅肺,气机不利。③证候相同:肺气壅滞,喘不得卧,不得息,呼吸困难。④病情相同:表证已解,邪实气闭,形证俱实。⑤治法相同:开泻肺气,逐饮清热。所以,临床辨病与辨证结合,重在辨证。只要病机相同、证候相同,异病可以同治。此为仲景对方剂的临床应用体现异病同治的精神。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小便不利 2.淋病 3.小便如粟状 4.小腹弦急 5.消谷引食 6.消渴 7.水逆 8.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二、填空题

1.下消病的主症是 ,治方用

2.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都可用于治疗

3.下寒上燥小便不利的代表方剂为

4.渴欲饮水,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渴欲饮水, ,名曰水逆,

6.脉浮发热、 ,猪苓汤主之。

7.淋之主病,

8.淋家不可发汗,

9.《金匮》肾气丸组成是六味地黄丸加

10.《金匮·小便不利》篇指出膀胱气化不行,方用 ;上燥下寒水停方用 ;水热互结伤阴方用

11.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病位皆与 有关,所出方治有的 ,故合篇论述。

12.白虎加人参汤治 的消渴证。

13.蒲灰散的药物组成是

14.白虎加人参汤的功效是

15.栝蒌瞿麦丸的功用是

16.栝蒌瞿麦丸由栝蒌根、瞿麦和 组成。

17.蒲灰散有 之功。

三、单项选择题

1.“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治用(

A.已椒苈黄丸 B.文蛤散 C.白虎桂枝汤

D.白虎加人参汤 E.肾气丸

2.栝蒌瞿麦丸证的病机为(

A.水饮停胃 B.肺热伤津 C.肾阳不足下寒上燥

D.肾阳不足水气内停 E.膀胱气化不行

3.《金匮要略》治疗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之方是(

A.栝蒌瞿麦丸 B.白虎汤 C.肾气丸

D.五苓散 E.猪苓汤

4.淋家误用汗法可引起(

A.小腹弦急 B.便血 C.尿血

D.口舌干燥 E.大汗出

5.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证,当选用(

A.五苓散 B.文蛤散 C.蒲灰散

D.滑石白鱼散 E.肾气丸

6.水热互结伤阴的小便不利证,当选用(

A.猪苓散 B.猪苓汤 C.茯苓戎盐汤

D.栝蒌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7.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治宜(

A.栝蒌瞿麦丸 B.蒲灰散 C.滑石白鱼散

D.五苓散 E.肾气丸

8.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A.栝蒌瞿麦丸主之 B.肾气丸主之 C.猪苓汤主之

D.文蛤散主之 E.猪苓散主之

9.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病位是(

A.心、肺 B.肺、胃 C.心、胃

D.肺、肾 E.心、肾

10.白虎加人参汤所治消渴证的病机是(

A.肾气不化、津不上承 B.肾阳虚衰、水饮内停 C.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D.阴虚内热、虚火上炎 E.胃热独盛,津气两伤

11.肾气丸治消渴的辨证要点是(

A.小便不利 B.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C.小便反多

D.腰以下冷痛 E.小便难

12.下列哪个方剂,据原方注服后应多饮暖水,以促其汗出(

A.桂枝汤 B.麻黄加术汤 C.五苓散

D.越婢汤 E.半夏麻黄丸

13.渴欲饮水,由水热互结伤阴所致者,可见于(

A.栝蒌瞿麦丸证 B.五苓散证 C.白虎加人参汤证

D.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E.猪苓汤证

14.小便不利,其人苦渴,小腹怕冷者,治宜(

A.五苓散 B.猪苓汤 C.苓桂术甘汤

D.肾气丸 E.栝蒌瞿麦丸

1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宜用(

A.茯苓泽泻汤 B.五苓散 C.猪苓散

D.小半夏加茯苓汤 E.肾气丸

16.下列各方,何方无渴欲饮水之症(

A.白虎加人参汤 B.五苓散 C.猪苓汤

D.文蛤散 E.蒲灰散

17.“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的病机是(

A.胃有邪热 B.胃气虚寒 C.胃中停水

D.胃气不降 E.胃中虚热

18.茯苓戎盐汤除方名药物外还有(

A.泽泻 B.猪苓 C.滑石

D.白术 E.附子

19.其症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是(

A.消渴 B.小便不利 C.淋病

D.寒疝 E.宿食

四、多项选择题

1.淋之为病,其症当见(

A.小便如粟状 B.大便坚硬 C.小腹弦急

D.渴欲饮水 E.水入则吐

2.小便不利由于瘀血挟热者,可选用(

A.茯苓戎盐汤 B.蒲灰散 C.滑石白鱼散

D.栝蒌瞿麦丸 E.文蛤散

3.白虎加人参汤的功效是(

A.益气生津 B.滋阴润燥 C.清热利湿

D.清热止渴 E.凉血消瘀

4.栝蒌瞿麦丸的功用是(

A.清热生津 B.温阳利水 C.润燥生津

D.凉血消瘀 E.益气生津

5.消渴病的主症有(

A.口渴多饮 B.多食 C.多尿

D.大便坚 E.小便数

6.具有化瘀清热作用的方剂是(

A.五苓散 B.猪苓汤 C.蒲灰散

D.滑石白鱼散 E.茯苓戎盐汤

7.《金匮要略》消渴篇治疗消渴病的方剂有(

A.猪苓汤 B.五苓散 C.白虎加人参汤

D.肾气丸 E.茯苓戎盐汤

8.根据《金匮要略》原文论述,五苓散可治疗(

A.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B.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C.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D.渴欲饮水不止者

E.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

9.栝蒌瞿麦丸证的病机是(

A.里热炽盛 B.肾阳不足 C.津液亏虚

D.热伤津气 E.下寒上燥

10.《金匮要略》中,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的病证有(

A.虚劳 B.中暍 C.痉病

D.肺痿 E.消渴

11.《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治小便不利的方剂有(

A.猪苓汤 B.猪苓散 C.栝蒌瞿麦丸

D.茯苓泽泻汤 E.苓桂术甘汤

12.《金匮要略》论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

A.胃热 B.肾虚 C.情志失调

D.劳欲过度 E.肺胃津伤

13.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的共同症状是(

A.发热 B.舌红 C.脉浮

D.渴欲饮水 E.小便不利

14.栝蒌瞿麦丸证的主症为(

A.小便不利 B.苦渴 C.腹中冷

D.五心烦热 E.潮热盗汗

15.蒲灰散的功效是(

A.养阴 B.泄热 C.化瘀 D.补肾 E.利窍

16.茯苓戎盐汤的功效是(

A.清热 B.利湿 C.化瘀 D.健脾 E.益肾

17.栝蒌瞿麦丸的配伍特点有(

A.温阳不伤津 B.润燥不碍阳 C.辛散不耗气

D.淡渗不劫阴 E.酸收不敛邪

18.消渴病的症状有(

A.消谷而大坚 B.溲数 C.消谷引食

D.渴欲饮水 E.小便不利

19.据《金匮要略》原文,白虎加人参汤治消渴病的主证是(

A.消谷引食 B.大便坚 C.溲数

D.口干舌燥 E.渴欲饮水

20.栝蒌瞿麦丸组成中无(

A.茯苓 B.炮附子 C.猪苓 D.薯蓣 E.泽泻

21.服栝蒌瞿麦丸有效的征兆是(

A.其人不渴 B.小便自利 C.饮水减少

D.腹中温 E.食欲增

五、简答题

1.简述栝蒌瞿麦丸的证、理、法、方、药。

2.肾气丸治疗消渴病之机理何在?所治消渴病的特征是什么?

3.淋病的治疗禁忌是什么?为什么?

4.栝蒌瞿麦丸与猪苓汤证均有口渴,其机理有何不同?

5.《金匮》“消渴”一词有哪两种含义?试以原文说明之。

6.形成消渴的病因病机有哪些?

7.在《金匮》一书中,五苓散可治哪些病证?体现仲景的何种治则?

8.白虎加人参汤证之“口干舌燥”与已椒苈黄丸证的“口舌干燥”有何不同?

六、论述题

1.试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中,治疗小便不利方证异同?

2.肾气丸既治虚劳腰痛之小便不利,又治男子消渴之小便反多,其理何在?

3.为什么说栝蒌瞿麦丸为肾气丸之变方?

4.五苓散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渴欲饮水”,二者应如何鉴别?

5.试述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证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三、单选题

1D 2C 3A 4B 5A 6B 7D 8B 9B 10C 11B 12C 13E 14E 15B 16E 17C 18D 19C

四、多项选择题

1AC 2BC 3AD 4BC 5ABCDE 6CD 7CD 8AE 9BE 10BE 11AC 12ABE 13ACDE 14ABC 15ABCE 16ABDE 17ABD 18ABCD 19DE 20CE 21BD

五、简答题

1.栝蒌瞿麦丸主治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证候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其病机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内停。治法宜温阳利水,生津润燥。药物组成有栝蒌根、薯蓣、炮附子、茯苓、瞿麦。

2.上消和中消证,大多属热,惟下消寒热皆有。因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所以肾阳虚和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均可导致本病。肾气丸所主之消渴,属于肾阴阳两虚的下消证。因肾阳虚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故见饮水一斗,小便一斗,治宜滋养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温复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使肾能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则消渴自可缓解,故以肾气丸主治。

肾气丸主治的下消病以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而甜,腰酸膝软,脚肿,唇淡舌淡,苔少乏津,尺脉细弱等为其特征。

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因为淋病多由肾虚膀胱蓄热,阴液常不足,即使有恶寒发热的外感证候,也不可轻易发汗,如用辛温的发汗药,多劫伤营分,迫血妄行,引起尿血。《金匮玉函经二注》说:“淋者,膀胱与肾病热也,肾属于阴,阴血已不足,若更发汗,则动其营,营动则血泄矣。”

4.两证都有口渴,但口渴的机理各不相同。栝蒌瞿麦丸证是由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水液,津不上承,上焦燥热而口渴,所以治宜温阳化气,生津止渴、方中以附子温阳,栝蒌根、山药生津止渴,茯苓、瞿麦渗利水气。猪苓汤证是因水热互结伤阴而出现口渴,治宜清热滋阴利水。方中以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渗湿清热利水,以二苓、泽泻利水。

 

5.《金匮》“消渴”包含有“病”与“症”两种含义。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消渴病多为原发病,病程长,缠绵难愈,不易治疗。消渴症,是指口渴引饮的症状。一般仅见口渴引饮,或兼多尿,而无多食和身体消瘦,尿中无香甜味。消渴症是他病的伴发症,常见于热性病病程之中,大多属一时性病变,如治疗得当,则随他病而愈,不需特殊治疗。例如条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该条文是以脉论消渴病的病理机制,文中的消渴,即指消渴病而言。又如条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其中消渴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因为表邪未解,水热互结,膀胱气化失职,气不布津,形成了消渴——口渴饮水症状。

6.引起消渴的原因很多,主要与肺、胃、肾关系密切。

1)胃热气盛:由于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致胃肠燥热。

2)肺热津伤:因心热移肺,灼伤津液,故烦渴引饮。

3)房劳过度,肾精虚衰:因肾精损伤,阴损及阳,肾阳虚不能蒸腾化气而统摄水液,下焦失约,小便失权。

4)饮酒过度:酒多湿热,湿热不除而成消渴。

7.五苓散在《金匮》一书中,用治《痰饮篇》下焦饮逆证和《消渴篇》水寒互结、气不化津的小便不利与水逆证。饮停下焦,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饮邪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眩晕。治用五苓散化气利水,水气下行,则诸症自除。表邪循经入腑,水寒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脉浮微热,小便不利;水寒互结,津不上承,则见口渴;又因膀胱气化失常,下焦蓄水,进而胃中停水,饮水则拒而不纳,故水入则吐。以上诸症,关键在于膀胱气化不行,故以五苓散化气利小便则愈。体现了仲景异病同治的治则。

8.白虎加人参汤证属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证,因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津亏无以上承,气虚不能化津,故虽渴欲饮水,仍觉“口干舌燥”。已椒苈黄丸证则属“肠间有水气”之证,由于水饮结于肠间,气机受阻,津不上承,所以“口舌干燥”,同时,“腹满”突出。二者病机不同,故治法亦异。

六、论述题

1.试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中,治疗小便不利方证异同?

治小便不利方六首,计有五苓散、猪苓汤、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及茯苓戎盐汤。五苓散有化气行水利小便之功,以治气不化津、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为宜。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猪苓汤具有滋阴清热利水之功,适用于水热互结伤阴的小便不利。表现为小便不利,脉浮发热,渴欲饮水等症。栝蒌瞿麦丸有温阳利水、生津润燥的功效,适治下寒上燥水停之小便不利者。其症见小便不利,苦渴,腹中冷或浮肿。蒲灰散凉血化瘀、清热利湿,适治湿热瘀结、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症小便不利或短赤,或尿血,尿道疼痛,小腹急痛等症状。滑石白鱼散可止血化瘀,清热利湿,适用于肾与膀胱有热之小便不利者。症见小便不利兼少腹胀满,或有尿血等症。茯苓戎盐汤健脾益肾、清热利湿之功效,适用于中焦脾虚湿盛,下焦肾虚有热的小便不利。

2.肾气丸既治虚劳腰痛之小便不利,又治男子消渴之小便反多,其理何在?

肾主水,司气化,为胃之关,气化正常,则开合有度,小便排泄正常。虚劳腰疼是肾阴阳两虚症,因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利,失其“开”之职,故小便不利。男子消渴症,因肾阴阳两虚,肾气虚弱,不得化气摄水,失其“合”之职,故小便反多。小便不利与小便反多,症状虽不同,然二者病机相同,为肾阴阳两虚,肾虚气化失司,开合异常所致,故均可用具有补肾益阴助阳的肾气丸治疗。

3.为什么说栝蒌瞿麦丸为肾气丸之变方?

肾气丸主治肾阴阳两虚而致的虚劳腰痛、微饮短气、男子消渴小便反多等证。本方具有补肾益阴助阳的作用,可使肾脏恢复蒸腾津液,化气行水(摄水)之功能。方中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阴,茯苓、健脾利水,泽泻利水泻肾浊,丹皮凉血活血,桂枝通阳化气,附子温肾助阳。栝蒌瞿麦丸则主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之证。诸症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肾,肾气不化,则小便不利,水气内停;肾阳虚弱不能蒸腾津液上润,于是其人苦渴;下寒上燥是本证的特点。施用栝蒌瞿麦丸是因为:栝蒌、山药生津润燥;瞿麦、茯苓渗泄行水;炮附子温肾阳以化气,使津液上蒸,水气下行,为方中之主药。本方有润燥、化气、利水之功效,其根本在于恢复肾主水而司气化的功能。由此可见,本方与肾气丸的功效有相似之处,故有肾气丸变制之称。

4.五苓散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渴欲饮水”,二者应如何鉴别?

从原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可知,五苓散所治的渴欲饮水关键在于膀胱气化不利,下焦蓄水,并无津亏,所以一方面因津不上布而“渴欲饮水”,另一方面则因下焦蓄水较重,上干于胃,使胃失和降,以致拒纳饮入之水,遂形成“渴欲饮水”,反“水入则吐”的现象。故五苓散化气行水利小便。白虎加人参汤主治“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由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所致。热盛伤津,津亏无以上承,热盛亦耗气,气虚又不能化津。虽渴欲饮水,仍不能止其燥,尚觉“口干舌燥”,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止渴,益气生津。二证一为蓄水,一是津亏,一属寒水互结,一系热伤津气,病机不同,故治亦不同。

5.试述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证的异同?

1)五苓散与猪苓汤证都有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之症。但五苓散证小便清淡,舌质淡苔薄白,而猪苓汤小便短赤,甚则灼热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2)五苓散与猪苓汤病机共同之处为水饮内停。然五苓散为寒水互结,水蓄膀胱,而猪苓汤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3)五苓散治法为化气利水,而猪苓汤为滋阴利水,两方利水相同,温阳、滋阴则异。

4)五苓散与猪苓汤用药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然前者又用白术、桂枝以化气行水,后者又用阿胶、滑石滋阴清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风水 2.皮水 3.正水 4.石水 5.黄汗 6.颈脉 7.周痹

8.血分 9.水分 10.气分 11.泄风 12.痂癞 13.风强

14.气强 15.聂聂动 16.心水 17.肺水 18.肝水 19.脾水

20.肾水

二、填空

1.师曰:病有 水,有 水,有 水,有石水,有黄汗。

2.风水,其脉 ,外证

3.皮水,其脉 ,外证 ,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4.正水其脉 ,外证

5.石水其脉 ,外证

6.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 ;腰以上肿, 乃愈。

7.风水, 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8.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者, 主之。

9.厥而皮水者, 主之。

10.脉得诸沉,当责 ,身体肿重, 者,死。

1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主之。

12.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脉沉绝者,有水,可

13.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 ,名曰血分。

14.阴阳相得,其气乃行, ,其气乃散。

15.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 ;浮者为 ,无水虚胀者,为

16.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 ,脉浮者宜

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 ,汗沾衣,

三、单项选择题

1.风水的病机为(

A.风邪外袭,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B.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C.脾阳不足,水湿泛滥 D.肾阳不足,停水泛溢

E.水湿犯表,郁而化热

2.风水病,其肿势特点(

A.由上而下 B.由下而上 C.由表及里 D.由里及表 E.一身悉肿

3.皮水的病机是(

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脾虚气滞

4.正水的病机应是(

A.脾阳不足,水湿泛滥 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 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水湿郁表化热

5.石水症见腹满不喘,脉自沉的机理是(

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B.脾失运化,肺失通调,停水外溢

C.肾阳不足,停水泛溢 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6.症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身肿,应诊断为(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黄汗

7.症见一身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脉浮或沉,此为(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黄汗

8.下列水肿,何者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黄汗

9.正水的产生,与下列何脏有关(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0.正水与石水的鉴别点是(

A.脉沉与否 B.腹满与否 C.喘与否 D.小便利否 E.恶寒与否

11.皮水四肢浮肿,聂聂动的机理是(

A.脾虚,肌肉失养 B.阳气被郁,正邪相争 C.肾阳不足,水气内动

D.风邪入络,水溢四肢 E.脾肾两虚,水气泛溢

12.“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是指何种水气病(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黄汗

13.“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黄汗

14.服芪芍桂酒汤后出现心烦不止,是因(

A.桂枝辛温化燥 B.黄芪益气助热 C.苦酒阻抑 D.芍药酸敛

E.剂量过大

15.水气病,症见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属(

A.心水 B.肺水 C.肝水 D.脾水 E.肾水

16.水气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者,此为(

A.心水 B.肺水 C.肝水 D.脾水 E.肾水

17.防己黄芪汤证的病机为(

A.风水夹热 B.皮水夹热 C.风水表虚 D.水阻阳郁 E、皮水表实

18.防己茯苓汤证的病机是(

A.肺失宣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 B.脾失健运,水湿停留,阻遏阳气

C.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D.肾阳衰微,阴寒凝结

E.外受风邪,肺失通调

19.治疗皮水夹热,应选用(

A.越婢汤 B.越婢加术汤 C.杏子汤 D.防己茯苓汤 E.甘草麻黄汤

20.甘草麻黄汤证适用于(

A.皮水夹热 B.风水夹热 C.风水表虚 D.皮水表实 E.皮水阳郁

21.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应选用(

A.越婢汤 B.防己黄芪汤 C.杏子汤 D.防己茯苓汤 E.越婢加术汤

22.麻黄附子汤可治(

A.风水 B.皮水 C.正水 D.石水 E、黄汗

23.枳术汤证的病机是(

A.脾阳不足,停饮上逆 B.阳虚寒凝,饮停于胃 C.脾虚气滞,饮停于胃

D.肾阳不足,水饮停聚 E.饮停于胃,向上冲逆

24.一身浮肿,发热汗出,口渴,状若风水,汗如柏汁者,治以(

A.越婢汤 B.杏子汤 C.芪芍桂酒汤 D.桂枝加黄芪汤 E.越婢加术汤

25.经水前断,后病水,此病在(

A.气分 B.血分 C.水分 D.冲任 E、胞宫

四、多项选择题

1.皮水选方有(

A.越婢加术汤 B.甘草麻黄汤 C.防己茯苓汤 D.蒲灰散

E.麻黄附子汤

2.下列方剂中,麻黄、石膏同用的有(

A.越婢汤 B.越婢加术汤 C.越婢加半夏汤 D.大青龙汤

E.厚朴麻黄汤

3.水气病的产生,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4.防己茯苓汤的药物组成(

A.防己 B.茯苓 C.黄芪 D.桂枝 E.甘草

5.水气病用逐水法的适应证有(

A.口渴 B.小便不利 C.腹大 D.脉沉绝 E.面目鲜泽

6.石水的诊断依据(

A.腹满 B.小便不利 C.喘 D.脉沉 E.身肿

7.风水的脉象有(

A.脉浮 B.脉浮而紧 C.脉浮而洪 D.脉沉滑 E、脉弦

8.下列哪些方可用于治疗风水(

A.越婢加术汤 B.越婢汤 C.杏子汤 D.甘草麻黄汤 E.防己黄芪汤

9.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都有以下哪些药物(

A.防己 B.黄芪 C.茯苓 D.白术 E.甘草

五、简答题

1.试述风水的辨证要点。

2.如何鉴别风水与皮水?

3.风水病势增剧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4.在什么情况下,风水、皮水禁用汗法?

5.简述黄汗的成因及其主要脉证。

6.如何区别运用越婢汤与麻黄附子汤?

六、论述题

1.试述水气病与痰饮病的相互关系。

2.试述水气病的分类、病机及其主要脉证。

3.水气病的主要治法有哪些?如何理解其与《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及“去菀陈莝”的关系?

4.风水为什么会出现“脉浮”、“脉沉滑”、“脉浮而紧”“脉浮而洪”?

5.比较《金匮·水气病》篇中防己黄芪汤证与防己茯苓汤证的异同。

6.皮水如何辨证施治?

7.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同治水气病,二者不同之处有哪些?

8.越婢加术汤与甘草麻黄汤同治皮水,二者有何区别?

9.何谓“五脏水”?试述其主要病机,症状以及与“水在五脏”主要区别。

10.《金匮》中防己黄芪汤可用于治疗哪些病证?

11.《金匮》蒲灰散主治哪些病证?试述其药物组成及方义。

12.试述黄汗的具体证治。

13.谈谈黄汗与风水的区别。

14.对《金匮》主治气分病的两首方剂如何区别运用?

15.试述血分、水分的区别,其中何证易治?为什么?

16.请谈谈气分、血分、水分和五脏水、四水的关系。

17.病案:王某某,男,8岁。因全身高度浮肿就医。追问病史,述1周前曾有咽痛,自行服用抗生素后缓解。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刻下症见:头面四肢高度浮肿,眼睑肿如卧蚕,发热(T38.5,口渴,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略咳嗽,轻微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沉滑。试分析其病因病机,写出诊断病名、辨证、治法、方药。

18.病案:李某某,女,47岁。平素体虚易感冒,昨日晨起觉眼睑沉重,面肿,小便不利,遂来就医。刻下症见:面浮肿色白,眼睑尤甚,双下肢浮肿I度,按之没指,腰酸,四肢沉重乏力,微恶风,口不渴,小便短少,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缓。小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请诊断其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C 5D 6A 7B 8B 9E 10C 11B 12C 13E 14C 15A 16D 17C 18B 19B 20D 21A 22C 23C 24C 25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CDE 4ABCDE 5ABCDE 6ABDE 7ABCD 8BCE 9ABE

五、简答题

1.试述风水的辨证要点。

风水为水气病最常见的类型。其辨证要点为:①起病急骤②浮肿,尤以头面,及腰以上为多见;③有脉浮,恶风,骨节疼痛等表证;无腹满。其中恶风是风水与皮水的鉴别点,无腹满是风水与正水、石水的鉴别点。初起表证见脉浮;但因起病急骤变化快,浮肿严重而脉见沉滑;风邪夹寒邪袭人,可见脉浮而紧;风热合邪,则见脉浮而洪。风邪束表,故见脉浮、恶风、骨节疼痛等表证。风性善行而数变,故起病急。肺主皮毛,风邪袭表,致肺失治节,不能通调水道,水溢肌肤,故浮肿。水为风激,故肿以头面及身半以上为多。

2.如何鉴别风水与皮水?

《金匮·水气病》篇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不恶风,其腹如故,不渴,当发其汗。”风水与皮水二病皆有脉浮,身肿等症,关键在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这是因为风水属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溢肌肤;皮水则外感湿邪,病属脾失运化,肺失宣化,水溢肌肤。所以风水的病势急,发展快,肿势由上向下发展,且有脉浮,骨节疼痛,恶风等表证;而皮水则起病慢,病程长,以肿势较重不兼表证为特点。前者病位主要在肺与皮毛,为表中之表;后者责之于脾、肺与肌肤,为表中之里。

3.风水病势增剧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风水为外感风邪,肺失通调,水湿泛溢所致。初期表现为“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头面浮肿,发热等。当风水病势增剧,可出现如下症状:其脉从浮象转为寸口脉沉滑,说明肿势增剧。望诊可见面目肿大,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其人时时咳,颈脉动,此为水湿犯于肺胃所致;由于水湿滞留,卫气被郁,故而有发热症状。以上诸症的出现,都是风水病势加重的表现。

4.在什么情况下,风水、皮水禁用汗法?

风水、皮水都可见脉浮,说明病位在表,治疗应因势利导,以发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但《金匮·水气病》篇提出风水、皮水有“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因为口渴下利,小便数者为津液耗伤之象。津液已伤,复用汗法,可致津液枯竭,故曰“不可发汗”。又条文“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指出皮水夹有郁热时,可用越婢加术汤发汗散水、清解郁热。如果此时见有小便自利而渴,说明津液已伤,就不宜再用越婢加术汤发汗治疗,以免重伤阴液。

5.简述黄汗的成因及其主要脉证。

《金匮·水气病》篇云:“黄汗之为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其病因病机一般是由于汗出表疏之时,水湿外侵,湿郁肌表,卫阳被遏,营卫郁滞,湿热交蒸而致。临床表现是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浮肿,同时可兼有发热,骨节疼痛,胸中窒,暮躁不得眠等症。若久久不愈,湿热入于营血,则可发生痈脓,肌肤甲错等症。

6.如何区别运用越婢汤与麻黄附子汤?

越婢汤功能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适用于风水而夹有郁热者。以恶风,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为适应症。麻黄附子汤温经助阳发汗,适用于肾阳虚衰,气化不利之正水证。适应症为小便不利,腹满,身肿,自喘,脉沉小。

六、论述题

1.试述水气病与痰饮病的相互关系。

水气病与痰饮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气病与痰饮病两者都是水液潴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疾病。痰饮病是水液停蓄人体局部为病,一般不浮肿,小便异常变化不明显。水气病则因水液泛溢于全身,以浮肿为主症,多兼小便不利。但二者在一定阶段可同时并见。痰饮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可并发水肿。如溢饮,属水饮泛溢肌表四肢,身体疼重,严重时可出现浮肿;又如支饮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当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亦可出现浮肿,转为水气病。

2.试述水气病的分类、病机及其主要脉证。

《金匮·水气病篇》按其不同的脉证,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它们的主要脉证分别是:“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所致,其特点是发病急剧,浮肿每从头面开始,迅即遍及全身,且兼有发热、恶风等表证。“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皮水由脾失健运,肺失通调引起,其特点是发病较缓,不兼风邪,浮肿多先见于下肢,继则泛溢全身。“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正水因肾阳虚,水湿泛滥。正水常常腹满与身肿兼见,且水气上逆于肺,故见喘息。“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石水为肾阳虚衰,阴寒水气凝结下焦,常见少腹硬如石状,水聚于下,未干于上,故其人不喘。这种水肿,以腹满痞硬为主。黄汗属营卫郁滞,湿热熏蒸,以汗出色黄粘衣,发热,身肿,骨节疼痛,脉沉迟为主要脉证。此病若日久不愈,殃及营血,又可并发痈脓。

3.水气病的主要治法有哪些?如何理解其与《内经》“开鬼门,洁净府”及“去菀陈莝”的关系?

张仲景在《金匮》中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又云:“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这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制定了发汗、利尿、峻下逐水三个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上肿,在上近表,当用汗法,使停留在身体上部的水气从汗液排出;若腰以下肿,在下属里,当以利尿为法,使潴留在身体下部的水气从小便排泄。如果水气壅盛,深痼难化,则非发汗、利水之所宜,又当用峻下逐水的方法荡逐水邪。以上三法,亦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治法的具体体现。“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去菀陈莝”即攻逐法。在《金匮·水气病》篇中,越婢汤、甘草麻黄汤属于汗,防己茯苓汤为汗利两法,蒲灰散则属于利尿法的具体运用。至于“下”法,在此篇中有其论而无其方。可参考《金匮·痰饮病》篇中的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无论是发汗、利尿、峻下逐水,都属于“实则泻之”的方法,亦即属于治标的范畴。但从水气病的性质来看,应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故在临床治疗水气病患者时,每先用以上三法急治其标,以祛水邪,而后再进温补,缓治其本。同时也应注意到,人体是一有机整体,上下表里、脏腑经络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为上下,因此发汗法与利小便法,可相参合,灵活运用。

4.风水为什么会出现“脉浮”、“脉沉滑”、“脉浮而紧”“脉浮而洪”?

同为风水,但脉象有浮、沉滑、或浮而紧之不同,主要是由于“风水”发展的不同阶段,病情有轻重,邪气有差异的结果。风水是因感受风邪,肺气不宣,失于通调水道所致。风水初起,肿势不甚时,脉见浮象,此为风水主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肿势加重,水湿压迫脉道,因肿甚而脉转沉滑。“风”为六淫之首,每兼它邪,当外感风寒之邪而致水肿病时,由于寒性收引,经脉阻滞,故脉多见浮紧。若病人素有内热,感受风邪后,风热相合,可见脉浮而洪。由此可知,脉象的主病并非恒定,一病可见多种脉象,而同一脉象又可主多种疾病。临证必须脉症合参,方能作出正确诊断。

5.比较《金匮·水气病》篇中防己黄芪汤证与防己茯苓汤证的异同。

《金匮·水气病》篇中,防己黄芪汤适用水气病风水表虚证。以浮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为主症。其病机是表虚,卫气不固,感受风邪,水湿滞留肌表。防已黄芪汤具有益气固表,利水除湿之功效。方由防己、黄芪、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其中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祛湿,姜、草、枣调和营卫,防己茯苓汤适用于水气病之皮水脾失健运,水湿停留,阳气郁滞而四肢聂聂动者,以四肢浮肿,肌肉有轻微跳动为主症。防己茯苓汤有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效。方由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组成。其中防已、黄芪走表祛湿,使水湿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使水气从小便而去。甘草补中,调和诸药。防己茯苓汤证的肿势较防己黄芪汤证要重,故防己茯苓汤为汗利两法的具体运用,其利水力量较防己黄芪汤为强。

6.皮水如何辨证施治?

皮水是由于脾失运化转输,肺失宣降通调,水湿停滞,泛溢肌肤所致之水肿病。有关皮水证治,《金匮·水气病》篇共四条:皮水夹有郁热,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者,属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治宜越婢加术汤,发汗行水,清热除湿。②皮水表实夹热者,治同前,用越婢加术汤;皮水表实无热者,见无汗,身肿,口不渴,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者,治用甘草麻黄汤宣肺利水皮水阳郁,以四肢水肿,肌肉轻微跳动为主症者,因脾气虚弱,水湿停留,阳气被郁所致。可用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表里分消。皮水湿热阳郁,见有手足逆冷而肿者,是水湿阻遏阳气,湿热内壅,阳郁不行所致,治用蒲灰散清湿热,利小便以通阳。

7.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同治水气病,二者不同之处有哪些?

越婢汤适于治疗风水病,其病因病机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水气泛溢,内兼郁热。临床表现为脉浮,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故用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麻黄、石膏发越水气兼清郁热,生姜、甘草、大枣和中。越婢加术汤用于治疗皮水病,其病机为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水湿内停,郁久化热,并无风邪。主症为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所以用越婢汤加一味白术以增健脾除湿之功,全方发汗行水,兼清郁热。越婢汤与越婢加术汤二方用药仅差一味,但从适应症、病机、主症到功效都有不同。

8.越婢加术汤与甘草麻黄汤同治皮水,二者有何区别?

原文曰:“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越婢加术汤与甘草麻黄汤虽均用治皮水,但二者在病机、病位、症状、治法方面却有不同,属同病异治之例。越婢加术汤所治皮水病属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水湿内停,郁久化热,症见一身面目洪肿,汗出,小便不利,脉沉。治以发汗行水,除湿清热。甘草麻黄汤所治皮水病属肺气不宣,水郁肌肤,内无郁热,症见浮肿,无汗,咳嗽气喘,小便不利等,治宜宣利肺气,发汗散水。总之,越婢加术汤证属表实有热,而甘草麻黄汤证属表实无热。

9.何谓“五脏水”?试述其主要病机,症状以及与“水在五脏”主要区别。

“五脏水”是《金匮·水气病》篇的心、肝、脾、肺、肾水的总称,是指因本脏先病而后引起的水肿病。心水由心阳虚衰,水气凌心所致,以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阴肿为临床表现。肝水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见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由肺失通调,水溢肌表,致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因脾阳虚衰,脾失健运,出现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则属肾阳虚衰,气化不利,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症状表现可归纳为:肝水、脾水、肾水均有腹大症候,一般病变在里在下;心水、肺水则有身重、身肿、烦躁不得卧等症,病变在上。

所谓“水在五脏”是《金匮·痰饮病》篇中水在心、肺、肝、脾、肾的总称。所谓“水在五脏”,均非五脏本身有水,而是因受水饮的影响,出现了与各脏有关的外候。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五脏水”与“水在五脏”主要区别还表现在:“五脏水”一般多有小便难,病情较重;“水在五脏”一般少有小便不利及水肿,病情也较轻。

10.《金匮》中防己黄芪汤可用于治疗哪些病证?

《金匮》中防己黄芪汤可用于治疗风湿与风水两种病证。两条原文仅一字之差确是省文法的标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与风水是两种不同的病证。风湿属于湿病,因感受风湿之邪,停留于肌肉、关节、经脉致病,以身重、关节疼痛为主症。后者属于水气病,由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气泛溢致病,以面目身体浮肿为主症。但水、湿二者本属同类,因辨证同属表虚证,故均可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症状,均属表气已虚,卫气不固,风湿(水)在表。因二者病机一致,故均可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散水除湿,此为异病同治之例。

11.《金匮》蒲灰散主治哪些病证?试述其药物组成及方义。

蒲灰散既可治皮水兼厥者,又可治疗小便不利。《金匮·水气病》篇云:“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是指皮水病人因内有郁热,外有水气,湿热郁阻阳气,阳气不行于四肢,遂手足逆冷。《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载有“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此处蒲灰散主治因湿热引起的小便短赤以及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拘急疼痛甚至血尿等症。蒲灰散具有清湿热、利小便,化瘀利窍之功效。方中滑石清热利湿,蒲灰清湿热而化瘀滞。

12.试述黄汗的具体证治。

黄汗由营卫郁滞,湿热熏蒸所致,以汗出色黄粘衣,发热,身肿,骨节疼痛,脉沉迟为主要脉证。具体证治如下:①黄汗病症见汗少而不透,色黄,身疼痛,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者,属营卫失调,湿郁肌表,郁热不甚。治以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通阳散湿(变治法)。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二两)助表达邪。黄汗症见汗出色黄如柏汁沾衣,身肿,发热汗出而渴,脉沉者,属表虚,湿热互结,营有郁热。治以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宣散利湿,兼清郁热,(正治法)。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重用黄芪(五两)益气因表除湿;苦酒清泄营分郁热。前者湿邪偏盛而后者热邪较盛。

13.谈谈黄汗与风水的区别。

黄汗与风水同属水气病,均有水肿一症。黄汗可有“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的症状,此与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等症相近,因此黄汗有“状如风水”之称。风水、黄汗的区别,从脉象而言,黄汗脉沉,风水脉浮。在症状表现上,黄汗不恶风,而风水恶风;黄汗汗出色黄,风水汗出不黄。从病因、治疗方面来看,黄汗病因当责之水湿,因此治疗以祛除水湿为主;风水则因风致水,故治疗以解表散水为主。

14.对《金匮》主治气分病的两首方剂如何区别运用?

主治气分病“心下坚,大如盘”的两首方剂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和枳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治由于阳虚阴凝,水饮不消而积留于心下的气分病。症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及兼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或痹不仁等。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温阳散寒,行气利水。枳术汤则主治因脾虚气滞,失于转输,水饮结于心下的气分病。临床可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及脘腹痞满而胀等症。病在中焦,故用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化饮。

15.试述血分、水分的区别,其中何证易治?为什么?

血分、水分之别,与妇人患水气病过程中,月经的异常有关。凡先病经闭而后水肿者,称为血分,是因血行不利,影响到水液输布,水湿停留而致;而先病水肿,后致经闭不行者,称为水分,此因水湿阻滞血脉而成。水分易治,血分难医。因为水分病属轻浅,治疗水分必先治水肿,水去经自通,故曰“易治”;血分病深而难通,医治血分必先治血病,宜祛瘀通经,待经血通畅后,再治水病,此因“血不利则为水”,故曰“难治”。

16.请谈谈气分、血分、水分和五脏水、四水的关系。

临床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篇中提出了“四水”即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五脏水及气分、血分、水分等三种辨证体系,目的在使医者对水气病的认识更全面,能更好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金匮》主要以四水辨证为主,辅以五脏水及气分、血分、水分的辨证。

篇中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的四水分类,主要以从表里上下区分。风水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所致。皮水由脾失健运,肺失通调引起,无风邪侵袭,病位较风水偏里。相对正水、石水而言,二者病位皆偏表,故脉皆浮,区别在于恶风与否。正水因肾阳虚,水湿泛滥;石水则因肾阳衰微,水寒凝结于下焦。二者病位皆在里,所以都有脉沉,腹满症状。但正水影响到上焦,故喘,石水偏于下焦,致脉自沉,腹满不喘。

五脏水是病及五脏而出现水气内停的各种证候,并非水气直接侵入五脏。根据其病机与症状,有医家认为,五脏水与四水中正水、石水相当。

而气分、血分、水分的划分,提示医家应注意气、血、水三因素在水气病的发病中的密切关系。虽然《金匮要略》认为先病水而后经停者为水分,月经先停而后病水者为血分,临床实不必拘泥于妇人水肿。而《金匮》指出“血不利则为水”的观点,以及对气分病提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治疗法则,都对临床治疗水气病有一定指导意义。实际上无论是四水或五脏水的辨证中都包含有气、血、水的辨证。后世医家对气、血、水三者的关系有较多发挥,尤其在论臌胀中多见。

总之,临床上对水气病的辨证中,四水,五脏水,及气分、血分、水分的辨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相互交叉的。只有全面认识后,方能正确把握病机。

17.病案:王某某,男,8岁。因全身高度浮肿就医。追问病史,述1周前曾有咽痛,自行服用抗生素后缓解。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刻下症见:头面四肢高度浮肿,眼睑肿如卧蚕,发热(T38.5,口渴,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略咳嗽,轻微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沉滑。试分析其病因病机,写出诊断病名、辨证、治法、方药。

此例诊断:风水。辨证:风水相搏,郁而化热。病因病机:外感风邪,肺失通调,水湿泛溢肌肤。风邪犯肺,故咳嗽、咽痛。肺失通调,气化不利,故浮肿,小便不利。内有郁热,故发热,口渴,汗出,便秘,舌红,苔薄黄。肿甚故脉沉滑。治法:发越水气,兼清郁热。方药:越婢汤。麻黄10g 石膏20g 生姜4 大枣5 甘草5g

18.病案:李某某,女,47岁。平素体虚易感冒,昨日晨起觉眼睑沉重,面肿,小便不利,遂来就医。刻下症见:面浮肿色白,眼睑尤甚,双下肢浮肿I度,按之没指,腰酸,四肢沉重乏力,微恶风,口不渴,小便短少,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缓。小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请诊断其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此例诊断:风水。辨证:表虚不固,水湿泛溢。病因病机:素体表虚不固,故易外感。表虚故恶风;水液运行不畅,停留肌肤故面浮肢肿,小便短少;水湿为重故四肢沉重乏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缓。治法:益气固表,利水除湿。方药:防己黄芪汤。汉防己10g 生黄芪20g 白术10g 大枣5 生姜4 甘草6g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爪之不仁 2火劫其汗 3两热所得 4肚热 5痿黄 6胃中苦浊 7谷疸 8酒疸 9女劳疸 10靖言了了 11黑疸 12心中如噉蒜虀状 13苦烦 14阳部、阴部 15阴被其寒

二、填空题

1黄疸病的主要成因是:黄家所得,________;其治疗原则是________

2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________,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________主之。

3酒黄疸,________________主之。

4大黄硝石汤适用于治疗________病证。

5“黄疸腹滿,________,自汗出,________,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6谷疸,病因是________,病机是________,治疗以________为代表方。

7酒疸,病因是________,病机是________,治疗以________为代表方。

8女劳疸,病因是________,病机是________,治方以________为代表。

9________,可能转变为黑疸。

10黄疸的正治法是________

11湿重于热的黄疸病,当选用________

12黄疸误治胃逆而哕者,治之当选用________

13酒疸误下可以变为________,说明其正虚的脉象为其脉________;其发黄的特点是________;大便________说明内有瘀血。

14茵陈蒿汤所治黄疸的病机特点是:________,其发黄的特点是________。茵陈蒿汤的治疗作用是________,其中茵陈与大黄的比例为________

15黄疸治法,应首先从病机分析湿热偏胜,如湿胜于热的用________;热胜于湿的用________,湿热俱盛的可用________

16酒黄疸,其脉浮者________,沉弦者________

17疸而渴者,________,疸而不渴者,________

18黄疸表虚证,当选用________

19胃肠燥结的萎黄证,当选用________

20黄疸病的主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尤以________为诊断依据。

三、单项选择题

1黄疸而有表证者可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加黄芪汤 C.黄芪建中汤

D.柴胡桂姜汤 E.小半夏汤

2黄疸病中,最多见的病机是(

A.寒湿发黄 B.火劫发黄 C.燥结发黄

D.湿热发黄 E.虚劳萎黄

3“谷疸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治用(

A.大黄硝石汤 B.茵陈五苓散 C.栀子大黄汤

D.茵陈蒿汤 E.硝石矾石散

4“诸黄,猪膏发煎主之”。本证病属(

A.湿热发黄 B.寒湿发黄 C.燥结发黄

D.阴虚发黄 E.虚劳萎黄

5下列除哪一首方剂外,均可用于治疗湿热发黄(

A.茵陈蒿汤 B.大黄硝石汤 C.小建中汤

D.栀子大黄汤 E.茵陈五苓散

6栀子大黄汤除栀子、大黄外,还有枳实和(

A.茵陈 B.香豉 C.黄柏 D.甘草 E.矾石

7大黄硝石汤除大黄、硝石外,还有栀子和(

A.茵陈 B.香豉 C.黄柏 D.甘草 E.矾石

8女劳疸以( )为主证

A.心中懊 B.足下热 C.额上黑,小便自利 D.食谷即眩 E.寒热不食

9茵陈蒿汤功用是(

A.清热利湿退黄 B.清热通便 C.和胃退黄

D.清泄实热 E.润燥通便

10黄疸病,热盛里实者用(

A.茵陈蒿汤 B.硝石矾石散 C.大黄硝石汤

D.大承气汤 E.栀子大黄汤

11仲景论黄疸病的病机是(

A.湿热内蕴,熏蒸于胆 B.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C.无湿不作黄

D.湿邪内蕴 E.寒湿交阻

12女劳和虚劳所致的发黄,为何“小便自利”(

A.病因与湿无关 B.肾阳虚 C.肾阴虚

D.肾气虚,气化无力 E.肾阴阳两虚

13茵陈五苓散用于治疗(

A.阴黄 B.阳黄湿偏盛 C.阳黄湿热偏盛

D.阴黄热偏盛 E.阴黄湿偏盛

14黄疸病,鉴别湿邪为患与非湿邪为患的要点是(

A.发热否 B.呕吐否 C.口渴否 D.小便利否 E.恶寒否

15张仲景治黄疸用了下列哪种治法(

A.汗下清 B.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C.汗下和清消补

D.汗下和温清消补 E.汗下吐消

16黄疸病湿热并重的代表方剂是(

A.大黄硝石汤 B.茵陈蒿汤 C.大柴胡汤

D.栀子大黄汤 E.消石矾石散

17硝石矾石散是仲景用( )治黄疸的代表方剂

A.下法 B.散法 C.清法 D.消法 E.和法

18《金匮》将黄疸病以( )分类

A.病因 B.湿热程度 C.黄色明晦 D.性别 E.病机

19黄疸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的病机是(

A.湿热蕴蒸 B.里热内盛 C.表虚里实

D.表和里实 E.阴亏肠燥

20女劳疸见何症知其预后不良(

A.尺脉浮 B.额上黑 C.膀胱急 D.腹如水状 E.足下热

21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本证应属(

A.阴虚发黄 B.湿热发黄 C.寒湿发黄

D.燥结发黄 E.脾虚发黄

22茵陈蒿汤诸药的煎者顺序是(

A.先煮栀子,后纳二味 B.先煮茵陈,后纳二味 C.先煮大黄,后纳二味 D.先煮茵陈、栀子,后纳大黄 E.三药同时煎煮

23栀子大黄汤和大黄硝石汤均可治疗湿热蕴郁,热偏胜的黄疸,两方共同的药物是(

A.栀子 B.硝石 C.茵陈 D.黄柏 E.枳实

24下列除哪症外,均是茵陈蒿汤证的主症(

A.寒热不食 B.食即头眩 C.心胸不安 D.久久发黄 E.脉迟

四、多项选择题

1酒疸的主证有(

A.心中懊或热痛 B.不能食、时欲吐 C.小便不利

D.心中如噉蒜虀状 E.心中热、足下热

2谷疸的主要证候除发黄外,尚有(

A.腹满 B.头眩 C.小便不利 D.心中懊 E.寒热不食

3《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根据黄疸病的病因,将其分为(

A.谷疸 B.酒疸 C.女劳疸 D.虚劳痿黄 E.黄汗

4女劳疸见何脉症知其预后不良(

A.尺脉浮 B.额上黑 C.腹满者 D.膀胱急 E.腹如水状

5大黄硝石汤证的主要表现是(

A.发黄 B.小便不利 C.腹满拒按 D.发热,自汗出 E.寒热不食

6《金匮要略》中猪膏发煎主治的病证有(

A.下血 B.阴吹 C.瘀血 D.黄疸 E.血痹

7硝石矾石散的治疗功效是(

A.益肾 B.祛湿 C.软坚 D.消瘀 E.散结

8大黄硝石汤与茵陈蒿汤两方中相同的药物是(

A.大黄 B.硝石 C.茵陈蒿 D.栀子 E.黄柏

9谷疸、酒疸皆见(

A.食谷即眩 B.心中懊 C.身黄 D.小便自利 E.小便不利

10茵陈蒿汤所治病证的主症为(

A.心胸不安 B.腹满 C.心中懊 D.心烦不眠 E.小便自利

11大黄硝石汤所治病证可见(

A.身黄 B.小便不利而赤 C.腹部满胀疼痛 D.便秘 E.脉实

12大黄硝石汤的药物组成是(

A.大黄 B.黄柏 C.枳实 D.栀子 E.硝石

13茵陈蒿汤的药物组成是(

A.茵陈蒿 B.栀子 C.黄柏 D.大黄 E.枳实

14黄疸篇中“小便自利者”见于(

A.谷疸 B.女劳疸 C.酒疸 D.虚黄 E.燥结发黄

15下列方剂中治疗湿热发黄的有(

A.茵陈五苓散 B.小柴胡汤 C.大黄硝石汤

D.茵陈蒿汤 E.栀子大黄汤

16湿热发黄偏热盛者,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用(

A.茵陈蒿汤 B.茵陈五苓散 C.硝石矾石散

D.栀子大黄汤 E.大黄硝石汤

17黄疸病篇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方剂有(

A.茵陈蒿汤 B.茵陈五苓散 C.栀子大黄汤

D.大黄硝石汤 E.硝石矾石散

18大黄硝石汤证除发黄外,还有哪些主要临床症状(

A.心中懊而热痛 B.小便不利而赤 C.腹满

D.自汗出 E.额上黑

19寒湿发黄的证候是(

A.腹满 B.食难用饱 C.脉迟 D.小便必难 E.心中懊或热痛

20《金匮要略》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包括(

A.湿热 B.寒湿 C.燥结 D.火劫 E.女劳

21栀子大黄汤与大黄硝石汤两方不同的药物有(

A.栀子 B.硝石 C.枳实 D.黄柏 E.豆豉

22下列方中用大黄的有(

A.茵陈蒿汤 B.硝石矾石散 C.桂枝加黄芪汤

D.大柴胡汤 E.茵陈五苓散

23《金匮》中桂枝加黄芪汤用于(

A.风水表虚 B.黄疸兼表虚 C.皮水表虚

D.黄汗,气虚湿盛阳郁 E.黄汗,卫郁营热,表虚湿遏

24茵陈五苓散的组成有(

A.茵陈蒿 B.茯苓 猪苓 C.泽泻 白术 桂枝

D.半夏 陈皮 E.甘草 生姜

五、简答题

1你对“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如何理解?

2简述谷疸的病因、病机、主证和治法。

3简述酒疸的辨证施治。

4试述女劳疸的辨证施治。

5临床如何运用茵陈五苓散?

6临床如何运用大黄硝石汤?

7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三方所治病证病机、病位有何不同?

8简述小建中汤所治黄疸的病机与临床表现。

9酒疸在何种情况下宜用吐法或下法?

六、论述题

1阳黄三方证应如何鉴别?

2栀子大黄汤证与茵陈蒿汤证二方证应如何鉴别。

3仲景如何论述黄疸,治疗用哪些大法?

4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5简述《金匮》黄疸兼证的证、理、法、方药。

6何谓黄疸,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黄疸与萎黄、黄汗如何鉴别?

7栀子大黄汤证与大黄硝石汤证应如何区别?

8茵陈蒿汤证和大黄硝石汤证应如何鉴别?

9谷疸寒化的辨证要点是什么?为何不宜用下法治疗?

10黄疸病的治疗禁忌是什么?

11如何判断黄疸病的预后?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C 6B 7C 8C 9A 10C 11B 12A 13B 14D 15B 16B 17D 18A 19D 20D 21C 22B 23A 24E

四、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E 3ABC 4CE 5ABCD   6BD   7BD 8AD  9CE  10AB 11ABCDE  12ABDE  13ABD 14BD   15ACDE 16DE  17ABCD  18BCD 19ABCD  20ABCDE  21BCDE 22AD  23BD 24ABC

五、简答题

1.你对“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如何理解?

《金匮·黄疸篇》曰:“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黄疸病的发生原因虽多,但都与湿邪有关。或是外感湿邪,蕴结脾胃;或是饮酒过多,损伤脾胃而生湿,或是脾阳素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由于患者体质有阴阳盛衰之分,所以发病后病情各不相同。湿邪在内,若从阳化热则成湿热;若从阴化寒则成寒湿。无论是湿热熏蒸,或寒湿阻滞,妨碍肝胆疏泄功能,以致胆汁陷于血分,溢于体表就会发生黄疸。所以说黄疸病是“从湿得之”,无湿就不致于发黄。

2简述谷疸的病因、病机、主证和治法。

谷疸的病因为饮食内伤;病机是湿热内蕴,内陷血分;证候有食谷即眩,心胸不安,腹满,寒热,身黄,小便不利,治法为清泄湿热。方用茵陈蒿汤(茵陈蒿 大黄 栀子)

3简述酒疸的辨证施治。

酒疸的病因为饮酒过度;其病机是湿热内蕴,熏蒸于心;症状有心中懊,发热,不能食,时欲吐,心中热,足下热,身黄,小便不利,治法为清热泄实,方用栀子大黄汤(栀子 大黄 枳实 豆豉)。

4试述女劳疸的辨证施治。

女劳疸的病因为房劳过度;其病机是肾亏瘀热内蕴;证候有额上黑,少腹满,手足中热,自汗,身黄,小便自利;治法为(女劳疸兼瘀血)消瘀化湿;方用硝石矾石散(硝石 矾石)

5临床如何运用茵陈五苓散?

本篇茵陈五苓散条叙证简略,当以方测证。茵陈五苓散功在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淡渗利水除湿。全方利湿作用较强,故知本方主治湿重于热的黄疸,其症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外,还应有恶心倦怠,身重,食欲减退,小便不利,轻度腹满,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6临床如何运用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用于黄疸热盛里实之证。原文所述症状为“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因黄疸湿热壅盛,聚结于里,里热成实导致腹部胀满。湿热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是在里之实热迫津外出,而非表证。表和无病,里热又已成实,治当攻下,通腑泄热,除湿退黄。宜大黄硝石汤,方中大黄通腑泄热,凉血行瘀;硝石消瘀泄热,二药合用能荡涤瘀热。栀子、黄柏二药苦寒泄热,兼利湿除黄。由于本方药力较猛,临床必须见到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象滑数有力等实热证候方可选用。

7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三方所治病证病机、病位有何不同?

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均治湿热黄疸,其病位偏上,热重于湿者宜用栀子大黄汤;湿热俱盛,病在中焦者,宜用茵陈蒿汤;病情急重,里热成实,病位偏于中下者,宜用大黄硝石汤。

8简述小建中汤所治黄疸的病机与临床表现。

小建中汤为仲景治疗虚劳之方,在黄疸篇用治“男子黄,小便不利”。黄疸的形成多与湿有关而小便不利,小建中汤治黄而小便自利,可知此黄与湿无关,乃因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肌肤失荣所致,其证除身面黄外,尚可见纳呆少气,身倦肢困、腹痛便溏等,故用小建中汤补脾建中,以资化源,中气旺盛,气血充盈,则虚黄自愈。

9酒疸在何种情况下宜用吐法或下法?

酒疸因嗜酒伤中,湿热内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其病理变化有偏重于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治疗时可依据病机趋势,因势利导,而选用恰当的方法。对此,条文指出,“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以及“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疸,若湿热偏于上部,则表现有欲呕吐,鼻燥,心中热,脉浮,其病势趋向于上,当选用吐法;若湿热偏于下部而热甚于湿者,则见腹部胀满,脉象沉弦,为病势在下,此时应用下法。

六、论述题

1.阳黄三方证应如何鉴别?

临床上对于黄疸病除首先区别阴黄、阳黄外,还需进一步在湿热发黄(阳黄)的范畴内分别湿胜、热胜或湿热俱盛。湿胜特点是舌苔白腻,以倦怠少食,恶心呕吐为主证,治用茵陈五苓散,利湿清热;热胜特点为舌苔黄燥,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腹满自汗为主证,治用大黄硝石汤清热泄实;湿热俱盛的特点是舌苔黄腻,以小便短赤,心胸烦闷为主证,治用茵陈蒿汤清泄湿热。

2栀子大黄汤证与茵陈蒿汤证二方证应如何鉴别。

栀子大黄汤与茵陈蒿汤均为治疗阳黄的方剂,二方均用栀子、大黄,功用相类似,但二者的病机、病位、主证和其药物作用却有所不同。栀子大黄汤证病在心下、病位偏于上,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不通,热多湿少,主证为心中懊或热痛,故方中用枳实行气散结止痛,豆豉除烦,大黄用量仅为茵陈蒿汤的一半,其作用重在泄热除烦;茵陈蒿汤证病在腹中,病位偏于下,病机为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湿热俱盛,主证为心胸不安,腹满,故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配栀子、大黄,其作用重在清利湿热。

3仲景如何论述黄疸,治疗用哪些大法?

《金匮要略·黄疸篇》对黄疸的论述范围相当广泛。凡因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发黄证候,如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黄均有所阐述,纵观仲景对黄疸证治的论述,在正治和应变法中,八法均得到应用,具体治法有:黄疸脉浮而用桂枝加黄芪汤,此为汗法。酒疸之脉浮欲吐,宜用吐法。一身尽发热而黄、烦喘、胸满口燥、小便不利而赤之里热实证,用大黄硝石汤,此为下法。诸黄,腹痛而呕之半表半里证,用小柴胡汤,此为和法。皮肤熏黄、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腹满之里虚寒证,此用温法。黄疸心中懊,日晡发热,心胸不安,躁不得眠,渴欲饮水,为内热之证,用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此为清法。男子黄,小便自利之里虚证,治宜虚劳小建中汤,此为补法。女劳疸兼有瘀血证候,证见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腹如水状,恶寒,少腹满,身尽黄,大便必黑,时溏,用硝石矾石散,此为消法。

4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指出了黄疸病的治疗大法。此与本篇第8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相呼应。发黄,离不开湿邪。湿邪内停,郁而化热,湿热阻滞,气化失职,小便不利,湿热无从排泄,熏蒸泛溢发黄。针对这一病机,治疗大法当以通利小便为主,小便利则湿有去路,诸黄可退。因此,通利小便是退黄的一大法则。古人亦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5简述《金匮》黄疸兼证的证、理、法、方药。

文中提出黄疸兼表虚证和黄疸兼少阳证的证治。兼表虚证,其人除黄疸外,尚有恶寒发热,脉浮自汗的表虚证,仍当汗解,宜用桂枝加黄芪汤,方中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营卫解表,加黄芪扶正托邪且能去水湿。兼少阳证,是在发黄的过程中而见腹痛兼呕,是少阳邪热犯胃的现象,可以用柴胡汤,若是腹痛兼呕,并见潮热、大便难,那么可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大黄、生姜、大枣)和解少阳,攻下阳明里实。假如腹痛兼呕,无潮热而见寒热往来,大便软的,则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人参、生姜、大枣)和解少阳。

6何谓黄疸,其主要特征是什么?黄疸与萎黄、黄汗如何鉴别?

黄疸是以症状命名,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其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主要特征。从发病机制来说,其内容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燥结发黄,及虚黄、火劫发黄等,但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黄疸与萎黄的鉴别是:黄疸病由脾胃湿热内蕴所致;萎黄乃脾胃气血不足所致;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尤以目黄为主要特征;萎黄光泽不鲜,两目及小便均不发黄,且常伴有眩晕耳鸣,心悸少寐;黄疸以化湿热,利小便为大法;萎黄以调理脾胃,培补气血为主。黄汗与黄疸不同的是黄汗是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身体浮肿,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多由湿热内蕴所致,一般无目黄、身黄等症。

7栀子大黄汤证与大黄硝石汤证应如何区别?

栀子大黄汤证与大黄硝石汤证皆属湿热内蕴,热重于湿的黄疸证。方中都使用栀子、大黄。但前者病位偏上偏胃,症状以心中懊、热痛、呕吐为主,后者病位偏下偏肠,症状以腹满拒按、便秘自汗为主。在治疗方面,栀子大黄汤中以栀子为君意在清热除烦,而大黄硝石汤以大黄、硝石为君旨在通腑泻热。

8茵陈蒿汤证和大黄硝石汤证应如何鉴别?

茵陈蒿汤证与大黄硝石汤证虽同为可下的黄疸病,但在病机,证候表现上有所差异。茵陈蒿汤证是湿热两盛,以心胸不安、腹满为主症。方用茵陈蒿六两,配上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清泄湿热。大黄硝石汤证是热盛里实,以腹满拒按,二便不利为主症。方用大黄、硝石、黄柏各四两,配上栀子十五枚以清热通便,利湿除黄。

9谷疸寒化的辨证要点是什么?为何不宜用下法治疗?

谷疸寒化之脉症见脉迟而无力,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为湿邪寒化,病属太阴虚寒之证,因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为寒湿所困,不得腐熟水谷,湿浊上犯,阻遏清阳,湿浊下流,膀胱气化受阻,于是出现食难用饱,饱则发热头眩,小便难等症,因中阳虚寒,其脉必见迟而无力之象。脉迟无力是湿邪寒化之明证,为谷疸寒化辨证之关键。对寒湿而致之谷疸证不可使用下法,误用下法则重伤脾阳,不但腹满不减,反而会出现呃逆等变证,使病情增剧。

10黄疸病的治疗禁忌是什么?

黄疸病的治疗禁忌主要有以下三点:属黄疸初期有表证者,忌用火攻。黄疸初期,每有发热症状。此种发热常因湿热蕴蒸,里热外达,治应清化湿热。若误以为外感风寒,使用火劫发汗,致湿邪化燥,又兼火邪与内热相合,以致里热壅盛,变生“发热烦喘,胸满口燥”,“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等证,势必加重病情。

属黄疸热未成实者,不可攻下。《金匮》原文指出:“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过度饮酒,多致湿热内盛,治当清热化湿。若因其具有“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诸症,误以为阳明里热成实多错用下法,误伤正气,则可导致湿热乘虚内陷血分,营血瘀滞,瘀血内阻,形成黑疸等坏证。

属寒湿发黄,禁用苦寒。黄疸一病,证属实热者最为多见,但属脾胃虚寒者,时亦有之。属实热者,必口干舌红,小便短赤,脘腹胀满。属虚寒者,可见舌淡苔白,小便清白,亦可见到腹部痞满。若审证不清,寒热不辨,反把脾胃虚寒误作阳明实热,或用栀子清火或用大黄泻热,势必重伤胃气,以致变生呃逆等症。

11如何判断黄疸病的预后?

黄疸病的预后,具体如下:①新病易治,久病难疗。《金匮》云:“黄疸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验之临床,疾病初起,邪浅而正盛,正能胜邪则易愈;俟病日久,邪盛正衰,正不胜邪则难疗。②属里者难医,在表者易治。张仲景指出:“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本条说明:黄疸见口渴、呕恶者,病位在里,属湿热内盛之候,因此难以治疗,黄疸而见振寒、发热、口不渴等症,病位在表,为湿热之邪尽越于表,里无余蕴,解表则散,故属易治。③脾肾两败,其病难疗。《金匮》在论述女劳疸时反复指出:“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女劳疸本属肾阴虚衰,腹满者,又添脾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两衰则先天、后天俱竭,故为难治。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惊悸 2.革脉 3.目睛晕黄 4.目睛慧了 5.直视不能眴 6.近血

7.远血 8.阴伏

二、填空

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 ,弱即为

2.心下悸者, 主之。

3.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 ;浮弱,手按之绝者, ,烦咳者,

4.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击,此名曰

,妇人则 ,男子则

5.从春至夏衄者 ,从秋至冬衄者

6.吐血不止者, 主之。

7.下血,先便后血, 主之。

8.下血, ,此近血也, 主之。

9.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 ,是 也,当

三、单项选择题

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为(

A.心气不足 B.心阳不足 C.心血不足 D.阴虚火旺 E.火邪扰心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何药物先煎(

A.桂枝 B.龙骨、牡蛎 C.甘草 D.蜀漆 E.生姜、大枣

3.半夏麻黄丸所治心悸的病机是(

A.心气不足 B.心血虚 C.心火亢盛 D.心阳虚衰 E.水饮阻遏心阳

4.衄血将止的临床表现为(

A.尺脉浮 B.目睛晕黄 C.脉沉弦 D.目睛慧了 E.脉浮弱

5.亡血不可发表,若发汗则(

A.尿血 B.便血 C.寒慄而振 D.直视不能眴 E.痉

6.柏叶汤主治吐血不止的病机为(

A.中气虚寒,不能摄血 B.阴虚有热,迫血妄行 C.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D.湿热内蕴,迫血妄行 E.饮酒过度,灼伤脉络

7.泻心汤的服药法是(

A.分温二服 B.分温三服 C.顿服 D.日四服 E.少量频服

8.泻心汤的煎煮法为(

A.大黄后下,余药先煎 B.大黄先煎,余药后下同煮 C.诸药同煎

D.诸药入麻沸汤中渍取汁 E.附子先煎,余药后下同煎

9.黄土汤中何药为反佐(

A.阿胶 B.地黄 C.甘草 D.黄芩 E.白芍

10.黄土汤的功效为:(

A.凉血止血 B.益气摄血 C.涩肠止血 D.温脾摄血 E.清热止血

11.虚寒便血主方应选用(

A.柏叶汤 B.黄土汤 C.桃花汤 D.泻心汤 E.理中汤

12.赤小豆当归散证病机为(

A.中气虚寒,气不摄血 B.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C.湿热内蕴,迫血下行

D.脾气下陷,不能统血 E.瘀血内阻,血不循经

四、多项选择题

1.泻心汤的药物组成(

A.大黄 B.黄连 C.黄柏 D.黄芩 E.甘草

2.《金匮》赤小豆当归散可用于治疗(

A.近血 B.远血 C.吐血 D.阴阳毒 E.狐惑

3.衄家不可发汗,误汗则出现哪些变证(

A.寒慄而振 B.不得眠 C.额上陷脉紧急 D.直视不能眴 E.目眩

4.瘀血可见到的症状有:(

A.脉微大来迟 B.唇痿舌青 C.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D.胸满

E.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5.泻心汤在《金匮》中主治以下哪些病证(

A.下血 B.衄血 C.吐血 D.尿血 E.呕吐,心下痞

6.半夏麻黄丸的功效是(

A.宣肺平喘 B.发汗利水 C.蠲饮消水 D.宣通阳气 E.燥湿化痰

7.赤小豆当归散的辨证要点是(

A.吐血 B.衄血 C.便血 D.先便后血 E.先血后便

8.柏叶汤的药物组成包括(

A.柏叶 B.干姜 C.生姜 D.艾叶 E.马通汁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血证禁用汗法?误用汗法将会出现哪些变证?

2.“酒客咳者”为什么必致吐血?

3.泻心汤中并无止血之品,为何能主治衄、吐血证?

六、论述题

1.试据原文“寸口脉动而弱”分析惊与悸的病因、病机及二者间相互关系。

2.比较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与半夏麻黄丸证的异同。

3.何谓远血与近血?如何治疗?

4.谈谈吐血的辨证论治。

5.瘀血的脉症是什么?试分析其理。

6.病案:余某某,男,50岁,素有胃病史,昨晚头晕,腹部不适,后排柏油样稀便约200ml,刻下面色萎黄,声低气微,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头晕,心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BP90/60mmHg,大便潜血+++。请诊断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B 2D 3E 4D 5C 6A 7C 8C 9D

10D 11B 12C

四、多项选择题

1ABD 2AE 3BCD 4ABCDE 5BC 6CD 7CE

8ABDE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血证禁用汗法?误用汗法将会出现哪些变证?

血证包括吐血、衄血、下血及瘀血。仲景反复强调吐、衄、下血之证不可发汗。因汗血同源,《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津液所化,汗出又有赖于阳气的蒸化,失血者本已阴阳不足,若再使用汗法则均可损伤阳气或阴液,致变证迭出。故《内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金匮·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指出:“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说明吐、衄血者误用汗法,可出现“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等阴血重伤之症。亡血者,因误汗而伤及阳气,见“寒慄而振”等阳气失于温煦之象。所以汗法属血证禁忌。

2.“酒客咳者”为什么必致吐血?

《金匮》曰:“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素喜饮酒之人,谓之酒客。经常饮酒无度,湿热内蕴,积于胃,上熏于肺,肺失清肃,故发生咳嗽,日久伤及阳络,必致吐血。

3.泻心汤中并无止血之品,为何能主治衄、吐血证?

《金匮》泻心汤由大黄、黄芩、黄连三药组成。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功能,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衄血。常见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此类吐血、衄血,泻火即可止血。方中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则吐衄自止。泻心汤虽无直接止血之品,但从审因论治着手,因此能够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

六、论述题

1.试据原文“寸口脉动而弱”分析惊与悸的病因、病机及二者间相互关系。

《金匮》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在寸口诊得如豆形转动状的脉,为动脉,主惊证;诊得细软无力的脉象,为弱脉,主悸证。惊证是因外界刺激,卒受惊恐而成,惊恐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血逆乱,其人精神不定,卧起不安,出现动摇不宁,如豆粒转动之状脉象,故曰“动即为惊”。悸证为自身气血虚少,血不养心,心失所养,脉气鼓动无力,故见软弱而无力的脉象,时时自觉心中跳动,故曰“弱则为悸”。惊与悸虽然在病因方面有外来与内生的不同,但二者在病变上又是相互影晌,互为因果。例如惊久可以致悸,悸亦常可致惊,在一定情况下,惊与悸可同时出现,所以临床上常将惊、悸并称。若寸口脉动、弱并见,为气血不足之人,又逢惊恐之象,症见精神惶恐,坐卧不安,心中悸动不宁,不能自主,即为惊悸。

2.比较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与半夏麻黄丸证的异同。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于火劫致惊者。证属于火劫发汗损伤心阳,临床可见心悸,惊狂、卧起不安等症。该方有通阳镇惊安神之效。方中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柔以助心阳;加龙骨、牡蛎以固摄镇惊;心阳既虚则痰浊易阻,故用蜀漆涤痰止惊狂。半夏麻黄丸则用治水饮致悸者。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阻,故心下悸动,水饮犯肺,则见胸脘痞闷,咳唾清痰涎沫。以半夏麻黄丸蠲饮通阳,降逆定悸。半夏蠲饮降逆;麻黄以宣发阳气。因水饮不易速消,阳气不能过发,故以丸剂缓图。

3.何谓远血与近血?如何治疗?

《金匮》认为:“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因此,凡属脾气虚寒,气不摄血,症状为先便后血,血色黯紫,腹痛便溏,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脉细之远血者,治以黄土汤温脾摄血。方中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甘草、白术、附子温中健脾;干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反佐,防白术、附子温燥动血之弊。属大肠湿热,迫血妄行,症见先血后便,下血鲜红或有粘液,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数之近血者,治以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止血。方用赤小豆清热利湿,当归养血和血,待湿热去而下血自止。

4.谈谈吐血的辨证论治。

吐血属中气虚寒,血不归经,症见吐血日久不止,血色淡红,兼见面色苍白、头眩心悸、畏寒乏力、气短神疲、舌淡而润、脉象微弱等。治用柏叶汤温中止血。方中柏叶清降收敛止血;干姜、艾叶温阳守中;马通汁微温,引血下行。吐血属热盛迫血妄行者,临床可见血色鲜红,面赤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治以泻心汤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中大黄通腑泄热,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火降而血止。

5.瘀血的脉症是什么?试分析其理。

离经之血蓄结不散者,称为瘀血。《金匮》指出瘀血的主要脉症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若瘀久化热,则可出现烦满,口干燥而渴的如热状,但脉反无热象的临床表现。形成上述表现的机理如下:由于瘀血阻滞,气机痞塞,故而胸满。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唇舌不荣,因此唇痿、舌青。瘀血不散,气化受阻,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因非津伤之口干,故瘀血口燥具有“但欲漱水不欲咽”之特征。血瘀经隧,气机运行不畅,非实邪积聚,故病入自觉腹部胀满,观其外形并无胀满之象。本证缘于瘀血,在外当无寒热之表证。瘀血阻滞脉道,见其脉微大而无力,往来涩滞迟缓。瘀血郁久化热,可见病人出现烦满,口燥而渴的如同发热之象,但其脉无热象,即数脉等,根据这些表现,可诊断为瘀血。

6.病案:余某某,男,50岁,素有胃病史,昨晚头晕,腹部不适,后排柏油样稀便约200ml,刻下面色萎黄,声低气微,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头晕,心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BP90/60mmHg,大便潜血+++。请诊断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病名:远血。辨证:脾胃虚寒,统摄无权。病因病机:病人素有胃病,症见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皆为脾胃虚寒之象。气不摄血而便血,气血亏虚,失于荣养故面色萎黄,声低气微,神疲乏力,头晕,心慌,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温脾摄血。方药:黄土汤加减。灶心土100g 干地黄15g 白术12g 炮附子10g 阿胶10g(烊冲)

炙甘草3g 白芍10g 黄芩6g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客热 2.呕吐 3.哕 4.胃反 5.下利 6.彻心中愦愦然无奈

7.下重 8.清脓血 9.郁冒 10 11.气利 12.下利气

13.少阴负趺阳 14.视其前后 15.气绝

二、填空

1.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 ,此属

2.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 ,名曰

3.病人欲吐,不可

4.呕而胸满者, 主之。

5.诸呕吐, ,小半夏汤主之。

6.呕而肠鸣, ,半夏泻心汤主之。

7.呕而发热者, 主之。

8 ,大黄甘草汤主之。

9.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主之。

10.哕而腹满, ,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11.哕逆者, 主之。

1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 ,温里宜 ,攻表宜桂枝汤。

13.气利, 主之。

14.热利下重者, 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最多见的病因为(

A.虚寒 B.湿热 C.实热 D.痰饮 E.食积

2.下列何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不可治呕(

A.脾胃虚寒 B.痰饮中阻 C.寒热错杂 D.胃阴不足 E.痈脓

3.呕吐见吐涎沫而头痛者,治以(

A.小柴胡汤 B.桂枝汤 C.茱萸汤 D.生姜半夏汤 E.葛根汤

4.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选用(

A.大半夏汤 B、大黄甘草汤 C、半夏干姜散 D、吴茱萸汤

E.茯苓泽泻汤

5.胃反出现哪种脉象,其病难治(

A.脉沉涩 B.脉微细 C.脉紧而弦 D.脉紧而涩 E.脉数而无力

6.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应用(

A.生姜半夏汤 B.半夏干姜散 C.吴茱萸汤 D.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E.猪苓散

7.病人似喘不喘,似哕不哕,似呕不呕,心中烦乱者,方用(

A.小半夏汤 B.半夏干姜散 C.生姜半夏汤 D.橘皮汤

E.半夏泻心汤

8.呕而脉弱,小便自利,四肢厥冷,身有微热者,治以(

A.橘皮竹茹汤 B.四逆汤 C.通脉四逆汤 D.橘皮汤 E.理中汤

9.对呕吐、哕、下利的治疗,时时应注意护顾(

A.肾气 B.阳气 C.津液 D.胃气 E.宗气

10.《金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方剂是(

A.小柴胡汤 B.肾气丸 C.大承气汤 D.小建中汤 E.小半夏汤

11.干呕而利者,应选用(

A.半夏泻心汤 B.生姜半夏汤 C.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D.桃花汤

E.半夏干姜散

12.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是属于(

A.前后分消法 B.表里分消法 C.上下分消法 D.急开支河法

E.清热化湿法

13.茯苓泽泻汤证的病机为(

A.脾胃虚寒,饮邪上逆 B.饮阻气逆 C.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

D.寒饮搏结胸胃 E.热结饮阻

14.猪苓散的功效是(

A.化气利水 B.温阳利水 C.养阴利水 D.健脾利水 E.清热利湿

15.橘皮竹茹汤的药物组成(

A. A  橘皮、竹茹、大枣、人参、生姜、甘草

B. B  橘皮、竹茹、人参、干姜、大枣、甘草

C. C  橘皮、竹茹、人参、半夏、生姜、大枣

D. D  橘皮、竹茹、人参、半夏、生姜、甘草

E.橘皮、竹茹、半夏、人参、甘草、大枣

16.橘皮汤证的病机(

A.胃寒气逆,中阳被遏 B.胃虚有热 C.饮邪内停 D.脾胃虚寒

E.食滞中焦

17.桃花汤中的赤石脂的作用(

A.收涩阳气 B.涩肠固脱 C.清热止利 D.燥湿止利 E.温中燥湿

18.生姜半夏汤的服法:(

A.日三服 B.顿服 C.小冷分四服 D.日二夜一服 E.温服取汗

19.下利清谷的虚寒利治禁是(

A.不可攻里 B.不可攻表 C.不可利小便 D.不可涩肠 E.不可理气

20.小承气汤的适应症为(

A.下利谵语 B.下利便脓血 C.下利腹胀满,身疼痛 D.下利气

E.食已即吐

21.下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者,选用(

A.半夏泻心汤 B.橘皮竹茹汤 C.栀子豉汤 D.生姜泻心汤

E.小柴胡汤

22.下利便脓血,色暗,口不渴,脉细弱,舌淡苔白者,治用(

A.理中汤 B.四逆汤 C.桃花汤 D.白头翁汤 E.诃梨勒散

23.下列何方中使用了生姜汁:(

A.小半夏汤 B.半夏生姜汤 C.橘皮汤 D.半夏泻心汤

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4.半夏干姜散的服法(

A.顿服 B.分温再服 C.日三夜一服 D.分冷频服 E.日二夜一服

四、多项选择题

1.呕吐、哕、下利的共同病机是(

A.胃失和降 B.肝气郁滞 C.气逆于上 D.肝胃失和 E.肝木克脾

2.胃反的病机有(

A.误汗伤阳,胃中虚冷 B.误下伤阳,胃气虚寒 C.素体脾胃阳虚

D.饮邪上逆 E.气血俱虚

3.大半夏汤的药物组成(

A.半夏 B.人参 C.生姜 D.白蜜 E、甘草

4.大半夏汤的功效:(

A.和胃降逆 B.补虚润燥 C.温胃止呕 D.化饮降逆 E.散寒止呕

5.下面哪几首方剂中药物剂量相等(

A.小半夏汤 B.大半夏汤 C.半夏生姜汤 D.猪苓散 E.半夏干姜散

6.下列何方中使用了生姜(

A.小半夏汤 B.橘皮汤 C.半夏泻心汤 D.文蛤汤 E.茯苓泽泻汤

7.小半夏汤在《金匮》中用治(

A.痰饮 B.呕吐 C.黄疸病误治变哕 D.消渴 E、腹满

8.橘皮汤的主症是(

A.呕吐痰涎 B.干呕 C.吐涎沫 D.手足厥 E.哕

9.茱萸汤的主症是(

A.干呕 B、吐逆 C、吐涎沫 D、头痛 E、胸满

10.茱萸汤的药物组成(

A.吴茱萸 B.人参 C.大枣 D.山茱萸 E、生姜

11.《金匮》中治呕、渴并见的方有(

A.小半夏汤 B.猪苓散 C.五苓散 D.猪苓汤 E.茯苓泽泻汤

12.通脉四逆汤的主症为(

A.下利清谷 B.手足厥 C.汗出 D.身热 E、面赤

13.白头翁汤的药物组成(

A.白头翁 B、黄芩 C、黄连 D、黄柏 E、秦皮

14.大黄甘草汤主治呕吐的病机为(

A.虚火上炎 B.胃肠实热积滞 C.胃强脾弱 D.胃火上冲

E.饮热互结

15.下列何种下利可用攻下法(

A.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 B.下利脉迟而滑者 C.下利脉反滑

D.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 E.下利谵语者

五、简答题

1.分析呕家有痈脓应如何治疗?为什么?

2.《金匮》认为“病人欲呕者,不可下之”,为什么“食已即吐者”又用大黄甘草汤?

3.如何理解“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4.简述生姜半夏汤的配伍及服法特点。

5.对“哕而腹满”者,应采用何种治疗方法?

6.简述橘皮汤治疗“手足厥”的机理。

六、论述题

1.《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可分成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治疗方剂是什么?

2.试述胃反的病机和证治。

3.为何“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要用利水化饮法治疗?

4.小柴胡汤和四逆汤均治呕吐,二者有何区别?

5.谈谈哕的具体证治。

6.下利为什么可用承气汤?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

7.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同治下利,临床上如何区别运用?

8.比较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在病机、证治、药物组成方面的异同。

9.比较茯苓泽泻汤证与五苓散证的异同。

10.临床如何区别运用半夏泻心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1.试述大黄甘草汤与大半夏汤在证治方面的异同。

12.为何茱萸汤既可治胸满,又可治头痛?

13.比较半夏干姜散与茱萸汤的证治异同。

14.病案:张某,女,40岁,呃逆近2年,时发时止,近日发作频繁,遂来就医。症见:形体消瘦,呃逆连连,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口渴喜饮,舌红苔薄,脉细数无力。请诊断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15.病案:秦某某,男,25岁,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年,大便多为脓血便,夹有粘冻样物。曾服用中西药,但均缓解不明显。刻下症见:面色萎黄无华,四肢不温,乏力,纳差,精神不振,头晕,每日大便3次,不成形,均有脓血,色紫暗,有粘冻,便时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请诊断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D 2E 3C 4A 5D 6B 7C 8B 9D

10C 11C 12D 13B 14D 15A 16A 17B

18C 19B 20A 21C 22C 23B 24A

四、多项选择题

1AC 2ABCE 3ABD 4AB 5DE 6ABDE 7ABC 8BDE

9ACDE 10ABCE 11CE 12ABCDE 13ACDE 14BD 15ABCDE

五、简答题

1.分析呕家有痈脓应如何治疗?为什么?

仲景认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因呕家有痈脓,其呕是因痈脓秽毒影响胃失和降的缘故,呕吐脓液,也是机体驱邪外出的本能反应,此时若单纯止呕,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使脓毒内留而引起其他变证。此病痈脓为本,呕吐为标,其治疗应当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除痈排脓,才能收到脓尽呕止的效果。故仲景称“脓尽自愈”,但并非不服药以待脓尽,而是采取积极措施消除痈脓,脓尽则其呕自愈。也是审证求因思想的体现。

2.《金匮》认为“病人欲呕者,不可下之”,为什么“食已即吐者”又用大黄甘草汤?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是指病邪在上,正气有驱邪外出之势。正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治疗应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顺其病机,祛除邪气。若误用下法,逆其病势,会导致邪气内陷,正气受损,引起他变,故曰:“欲吐者,不可下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因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在下则肠失传导而便秘,在上则胃气不降,火性急迫上冲而呕吐,故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去实,使实热去,大便通,胃气和,则呕吐自止。因此临床上对呕吐可否用下法还应灵活掌握。

3.如何理解“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气是指下利而又矢气,气随利失,频频不已,可伴有肠鸣腹胀、小便不利等症。其病机,主要是由脾虚不运,湿滞气阻,蕴郁肠道,清浊不分,水湿与气混杂而下,见下利而兼矢气。湿邪阻滞气机,气化失常,则肠鸣腹胀、小便不利。治法当利小便,以分利肠中湿邪,使湿去气行而泄利自止。故云:“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此即喻嘉言“急开支河”之法也。

4.简述生姜半夏汤的配伍及服法特点。

生姜半夏汤主治因寒饮搏结胸胃,阻滞气机,导致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的配伍特点是重用生姜汁,取其辛温发散,舒展胸阳,又散寒饮,再合半夏辛温苦降,燥湿化痰降逆,一升一降,则搏结胸胃之寒饮得解。其服法特点是“小冷,分四服”。“小冷”是《素问·五常政大论》“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热药冷饮的反佐法。因寒饮搏结胸中,可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吐加剧,故小冷后服。“分四服”一方面防一次服用药量过大反引起呕吐,另一方面因寒饮阻滞,难于骤消,多次服用能持续发挥药效,以徐徐宣散胸中寒饮。冷服、少量频饮,是针对呕吐患者的服法特点。

5.对“哕而腹满”者,应采用何种治疗方法?

仲景指出:“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此条论述哕而腹满的治则。这种呃逆与腹满并见,是实邪内阻,气机壅逆所致。实邪内阻于下,则腹满;气逆于上,则呃逆。“视其前后”指出本证当有小便不利或大便不通,并以此为辨证要点。如大便不通,胃肠实热内结,胃气不降导致哕而腹满,治当通腑清肠,腑畅气顺,则病自愈;如小便不利,是水湿停聚于下,水阻气逆而出现哕而腹满,应治以利湿降浊。如此,使邪去气平,则呃逆自止,所以说“利之即愈”。后世医家提出:“前部不利者,猪苓汤;后部不利者,调胃承气汤”,可供临床参考。但此原则只适用于实证,若哕而腹满的虚证,久病、重病之后的虚气呃逆,当补虚降逆,忌用通利。

6.简述橘皮汤治疗“手足厥”的机理。

仲景云:“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此“手足厥”,是寒气闭阻于胃,中阳被遏,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所致,属实证,与阳微阴盛之四逆汤证的手足厥冷有本质区别,程度较四逆汤证要轻,仅表现为轻度的寒冷感,治疗可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方中橘皮理气和胃,生姜散寒止呕,寒去阳通,则手足厥冷自愈。

六、论述题

1.《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可分成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治疗方剂是什么?

《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呕吐可分为虚寒、实热、寒热错杂和停饮呕吐四类。①寒证:肝胃虚寒,寒饮挟肝气上逆,见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治以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阴盛格阳,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微热,厥者,治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形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胃反者,治以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阳虚饮停,见干呕,吐逆,吐涎沫者,治以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热证:少阳邪热迫胃,见呕而发热,胸胁苦满,口苦者,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降逆止呕;胃肠实热,见食已即吐者,治以大黄甘草汤清热攻下,泻实降逆;热结饮阻,见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治以文蛤散清热止渴,发散驱邪;胃肠湿热,升降失司,见干呕而利,下利热臭,腹痛,发热者,治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治以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④停饮呕吐:寒饮内停,胃气上逆,见呕吐,谷不得下者,治以小半夏汤散寒化饮,降逆止呕;饮阻气逆,见胃反,呕渴并见者,治以茯苓泽泻汤健脾利水,化气散饮;寒饮搏结胸胃,见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治以生姜半夏汤舒展胸阳,辛散寒饮;停饮呕后调治,见呕吐后思水者,治以猪苓散健脾利水,防饮邪复生。

2.试述胃反的病机和证治。

胃反又称反胃,翻胃,是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不消化食物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属呕吐范畴,其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虚寒之气上逆,导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由于脾胃健运失职,不能化气生津以滋润肠道,还可见心下痞硬,大便燥结如羊屎。治用和胃降逆,补虚润燥,方用大半夏汤。方中半夏降逆散结,人参补虚,白蜜润燥。

3.为何“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要用利水化饮法治疗?

《金匮》云:“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此“胃反”,乃反复呕吐之意,因胃有停饮,失其和降,则上逆而吐;饮停不化,津不上承,故口渴欲饮。水饮上泛,故呕吐频作,因渴复饮,脾虚不运,更助饮邪,如此愈吐愈饮,愈饮愈渴,致成呕吐不止的胃反现象。由于病属饮阻气逆所致,故以茯苓泽泻汤健脾利水,化气散饮治疗。方中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为君,桂枝通阳化气,生姜和胃止呕,白术、甘草健脾化湿安中,诸药合用,气化水行,呕渴自止。

4.小柴胡汤和四逆汤均治呕吐,二者有何区别?

二方虽然都治呕吐,但在适应症、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一适用于实热证,一适用于虚寒证。小柴胡汤主治呕而发热,兼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脉弦者;病机重在少阳邪热迫胃,胆胃不和,属实热,病较轻;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解清热、和胃降逆;药用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安中。四逆汤主治呕而身微热,小便利,厥,舌淡,苔白,脉弱者;病机乃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所致,见身有微热而四肢厥,属假热,病情重;治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药用附子、干姜回阳救逆,甘草补中。

5.谈谈哕的具体证治。

哕,即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连续不断为主证。其病变部位在膈,是胃膈气逆所致。具体有胃寒气逆,胃虚有热二类。胃寒气逆而哕,症见呃声沉缓,得热则减,得寒则剧,干呕,手足厥冷,舌苔白滑,脉象迟缓;治宜橘皮汤散寒降逆,通阳和胃;方中橘皮理气和胃,生姜散寒降逆止呕,寒去阳通,干呕、呃逆、手足厥可止。属胃虚有热,气逆上冲者,症见呃声急促,口干舌燥,少气虚烦,手足心热,脉虚而数,治以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降逆和胃,方中橘皮理气和胃,生姜降逆和胃止呕,竹茹清热安中止呃,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和中,诸药合用,虚热得除,胃气和降,呃逆自除。

6.下利为什么可用承气汤?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

下利用承气汤治疗,其病机是因邪热与燥实搏结于肠道,并逼津液下趋,形成热结旁流的证候。由于属里有实热积滞,且势急而正气未虚,故用承气汤急下其实,此即“通因通用”之法,适用于实证,即《内经》所云“实者泻之”之意。对于实热积滞引起下利,多伴有下利臭秽稀水,腹胀痛,心下按之硬,脉沉滑而有力,或至年月日复发者,可选用大、小承气汤攻下里实。临床痞满燥实具备者,可选大承气汤;若以痞满为主,燥实不甚,见谵语者,则用小承气汤为宜。

7.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同治下利,临床上如何区别运用?

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同治下利属痢疾者。但桃花汤所治下利,证属中气虚寒,症见下血色暗,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精神萎靡,四肢酸软,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微细而弱,治用桃花汤温中涩肠,固脱止利,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止血,干姜温中散寒,粳米补虚安中。白头翁汤所治下利,证属湿热郁结大肠,腐灼肠道脉络,秽浊之物欲出不得,常见下利秽恶脓血腥臭,血色鲜红,滞下不爽,里急后重,腹痛不已,肛门灼热,发热,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利,秦皮泻热涩肠止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

8.比较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在病机、证治、药物组成方面的异同。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所组成,都用治阳虚阴盛格阳的病证,都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但四逆汤主治呕而厥,身有微热,小便自利,脉沉细弱,或下利腹满,兼外感而身疼痛者,虽属阴盛格阳,但病情较通脉四逆汤证轻。通脉四逆汤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以及身热面赤等里寒外热的真寒假热证,而阴从下利而下竭,阳从汗而外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出现“汗出而厥”,有阴竭亡阳之势,是病势危重之候,故急以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之力强于四逆汤,从药物剂量上可知。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干姜,四逆汤中干姜用一两半,通脉四逆汤中干姜用三两(强人可四两),且用生附子大者一枚,目的在于增强回阳救逆之力。

9.比较茯苓泽泻汤证与五苓散证的异同。

茯苓泽泻汤证的“吐而渴欲饮水”,与五苓散证之消渴水逆,主症上都有呕渴并见,病机上都有水饮内停,津不上承的因素,治疗上都以利水为主,方药中都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不同的是:五苓散证重点在于膀胱气化不行,故以小便不利为主症,治以通阳化气利水。茯苓泽泻汤证重点在于胃有停饮,中阳不运,故以呕渴不已为主症,治以温胃化饮止呕。在方剂的配伍方面,五苓散重在通利小便,泽泻用量独重,配以二苓桂枝白术,化气利水;茯苓泽泻汤重在温胃化饮止呕,故重用茯苓,配以生姜桂枝白术甘草,辅以泽泻温胃利水。

10.临床如何区别运用半夏泻心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之证,临床以上见呕吐,下见肠鸣,中见心下痞,尤其心下痞为主症。病位在中焦,兼见于肠,故治疗重点在中焦,以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主治胃而兼治肠。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辛开苦泄,痞结得散,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安中,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升降有度,中焦通畅,则诸症自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干呕而利,证属大肠邪热,上迫于胃,故以下利腹痛,利下臭秽为主症,兼见干呕。病位重点在肠,兼见于胃,治疗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主治肠而兼治胃。方中黄芩汤清热止利,半夏、生姜和胃止呕。

11.试述大黄甘草汤与大半夏汤在证治方面的异同。

二者都有食谷不下的症状,大黄甘草汤证的病机为胃肠实热壅滞,腑气不通,胃气上逆;症状为虽能食,但食已即吐;治法为通腑泻热去实;方用大黄通腑泻实,甘草和胃。大半夏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寒,不能腐熟食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为主症,严重者可见心下痞硬,大便燥结如羊屎状;治法为和胃降逆,补虚润燥;方用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虚,白蜜润燥。

12.为何茱萸汤既可治胸满,又可治头痛?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云:“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第1条论述了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胸满是因胃阳不足,寒饮内停,阴寒上乘,胸阳被郁所致;第2条论述了胃虚停饮挟肝气上逆的干呕头痛证治。由于肝经上抵巅顶,肝气挟阴寒之邪循经上冲,故头痛。由于吴茱萸汤既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又可泄厥阴逆气,2条原文描述病证虽异,但病因病机相同,故可用吴茱萸汤,属异病同治之例。

13.比较半夏干姜散与茱萸汤的证治异同。

两方证主症均有干呕,吐涎沫,但其兼症与病机、治法都有不同。半夏干姜散用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吐逆之势较重;病机属胃阳虚弱,寒饮上逆,病位在胃;治法重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方用半夏降逆止呕,干姜散寒温胃,浆水之甘酸,调胃和中。茱萸汤证主症除干呕,吐涎沫外还兼有胸满、头痛;病机为中气不足,胃虚停饮挟肝气上逆;病位既在胃,又涉及肝;治疗需肝胃同治。方用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方中吴茱萸之苦温散寒降逆,泄厥阴逆气,生姜温胃散寒化饮,大枣、人参补中。

14.病案:张某,女,40岁,呃逆近2年,时发时止,近日发作频繁,遂来就医。症见:形体消瘦,呃逆连连,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口渴喜饮,舌红苔薄,脉细数无力。请诊断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病名:哕即呃逆。辨证:胃虚有热,气逆上冲。病因病机:胃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有热则消烁津液,机体失养,故形体消瘦,气短,乏力。胃虚不能受纳水谷,故食欲不振。胃中虚热,气逆上冲故呃逆连连。口渴喜饮,舌红苔薄,脉细数无力皆为虚热所致。治法:和胃降逆,补虚清热。方药:橘皮竹茹汤。党参12g 橘皮9g 竹茹9g 甘草6g 生姜3 大枣5枚。

15.病案:秦某某,男,25岁,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年,大便多为脓血便,夹有粘冻样物。曾服用中西药,但均缓解不明显。刻下症见:面色萎黄无华,四肢不温,乏力,纳差,精神不振,头晕,每日大便3次,不成形,均有脓血,色紫暗,有粘冻,便时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请诊断病名,分析病因病机,写出辨证、治法、方药。

病名:痢疾。辨证: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滑脱不固。病因病机:久病下利脓血,脾胃受损而中气渐亏,不能固涩故大便不成形,下利脓血不止,色紫暗。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则乏力,面色萎黄无华,精神不振,头晕,纳差。脾胃虚寒则失于温煦,故四肢不温,便时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中涩肠固脱。方药:桃花汤加减。赤石脂30g 党参12g 干姜9g 粳米10g 附子10g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疮痈 2.肠痈 3.金疮 4.浸淫病

二、填空题

1.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 ,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2.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主之。

3.病金疮, 主之。

4.浸淫疮,从 ,可治;从 ,不可治。

5.浸淫疮, 主之。

6.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薏苡仁、附子、败酱草三药的剂量之比为

7.大黄牡丹汤的药物组成有大黄、丹皮、桃仁、

8.排脓汤的药物组成有甘草、生姜、大枣、

三、单项选择题

1.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病四种疾病合为一篇讨论,因为(

A.病因相同 B.病机相似 C.病位相同

D.都是外科疾病 E.都是湿疮疾病

2.《金匮要略》中辨别痈脓是否有脓的方法为(

A.以手掩脉上,热者为有脓 B.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

C.以手掩头上,热者为有脓 D.以手掩脉上,痛者为有脓

E.以手掩肿上,痛者为有脓

3.肠痈脓未成,最佳治疗方剂宜选(

A.排脓散 B.王不留行散 C.黄连粉 D.薏苡附子败酱散 E.大黄牡丹汤

4.下列不是薏苡附子败酱散证辨证要点的是(

A.身甲错 B.身无热 C.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

D.腹皮急,按之濡 E.脉数无力

5.大黄牡丹汤的药物组成(

A.大黄、丹皮、赤芍、冬瓜子、芒硝 B.大黄、丹皮、桔梗、冬瓜子、芒硝

C.大黄、丹皮、赤芍、桔梗、芒硝 D.大黄、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

E.大黄、丹皮、桃仁、白芍、芒硝

6.浸淫疮的病机(

A.风湿 B.风燥 C.风寒 D.风热 E.湿热火毒

7.浸淫疮预后为顺势的是(

A.从四肢流来入口者 B.从口流向四肢者 C.从四肢流向胸部者

D.从口流向胸部者 E.从胸部流入口者

8.浸淫疮用黄连粉主之,从脏腑而言是清哪一脏的火毒(

A.心火 B.肝火 C.脾火 D.肺火 E.肾火

四、多项选择题

1.发生痈肿的主要病机(

A.风寒化热 B.热毒壅塞 C.肝郁痰凝 D.营卫郁滞 E.血虚风燥

2.薏苡附子败酱散的主要功用(

A.清热解毒 B.振奋阳气 C.清热祛瘀 D.排脓消痈 E.健脾利水

3.肠痈脓未成的主症(

A.时时发热,汗出恶寒 B.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C.其身甲错,腹皮急 D.脉迟紧

E.脉数无力

4.大黄牡丹汤的主要功用是(

A.荡热逐瘀 B.淡渗利湿 C.消肿排脓 D.滋阴清热 E.急下通腑

5.王不留行散的组成中包括以下药物(

A.川椒 B.桑白皮 C.黄连 D.芍药 E.干姜

6.排脓散的药物组成(

A.桔梗 B.甘草 C.芍药 D.枳实 E.鸡子黄

7.在本篇中须顿服的方剂有(

A.薏苡附子败酱散 B.大黄牡丹汤 C.王不留行散 D.排脓散 E.排脓汤

五、简答题

1. 1  疮痈 、肠痈、金疮、浸淫病为什么合为一篇讨论?

2. 2  如何辨别痈肿是否有脓?

3. 3  简述金疮的证治?

4. 4  试述痈肿初起的脉证?

5. 5  肠痈脓已成的辨证论治?

6. 6  试分析王不留行散方义?

7. 7  排脓散与排脓汤有何异同?

8. 8  浸淫疮应如何治疗及判断预后?

五、论述题

1.肠痈应如何治疗?

§参考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E 4C 5D 6E 7B 8A

四、多项选择题

1BD 2ABD 3ABD 4ACE 5ABDE 6ACDE 7AB

五、简答题

1.疮痈 、肠痈、金疮、浸淫病为什么合为一篇讨论?

本篇论述了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病四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和预后,疮痈是生于体表及四肢的痈肿,为外痈;肠痈是肠内生痈,发生于肠之阑门部位,为内痈;金疮是因金刃刀斧伤后化脓性的外伤疾患;浸淫疮是皮肤病。这四种疾病均属外科范畴,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1. 2  如何辨别痈肿是否有脓?

欲知痈肿有脓无脓,主要靠触诊(切诊),可用手轻掩于痈肿之上,有热感者,为热毒壅聚,为有脓;无热感者为热毒未聚,为无脓。《灵枢·痈疽篇》说:“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所以用手触按痈肿局部热之与否,即可以辨别有脓无脓。从触诊之热感辨别痈肿脓的有无,仅是辨脓方法之一。临证还应以痈肿的陷与起,痛与不痛,软与硬,颜色的改变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则更为确切。

3.简述金疮的证治?

金疮,即泛指一切被刀斧等金属利器所伤在内的外伤疾患。由于刀斧创伤,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运行,故伤口疼痛,甚则化脓溃烂。治以止血祛瘀、续断敛伤、通脉止痛、疏利气血。方用王不留行散,外敷内服。

4.试述痈肿初起的脉证?

原文云:“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脉浮主表,脉数主热,系外感表热之象,必见发热恶寒症状,但应以发热为重,今反感觉到洒淅恶寒,好似有冷水淋洒在身上,又有凉风吹在身上那样冷凉,是恶寒突出,脉证不符。此时,应考虑有无痈肿发生的可能,若见到局部某处有固定痛点的,便为要发生痈脓的征兆。

1. 5  肠痈脓已成的辨证论治?

原文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指出肠内生痈脓之疾,营卫气血为之郁滞,不能荣润肌肤,故皮肤干燥粗糙。痈脓内结于肠,气血为之郁结,故外观腹皮局部紧张而肿,但腹内无积聚,则用手按压肿痛处,濡软不硬。郁热邪毒已化腐成脓,正气已虚,病变局限于肠,故全身不发热。营血虽有郁热,但阳气不足,气血已伤,故脉数而无力。治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重用薏苡仁排脓解毒利肠,轻用附子振奋阳气,通阳散结,败酱草解毒排脓消痈。三药合用共奏排脓消痈,清热解毒,振奋阳气之功,以治疗肠痈脓已成。

2. 6  试分析王不留行散的方义?

王不留行散中,诸药气血兼顾,寒温相配,共奏止血通脉,续断疗伤,祛瘀活血之效。方中王不留性味苦平,止血定痛,行血消肿,通经络,用来主治金疮;蒴藋细叶行气理血,宣通痹滞;桑东南根白皮补合金创、续绝通脉,三味烧灰存性,取其色黑味苦止血定痛之功;黄芩、芍药清血热;川椒、干姜辛散通阳;厚朴利气;甘草调和诸药而解毒。

7.排脓散与排脓汤有何异同?

排脓散和排脓汤都属于解毒排脓的基本方剂,无论内外痈,金疮成脓者,都可使用。排脓散方用枳实、桔梗,一升一降,合以芍药,开结破滞排脓,又伍鸡子黄补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活血,养血排脓之功。排脓汤方用桔梗、甘草,即桔梗汤排脓解毒;生姜,大枣健中和营,故本方寓有解毒排脓,安中和营之效。

8.浸淫疮应如何治疗及判断预后?

原文云“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即是论述了浸淫疮的预后。浸淫疮,初起如疥,浸淫蔓延,渐溢黄水,终成一片,痛痒难忍的一种皮肤病。其走向由口流向四肢者,是顺势,可治;由四肢流向心胸、口部者,是逆势,难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方用黄连粉清心泻火,燥湿解毒。

五、论述题

1.肠痈应如何治疗?

肠痈辨证施治的关键是有脓无脓。肠痈脓已成,症见外观腹部局部紧张而肿,用手按压肿痛处,濡软不硬,肌肤甲错,身无热,脉数无力,治疗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清热解毒,振奋阳气。方中重用薏苡仁排脓解毒利肠,轻用附子振奋阳气,通阳散结,败酱草排脓消痈;若肠痈脓未成,症见少腹部肿痛处,有痞硬感觉,拒按,痛引前阴,疼痛如淋状,时时发热,恶寒,自汗,脉迟紧有力,治以大黄牡丹汤。方中大黄泻热逐瘀;丹皮清热凉血;芒硝软坚散结;桃仁活血破瘀;冬瓜仁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诸药合用共奏急下通腑、荡热逐瘀,消肿排脓之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1a5de630c22590103029d43.html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