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身边的历史”征文(东莞一等奖范例高中)

发布时间:2014-03-04 16:26: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3 东莞市“中学生写身边的历史”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选登

母亲的东莞地图

广东省东莞中学高二(11)班 谢麦诗

指导老师: 张光洋 黄衬满

合上历史课本,默默地梳理了一下知识框架。思绪停在中国的 1992 年部分,陷入了沉思。重要的知识点其实很简洁易懂,莫过几句话:1992 1 2 月,邓小平南巡。10 12 日,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同时开始建设上海浦东新区。

这一年,全国上下都在忙着开办公司,搞三产。

改革与开放,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而这短短数十字,深刻地烙在一代人的心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深深浅浅,鲜明炽烈又静默渗透。它们成为了无数人人生的重要转折,创造了无数的梦,成就了无数的梦,带来了无数的奇迹。

很难得和母亲这么长时间而细致地谈论某一段岁月。

人们谈论历史,因为人们就是历史。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内陆,吹到江西,吹到了母亲所在的小县城。未满十九岁的母亲刚从师范毕业,分配到一个离小县城二十里的乡村中心小学做老师。虽是中心小学,也只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每个年级仅有一两个班级。遇上嗓门大点的老师,楼下楼上的学生可以同时听两堂课。体育课基本是母亲带着孩子们爬教室对面的小山包。

春日盛放的第一朵杜鹃花,夏夜的栀子花,秋季的枫叶,冬天的北风,都见证了母亲青春而开朗的笑靥。

年轻人,总是一脸赤诚的梦想,亦不知道这种铁饭碗,对年轻女孩来说实是嫁个好人家的砝码。她们只是想飞,飞向远方。

1992 年初,邓小平南巡。21 岁母亲,再也按捺不住自己那颗想改变命运的心。她利用课余时间,看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报刊,收集了很多珠三角企业的用工信息,逐一投寄简历,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回应。后来,母亲才知道招工都是要亲自去的,还要接受面试。

6 月,母亲带的毕业班升学考试结束。

7 月,她只和学校的领导临时请了假,瞒着外婆,带了几套衣服和几本自已很珍惜的书,倒了几次车,来到广州。

当时广州正是新兴的大都市,鲜活而残酷。母亲的中专学历太低,粤语则是听不懂也不会说,根本无法立足。她听别人说,东莞工厂多,对学历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就决定前往东莞试试运气。辗转多次,终于到了满眼都是陌生人,满耳都是陌生语言的东莞。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原本只打算出来三年的母亲开始了她在东莞的人生。谁都没想到吧,这一来就是数十载。

对东莞一无所知的母亲找工作的经历,絮絮叨叨可以写一部长篇。但她在 1992 年七、八月份找工作时认识的人,成了她在莞发展的好伙伴,是一辈子的财富。

(照片:当小学老师时的母亲)

寮步篇——莞樟路边的机械厂

母亲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个九岁小男孩做家庭教师,月薪 500 元。出钱请母亲当家教的是小男孩的姑父,一位年近六十岁的香港老板,他娶了小男孩的才二十多岁的姑姑。这家人经常用闽南语交流,母亲根本听不明白他们说什么,也不在乎他们说什么了。这 500 元,对接近身无分文的母亲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其实那时她已在高埗成功应聘到一家将要开工的鞋厂的储备干部,但有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差。她笑笑说,现在想来很不厚道的,只做一个月,对老板来说太不公平了,他可是派了车亲自到我住的十块钱一晚的武装部招待所来接我的。

母亲其实并不知道怎样做家庭教师,她只是按照在老家教小学生的那点经验,陪他做作业,检查他的课后练习。此外,还要每天用自行车载着那个学生到镇里的学校来回六趟。那时,莞樟公路正修得火热,地面凹凸不平。每当汽车开过,扬起的灰尘总是呛得人睁不开眼。烈日和灰尘,将人快速打磨。从此,她就惧怕这里的夏天和高温。

所幸,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那么理想,但对老师很有礼貌,也很配合。闲余的时间,母亲也会去厂房里和那里的工人、主管聊天,开始真正了解到一家企业是如何运作和生产的。这家机械厂生产的是纺织机械,每台的售价大约 35 万元人民币,工厂每月都能生产 4 5 台,每月有几百万的营业额。母亲说,当时感觉这个数字很天文。

学生在上课,母亲就骑着自行车,走遍了莞樟公路边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厂,向门卫们打111听厂里的各种信息。她知道了港资厂员工工资稍高,管理相对松些;而台资厂则管理严格,普通员工的薪资较低,但与内地的普通干部相比,却也十分可观的。

高埗宝元篇——工作的第一家外资厂

母亲后来才知道,自已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创造“奇迹”的一份子。这家鞋厂是台湾宝成集团在亚洲的又一个大投资,当时宝成在内地已有高步裕元和珠海前山裕元,员工人数超十万,堪比现在的富士康,专业生产〝Nike〞、“Adidas”等全球知名品牌运动鞋。(照片:母亲和在鞋厂流水线上的河南小姐妹们)

由培训干部、车间组长、办公室企划到生管部业务,一路上磕磕碰碰。很多事情都做得不是很让台干(台湾来的干部)满意,挨骂成了常事,这让自尊心强的母亲很受伤,内心的抗拒与日俱增。

她看到了几万人同时下班后马路上黑压压一片的壮观,也尝到了员工餐和干部餐的等级制,更第一次明白了〝绝对的服从〞里包含的屈辱和泪水。看到了办公室里所谓的白领之间的尔虞我诈,见到许许多多美丽的女孩子飞蛾扑火般投入到有妇之夫的怀抱。

纵使之前做了很多“出来打工会面临各种问题”的思想准备,但眼前的现实,对外省小县城里走出的二十岁女孩来说,莫过巨大冲击吧。她说,思维很混乱,很迷茫。高强度的加班,不规律的饮食,睡眠时间稀少,以前脸蛋圆圆的母亲瘦到只有 45 公斤,脸上也长满了痘痘。

她学到了比自已人生前二十年所学还要多的东西,工作,加班,责任,成了自已生命的全部。也开始正视〝团队〞这个词汇,离开了它,自已什么也不是,什么也干不成。

这段貌似残酷的工作经历,其实带给母亲在观念上质的飞跃。在她往后自己创业的漫长岁月里,这些最初的经历一直给母亲带来无形而绵长的正能量。

母亲是那个年代的文学爱好者,在学生时代和做乡村小学老师时就喜欢写日记,还在省级刊物《江西教育》上发表过文章。在那样辛苦的年岁里,她还是会写诗,用中午仅有的一点点休息时间来记日记。每月三百六十多元,都寄给在家乡下岗无经济收入的外婆和舅舅。那段时间家里异常的艰难,每每收到外婆托邻居写来的家信,母亲就要流泪。所幸,文学的力量稀释了她不少的劳累和痛苦。她从不舍得买笔记本,就用写字楼里的报表纸。

(照片:小文员时期的母亲)

这个规模宏大的工厂有自己的医院和报纸,场报的编辑部里有一个同乡的男编辑,个高,沉稳,他的很多同学还是母亲师范的老师。那段日子,他是最关心母亲的人。只可惜母亲正陷在一群你死我活的小文员中苦苦挣扎,为了生存而忘我工作,彻底拒绝了他的关怀。

她说,很多人,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很多时候,会记起那次因为通宵加班趴在写字桌上睡着了的清晨,他匆匆由总公司下来送早餐的温暖。

高埗,是母亲梦想起飞的地方,是她创造财富的第一站。

望牛墩篇——滑模预制厂北桥办事处

这是母亲的第二份正式工作。这个办事处由香港十大富豪之一胡应湘创办,用于建设广深珠高速公路,他租了当地政府的一栋五层大厂房,一楼是无间隔的办公室,所有的工程师和行政人员都在这里办公。宿舍里每个房间都装有空调,还请了专门的后勤来帮大家洗衣服,这和连厂门都不让出的工厂有天壤之别。这是广东省内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当时的工程总造价二百多亿港币,北桥负责麻涌至厚街一段。

透过这份工作,母亲才知道什么叫落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西老家的老师月工资一百多元,可公司一月的伙食标准就是六百九十元,小助理的月工资也近一千五,那些高工的月薪则是近万元。很多内地的中年土木专家都停薪留职,到这里来淘金,据说在这里干一年可以抵得上内地五年。那些香港来的工程师,是按香港那边的标准发薪水的,年薪有几十万。

(照片:母亲和北桥的同事们)

母亲还认识了很多高军衔的士兵,因为部队承接了很多高速公路的贝雷桥工程。还跟好多海归土木工程师、新西兰和加拿大的外国专家成了〝同事〞。母亲的上司,据说是位英国皇家授名的〝土木工程专家〞,经常跑工地,肤色像古天乐,来去匆匆。他从不开口交代你去做什么事,而是把所需处理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让你把手伸出来,贴在你的手背上。

多么陌生而新奇啊!母亲说,经常,很羡慕他们,这可是中国境内的第二条高速公路。这里大部分都是专业技术员,相比工厂里的尔虞我诈和没日没夜的加班,母亲的压力小了很多。因为有很多江西老乡承包了高速公路的测量项目,大家能够互相关照,过得其乐融融。那段日子里,身为工程部小助理的母亲,笑脸又变得圆圆的。

这样浩大的工程结束并通车后,从滑模出来的母亲有了近三万元,她回到了老家小县城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幢房子。

那一年,她 22 岁。

横沥——第一家属于自已的独立的公司

1996 2 月,相识多年的父亲和母亲,在横沥开了第一家真正独立的公司。开始为周边镇的外资厂、学校、写字楼等提供弱电系统,也开展了复印机租售业务。

大批的外资、三来一补及本土企业的出现,带动了很多为企业配套服务的产业,而弱电系统和复印机是每个厂家必备的办公用品。公司的业务发展的很快,河畔花园旁边的那十几家台资厂成功的化解了公司的财务危机。

母亲终于可以拿着现金到供应商那里拿设备了。

常平、企石、黄江、大朗、乃至樟木头及清溪,业务很快就铺展开来。那时的母亲,却成了钱的奴隶,每天忙忙碌碌。

1997 年,丁丑年,很特殊的一年。2 19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没有等到香港的正式回归就逝世了。联合国也为之降旗致哀。母亲很伤感,是邓的南巡讲话让她有勇气来到珠三角追逐梦想。

1997 7 1 日,香港回归。几个月后的一个上午,在运河边的妇保院,我出生了。

那一年母亲 26 岁,父亲 30 岁。

东城——公司的总部

2000 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我上学的需要,父母把公司总部设在了东城。

那个年代的东莞,据说有近五万家外资厂,800 多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后来有了一个专属名称---新莞人。此后,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父母在厚街,塘厦,深圳的松岗和龙岗都开设了分公司,公司的员工也越来越多,来至全国各省。

(照片:东城总部全体员工合影)

母亲还和别人合伙在老家投资了医院。我们也搬了好几次家,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安静和宽适。

能清晰得记起,去年去世的老外婆,对我唠唠叨叨年轻时母亲的点滴,她总是一脸骄傲的说起母亲——她的老幺,她的女儿,当年提着几套衣服,身无分文就出门的“壮举”。

母亲对东城的熟悉程度超过曾生活多年的横沥,我从两岁起直到现在也生活在东城。母亲说,不知不觉中以前那些在镇里发展的伙伴,也在市区买了住房,一个个混成了城里人!

而近几年,东莞因产业升级腾笼换鸟,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很多低端产业撤出莞邑大地。母亲也撤销、合并或转让了大部分镇区的办公设备公司,开始和朋友一起在内地投资,开设了一家儿童医院。

母亲的东莞地图,远比这些浅薄的文字来得丰厚。

大朗、常平、塘厦、凤岗、清溪、石龙、石碣、厚街、虎门、长安……每一个镇区,顶着烈日与汗水,都沾满了青春的笑与泪、喜与悲,印下成长的足迹和韶华的背影。

这就是我母亲的东莞地图。

感想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专属印记。那段自1992 年以来的历史是多么的生动浩大,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可又说起来浅薄,不过是短短数句知识点便可概括。毕竟再怎么壮丽,我们这些后辈都像是在画外,只能看着。而我们的父辈,却是曾活在那幅炙热画卷中的人。

我们亦来自那些画卷。从小学到高中,班上从来不少老乡,但让我们谈谈自己真正的家乡,却鲜有人能细细道来。我们有本地户口,听得懂粤语,却并不熟悉家乡话。就像拥有两个故乡,都是一样模糊的概念,觉得自己是来自外乡的本地人,莫名的微妙。父母也为我上个好学校操劳过,一步步走来亦能感觉到教育制度的变化,我们都是一样鲜活的角色。

就是这样的回忆、这样的过往,无数韶华与生命堆砌成那样一个鲜活、崭新、深刻的时代。独特的时代,会有特有的气息,汇织成各式底色、花纹、图案。每个过来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地图,用自己的手法、自己的生命,绘制出的独属他们的地图。

或深或浅、或庆幸或懊悔、或甜美或艰涩,那都是一段烙着独特印记的生命。

有些地图或许蒙了灰,但它们永不消失,那是每个人的财富,每个时代的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19083577e21af45b207a812.html

《“中学生身边的历史”征文(东莞一等奖范例高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