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点评-1-22

发布时间:2020-02-27 09:3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书方法谈——在某读书会上的发言 

读书方法谈——在深圳市宝安区卫生监督所“2017第一期读书汇报会上的点评发言 ------吴味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读书的收获和经验,感谢你们的邀请!非常惶恐,让我来点评,确实是不敢当!因为九位汇报读的书,

1、我大部分都没有读过,我的阅读视野主要的现当代艺术及相关文史哲,其中更关注前沿文章。但听了诸位的发言还是有很多感受,我感到九个汇报似乎都与我的人生有关,都能从中获取人生智慧。

像林所长的报告《做个读书人》,将看书人与读书人的境界做了区分:“‘读书人者,以书为友,书人一体,密不可分,融会贯通;通经以致用,穷书以获知,深研以闻达,创学问立事业,皆从潜心读书举一反三,而儒雅之风不减。看书人者,或博览丛书,却失之驳杂无归,或阅卷无数,却率意不求甚解;书归书,人是人,不时亲近,只图消遣,浏览无忌,心有旁骛,书卷气终归若有若无。(阙维杭先生语)

2、这让我感到我离真正的读书人还有很大距离,需要更加努力。像骆天培的《读<史记>感悟古人智慧》谈到司马迁不解汉武帝的心思而招致宫刑的历史让我深思,到底司马迁是不解汉武帝的心思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儒家有从道不从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传统,这种传统如今尚在否?他的汇报可以引发我对这些作进一步思考。还有伍广山的《父母,请这样与孩子沟通》、方志纯的《<亮剑>读后感》、吕晨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匠人精神》、杨福桥的《走好我们的长征路——<长征回忆录>》、郭永飞的《读<穆斯林的葬礼>

3、等都会引发我人生、社会、历史的反思,都有收获。非常感谢各位的精彩汇报!

下面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一下读书方法。

1、应该说读书方法无所谓正确与否,也无所谓好坏,不同的人,由于读书目的不同,加上阅读习惯、记忆力、感悟力、乃至天赋不一样,读书方法可能就不一样。我这里谈的读书方法是我自己的一点读书经验,而且是针对特定的读书目的,不一定适合其他人,仅供参考。

2获取知识,包括思想,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实践,就一般人来说,主要靠读书。虽然知识来源于实践,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靠自己去实践一遍,别人的实践获得的知识,通过读书可以直接获取。所以读书极为重要,这里所说的读书当然包括网上(包括微信)阅读。就如何获取对某个领域的比较系统的知识来说,下面一些有关如何读书的问题可能值得注意。

1、读好书。世上的书千千万万,尤其现在知识爆炸带来书籍爆炸,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只能选择阅读该领域的好书。

2、如何选择好书?书籍爆炸带来鱼龙混杂,尤其现在中国的出版制度,导致很多平庸、甚至荒谬的书泛滥成灾,而真正很多好的书出版不了。所以鉴别好书特别重要。如何鉴别?(1)公认的经典;(2)知名学者推荐的书(尤其是新书);(3)根据某些学者对某些书的研究;(4)先看书的序、导言、后记;(6)已读的书推荐的参考书;(5)紧密结合自己的读书目的。最后一点尤为重要,不符合自己的读书目的,再好的书也不是你应该读的好书。这样综合选择会慢慢展开对某个领域的系统化阅读。

3、读书要结合思考。光读书而不思考,知识与思想很难主体化,即很难内化于自己的心灵。思考有两个方面:(1)针对书本身的知识与思想到底有没有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一种学理批判性思考;(2)针对现实问题联系所读的书的知识与思想进行思考,对现实问题的成因、机制与解决办法能否有新的看法,这是一种现实批判性思考

4、思考需要写作。光读书思考而不写作,思想就很难系统化。但写作的兴趣从何而来?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针对其皇皇巨著《史记》给友人写的一封信《报任安书》涉及了这个问题: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我的理解就是所谓慷慨出骚人,悲愤出诗人,就是有感而发。就是有感触、有感动、有感情、有感想,要有这些,你得有良知去关注社会和人生。有良知,世间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你当然就有感,有感而发就会写作。

单纯思考容易碎片化和漂浮化,思想逻辑很难层层推进且很难相互联系贯通。表面上好像思考很深广,但实际上并没有系统贯通。很多人聊天起来头头是道,但要他写,就发现很多东西在逻辑上无法贯通。写作会让你的思考逐渐系统化、精确化和深化。写作实际上是读书的延伸。

写作要注意:(1)不要等思考所谓成熟后再写作,否则永远无法开始写作,因为不存在绝对的成熟;(2)不要一开始就想长篇大论,先要针对小问题,否则要么写不下去,要么写下去可能漏洞百出;(3)不要想一鸣惊人,所谓一鸣惊人往往是没有表露其背后的长期写作(唐代张若虚只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曹雪芹只留下一部《红楼梦》,但不等于他们就只写了一个作品);(4)研究性写作要讲证据和科学逻辑,要像胡适先生讲的: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文学写作要讲证据与人文逻辑(人文逻辑就是自由逻辑);(5)写作需要坚持,不断写作才能推进思想的深化和系统化。

5写作需要交流,微信、公众号、博客、论坛、沙龙、读书汇报会等等的交流,有利于砥砺思想,并相互促进,最终会影响于社会。古人讲知书达礼,古人的这个是指儒家的礼教的,就是伦理道德规范。这当然也很重要,不过我要把这改为道理的,指宇宙社会人生万事万物之道理,包括伦理。这样,读书达理,经世致用,影响社会,实现读书人的价值,正是现代读书人的要义之一。

以上拙见,敬请批评指正!并与诸位共勉!

谢谢各位!

(注:深圳市宝安区卫生监督所“2017第一期读书汇报会201755日下午在其会议室举行。本文修改稿增加了现场感受的第一段。)

20170504日初稿于深圳

22222222222222222

——在第四届《阅读与分享》读书会上的点评

时间:2016年04月2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583

在这春天的尾巴,《阅读与分享》向大家分发了收集四年的春色和书香。此刻,我首先要感谢市民族图书馆馆长谭荣玲小姐的莅临指导,其次感谢我们尊敬的覃克参常务副校长在百忙之中与我们一起分享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当然,更要感谢的是仙女般的八位年轻女教师簇拥着“一哥”祖安,为我们分享了今天的阅读主题,推荐了主题图书。本届《阅读与分享》,与前三届相比,有更多的特点,更多的收获,更多的愿景。

一、更多的特点体现在三新——新题、新法、新星

新题。本届《阅读与分享》主题是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全市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主业主课而确定为“党史、党性”,九位分享者认真研读、精心准备,体现了他们的用心。

新法。《阅读与分享》的一般做法,就是分享者首先对分享的书籍做客观的简介,然后谈所要分享的主题和要点,谈个人收获,实际上分享者就是一个向导,引导我们走进书中,去体会、去感知。今天大多分享着都采用这种传统方法,但是也有创新者,如一位教师推荐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伟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有一位教师不是围绕主题推荐图书,而是结合中心工作、精准扶贫而推荐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还有讨论环节海涛与新锋的发言亦十分深刻:“读书是党校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一次分享机会就是一次上课的历练。”“读书是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身在健身房,心在图书馆。”

新星。简单回顾,我校近年来的教坛新秀,比如海涛、大燕;比如雪霜、新锋等,他们刚到党校工作时,最初就是在《阅读与分享》中初显身手,脱颖而出。我相信今天的“八仙女”和“一哥”,也一定会是明日之星。

长江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后人。当主题不再新,当新法变通途,就产生了新星,新星的成长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而读书是最强的生长剂。

二、更多的收获展示在三台——舞台、平台、月台

我相信大家参加这次读书会都有收获,个人的收获暂且藏在心里,在此我谈的是主办者的收获。

舞台。学校连续四年举办《阅读与分享》,其用意是为年轻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分享者在舞台上的精彩,就是承办者的宝贵收获。

平台。在上一届我们与中青班学员联合举办,是为了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拓展这个舞台,教学相长才是最大的收获。

月台。前几年我经常说,人生在世,三十岁前要使自己优秀;四十岁左右要与优秀者合作;五十岁之后要使别人优秀。现在我们的校委领导,过半数是使人优秀的年龄,年轻人的优秀是校领导的责任和自豪。

舞台的大小取决于眼界的大小,眼界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读书开阔眼界,勤读书,善读书,眼界就宽,舞台就大。我愿与年轻人一起读书,将年轻人送往事业动车的月台,踏上星光大道。

三、更多的愿景维系在三命——使命、生命、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为党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党校姓党,让党的旗帜在党校上空高高飘扬是我们的使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业的使命却无限。完成使命的程度决定生命的长度,光荣的使命使生命无限延长,当生命与使命并轨同行,命运就会乘风破浪,无往而不胜。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选择读书就是选择进步,就可以更精准的找到方向,读书时,要把高高的理想与沉沉的职责联系起来,读书、思考、行动三位一体,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总之,读书催生新星,读书拓展舞台,读书决定命运,让读书成为党校人的一种工作责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情理之中,才能让听众或读者产生共鸣、使得听众或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愿意跟着你的思路走,让你能够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意料之外,才能产生悬念、产生惊喜、产生跌宕起伏的高潮,使你的讲述或写作不致过于平铺直叙。当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要运用得好,演讲者或作者本人的文化底蕴与生活经历也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作,遇见都是一个很好的主题词。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愿以董卿在《朗读者》中的这一段话,与新老朋友们共勉!

读书会点评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受马主任、赵老师的委托,让我给发言的几位老师做一下点评。说是点评,不如说是向他们取经,学习她们在百忙之中坚持读书的精神,学习她们善于从读书中摄取能量,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得心应手,更加丰富多彩。吉老师谈的是读《学记》有感,她用一个个有趣的、真实的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那些我认为非常枯燥、难以理解的古诗词,也激励我们有了去读、去背古代经典的勇气与决心。

张菁老师用她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青铜葵花》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大爱。愿我们都能生活在爱的环境中,生活在大爱的氛围内。

晓雅老师和雪琴老师都是谈的《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她们读这本书的收获,以及学到的如何顺利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困惑与难题。

开学初,学校领导就建议我们共读一本书——《教师的建议》,可见这本书对我们教师的重要性,下面我也简单地说一说: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所著。每每捧起这本书,那墨绿的封面会使你想起深深的谭水,封面中间是苏霍姆林斯基大师的照片,那深邃的目光在给你传递着他对教育的挚爱,似乎向你诉说着什么……

这本书,直面我们真实教育生活中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他就像一位在教育的路上走了很久很久的智慧老大哥,以他亲身的教育经历给我们诉说着教育的真谛。

有人这样评价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假如要读教育理论书籍的话,要首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而我要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我不得不爱的教育经典,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永远敬仰的“精神雕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本书,学习这位大师的教育教学大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70eef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c.html

《读书会点评-1-2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