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毛中特II复习重点

发布时间:2019-02-26 10:49: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五位一体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美丽中国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哪些新发展理念?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2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1)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2)协调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

3)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

4)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协调发展十三五的四个战略部署: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四、新发展理念的内在关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五、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给体系总体上是外向型,由外需转内需要经历一个痛苦过程;

2.以往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

3.以往供给体系能适应排浪式消费,但满足个性化消费能力相对较差;

4.有些产业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

5.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6.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1)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2)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增强制造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3)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发挥一体化网络效应,强化基础体系的支撑作用。

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1)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2)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4)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在各行各业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企业家、工匠和劳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要塑造良好社会文化生态,营造鼓励创新、终生学习和勇于冒险的社会氛围,厚植企业家精神土壤。

2)要厘清政府、市场边界,拓展企业家精神生长空间,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3)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4)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七、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

1宏观政策要稳。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慢慢来调结构,要刺激,但不是强力刺激

2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3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4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5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九、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举措

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突出要抓好的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第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十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1)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2)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2.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发展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是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二是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三是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其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十四、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的政治基础。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十五、什么是统一战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1924年-1927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1937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7年-194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5年-1949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年-今天 爱国统一战线阶段

十六、如何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

2)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人士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1)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2)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3)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七、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政治协商。主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协商。

2)民主监督。主要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国家公务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实行监督。

3)参政议政 。主要是党政领导机关经常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好工作的有效方式。

十八、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推进祖国统一

1)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2)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3)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十九、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2.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总的要求是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3.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4.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尤其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1)总的要求是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要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明辨是非。

3)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落实谁主管谁主办和属地管理,防止给错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

4)同时也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三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1.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1)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党员干部要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养成有重要影响,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三十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再次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

三十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十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3)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4)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5)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6)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7)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疗卫生、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3)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1)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参与。

2)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3)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4)坚持综合治理,树立法治思维,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1)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现预警能力,及时排除、化解、处置各类矛盾风险。

2)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决策事项,要将风险评估列为必经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

3)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形成。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2)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完善惩恶扬善机制,培育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加强教育、心理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1)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使社区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

2)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

3)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4)加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1)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2)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3)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构建一个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4)统筹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

5)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1)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织密织好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3)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4)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平安建设深入开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另一方面,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

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1)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坚持科技引领、法治保障、文化支撑,推进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

2)进一步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加强反恐力量建设,加强反恐国际合作,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3)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

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建设美丽中国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

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

1)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3)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4)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2.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3.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4.全面小康,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2.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3.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5.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三,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辅相成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2)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即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3)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1.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和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和重要思想保证。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B,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

C,目标择优与现实试错的关系

D,质变与量变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4.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1)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2)步子要稳,就是方向要准,行驶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3)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

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

2)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3)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第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首先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其次是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再次是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最后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第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第一,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第三,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五,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第六,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第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第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第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1)党内制度建设要把握正确方向,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切实体现党的意志主张,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2)要突出工作重点,抓紧建立和完善主干性、支撑性党内法规制度,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制度,统筹推进立改废释工作,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3)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解决突出问题、补齐法规制度短板,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质量;

4)要抓好党内法规制度的落实,要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

第五,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1)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减存量、重点遏增量。“老虎”要露头就打,“苍蝇”乱飞也要拍。

2)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堵死腐败分子外逃之路。

3)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要通过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1.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2.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

5.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6.全党同志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41da2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c.html

《2018版毛中特II复习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