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546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从汉景帝刘启与晁错说起
孝文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当了二十三年皇帝的刘恒在未央宫驾崩,随后太子刘启即皇帝位,就是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用自己的老师晁错做内史,刘启和晁错早已经准备好了要做出一番大事情来。 这是一对有意思的师徒。
刘启的母亲窦氏原本只是刘邦后宫里一个普通的宫女,趁着刘邦驾崩的机会吕后把原来在后宫一些没有得到刘邦宠幸的宫女们打发给了诸侯王们。窦氏本是赵国人,自然想回到近家的赵王宫中,于是她找关系托负责分配的宦官给走个后门,宦官当面也应承了下来。也许是窦氏不懂得规矩,以为宦官答应了就行了,不知道还要有私底下给宦官塞红包一类的事情要做。想来凡人说话也就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当场又没有立什么字据之类的事物,如此空口无凭哪能作数?那个宦官很自然的说过也就忘了,再到正式分配的时候也就没想到还有答应过窦氏的事,稀里糊涂的就把窦氏分到了代国。
分配方案下来以后,起初窦氏是哭天喊地死活不愿意去,可她胳膊那扭得过人家大腿,最后不得已还是去了代国。本来她以为只是自己倒霉人生的一部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的霉运就这么到头了。
当初跟窦氏一同去到代国的还有其他四个宫女,窦氏在这五人里头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可一到了代国,当时的代王刘恒就偏偏喜欢上了她,迅速把她纳入后宫。入得代王宫的窦氏还挺得宠,没过多久便为刘恒生下了女儿刘嫖,到了孝惠皇帝七年,又生下她的第一个儿子刘启。有儿有女,窦氏在代王宫中的地位更是稳固,接着没过多久,刘恒的王后就死了。
这还不算完,后面还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代王后虽然死了,可这个王后早已经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但就是这四个儿子却在刘恒当上皇帝的最初几个月接二连三的病死,到大臣们要求皇帝刘恒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的时候,刘恒的长子已经变成了窦氏的长子刘启了。
当然,如果你非要觉得享受当时最好卫生医疗条件的皇帝一家,能在几个月里一连死四个孩子肯定不正常,其中必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一点也不为过。 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不管怎么样,刘启顺利的当上了太子。刘启当太子以后也非常的顺利,基本没受过什么挫折,除了小时候有一次跟吴王的太子下棋之外。
在一般人眼里,下棋本来就是个消遣娱乐的事情,还能下出什么事情来?话虽然不假,可你也得看下棋的人是什么样的主。想那吴王刘濞富甲天下,他的太子也是骄横惯了平日里谁也不放在眼里;刘启作为太子,那是就等着做皇帝的人,以脾气秉性而论自然也不是善主。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在一起下棋,下着下着就因为悔棋一类的事情发生了争执,吴王太子大概平日里得势惯了,来到皇宫竟也反客为主,先对刘启发出了一波嘲讽。 想刘启平日里要找个人吵架都难,怎么受得了吴王太子几句尖酸刻薄的挤兑?吵着吵着两个太子就动起手来。刘启那里受过这样的气,仗着自己有主场优势提起桌上铁制的棋盘就往吴王太子头上砸,一下子把吴王太子砸成颅内出血,没几天人就死了。 两个未成年人简单的争吵竟然发展到一人致死的地步,尽管对方也有错,但不得不说刘启小朋友的戾气也太重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反过来也一样,从学生身上就能看出他的老师晁错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晁错的性格特点史书上总结为四个字:“峭直刻深”,具体点说就是为人严厉、耿直、苛刻、心狠,当然,不可否认他首先是个有能力的人。 当年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恢复早年被焚书令和项羽火烧阿房两次劫难所破坏的学术体
系,政府到处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百家书籍和有学识的能人,其中全国懂得《尚书》的找来找去只剩下居住在济南的伏生一个人。这个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是不可能再到政府来供职的,甚至从济南到长安一路的车马劳顿也非伏生所能承受,于是皇帝下令太常(朝廷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官员)在政府中筛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去济南向伏生学习《尚书》,最后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晁错。
晁错也是不辱使命,很快便学成归来,做了一名博士。早年的晁错是法家的门徒,这下又掌握了儒家的《尚书》便成为了学贯儒法的高人,一下子牛气了起来,开始对国家政治、对匈奴的政策等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彼时以贾谊的满腹经纶尚且不能在朝廷立足,晁错的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去,虽然表现积极,但刘恒对晁错也只是赏识而已,对他的建议大多是看过、知道就完事了,并不予采纳或实施,给他的官职也就是俸禄千石的太子家令。 可要说晁错是不是真的倒霉也要看跟谁比,他要是跟贾谊比起来还是要幸运的多,虽然都是生于公元前200年,虽然都没得到皇帝的重用,虽然这两个同龄人对政治有相似的见解,但晁错却比贾谊幸运的地方是他得到了太子刘启极大的赏识。年轻的太子对自己这个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的老师可谓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且受太子的影响,太子府上下人等对于这个学问很高的先生也都是敬佩不已,私底下给他安了个“智囊”的外号。因为有了这个机缘,晁错得以不断地向刘启灌输自己的政治思想,这也为他以后能在朝廷上一展抱负打下了基础。 到了文帝十五年九月,晁错政治生涯迎来了的第一次转机,这个转机源于策问。
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何谓“策问”?我们知道汉代是没有科举考试的,作为当时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策问”这个东西我们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 在文帝即位的第二年的十一月,发生了一次日食。这在现在当然最多算是一次难得的天文景观,没什么更加稀奇的地方,但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皇帝作为上天的儿子,在人间是说一不二,可皇帝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那又有谁敢告诉皇帝呢?自然是谁都不敢,敢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老子,也就是老天爷。可老天爷是不会直接跟人说话的,他只会以一些稀奇古怪的现象来提醒自己的儿子:小心,你小子犯错了。 在古人看来,日食便是老天爷提醒他儿子的一种方式。
于是天子刘恒感到诚惶诚恐,就下诏书要在天下臣民中选举“贤良方正”的人上疏直言皇帝的过失,这便是策问的雏形。
但文帝前二年的这次策问只能看作是一次尝试,毕竟命题太宽泛了不好作答,要你指出皇帝的过失,这个过失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了但皇帝他自己不承认,这作答起来就比较麻烦。好比考试的时候就给你一张一千个空格的纸,其他什么话都没有就让你写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反而是很难写得好的。
然后又过了十几年,到了文帝十五年的时候,文帝再次下诏大臣们在全国选举“贤良方正”。这次刘恒的话就说得比较的清楚了,要求“有司(有关部门)、诸侯王、三公、九卿和主郡吏(地方的一把手)”选举一些有才干、敢说真话的人从“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这四个方面入手做命题作文,皇帝本人还要亲自阅卷。 这是汉代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策问,可以看做一次全国性的统考。要在早几年,你随便找个人猜策问谁会得第一,懂行的十成里会有九成九的人把宝押在贾谊的身上,那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只可惜夺冠的最大热门、政府里学问最大最牛的贾谊已经在文帝十三年的时候病死了,这才给了其他人机会。最后,经过皇帝亲自批阅,这次策问的第一名便落到了平阳侯曹窋、汝阴侯夏侯灶、颍阴侯灌何及廷尉和陇西太守五人共同推荐的晁错身上。
全国统考第一名的晁错终于离开了太子府进入了朝廷,被任命为中大夫。自以为马上能一展宏图的他立即接二连三的上疏皇帝,今天要求削减诸侯的领地,明天提出要变更以往的法律,前后一共搞出文章三十篇(你说不是早有准备鬼都不信)。但以他“峭直刻深”的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183ce6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c.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