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8-11-20 18:49: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步步高】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新人教版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原文第一段中说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而C项中表述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将选择偷换为修正,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AB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均在第一段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其原因是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而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说明了科技黑箱为使用者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故B项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谈及科技黑箱的三个特点,ACD三项内容均在此段中,表述正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 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双刃剑的意思是有利有弊,而D项中谈及的是科技黑箱滥用的后果,将两者扯上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4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答案 A

解析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表述错误。第二段中说诗歌用以颂美或讽谏,发泄、申诉冤屈或不幸,可见《诗经》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含意。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答案 C

解析 C项与第四段中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的内容不符。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 B

解析 第三段中说宋国人民做了歌儿对华元唱,可见徒歌并非都没有曲调

(2010·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做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刻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代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7 下列关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语中,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答案 B

解析 文本中的第一段第二句话意在阐明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没有提及的影响和地位。

8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答案 B

解析 文章第二段最后一句明确指出,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的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答案 C

解析 文章第三段后半部分只是提及有些无名书法家的书法水平高于传世碑版,并未言及唐朝碑版的书法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1《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有哪些要求?

答案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考点中的一般论述类文章该如何理解?它主要指哪些文章?

答案 所谓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一些以论述观点、阐明主张、表达看法等为主的说理文。论述类文章重在,理性成分较多,说理特征明显,有时候为了阐明观点,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铺垫和推论。而有时候虽然也有一些形象直观的事例,但这些事例只是说理的辅助材料,是现象,而非本质。阅读时要透过这些现象去发现和把握本质。常见的论述类文章有杂文、演讲词、政论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等。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

3.高考在论述类文章阅读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高考把论述类文章当做必考内容来考,而且命题一直很稳定,表现在:

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皆涉及,在六个小考点中重点考查重要概念、重要句子、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整合三个小考点。具体命题时紧扣文本,不引申、不拓展。题型:全部是四选一的单一选择题。

一、整体把握全文:归纳文意,分析结构

(2012·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以及遵循这种而形成的。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证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角度设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A项第一段论述了家族的中心地位使伦理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起到的重要作用,选项故意混淆家族的中心地位伦理的关系。C项第三段首先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就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再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选项属顺序颠倒之误。D项文章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的问题,选项谈及的人格尊严尊道贵德精神的体现,与古代哲人之语无关。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A项正确,见第一段开头两句。B形而上”“道德化的实践理性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不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见第二段第二句。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论述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未谈及利用、厚生的问题。见第二段第四句。D项从第三段内容看,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贯坚持的。

【知识储备】 归纳文意,分析结构,不仅仅是一种考点、考题,更是对论述类文章阅读整体把握的要求,而整体把握又是与归纳文意,分析结构分不开的。

()如何进行整体把握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一个问题。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高考中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阅读论述类文章,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之间、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或总分、或递进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分析段落层次时,要看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主要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归纳出结论。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总体把握。

() 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在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概括中心意思则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驾驭文章,通过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章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首先,要通读选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要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寻找答题点;再次,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字词;最后,综合句意,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整体把握,得出答案。

为了达到准确地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这一目的,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过渡句、中心句,这些句子常常是归纳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依据。

(2)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3)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练确切。

(4)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必要条件。

(5)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二、掌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的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后者侧重于,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 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选自201228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3 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答案 C

解析 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 主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4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后者侧重于,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答案 A

解析 B硬指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急可缓C项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改为注重D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知识储备】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理解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1)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2)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的外延;(3)借给概念下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作出直观判断。

另外,在具体做题时应注意:(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含义。

(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连义互解、主宾互解,或作以实证虚、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的处理。

三、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节选自《舜文化》)

5 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答案 D

解析 由原文第二段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知此选项的说法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做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节选自《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6 联系上下文,对语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答案 D

【知识储备】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是对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判断。这种判断或对说明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在陈述事实后得出结论。

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对复杂的单句,要能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主语),划出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对于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意义重点,把握具体特征与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其次,要对句子的邻句及语境进行分析。有些重要句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理解句意。

再次,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起统率作用的,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上去看、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结作用的,要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语应该更自信与乐观

朱凌宇

几日来,大家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表达了正面的看法,笔者非常赞同,同时也想换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 000种语言,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在消失,100年后50%90%的语言便会无影无踪。汉语纯净论者可能是基于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若是不捍卫自己的语言,迟早有一天会被其他强势语言替代。然而事实是,当前世界上被最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有10亿人以上,其次是英语和西班牙语,各4亿人左右。其他使用较多的还有法语、俄语、孟加拉语、北印度语、阿拉伯语、德语、葡萄牙语、日语等。虽然从影响力上来看,汉语无法与英语相比,但我们至少应该有点自信——大基数的使用人口,给了汉语很强的生命力。

古代由于交通闭塞,人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多种语言产生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却正相反,由于交流增加,一方面对大量弱势语言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不少能操两三种语言的人。近日就有专家估计,全球双语使用者(bilingual)可能高达50%75%。以此类推,未来操持多种语言的人只会多,不会少。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乐观地估计出,汉语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使用的口语对书面语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最终决定书面语,未来人将不同语言混杂地脱口而出,到被书面语固定下来的情形,将难以避免。

世界语(Esperanto)的发明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启示。1887年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博士为了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然而在风光了一阵子之后,世界语最终没有传播开来。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语言是基于经济、文化而传播的,比如为了做生意赚钱,或为了看电影、听音乐,或为了学习别人的技术,我们才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没有这些根基,语言传播的动力就会消失。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能够正常发展,发挥与其人口相称的文化、经济水平,不断加深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汉语将自然而然地被发扬光大。

如果再引申一层,让我们把眼光放到1 000年之后(如果粗略认为每100年有50%的语言消亡的话,1 000年后当只剩下五六种语言),一种崭新的世界语将会因为全球经济文化的融合而诞生。这种新的世界语将完全不同于老的世界语,因为它有传播和发展的动力。此外,与老世界语以印欧语系作基础不同的是,它将很可能是东方语与西方语的结合体,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言,它将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这也就是说,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汉语中沾染了英语,由诸君看来,明显是更方便有效的,更何况汉语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净化汉语就显得迂腐。汉语中沾染了英语,不能简单理解为白纸上沾染了墨点,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上去不那么美妙的东西,往往孕育着美好的萌芽。因此今日争论的矛盾,未尝不是未来新事物的肇端。反过来看,目前汉语已经开始在吸收英语的优点了,后者对前者的优点还未知未觉。这样从时机上来看,到底是谁占了先机?

(摘编自《联合早报》2012922)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汉语词典》在汉语中加入英语使用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争论,作者对这个问题持肯定、乐观的态度。

B.英语、西班牙语的使用人数虽然不及汉语的使用人数,但英语、西班牙语所产生的影响力,汉语却无法与之相比。

C.经济、文化水平决定语言的传播力,我们不断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加深国际交流,汉语的传播力自然会增强。

D.千年之后,新的世界语将会诞生,与老世界语不同的是,新的世界语将可能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结合体。

答案 B

解析 西班牙语的影响力是否超越汉语,文中并未提及。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交通发达、交流增加,如今大量弱势语言被破坏,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现有的语言中,每两周就至少有一种语言在消失。

B.据说目前世界上有6 000种语言,但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融合,弱势语言逐渐消亡,未来的语言将最终从混杂走向统一。

C.世界语的发明方便了国际交往,但风光了一阵子之后,却最终没有传播开来,这是因为它是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的。

D.汉语中沾染了英语,这是因为操持英语的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强于我们,这也符合目前语言的传播规律和动因。

答案 C

解析 世界语没有传播开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

【知识储备】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在语言形式上,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指示语、概括语、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用语等。

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摆着的,叫做明示信息;有些信息则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副标题、注释、文中的括号内的内容等,叫做隐含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注意的,同样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命题重点之一。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有: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能从中明白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

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有人物、景物描绘之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用较多之处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

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来获得。

4 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全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这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的,即主要采取了”(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1 指代词(”“),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3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原句: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比对:选项中的指的是发生滥用的现象,表达的意思是科技黑箱的滥用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而原句是科技黑箱无疑……锋利。两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该选项将原文中的科技黑箱字转换为科技黑箱的滥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 范围词(”“所有”“人人),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012·安徽卷第1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3 程度词、时间词(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a(2012·江西卷第7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原句: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比对:原句中有可能一词,到了选项中删去了该词,性质就起了变化:或然变成了必然。

示例b(2012·江西卷第7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即时小练】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2·湖北卷第6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

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原句: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比对结果:(×)

理由:选项比原文多添了在思想上限制语,这与原句的观点不一致。

2 选项:(2012·山东卷第6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

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

理由: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词语,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a(2012·辽宁卷第1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选项用只有……才能关系表述,而在原句中用了不管……”,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示例b(2012·天津卷第6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比对:原句是个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即时小练】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2·北京卷第14A)生命的如果脱离了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

2 选项:(2012·浙江卷第9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

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原句: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选项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完全不合原意。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a(2012·辽宁卷第3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的保护,而且高于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分析: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示例b(2011·天津卷第8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

比对分析: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

【即时小练】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 选项:(2012·湖南卷第14B)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

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原句: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结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选项说法太绝对,既不合文意,也不合常识。

2 选项:(2012·四川卷第7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的当代省察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儒家思想由于失去了滋养其生存、发展的自然经济基础,因此也就基本失去了造血再生的功能。作为价值体系,它的那些具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和等级观念的内涵必然同当代社会渐行渐远。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匮乏,使那些在传统社会具有先进性的理念,比如民本思想,也为民主等现代意识所超越。尽管儒家思想与传统社会专制政治并不等同,但历史上儒家思想依靠专制制度而广泛影响社会生活也是客观事实。整体而言,已无法对时代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回应的儒家思想,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边缘化是不可避免的。

对儒家思想边缘化的判断,并不意味对其影响力的全盘否定。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契合了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演进特点,在历史的演进中,它的诸多理念已融入民族的血脉当中,从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既包含积极合理的因素,也具有应否定舍弃的内容,两者交融共生。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之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不是边界清晰、易于切割的对立面,它们不是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所谓积极性与消极性的分野,是一种基于时代的判断,在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之际,就其思想体系的构建者而言,这些积极消极的区别并不存在。在此意义上,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是附带着消极内容的积极,而消极方面则是伴随着积极内涵的消极,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具有某种同质化的属性,如同一个苹果的酸甜两种味道,它们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这个苹果的内核,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特定价值内涵。正是这个内核,导致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共生、交融。

现代化进程中,在缺乏对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科学认识的氛围下,衍生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膜拜情绪: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掘来满足转轨时期社会主体的精神需求,希望以传统的文化资源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赋予儒家思想以化现代的使命。鉴于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持久,不可否认,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个使命。但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不论它的影响力多么持久深远,构成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核心理念都是产生于过去,而不是当代。因此,它的某些内涵必定会和当代社会不相兼容,诸如民本”“和合等,由于和当代社会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念,如民主”“和谐具有某些风格相近的形似,如果对这种形似不加以辩证的分析,这种经过包装的、现代化的儒家思想既不可能实现化现代的任务,也无法实现自身真正的现代化。

省察的目的在于寻找扬弃的路径。由于儒家思想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共享一个苹果的内核、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两者间的同质性导致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无法承担对消极方面的否定、无法独立担负起对自身进行扬弃的任务,因此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强大、先进、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血液的注入与引领。 (选自20129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关于儒家思想边缘化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思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经济,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儒家思想本身已基本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B.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那些具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和等级观念的内涵,只能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C.儒家思想缺乏科学与民主精神,它的一些在传统社会具有先进性的理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为现代意识所超越。

D.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靠的就是专制制度,这样的历史客观事实足以证明它与当今社会的不相兼容。

答案 D

解析 以偏赅全。原文是说历史上儒家思想依靠专制制度而广泛影响社会生活也是客观事实,但不等于说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靠的就是专制制度

2 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生共存,是同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对立的两种特质。

B.儒家思想在产生发展之际,并不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区别,基于时代性的判断才有了二者的划分。

C.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源于自然经济基础这个内核,两者因此而具有某种同质化的属性。

D.儒家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表现为共生、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无法截然分清。

答案 C

解析 A项不是彼此对立,而是彼此补充B不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区别就其思想体系的构建者而言的。D无法截然分清错。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儒家思想就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来看,既表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又体现出持久性的特点。

B.传统文化资源不能用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因为它们的某些内涵必定和当代社会不相兼容。

C.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认识,应该加以辩证分析,不应该带有情绪化倾向。

D.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引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血液,才能完成对儒家思想进行扬弃的任务。

答案 B

解析 传统文化资源不能用来搭建当代的心灵家园说法太绝对,不是不能用来,而是应该在科学认识的氛围下进行扬弃地使用。

1.审题

(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2)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

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

2.答题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

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的实则错误的理解。这种干扰方式,从原文摘引信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它的曲解上。

无中生有: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也叫于文无据”)

③颠倒错位: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把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原因和结果颠倒、条件和结果颠倒、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颠倒等。

改变范围: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 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夸大其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

张冠李戴:顾名思义,这种方式就是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上,让考生形成一种错觉,从而出错。

以偏赅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 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8be31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9.html

《[步步高]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