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19-05-09 08:5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ww.ks5u.com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外之,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 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 “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外之,言外之情。

D. 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 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 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这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 《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外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 深入到美的作品的外之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 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指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结合文本前三节内容分析,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应是发现了作品的外之。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错。应是不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不在场的东西就是情或意。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宇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坛。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yì)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王羲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动,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内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 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

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泰山上的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泰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体飘逸,但写大字却是颜体。看大字碑刻上的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

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兄在山东呆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选自汪曾棋散文集《人间草木》)

4. 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B. 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C. 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 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5. 结合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6. 结合文本,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4. C 5.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比成骨与肉的契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直曲丰润合度,笔法到位流畅。写出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艺术价值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之情。

6. ①热爱。认为经石峪的字即使是拓本,也是字字神气俱足,使人不能忘记。觉得这些字很美,稳而有佛性。值得远道来看。认为如果把拓印的字,在北京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尊重。反对今人随便在泰山刻字,认为是糟蹋了泰山。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要注意文章在此处引蔡襄一例的意图,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法与摩崖环境相衬,要让刻字压得住,即衬得上这个环境。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f34db9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0a.html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