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野马与海子的以梦为马

发布时间:2019-04-14 18:23: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庄子的野马与海子的以梦为马

  马历来是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各代文人骚客,都有衷情于马者。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工具性,更在于它的野性,给人精神的振奋、愉悦。在先秦的文献中,始见于《山海经》,[2]其后在《诗经》,先秦诸子散文中屡屡出现。庄子对马有所偏爱,有直接以马名篇的《马蹄》,在其许多篇目中也能找到马的影子。海子诗中的马,不胜枚举。他直接以马名篇的有《马(断片)》、《祖国,或以梦为马》、《马、火、灰――鼎》等。庄子和海子同样是对马的艺术构思,其表达方式,以及传递的人生境界却不尽相同。

  

  一.庄子抽象的“马”与海子具象的“马”

  

  《庄子》中多次提到马。《逍遥游》:“野马者,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用马写庄子心中的理想人生境界,如果人的精神无所羁绊,也会“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绝云气,负青天”,[4]那么居高俯瞰的人,看到的人间只是“野马者,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看到的只是无穷生物的无穷流变,再不会为功名利禄权势之争而烦恼世界。精神的最佳境界是“逍遥游”。《齐物论》:“以指喻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人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非马喻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5]用马喻万物之理,天地万物的共同性。如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首先要“齐物我,同生死”,认识到“天地与我并生,而我与万物为一”,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是与非之间,生与死之间,都没有什么差别,本质上都是一回事。《至乐》中的“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6]用马来化万物之变。万物都生于自然,最后又复归自然。万物的形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万物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懂得这个道理,就可达到虚静、寂寞、淡泊的无为境界。《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齿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7]用马之真性,体现庄子学说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马如人,希望排斥一切人为的文明的镣铐,达到“天放”的境界。《徐无鬼》中的天下马“超轶绝尘,不知其所”,[8]也是用马之真性,为庄子的“道”、“无为”服务。

  海子也在诗中多次写到马,如《马(断片)》:“太阳,吐血的母马”,[9]将太阳比作母马,喻自己的理想、难酬的壮志;“我就是那疯狂的,裸着身子\驮过死去诗人的\马”,[10]将自己比作马,诗人不再了,其诗之“思”仍在,诗人将“逝者”转化为存在的本质。《祖国》中“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11]诗人肉体的死亡不能代表存在的消亡,诗人是在消逝中传承不灭的本质,东方五千年的文明与日月同辉共寿,马成了文化、永恒的象征。《九月》最后一节,“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12]海子初恋的女友来自草原,由于对方父母嫌海子家穷将两人隔开,他曾在另一首诗中坦言:“你的母亲是樱桃\我的母亲是血泪”,[13]海子失恋以后,诗中出现草原的频率远大于以前,尽管这首诗被许多人认为是海子对于存在苦难的揭示,但“马头”和“马尾”的差别,诗人“只身打马过草原”,难道没有初恋悲痛的暗示?马成了爱情、孤独的象征。《怅望祁连(之一)》中“那些是在过去死去的马匹\在明天死去的马匹\因为我的存在\它们在今天不死\他们在今天的湖泊里饮水食盐”,[14]马成了受难的人类,海子正是怀抱着为人类寻找“追忆”和重返“家园”的依稀踪迹,一次次冲向了太阳,焚烧着自己。《不幸?病中的酒》中,“抬起了一张病床\我的荷尔德林 他就躺在这张床上\ 疯狂地奔了一阵\横穿整个法兰西”,[15]马成了海子最挚爱的诗人的化身,是聆听异乡的声音、聆听无底深渊的声音的诗人,在此岸世界寻找着“还乡之路”。

  从以上可以得出,《庄子》中的马多为抽象之“马”,不可言说,玄之又玄,为其形而上的说教服务,表达庄子的“野马”之辨;而海子诗中的马是具象的,可视作诗人理想、追求、孤独、苦难等等的认识,“存在”中有其“客观对应物”,诗人需要“以梦为马”来展示其人生境界。当然《庄子》也用许多现实中的马,但其艺术构思简单,本文不论。

  

  二.庄子的“野马”之辩与海子的“以梦为马”

  

  庄子借“野马”论道,核心是逍遥自然的人生境界而不是治天下。这不同于老子的道。“道生一”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道容易被理解为无为之始。老子的“道落实于万物,便是德”,庄子认为道落实于万物仍然是道,万物得到道而生成,这就是德,使万物彰明而分别。[16]庄子理论的基础是他的“道生于一”。“道生于一”,庄子能够“齐万物”,“实同名异”,世界的各种是非,各种知识和言论,皆无常理、无确定性,皆有所蔽。在“齐万物”的认识论基础上,庄子人生观里最重要的是“无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择地而安之,不择事而安之”,顺应自然,、忽二帝为混沌凿七窍致死。不合人情之事当成命中注定无法更改,远离功名利禄,不能为外物所伤,“洞明”、“天放”、“丧我”。最后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达到人生的极致,思想的最高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化”、“自然”,“待浮游而逍遥”。

  海子“以梦为马”,马可以是自己、姐妹、受难的王子,可以是孤独、理想、苦难等,呈现海子的精神状态。海子曾在其《诗学:一份提纲》中写道:“伟大的诗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17]海子把诗歌作为“逝者”的有限与存在的无限的契合,他的诗歌理想就是创造“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在展现“人类生活”之外展示一种“宇宙的生活”(生存),“生存是全部的生活,现实的生活和秘密的生活”。[18]在这样的诗歌理想基础上,海子不重视诗歌的形式,“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19]从安庆的村庄到兰州一带的麦子,从青海湖、敦煌壁画到两次旅行在神秘的西藏,海子在麦子、庄稼的村庄和文明的长河中,寻找人类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他认为:“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丧失了多少东西。”[20]海子以行星的速度疯狂地写诗,在《太阳七部书》中前行,实践着“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21]

  庄子的小天地,大宇宙的思想,通过“野马”展现出来,同时诗意的“野马”也完成了庄子在现实中的“栖居”,解决了生命的终极矛盾。海子对现代世界充满忧虑,始终关怀人类的命运,热爱尘世但又无法平静,只有“以梦为马”,寻找瞬间的解脱。

  

  三.《怀念前生》与两条人生之路

  

  庄子和海子都思考着人类真正的永恒价值所在,在现实中,庄子是以“审美的”而不是“实用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是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观,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本色而又自由悦乐的人生、艺术化的生存,得到自我超脱。[23]海子则一直实践着他的“一次性写作”,生活和诗歌没有距离,他赞美尘世,追求真理和永恒。作为“逝者”的海子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苦难,一次次冲向极限世界,又一次次坠落人间,在爱情的失败和强烈的自卑之中,过早进入了他的“黑暗时间”。哲人庄子“诗化的思”,诗化地生活,诗人海子“思着的诗”,将生活完全诗化。庄子用诗的语言表达“野马”之辨,海子“以梦为马”传达存在之思。真正的诗人应当是哲学家诗人,而真正的思想家则应当是诗人哲学家。庄子和海子用各自的方式“赋诗运思”,“唤醒世人明晓自己的命运,走向‘诗意的人生’”。[24]

  

  参考文献:

  [1][9][10][11][12][13][14][15][17][18][19][20][21][22]海子.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袁珂.山海经校注所附山海经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4][5][6][7][8]马恒君.庄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6]张立元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4]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朱?S斌,天津师范大学2008级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cdcdb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5.html

《庄子的野马与海子的以梦为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