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4-11-17 09:39: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师大版年级数学

准备课

快乐的家园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6页。

教材分析:

《快乐的家园》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一课时内容。本节教材是结合儿童熟悉的情境从整体上初步认识和感知1——10各数,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1——5,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数量;第二部分“试一试”用数表示物体的顺序,并扩展到6——10各数的认识。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所以教材设计了一个农村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个场景中蕴含了丰富的数量信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的“抽象”过程,教材提供了多个具有相同数量的不同的实际背景,鼓励学生数出共同的个数,再用数来表示。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设计了给出一个数,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对应的物体数量的实例,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表示物体个数的理解。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三个问题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数(从15)的顺序,而且分别体现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以及“给出一个数,寻找生活中相对应的物体数量的实例”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准备课的学习,虽然了解了数数的方法,但对数所表示的意义还不是太清楚,所以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此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仔细看、认真听、积极想、大胆说等学习习惯还仅仅是开始,亦应从头抓起,持之以恒。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从小生活在美丽的农村,那儿有蓝天白云,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美丽的田园,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田园风光伴随美妙的音乐,片刻后,定格到“快乐的家园”情境图画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10 各数

1.找一找、说一说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找一找,图中有什么?再引导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

2.认识“1

⑴找“1

师提出问题:图中哪些物体的个数是1?(生找)

引导学生交流。

1:一位农民伯伯正在种地。

2:我看见了一座房子。

3:我看见一位小朋友和一只小狗在玩游戏。

4:我看见了一条小船。

……

师小结:这么多物体的数量都可以用1来表示呀!这“1”可真神奇,既可以表示1个萝卜,又可以表示1筐萝卜,还可以表示1盒粉笔(师顺势出示一盒粉笔)、1个班级等。既可以表示像一座山那么大的物体,又可以表示像1棵草那么小的物体。

⑵想“1

师(拿出一支铅笔):看到这个,你想到了哪个数?(想到了1”。)看到1”你又想到了什么物体呢?(一个人、一张课桌、一块黑板……)

⑶画1

师:看到数1”,你想到了哪个物体,能用一个“”或一个其他的图形符号画出来吗?

⑷说1

师:说一说,你画的一个什么图形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个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找、想、画、说”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多个“实际背景不同但具有相同数量”的情境中抽象出数“1”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使他们看见实物能想到数字符号,看到数字符号能联想到具体的实物,还能用图形符号表示所看到的实物,从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数,牢固建立数的概念,深刻理解数的意义。)

3.认识“2——5

课件再次出示 快乐的家园画面,师分四步从不同角度作引导:

⑴让我们再到快乐的家园去看看,2(出示数字卡片)藏在哪儿呢?(2只小鸟、2个人……)

3”(出示数字卡片)又能表示什么呢?(3朵云、3个苹果……)

⑶你能用4(出示数字卡片)说一句话吗?(我有4支铅笔。……)

⑷看到数字5,你又想到了5个什么物体?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画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概括,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2、“3、“4、“5,对凌乱的认数顺序进行整理,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4.按数找物

师:我们又认识了2345这四个数,那现在老师给出其中一个数,你能找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吗?

生找后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给出一个数,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对应的物体数量的实例,是对“数表示物体数量”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也是将抽象的数具体化的过程。)

5.认识“6——10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这么多的数,那么除了12345外,678910这些数是不是也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呢?请同学们动手数一数。

老师巡视,展示学生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经历从实际数量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点认识6——10各数。这是准备课情境中的素材,将情境中的事物按照数量的多少加以整理,不仅将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到了10以内,而且又一次体会实物与数的一一对应。)

6.即时练习

P5“练一练”第1题:数一数,画一画。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中交流。

(二)认识序数

1.说一说

⑴请生数一数河里有几只鸭子?

⑵再请生按顺序数,第1只、第2只、第3只……

⑶结合情境图,回答问题:排在第一的是哪只小鸭子?系蝴蝶结的小鸭子排第几?谁排在第4?排在第5的是谁?

2.数一数

⑴自己所在的小组有几个同学?

⑵看一看,你排在第几位?你的好朋友呢?

3.议一议

师:同学们喜欢踢足球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支球队,我们去看看他们吧!(课件出示:小朋友踢球场面,片刻定格,能看清10个小朋友衣服上的号码数。)

⑴这支球队有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一个数的、看他们衣服上的数知道的……

⑵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呢?

⑶让我们也来组建一支球队吧!(老师发1-10的数字卡片)拿到数字几,你就是几号队员然后按顺序排成一队。

⑷这支球队有几个人?1号队员在哪儿?这里的1表示什么?234呢?8号是谁?

⑸小结:原来数不但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顺序或者代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说一说”、“数一数”、“议一议”三个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从而认识和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三、巩固深化

1.圈一圈(“练一练”第2题)

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2.看一看(“练一练”第3题)

师先引导学生数一数图上有几只大雁?再请生说一说哪只大雁和其它的不一样?它排在第几位?

3.连一连(练一练第4题)

师先请生看看红鼻子把数字1和什么连在一起了?再让学生把其他物体的个数与跟它对应的数连起来。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请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数。

(设计意图:本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注意兼顾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后设计的“找生活中的数”,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应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全课总结

一单元

可家的家园

教学目标
一、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活动认识基数、数序。
二、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由生活原形到数的抽象过程,感受一一对应的基本思想,经历数字符号化过程,及数字的建模过程,养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体现生活里的数学味,数学里的生活味;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在数数中养成严谨的态度。
课堂组织形式:小组合作
学具:小棒、小圆片、小方片、计数算珠
教学过程
一、 引子。
同学们,我想认识一下咱们班小组长,能上台一下吗?呀,来了几个人?是八人吗?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二、 多媒体逐帧出现一副照片。
老师这里有第一组一些小朋友的照片。数看看多媒体上出现了几个人?不能数快(慢)了,数数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速度,不能太快了,也不能太慢了。
咱们再来一遍吧!
三、 用符号记录数的结果。
接下来,咱不出声。当看到一个人,你就摆一根小棒。看看能不能数出人数?
能。
那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我数小棒,有几根小棒就有几个人。
再来一组人,看看除了小棒,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帮我们表示数出的人数?你想好了办法,就举手,我们就开始了。
教师现场采访。
有多少人?你是怎么表示的?
小圆片、小方片、计数算珠、画圆圈的、画方块的等等。
四、 用数字表示数
给学生分发任务卡,要学生照样了填一填,做一做,最后能用数字表示出数。


一、看数字举例或画图表示(一个人、一支笔等等),也可用手势表示。举例说说生活中的2举例说说生活中的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5举例说说生活中的7……

二、完成情境图。让学生用线连一连,说一说。

三、       

三、游戏组织学生进行语句接龙。一只青蛙跳呀跳,两只免子到处跑,三只小猫捉老鼠,四只小猴爬树高………一只小鸟天上飞,…一只………(组织学生边说边表演,让学生在游戏中结束学习。)


设计说明及何老师修订后的反思:

课前,学生已经有“数数”的基础。第一个环节是协助学生规范“数数”,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习惯,这是数数的基本常规。通过数生活中的数,再通过用小棒的“替代”来数数,利用转化策略,使数数的能力得到加强。这个环节的设计上,何老师做了巧妙的修改,在替代过程中,她设计了“如4人,那麼1人就攞一根小棒,共擺了4根小棒,然後問學生,共有多少人,怎麼知道的?可能答案是,因為有4位學生...那麼,此時,黑板上的4人去除,剩小棒,問學生沒了學生,只剩小棒還可以知道有多少學生嗎?讓學生說說,一根小棒代表一個學生,4根就有4位小朋友,爾後,老師再用一張照片,心中數一數幾人,然後擺出6根小棒,問學生,有幾人.....以此類推”,这个设计的精彩之处在于把原来的“人”去除了,这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识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用小棒和人作“一一对应”后,人依然可以数。

数的形成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小棒、圆、三角形、手势”来表示数,然后再到点子图,形成数的“半抽象”状态,为数的进一步抽象作准备。在一系列环节中,以活动为依托,通过“一一对应”,实现“数”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现了“符号化”。进而又通过符号,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实现了数学模型的建构与数学模型解释的一系列过程。

在何老师的提示中,她们更善于营造童真世界,更善于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更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如何沟通,如何寓教于乐,如何教而无痕。

这份教学设计,试图做一个尝试。只是让大家看看,一个大陆老师遇上一个台湾教育资深人士时,他们会聊些什么?

快乐的午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一单元1415页《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概括的能力,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备注:本课时是开学以来操作性最强的一课,很多课堂习惯从这落实。因此,在常规教学中能把新课充分操作完即可,练习环节可作为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掌握并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是10以内的事物的多少。

教学难点:理解事物的多和少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主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松鼠聚餐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引导提出问题:餐具够吗?

接着分析问题:

1. 让学生明确餐具要够,必须每只小松鼠有一套餐具,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2. 餐具包括什么呢?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餐具包括盘子、勺子和杯子。

即把大问题细化为以下三个小问题:

问题1:盘子够吗?即比较松鼠和盘子多少的方法。

问题2:勺子够吗?杯子呢?

问题3:比较盘子、勺子、杯子的多少。

(二)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1:盘子够吗?即比较松鼠和盘子多少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会采用“数数法”,即直接数出盘子和松鼠的数量,从而得出结果盘子够了,但这样的方式不够直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那要如何把理由讲给小松鼠听,让小松鼠心服口服呢?”小松鼠说了:“眼见为实,你要是能摆给我看看,我就相信。”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套学具(实物图像,学具用彩色纸打印可以增加课堂效率),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3分钟后,老师请小组上台汇报展示,于是出现了不同的摆法。

例如:围成一圈来摆,但这样摆却给这只小松鼠出了个难题。它说了:“到底哪个是我的盘子呢?我是用下面这个,还是用旁边的这个呢?我总不能拿两个盘子吧。”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摆有点乱,怎样才能够摆整齐了,让小松鼠一看就知道该拿哪个盘子呢?学生观察,思考得到:每个小松鼠拿一个盘子,因此,摆的时候应该一只松鼠对一个盘子。

接着,学生重新摆一摆,学生不难摆出,把松鼠和盘子一对一地摆,然后逐一用线连起来,每只松鼠都有一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松鼠和盘子同样多。就这样,通过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让学生感受同样多的概念,从而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问题2:勺子够吗?杯子呢?

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通过多次比较的方法强化意义对应的方法。

根据摆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说:松鼠比勺子多1个,勺子比松鼠少1个,也学会说:松鼠比杯子少1个,杯子比松鼠多1个。从而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多和少的概念。

问题3:比较盘子、勺子、杯子的多少。

在学生学会了2个物体间的比较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探讨第3个问题,比较盘子、勺子、杯子的多少。首先,先让学生在三个比较量之间找出最多和最少。其次,小组合作,摆一摆,独立观察、思考、比较之后,现在小组内说一说比较的结果,再由小组汇报展示。充分地“说”,让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同样多、多与少的感受。例如,学生会说:盘子比勺子多,盘子比杯子少。此时,教师将追问:为什么盘子一会少,一会多呢?从而引发思考,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多和少是相对的,关键是要看和谁去比,比的标准不一样,比的结果也就不同”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多、少的相对性。

(三)巩固强化

完成以上主要内容的学习之后,我设计以下三个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复习。

1.画一画——基础练习,强化一一对应

2.哪一堆正合适? 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采用数数法,也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一一对应法。

练习三,根据题目给出的线索来确定可能的范围,用比多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布置作业

二单元

过生日

教材分析: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学生认识事物或现象,经常是和其他事物或现象通过比较,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创设“过生日”这一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并积累比较的方法,这里的比较大小、多少是一种简单的定性比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同时也渗透了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通过一单元比多少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学生在比较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对比较的相对性认识还是不足,本节课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思考、交流等活动,体验比较的方法。利用实物操作,有助于学生他们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8—19页《过生日》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感受比较的意义,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正确的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以及认真倾听及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获得比较大小、多少活动的体验,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和结果,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课件、杯子、两瓶不同的饮料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参加淘气妈妈的生日宴会,看看她的生日怎么过的?(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己先看一看,在心里数一数,再和你的同伴交流,等一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大家。餐桌上都有些什么呢?(板书: 过生日)

生:汇报交流。看图说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设计意图:以过生日这一场景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交流中认真的倾听和大胆的表达。]

活动一 :比较最大、最小

师:淘气要为妈妈分蛋糕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分的。(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说一说哪一块最大,哪块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

1我是直接观察发现,第三块蛋糕是整个蛋糕的一半所以它最大,第一块比第二块小,所以第一快最小。

2我是想把它们方在三个大小一样的盘子里,第三块方在盘子里装不下,所以它最大……

3我还想把它们三块蛋糕的图片重叠在一起就可以知道谁最大,谁最小了。

生:(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完后补充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语言模版:如:我有夸奖-----;我有疑问-----;我有补充-----;我有提示-----;我有复述-----;。。。。。。]

师:学生回答后老师可以利用课件演示分蛋糕的过程,也可以三幅分好的蛋糕图片重叠比较,

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学生理解。

师:现在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三块最大,第一块最小。(板书:最大、最小)

师:刚刚我们比较了三块蛋糕的大小,知道了哪块最大、哪块最小。淘气又把西瓜切成这样你还能比较他们的大小吗?(出示课件)

生: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回答比较的结果。

师(总结方法):刚才我们在比较三块蛋糕、三块西瓜的大小时同学们都用到了哪些好的方法谁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还可以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盘子里比较;还可以把图片重叠在一起。

(教师板书:方法1、观察2、找一个参照物3、重叠)

[设计意图:在生动的情境中,两次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直接观察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并知道最大和最小只有一个。通过交流分享让孩子在交流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总结方法,也为后面的思考交流做了铺垫。]

活动二 :探究最多、最少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大小不一的东西,需要我们仔细去比较。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

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三杯饮料。(出示课件)你有什么想法?

1哪杯饮料最多?哪杯饮料最少?

2……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得非常好。淘气也和你们有同样的问题。哪杯装的最多?最多的画 ,最少的画(出示课件)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板书:最多、最少)

师:三个杯子里的饮料装得一样高,你是怎么比较谁装得最多?谁装得最少?先独立思考,在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会儿把你们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分享。

1左边的杯子比中间的杯子细,……

2我想把三个杯子的饮料倒入一个带刻度的杯子里,看看他们分别是多少,然后再比较。

3:。。。。。。

师:同学们刚才的想法都非常的好,对同学的发言,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相互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说出自己的比较的方法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活动三:动手操作

⑴倒一倒

:老师这里有三个大小一样饮料瓶,我要请今天听得最认真的孩子来动手操作。

要求:请从2号瓶中倒出半瓶水,然后再从3号瓶中倒出的水比1好少,比2号多。最后说一说哪瓶倒出的水最多?哪瓶倒出的水最少?

生:学生操作,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直观感受到倒出的水和剩下的水的关系,也为教材 P194题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⑵哪个装得多

师:同学们,淘气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这两瓶饮料?你们能比较吗?现在就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充分的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想办法比一比,思考完的小组经过老师同意,可以下位参与其他组的学习讨论。再把你们的方法和发现告诉大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优秀,将会得到今天的数学星。(学生出现不同的方法)没有思考好的孩子可以看看教材P:18看看淘气,笑笑的对话,相信你会有一定的收获。

生:2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时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说出哪瓶多,哪瓶少。

1我们小组是把两瓶饮料到入同一个杯子,看谁的水多谁就装得多。

2我们是把一瓶饮料中的饮料先倒出来,在把另外一个饮料瓶中的饮料倒进去,看能不能装得下,装得下就说明开始的饮料瓶装得多,装不下就是这瓶饮料装得多。

3我们的方法比他们的都简单直接看饮料瓶上的标示的净含量的多少。

师:对演示交流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操作展示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最多”、“最少”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开动脑筋,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培养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星的奖励更能调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中。也对学生进行了看书指导。]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发言非常的精彩,想出了这么多种比较的方法,你们真棒!看来,我们比较大小、多少不仅可以直接观察作出比较,还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用同一个物体来量,接下来老师就要来考一考你们。

1、用你今天学到的知识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说一说教室里的物体。

1课桌子大,板凳小。

2:。。。。。。
2、完成教材 P19123题。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3、完成教材P194题。谁喝得多?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说一说理由。

(引导学生说出两杯同样多的水,喝得越多,剩得越少,喝得越少,剩得越多。)
4、完成教材P195题。指导学生观察图,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作出判断,同

桌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三块糖大小一样,水越少的越甜。)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多少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探究数学知识。]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表现得很棒!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交流分享学习所得)我学会了比较大小还有多少的方法可以观察,可以重叠,还可以……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更需要提升。回顾总结,意在梳理所学的知

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生日(大小、多少的比较)

      比大小   最大 最小 1、观察

方法: 2、找一个参照物

比多少 最多 最少 3、重叠

七、

《下课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下课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二课时比较高矮、长短的学习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情境素材,情境图中有丰富的比较环节,比如两个同学比个子的高矮,比跳绳的长短,比钉子的长短,以及高低杠比较高度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活动,都是让学生认识并体会到比较都是在同一起点下观察终点的情况。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通过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知识。而本课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与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  长短不同的跳绳  长短不同的钉子
教学教法:情境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老师想知道下课时你们都玩什么游戏了?那么热闹。
2.这么多种游戏呀,一定很好玩!小朋友们,淘气和他的同学在下课时也跟你们一样玩了很多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去他们学校看看?
3、揭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看,他们都出来玩了,谁来说说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课间游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的引到数学课上。】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比高矮
1 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
2)学生汇报:有两个同学在比个子,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一个同学在踢毽子,还有一位叔叔在钉一个小凳子。
3)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出示比个子情境图)看!他们在比个子,你们想不想也比一比?(学生:想)
4)教师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提问:谁能说说他是高还是矮?(学生说法不一,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比较事物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才可以比较。)
5)再分别找比他高和比他矮的同学到前面和他比,学生说出比的结果。(指导学生说清:谁和谁比,谁比谁高或谁比谁矮。)
6)根据学生回答问:咦?怎么回事是呢?为什么这个同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
7)师:看来呀高和矮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怎样。还想再比比吗?
8)再指两名同学比高矮,故意让其中一名同学踮起脚尖。
学生指出不公平,并让其说明为什么不公平?
9)通过这几次比较,你对比较高矮有什么想法?(怎样比较高矮?)
     小结:比高矮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判断,比较时必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才公平。
设计意图:设计一系列的比较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不仅亲身体验到高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及结果,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9)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我们再看看情境图,仔细观察看还有那些东西能比较高矮?(学生找出图中其它比较高矮的事物。)
2.比长短
1)小朋友们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请大家看:老师手中握着三枝粉笔,猜猜看那枝粉笔最长?(学生随意猜。)
2)(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知道那枝粉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
3)通过比较你对比较长短有什么想法吗?(怎样比较长短?)
3)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
4)同桌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比较长短。比较后互相说说是怎么比的。
5)指名汇报,两根跳绳一端要对齐,跳绳要拉直。(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6)在生活中比较长短的问题很多,看,这位叔叔要想修好这把椅子,选哪根钉子合适呢?为什么?
7)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老师先不说对错,用实物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选择。
8)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长短,并学会了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那么你能不能找一找在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比较高矮或长短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长短关系,并能从中感悟到比较长短的具体方法,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9)课间休息
小朋友们真善于观察生活,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一起随着音乐做手指律动操。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轻松过后,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这节课的知识都理解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练一练1题。
学生独立完成,回答时要说清谁和谁比,谁高谁矮,注意学生的口语表达。
2.完成教材练一练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3.小朋友们表现真棒,都能正确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该怎么比呢?
课件出示教材练一练3题。
1)小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要想使汽车顺利通过大桥,可以怎样做呢?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合理的想象。
23只兔子都站在了领奖台上,怎样才能比出他们谁长得高?谁长得矮呢?用我们刚才所说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怎么比呢?
引导学生通过数背景中格子数的方法分出兔子的高矮。
小结:看来,当起点不相同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办法使它们的起点相同,也可以找一个标准(比如说格子高度等等),进行比较。
4.课件出示教材练一练4题。
同桌讨论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易到难,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或在同一水平线上,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格子比较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外作业:
     回家后找出家中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并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比高矮    比长短
比长短: 物体的一端对齐
比高矮: 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用数格子方法

跷跷板

一、 教学简析

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在故事中学会待人接物,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学会轻重比较的方法;

3、教学难点:间接比较多个物体的轻重,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4、学情分析: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教科书在本节课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哦,想不想听?(想)但是要你们帮忙说一下的?(好)

出示主题图  师:谁愿意说?

1:狮子和小猫在玩跷跷板。

师:有没有小朋友能讲出更多内容,更详细些?

2:狮子和小猫在玩跷跷板,狮子那边沉下去了,小猫那边翘起来。

师:说得不错!还有没有挑战更好的?

生:。。。。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师:真棒!这里有跷跷板。   师板书跷跷板,然后拿出实物,小朋友幼儿园玩的可搬动的跷跷板。

师:狮子和小猫是好朋友,外面天气很好啊!他们复习完功课就相约到楼下玩跷跷板。

生:老师,它们是在动物公园玩跷跷板。

师:也行,但一定要离家很近的,要不然走远了爸爸妈妈就找不到它们了。我们请一个人来当狮子,另一个当小猫,请谁合适呢?要说出理由哦!

生:某某同学长得胖来当狮子,我瘦我来当小猫。

生:老师来当狮子,我来当小猫,因为要重的才能当狮子,轻的才能当小猫,这样跷跷板才会在重的那边沉下去,轻的那边翘起来。(师板书轻重)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吧!(再请胖瘦一对小朋友演示,最后请一对不易分辨谁轻谁重的小朋友来演示。)

师:为什么有时一边沉下去,有时又翘起来呢?

生:因为重的那边没有用力坐下去就会翘起来了。

师:玩得也差不多了,小猫怕爸爸妈妈担心就赶快回家了,狮子还想玩,小猫就邀请它去它家玩。回到家看到桌子上有1个苹果和1个梨,小猫很懂礼貌,想把大的让给狮子吃,(师拿出大小相近的1个苹果和1个梨)你们猜它会给狮子吃什么呢?

生:苹果

生:梨

生:老师,让我掂一掂。( 师给几个学生掂,有的学生说梨重,苹果轻,有的说苹果重,梨轻,有的说一样重。)

师:为什么有不同答案的呢? ( 师拿出一块大大的泡沫和一块小铁。)“能看得出谁重吗?

生:大的泡沫重,小的铁轻。

生:不同意,不一定的。

师:能不能掂出来呢?

生:让我试试。  师让回答错误的孩子来掂,生答:铁重

师:我选几个表现很棒的小组开火车掂一掂好吗?(这时所有小组都坐得很端正,师可以多拿几个大泡沫和小铁给孩子们掂,可以让所有孩子都掂,深刻感悟并不是形状大的物体就一定是重的,小的物体就是轻的。)

师: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有些比如大泡沫和小铁,眼睛看不出来可以掂出来。这个苹果和梨眼睛看不出来,也掂不出来怎么办?大家给想个办法?  小朋友可以交流,然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生: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跷跷板上,哪边沉下去就哪边重了。

师:你们都是小天才啊!跟科学家想的几乎一样的呢!如果放跷跷板上,水果可能站不稳滚下来哦?

生:两边放个一样的碟子,这样就不会滚下来了。

师:真是这样吗?

生:翘起来那边会掉下来的。 (这时,师拿出天平秤。)

师:把跷跷板做成这样可不可以呢?像跷跷板那样的称,我们给它取个名称,叫什么好呢?

生:跷跷板称。

师:如果两边都平了,说明什么?

生:两边一样重。

师:没放东西它就两边都平了,对吗?(嗯)人民把它叫做天平称。(板书:天平称)叫一个爱做实验又爱动脑筋的孩子来放苹果和梨好吗?

师问生:告诉大家,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沉下去的梨比翘起来的苹果重。

师:同意的孩子举起手让老师看看。(孩子们都举起了小手)

师:那小猫应该给狮子吃什么?()可是小猫家里没有天平称哦!他又开动脑筋想了想,它想什么呢?(让生猜猜)还是先问问狮子喜欢吃什么就给它什么吧!狮子说:我都不喜欢吃,我喜欢玩球。狮子看到旁边有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小猫想考考狮子。就在书上圈一圈(出示圈一圈,孩子们独立完成后评讲)狮子拿着大球在玩,小猫打开冰箱看看有没有狮子喜欢吃的食物,冰箱还有1条香蕉和2个桔子,小猫想:桔子可以每人一个,可香蕉?

生:一人一半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师:还有红萝卜、白菜、茄子等等,如果有天平称,你们能判断谁轻谁重吗?(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1234

(如果时间不够,可先完成12题,34题放在第二课时,再补充不能直接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大小、多少、最轻、最重等练习题,作为整单元练习巩固。并可以顺着第一课时的故事编下去。

总结反馈,提升认知

师:在小朋友周围,有哪些东西一眼就看出谁轻谁重的呢?哪些东西需要掂一掂或称一称呢?(生答)

师:故事还没讲完,但即将要下课了,谁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或感受呢?

1:我喜欢小猫,它很有礼貌。

2:我也喜欢小猫,它玩一会儿就回家,还有礼貌请狮子回家玩,还请它吃东西。狮子比较贪玩,让爸爸妈妈担心。

3:我知道沉下去就是重的,翘起来就是轻的。

4:我知道大的东西不一定很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很轻。

5:我知道眼睛看不出轻重就可以用手掂一掂,掂不出来的可以用天平称称一称。

师:那么今天的数学作业就是把你们这节课所知道的都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学业诊断常见错误分析:

三单元

一共有多少(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4~26页“一共有多少”,第1课时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加法算式,知道加法也是“继续往后数”的计数策略,体会加法的意义 -----合并、添加等,把加法与“继续往后数”的计数策略联系起来,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逐步摆脱对直观的依赖,直接把加法算式作为思维对象和工具。本课通过“有几支铅笔”和“有几只熊猫”两个完全同构的情境问题,都为引入加法算式3+2=5 ,体会加法的意义,都运用“继续往后数”的策略,解决“有几支铅笔”的问题时,数数从1数到5,解决“有几只熊猫”的问题是从3数到5,通过练习1.2.3说出加法算式,为什么用加法?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义,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好动、好玩、喜欢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操作学具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决,激发学习的兴趣,进一步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教学目标:

1.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2. 在独立思考、观察、动手操作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决,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铅笔,小棒,多媒体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加法的意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过程预设:

一. 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大家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

师: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新课探讨

1、观察情境图

师: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小棒代替熊猫

师: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同学都很棒!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

师: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

生:用数字3来表示。

师: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用数字2来表示。

师: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该怎么合呢?

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

生:加号(板书)

师: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这是一个加法算式,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师: 3+2 这个算式中 3表示什么? 2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3+2=5 读作 3+2等于5,那5表示什么?

小结: 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

2、摆一摆,算一算

师: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3

1.说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关注有序,可以继续3+2 4+3

2.跳绳这题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义,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作业设计: 

41          13

算出答案并说说每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加法的初步认识

3+2=5 读作:32等于5.

加号

《一共有多少》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年级]三单元《一共有多少》的试一试与练一练的5—7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1 本课是在学生对加法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试一试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法就是合起来的实际意义。教材提供的两个情境都是动态的合并过程,丰富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从而知道移入这样的情境也可以用加法计算。2 另外[教材安排了说一说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找加法问题的情境中,知道除了合起来、移入表示相加,比原来多了或是增加的部分也是加法问题,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目的会用语言等方式描述,表达自己对假发意义的理解,同一个算式1+4可以表示不用意义的数量。]3、(生活情境) 练习部分教材还提供了其它丰富的生活情境,如跳绳游戏打乒乓球活动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加法的含义,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手指演示  5以内的加法  直观一些  ],手指演示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进一步感知加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会看图根据图意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和算式的含义]、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5的加法问题并解答,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34表述不同但是都是情感态度目标似乎呢  再看看啊  建议2变为目标3  34合并为4]、在丰富而又真实生动的情境中,产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的强烈欲望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在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从不同的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描述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圆片,多媒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复习旧知
   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跟她打个招呼。
   哟,你们真热情!加号小朋友可真调皮,她跑到算式里头了,你们还认得吗?课件出示1+4=5谁能响亮得读出这个加法算式?
   你们都听清楚了吗?那么哪位小朋友可以说一说1+4=5是什么意思呢?
   说得真好,你们都知道了吗?
   师:14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的?可以[鼓励多种方法不错  可不可以换个数  下面接跟着还是这个算式呵呵
]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1:我是先数1,接着再数4,就是5。(数数法。)
   生2:我先数4,接着再数1,就是5。(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14就组成5,所以1+45(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趣,复习加法的意义、.加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二.观察图意,深化认识
    “试一试2
   1[12的环节颠倒一下,先看情境,后举例子]、找一找,说一说
   看来你们的记忆力都很好,那么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呢?
   2、观察情境图,交流教科书中呈现的实例
   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1+4=5”的意义。这里要恰当地引
   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3、画一画,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1+4=5”。
   (这里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算式,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就应肯定。如果第一个活动,学生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课直接用课件出示教材24页说一说的主题图。使学生受到启发后,再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的实例,并画图表示出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些都是生活中加法的原型,促进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与应用。)
   试一试1
   小朋友们,你们的脑袋瓜真会想,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用表示1+4=5”表示的例子。那么聪明的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吗?瞧,这是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看到的课件演示(停车场上原来有3辆车,看!有什么变化?(计算机课件)又开来了1辆)
   你观察得真仔细。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现在一共有几辆车?你们会算吗?课件演示算式:3+14
   提问:413各表示什么意思?
   3表示原来有的3辆车, 1表示又开来1辆车,4表示合起来一共是4辆车。
   像这样又开来1辆车,我们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
   (课件出示教材小鸟的主题图)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我看到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3只,
   生2:列式就是:2+1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13
   提问:213各表示什么意思?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我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影片,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对移入用加法计算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丰富对加法意义的建构]
   三.课中操
   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很高兴,我们一起来玩关于5的拍手游戏吧!
   (师请一个学生做示范,然后师生一起参与。)
   四、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练一练第5
   短暂的小游戏后,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课件出示25页小兔拔萝卜的主题图。
   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个主题图,应该用哪两个数学算式表示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桌先交流,后请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释算式总每一部分的实际意义,并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有学生列出5+3=8”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逐步明确同类物品相加的道理。)
   练一练第6
   引导学生发现每次多(2):  312  532  
   752,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多2,按照规律往下填。
   练一练第7
   你们连藏在算式里头的规律都被你们发现了,真不简单,为了奖励你们的精彩表现,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他邀请小朋友们到他家玩,我们一起到他家里去看一看,(出示教材的挂图)
   淘气家里有哪些加法算式?你会说吗?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得多。 (说明:只要学生提的问题符合题意都应予以肯定,学生可能会从人物、水果、盆花、凳子中发现加法问题。时间充裕的话可以鼓励学生从所在的教室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练习的设计上体现开放性,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好玩的,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今天这节课你们是怎么学的?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感兴趣的小朋友自己去收集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
作业设计      
1.计算小能手   11           21        13      22           23        
   412.从上面的算式中自选3个编数学故事

一共有多少(第2课时)

教学内容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三年级]三单元《一共有多少》的试一试与练一练的5—7
教材分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1 本课是在学生对加法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试一试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法就是合起来的实际意义。教材提供的两个情境都是动态的合并过程,丰富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从而知道移入这样的情境也可以用加法计算。2 另外[教材安排了说一说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找加法问题的情境中,知道除了合起来、移入表示相加,比原来多了或是增加的部分也是加法问题,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目的会用语言等方式描述,表达自己对假发意义的理解,同一个算式1+4可以表示不用意义的数量。]3、(生活情境) 练习部分教材还提供了其它丰富的生活情境,如跳绳游戏打乒乓球活动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加法的含义,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手指演示 5以内的加法 直观一些 ],手指演示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进一步感知加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会看图根据图意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图意和算式的含义]、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5的加法问题并解答,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34表述不同但是都是情感态度目标似乎呢 再看看啊 建议2变为目标3 34合并为4]、在丰富而又真实生动的情境中,产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的强烈欲望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在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从不同的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会列出不同的算式[描述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圆片,多媒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谈话,复习旧知
   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跟她打个招呼。
   哟,你们真热情!加号小朋友可真调皮,她跑到算式里头了,你们还认得吗?课件出示1+4=5谁能响亮得读出这个加法算式?
   你们都听清楚了吗?那么哪位小朋友可以说一说1+4=5是什么意思呢?
   说得真好,你们都知道了吗?
   师:14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的?可以[鼓励多种方法不错 可不可以换个数 下面接跟着还是这个算式呵呵
]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先数1,接着再数4,就是5。(数数法。)
   生2:我先数4,接着再数1,就是5。(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14就组成5,所以1+45(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趣,复习加法的意义、.加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二.观察图意,深化认识
    “试一试2
   1[12的环节颠倒一下,先看情境,后举例子]、找一找,说一说
   看来你们的记忆力都很好,那么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1+4=5来表示呢?
   2、观察情境图,交流教科书中呈现的实例
   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1+4=5”的意义。这里要恰当地引
   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3、画一画,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1+4=5”。
   (这里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算式,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就应肯定。如果第一个活动,学生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课直接用课件出示教材24页说一说的主题图。使学生受到启发后,再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的实例,并画图表示出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些都是生活中加法的原型,促进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与应用。)
   试一试1
   小朋友们,你们的脑袋瓜真会想,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用表示1+4=5”表示的例子。那么聪明的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吗?瞧,这是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看到的课件演示(停车场上原来有3辆车,看!有什么变化?(计算机课件)又开来了1辆)
   你观察得真仔细。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现在一共有几辆车?你们会算吗?课件演示算式:3+14
   提问:413各表示什么意思?
   3表示原来有的3辆车, 1表示又开来1辆车,4表示合起来一共是4辆车。
   像这样又开来1辆车,我们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
   (课件出示教材小鸟的主题图)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我看到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3只,
   生2:列式就是:2+1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13
   提问:213各表示什么意思?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我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影片,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对移入用加法计算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丰富对加法意义的建构]
   三.课中操
   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很高兴,我们一起来玩关于5的拍手游戏吧!
   (师请一个学生做示范,然后师生一起参与。)
   四、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练一练第5
   短暂的小游戏后,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课件出示25页小兔拔萝卜的主题图。
   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个主题图,应该用哪两个数学算式表示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桌先交流,后请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释算式总每一部分的实际意义,并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有学生列出5+3=8”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逐步明确同类物品相加的道理。)
   练一练第6
   引导学生发现每次多(2): 312 532
   752,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多2,按照规律往下填。
   练一练第7
   你们连藏在算式里头的规律都被你们发现了,真不简单,为了奖励你们的精彩表现,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他邀请小朋友们到他家玩,我们一起到他家里去看一看,(出示教材的挂图)
   淘气家里有哪些加法算式?你会说吗?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得多。 (说明:只要学生提的问题符合题意都应予以肯定,学生可能会从人物、水果、盆花、凳子中发现加法问题。时间充裕的话可以鼓励学生从所在的教室中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练习的设计上体现开放性,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好玩的,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今天这节课你们是怎么学的?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感兴趣的小朋友自己去收集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
作业设计
1.计算小能手 11 21 13 22 23
412.从上面的算式中自选3个编数学故事

五单元

前后

教材分析

前后是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易于描述位置的词语,即使是一年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用得比较熟练,但是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简洁性是很欠缺的,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去指导和训练。教材使用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增加学习的乐趣,田径是新知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前后描述位置关系,体会前后与序数的关系,并将二者结合对位置进行描述;卡丁车是情境的牵移运用,通过规范的语言训练学生将生活常识逐步转化为数学知识,用数学的视角去看等生活中的位置关系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2、体会物体前后位置的相对性,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前后位置关系,描述、布置生活中的前后位置关系。

3、能将前后位置关系与序数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前后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头像贴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播放运动会口令、欢呼的录音。

谈话:孩子们,猜一猜这些声音是在哪里录的?

      (学生猜回答:运动场、比赛场......

老师描述:森林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运动会,热爱运动的小动物们热情的报名参赛,它们是?

  (老师逐一将情主题图1中的动物头像贴到黑板上,学生喊出小动物们的名字)

        它们参加了短跑,猜一猜,谁获得了第一名?

   (生猜小鹿、松鼠等都有可能,老师可能适当追问学生说出选择这个动物的原因,但不能远离主题)

【设计意图:幻灯片展示主题图的弱点是不稳定,用头像来代替,便于学生参与到操作活动;两次猜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观察情境图铺垫】

      师:到底谁获得了第一名呢?我们去比赛场看看!

二、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交流认知

师:从比赛现场,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鹿跑得最快,在最前面;乌龟和蜗牛跑得慢,在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

师质疑:乌龟在前面吗?......,乌龟在后面吗?

(在没有合适参照物时,乌龟的位置是前面或后面都不能确定,因此,这个问题会引起争议,老师给予学生辨别的时间,彰显学生的精彩。也可能有学生能说出乌龟在兔子的后面,老师要给予肯定。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要选择认知模糊的,有意引起认知冲突)

师:像刚才的同学一样找一个伙伴来说明乌龟的位置,我们就清楚了,乌龟在兔子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

(板书:乌龟在兔子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

师:还可以怎样说乌龟的位置?

生:乌龟在松鼠、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

师:这样说我们就清楚乌龟的具体位置了,你还能象这位同学一样,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吗?

生:松鼠在小鹿的后面,在兔子(乌龟、蜗牛)的前面......蜗牛在最后面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兔子在前面或蜗牛在后面,就有意识的引导:兔子(蜗牛)的位置还可以怎么说?)

师:蜗牛确实在后面,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字呢?

生:因为蜗牛是最后一个,他的后面没有运动员了。

师:因此我们还可以说,蜗牛的前面有4名运动员,它们是小鹿、松鼠、兔子、乌龟。你能这样说一说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老师讲清同桌互说的要求:同学发言的时候认真听,听听他有没有说正确)

师小结:象同学们刚才这样说每一个动物的位置,就算没在到现场看比赛,我们都能明白了。

【设计意图: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需要从描述中去理解,使学生习惯找一个参照物对比描述,学生在对这几句话的表达,有助于理清思路。从两个角度去认知前后:谁在谁的前(后)面,谁的前(后)面有谁,避免认知单一、僵化。】

师:小鹿得了第几名?(第一名),因为他的前面没有运动员,所有的运动员都在他的后面。

师:能说说其它小动物的名次吗?

生:松鼠第2名,它的前面有一名运动员。。。。。。

师小结:前后的位置关系决定了田径比赛的名次,你想得第一名吗?那你得跑在。。。(所有人的前面)加油!

【设计意图:将序数与前后结合起来认知,不仅是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是完善学生认知体系的需要】

2、卡丁车比赛

师:运动会还有一项:卡丁车,咱们一起去看看小动物们的比赛情况吧!

(展示主题图)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4只小动物的比赛成绩吗?

生:小猫第1、小兔子第2、。。。。。。

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小猫第一的?

(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多样,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隐藏的信息:终点,肯定学生的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师:4号车在哪里?

生:在3号车前面、在2号车后面、在1号车前面,在3号车后面在2号车前面......(学生回答时,老师及时评价)

师:在这些同学的话中,你觉得哪句最合适?为什么?

生:......

师:(板书)4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在3号车的前面。(学生齐读一遍)

    同一个物体,它可能在一个物体的前面,同时又在另一个物体的后面,如果用黑板上这样一句完整的话就能把它的位置描述得很清楚了。

      你还想说一说哪辆车的位置?

生:3号车在1号车的前面,在4号车的后面。。。。。。

师:想象一下,如果把终点的标志移动一下(幻灯片展示移动到1号车的后面),所有的卡丁车向后转,他们的名次怎样?还能用完整的话描述吗?

生:......(老师要指导学生运用两幅情境图中描述物体位置的数学语言)

【设计意图:在第1幅主题图中学生已学会怎样完整的描述,在这里将要求提高,用相关的两句话描述同一个物体,即两个不同的参照物;移动终点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前后位置的变化,描述要结合实际】

三、情境牵移,巩固认知

1、我们的位置

  1)说一说你的位置的前后是谁?

 2)说一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

 3)老师的位置:老师站到座位中间,并变化位置,请学生描述

【设计意图:层次分明的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前后位置关系,可能会有学生用到左右,要给予充分肯定】

2、听口令摆位置

师:小兔子在田径比赛中没有得到第一名,非常不服气,在第二轮的比赛中使出浑身力气,终于使名次有了新的变化。老师说口令,请你根据口令来摆一摆好吗?

口令:兔子在小鹿、松鼠、乌龟、蜗牛的前面;乌龟在最后;小鹿的前面是兔子,后面相邻的一位是松鼠。

【设计意图:不仅运用了前后,还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并适当推理】

3、算一算、排一排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结果。

2)小组4名同学按前后顺序将卡片排列。

3)展示排列结果,说出排列的规则(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4)如果要把得数小的排在前面,哪种排法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挖掘要多角度,不要只局限于当堂课所学的新知,要做到前后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

4、我前面有几个人?

1)学生口答,强调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判断出前面有3个人的?观察得到的、从序数得到的都有可能。

2)盖住前面的人,出现一个对话框:一共有7名同学,猜一猜我的前面有几个人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画图、摆一摆、计算,前两种方法非常直观,也是低年级最需要培养的,计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高一些,应引导学生讲清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设计意图:适当的提高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尤其是画图、摆模型两种数学思想,要从一年级就开始不断的运用、不断的渗透,使之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能力。

5......

【板书设计】

乌龟在兔子的后面                                                 (贴图区)

乌龟在蜗牛的前面

4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在3号车的前面。

上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前后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和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与顺序,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练一练4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自己判断上下的位置关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上下的相对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有趣的。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4—65页《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上学习了前后知识,上课以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一个反口令的游戏,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如大(小),多(少),前(后),上 (下)。

生:互动。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与上下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上下)

[设计意图:反口令的游戏激趣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直接进入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上下表示相反的意义。]

二、情境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森林故事会

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森林里的小动物也不例外,今天小鸟和小兔子就来到听大树爷爷将故事了。(出示课件)

1. 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初步体验上下(先不让中间的小松鼠出现)。看,小动物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 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子在小鸟的面。 

2. 说一说。(出示课件,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大树爷爷的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这时又跳过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们的具体位置又发生那些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小组分享。

1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2小鸟还是在最上面,小兔子在最下面。

3小鸟的下面有小松鼠和小兔子,小兔子的上面有小松鼠和和小鸟。

4:。。。。。。

师:同学们的观察都很仔细,对同学的发言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互评交流)

3、质疑解惑

师:在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注意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是因为一个同学是把小松鼠和小兔比,就在上面,一个同学是把小松鼠和小鸟比,就在下面,所以说法不一样,但是说得都是对的。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不一样。(板书:参照物)

    4、填一填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独立完成P:64,上的填一填,完成后同桌相互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 、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位置的相对性在于,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二:(两个游戏供选择)

    1、我说你摆

       教师请学生把书放在桌面上,把本子和铅笔盒放在书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

摆一摆,小组内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物品的顺序和他们的位置。再全班分享。

2、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

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全班分享。

活动三:(感受身边的上下位置关系,两个活动供选择)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2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上下位置的相对关系的基础上,在活动中经历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全班展示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的理解更为深刻。进一加强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小书架,请同学们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在班上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本题答案不统一,先组织学生观察图,房子有几层?哪是第一层……哪是第四层?然后再按自己的意愿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即把小狗、小猫、小兔、小象的头像贴在相应的窗户里,最后说一说它们的上下关系与顺序。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根据机灵狗的第1句话,推测宝物可能是2号、或者3号盒,第2句话就可以判断在2号盒内。

4、练一练第4题。

本题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让大部分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只标出名字就可以了。可以小组帮学、交流;还可以用人物头像试着贴一贴,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知识。

[设计意图:练习分层次,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交流,推理的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回顾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谁来和大家分享,比一比谁的收获多。

生:(交流分享学习所得)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意在梳理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参照物

六、课后作业

七、教学反思

左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领会左右的意义,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2、能够练习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用语言正确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3、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操作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有趣。

教学重难点:左右的记忆和左右的相对性的理解

教材分析:

对于左、右辨别的根据心理学家曾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左、右辨别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接着有人进一步说明分化的依据是活动着的手(优势手),即右手(参见“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初步实验研究”叶绚方芸秋──《心理学报》1958年第1期。)。

鉴于这样的理论和认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上课发言举手”——举的是右手——引入“右”。然后根据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理解左右的含义,明白了“右手边”是“右边”,即“右”,反之,则为左。在此基础上在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加深对“左右”的认识和“左右相对性”的理解。

但作为教材中的问题串2,打算放到最后环节,因为在指挥对方的时候,双方会面对面,对方和自己的方向有区别,这对于还没有学“相对性”的孩子们来说,会引来一些困惑.

教学准备:利用平时上下楼梯的机会,让学生感知“上下楼梯靠右行”,两队同时一上一下,高举自己的右手,体会“相对性”也就是在准备阶段完成第67页的第6题。

教学策略:熟悉的身体认识开始引入+游戏加深印象+分享应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熟悉的情境引入,初读认识“左右”

【预计:(1)按教材的程序:大多数同学,在下面情况下,是哪只手;“发言时侯举手、吃饭时候拿筷子、打电脑时候使用鼠标”等,都是右手——右手所在的这一边就是——右边——认识“右”;(2)认识“左”——右手之外的另一边就是“左手所在的一边即左边,即“左”;(3)认识自己身体上的“右”:右耳、右脚……边说边用右手摸一摸,反之,继续】

环节二:操作实践,再次感知左右

【预计:要求(1)开始右边同学指挥,左边同学操作;(2)开始左边同学指挥,右边同学操作;(3)老师口令,全班操作;(4)摆出的放在桌子上,进一步让操作的价值更大化:序数的教学以及相对性的教学都在这个环节里。什么文具在最右边?什么文具在最左边?指定一文具,找到它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还有几种,它的右边还有几种】

【设计意图:学习贯穿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所以,在操作环节就用上了“左右”的知识(意义、相对性、序数、顺序等),也就给孩子们暗示了“左右”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范围。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环节三:游戏感悟,进一步感知图纸上的“左右”

【预计:本环节是教材上的串三,可以提前准备学具(一张方格纸和两个小动物或就是两个小动物放在教材上走动),在课堂上按口令玩,每次指令“左”或“右”时候,都要先用手势指出“左右”,再动小动物】

【设计意图:还是理解左右的含义并培养应用意识】

环节四:基础练习 123.

环节五:拓展练习第四题

【预计:(1)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被遮住的汽车;(2)再分享,在分享中注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设计意图:也许思维能力强的孩子边看边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但本题除了巩固所学知识点之外,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简单的数形结合”应用以及“简单的推理与计算”能力的培养】

环节六:完成第5题,同时下课。

【预计:(1)指令:女同学站在男同学的右边(那么男同学在女同学的哪一边?)(2)右边同学先出教室。】

 

教学目标:1、从上课举手发言中来认识左右两字的区别和书写;2、认识自己的左右手的功能及学习生活中的分工;3、从坐位上找到自己左右边的同学,从横排队中找到自己左右的同学;同时区别列队中自己前后的同学;4、用语言来描述事物的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认识自己的左右手;区别前后与左右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将自己的左右手与观察事物的左右一致起来,并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新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左右》P66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了解作为两个方位词的左和右所表示的含义,以及左右在同学身体器官上的功能分工,并且能正确辨认两字的书写差异;

已知认识,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习了四个方位词了,一起来再认一认:(卡片出示)前、后、上 、下上下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它们哪里不一样啦?(面向全班)

师:请愿意说一说的同学举右手告诉大家;哇,用你的右手挥挥,谢谢!谁等会儿来写一个字,它和字到底哪里不一样。

 学生勇跃举手想到黑板上来书写,并想说明它们的区别,其实就是对左右两个字在字面进行一个初步的区分;

师:噢,还有同学想就在本子上书写的,可以用左手来示意好吗?老师特别要夸夸这些孩子, 请举左手的同学向大家招招手,你们把左右分清得真清楚? 

设计意图:学生已在语文课上认识了这两个字,但是作为方位词在数学课堂上出现,它就具备了字面以外含义了,它也是为接下来在二年级进一步学习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建立作为一个基本的铺垫。从认读这两个字开始,是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上入手,再训练孩子对身上所熟悉的左右器官的游戏中找到一种快乐感,主动产生一种想表示想展示的欲望。

师:来,让我们用左右手做个游戏好吗?123请准备好!仔细听老师的口令:第一,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方向举起右手);第二再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第3 请用你的右手拍一下你的左手;第4,用你的右手出示一个大拇指,再请你左手出示一个大拇指,夸夸你的同桌真棒!

师:请看着老师手中的卡片来再做一次:出示卡片用你的()手敬个礼;出示卡片,用你的()手比划出一个OK;请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起立,OK!再请老师左手边的同学起立;好的谢谢大家!

小结:

师: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你一般会用右手做哪些事情?
    1:我会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2:我会用右手写字。
    ……
师: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情?
    1:吃饭时我用左手端碗。
    3:我是用左手写字;左手打乒乓球。

(追问:哇!真能干,那和我们用右手写字有什么不同吗?)

这里要预设:如果有孩子用左手写字的要给予肯定与尊重,可以请同学说说用左手写字、干活的优势,提倡孩子们可多训练左手的功能。目的是激发孩子们对左手的探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尝试用左手写写字,感到不太灵活后反而对这位同学更加地佩服,同时对右手的认知更深刻,右手更灵活可以做许多事,从而对右手的肯定会加强,中后生对左右的认知会更进一步加深。

师:你愿意上来用左手在黑板上正确地书写一个字吗?哎呀,它们长得太像怎样才能把它们区分开呢? 请大家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用自己和集体的智慧来讨论一下,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把这个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小组同伴的合作讨论交流碰撞中去辨认和加深认识,再把智慧的思考分享给大家,让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不定好方法出自于中后进生的头脑中。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它们配合起来能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呢?上来比划举例说明 ,你还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这好样一对好朋友吗?

生:左眼、右眼,左耳朵、右耳朵,左腿、右腿……
 师:谈了一些有关左右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还会继续了解左右的更多内容: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第二环节:你说我做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强化左右的灵活性;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指令互动;

(二) “你说我做在游戏中强化左右的灵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f09f7a6edb6f1afe001f2f.html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