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会考总复习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1-08-21 15:42: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三历史会考总复习知识点

按考纲要求整理(20076月以前用)

中国近代史部分(《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识记:

1、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P3-4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 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结果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P-5

开始时间: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结果:  1842年,清政府向英军求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理解: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主要影响: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罪行:P7-8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4、 左宗棠收复新疆P12-13

1875——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5、 甲午中日战争:P16-17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理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20-22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

联军侵华。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理解:《辛丑条约》的主要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识记:

1、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P28-30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从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 维新变法运动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P32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运动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 孙中山与同盟会(三民主义)P36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 中华民国的成立P37-38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5、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口号P40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提出两大口号:“民主”和“科学”。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识记:

1、 五四运动:P48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的消息传到国内,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P49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到13人。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北伐的时间、目的和主要对象P52-53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战争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P54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5、南昌起义的时间、主要领导人和历史意义P56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P57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和地点P61-62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识记:

1、九一八事变:时间、地点;标志P72-73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西安事变:时间、地点、发动者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P73-74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介石抗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

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历史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时间、标志P76-77

1937年7月7日,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4、侵华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P78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5、重要战役P81-82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6、 中共七大:时间和主要内容P83

时间: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这是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振兴的转折点,它使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反帝任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迅速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歼灭日军130多万人,牵制了日军的主力,支援了亚洲其它国家和太平洋战场的抗日斗争。为此中国人民也负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识记:

1、重庆谈判:时间、中共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的努力;《双十协定》P93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2、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P94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开始。

3、 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名称P96-99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现代史(《中国历史》第四册)

第一单元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识记:

1、新中国成立的时间P3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P4

3、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和邱少云P8-9 

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4、 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和历史意义P12-13

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识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P20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P25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P27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提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 建设成就与代表人物P29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犹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代表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P28

7、文革结束的标志P34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识记:

1、 改革开放方针的作出P39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 民主与法制建设:重要法律的制定P39-40

1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2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标志P4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风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改革开始的标志。

  4、经济特区的建立:五个P43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经过几年的发展,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又把海南省开辟为第五个经济特区。

5、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P44-45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6、 邓小平理论:形成、指导作用P48-50

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在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指导作用: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统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共十五大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理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拔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代替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识记: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56

我国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一国两制与香港和澳门回归P61-62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澳门回归。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识记:

1、 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与发展P72-74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此后,不断发展。现在海军已由水面舰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万隆会议P77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称为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P81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P80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日建交P8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交。

5、中国承办APECP82-83

2001年,中国上海承办APEC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繁荣”。出席会议的有: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

世界近代史部分(《世界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步入近代

 识记:

1、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P58-60

(1)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

(2) 达·芬奇意大利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 英国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文学巨匠,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4) 文艺复兴许多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5) 文艺复兴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开创了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P60-62(记忆航行线路)

(1) 哥伦布船队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美洲大陆

(2) 葡萄牙的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3) 达·伽马船队到达印度等地。

(4) 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

意义: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

始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P67

4、 1649年,英国处死查理一世,英国成立了共和国。P68

5、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制约。

其历史意义: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P69

内容: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 美国独立战争

过程:

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P73

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P74

结果: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P74

建国177674,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英国独立。后来把每年的74定为美国独立日。P74

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根据宪法规定,美国是下联邦国家,实行总统制

意义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7、 1787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P75

8、 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P78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义群众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序幕。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9、 拿破仑1799年雾月政变建立了政府,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扩大法国革命成果的历史人物。但在1812年远征俄国的战争失败开始为帝国敲响了丧钟。曾经兵败滑铁卢 P81

10、 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P88

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良蒸汽机,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P89

英国工程师史蒂芬逊利用蒸汽机发明火车机车。P90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工业革命过程:

工业革命影响:

1)、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标志工业革命完成。

2)、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其他国家或早或晚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11、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出现的重要人物之概括其一生的活动评价:

英国的克伦威尔

在内战中,他领导了“新模范军”打败了王军,取得了胜利,处死了查理一世,宣布成立了

共和国,执掌大权时竭立维护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积极作用:顺应历史发展,指挥议会军打败了王军,处死了查理一世,发展工商业,局限性:转

变为军事独裁者。

美国的华盛顿:

领导了大陆军与英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789年当

选为总统,在任期间,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创立“合众国银行”,统一货币,建立税制,鼓励

发展民族工业,使新生的美国步入正轨,由于他在独立战争中和国家初创中的卓越贡献,被誉为

美国之父”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担任首任总统,坚持以法治国,功勋卓著,两任

总统,激流勇退,垂范后世。

法国的拿破仑:

1799年雾月政变建立了执政府,1804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改革财

政,加强法制,强化国家机构,镇压叛乱,清肃王党分子,发动对外战争,滑铁卢战役等。

拿破仑作为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

法国资产阶级的成果,推动了法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但由于后期的侵略战争引起了被奴役地区人

民的反抗,最终导致帝国的覆灭。

理解

1、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P69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主要内容有: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历史意义: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它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2、 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P76

3、 正确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领导作用,他们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如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罗伯斯庇尔是法国资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当法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他依靠巴黎革命群众实行了革命措施,挽救了革命。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在人民群众的推动和支持下,率领大陆军击败了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但当取得政权后,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对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和统治。

4、 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P90

(1)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 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a、使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b、促使产阶级与产阶级的分化和对立

c、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单元  无产阶级的运动

 识记:

1、 英国宪章运动:P106

1836年——1848年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通过了《人民宪章》,提出了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要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107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 巴黎公社P108

1)、1870 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

2)、18713月,政府军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3.28日成立了巴黎公社。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52128日,战斗非常惨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3)、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虽然失败了,但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却鼓舞着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继续进行斗争。

4)、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后来,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4、 美国南北战争(内战)P111-115

1)、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

焦点黑奴制的存废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3)、爆发18614月,南方(发动了叛乱,退出了联邦)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4)、转折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规定从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P113

5)、结果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6)、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拥护黑奴制的狂热分子刺杀了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巨大贡献。

8)、意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内容和历史意义P117-118

面对严重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历史意义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7、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P119-120

日本明治天皇年间,实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称为明治维新

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历史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理解:

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经济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

历史意义: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识记: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和主要成就:P124-126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又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主要成就:(美)爱迪生——电灯泡;(德)卡尔·本茨——汽车;(美)莱特兄弟——飞机;

(英)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德)西门子——发电机

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提示:工业革命中,发明了改良的蒸汽机,蒸汽动力普遍应用;发明了汽船、火车机车等新交通运输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等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器产品深入到生产生活多个领域;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更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它们给我们的启迪包括:①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2、帝国主义争霸世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P131-13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帝国主义为争霸世界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以德国为核心,意大利为动摇者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以英国为核心

理解: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及严重后果。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霸世界,纷纷疯狂扩军备战,进一步展开军备竞赛;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巴尔干半岛是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成为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

3、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P133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5、 一战的导火线、开始和结束时间:萨拉热窝事件、1914.7——1918.11

6、 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法军队之间的凡尔登战役,双方伤亡共七十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告终,这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浩劫,大战历时4年多,共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其中战死3000多万人,参战国家的直接军费和战争造成损失达3400多亿美元。大战不仅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而且促进了东欧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战争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理解: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开始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世界现代史部分(《世界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识记:

1、十月革命:时间、主要领导者、历史意义P2

十月革命发生时间1917年11月7日

主要领导人:列宁

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新经济政策:历史意义P7

新经济政策:为恢复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工业方面: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允许外国或本国资本家经营。

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国家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

历史意义:第一,直接作用: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创新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一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是对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二是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苏联成立时间1922年12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最初加盟的四个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P7

4、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其历史意义: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P9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意义

(1)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2)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3)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经济方面的差距。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当然苏联的建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理解: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P910

  斯大林模式也就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地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壮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识记:

1、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和操纵国家、与《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体系涉及的范围P1416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美、英、法三国操纵了这次会议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还分别同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③赔款方面: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数;④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将战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

评价:《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瓜分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它与随后同德国的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形成了所谓“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涉及的范围P1718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危害:

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将战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非法权利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充分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无视弱小民族利益的强权政治和霸道行径,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192226,华盛顿会议的与会国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核心却是再次确认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略原则,中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并没有丝毫改变。所以,《九国公约》的实质不过是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华侵略势力的扩大,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而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可见弱国无外交

3、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

时间1929-1933

地点192910月下旬首先在美国爆发,很快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特点 ①波及范围特别广 ②持续时间特别 破坏性特别

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激化了各国阶级矛盾,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P20

4、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特点P2223

1933年上台,为对付危机,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具体措施: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采取淘汰小银行,扶持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等措施,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②工业方面,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以及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等内容,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刺激消费和生产等。这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特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评价)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但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所以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但新政在很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①直接影响: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期间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先河。

5、记住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92210月,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发动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从此,意大利开始了法西斯统治时期。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后来和希特勒结成军事同盟,使意大利和德国一起走向世界战争。

6、记住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P26

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对内: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②剥夺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③迫害犹太人对外疯狂扩军备战,使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德国的反犹暴行:P26

   德国法西斯政权残酷迫害犹太人。主要表现在: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允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商店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法西斯分子还对犹太人发动袭击,捣毁他们的住宅和商店,强迫他们清扫街道,等等。

7、了解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的重要过程;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统治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P28

1931,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9362发动“二二六”兵变,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政权;1936年建立广田弘毅内阁。193777,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8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初步认识德、意、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建立,使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一战后的意大利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的形势,三国的统治阶级都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以克服危机,扩张势力。适应这种需要,德意日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不断侵略扩张。在扩张过程中,三国(“柏林——罗马——东京”之轴心国集团)相互勾结,相互承认掠夺的成果,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使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理解: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一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2、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P23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识记:

1、慕尼黑阴谋与绥靖政策P2425

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它们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它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的后果:它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也大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2、二战全面爆发:P35

  时间:1939年9月1日,

标志: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得对德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二战进一步扩大:P3637

(1)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抵抗,标志着二战规模扩大

 (2)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至此,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二战的转折点: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P40-P41

5、《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P41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6、雅尔塔会议P39-42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影响:①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争进程;②对战后世界秩序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

7、二战的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8理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作用:

19446月-7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理解:分析二战的性质和胜利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识记:

1、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P49

2、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提高一欧盟各国的竞争力。P52

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P54-55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识记:

1、赫鲁晓夫改革P60—61

时间:1956年;

主要内容:(1)批判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2)农业方面,先是减轻农民负担,后大力开垦荒地,大种玉米;(3)工业方面,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

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P6263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无法打开局面,后来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苏联解体苏联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918月,苏联发生了试图夺取最高领导权的“八一九”事件。接着,戈尔巴乔夫辞职,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年底,苏联正式解体

理解: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

1)理论认识的偏差;(2)共产党自身的原因;(3)经济方面的失误;(4)民族方面的因素;(5)对外扩张的因素;(6)西方的“和平演变”(7)戈尔巴乔夫个人的原因。

3、 东欧剧变的表现:①各国执政党改变;②社会制度发生变化;③国家分裂: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④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P66

理解:初步认识东欧剧变的实质,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

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动荡,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在军事上纷纷加入北约。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东欧国家的巨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内外矛盾的总爆发。盲目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民主和法制不完善,改革成效不大以及西方国家所采取的“和平演变”战略等,是发生巨变的主要原因。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识记:

1、印度独立与亚洲四小龙P70-71

  (1)尼赫鲁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印巴独立对英国殖民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它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尼赫鲁成为印度首任总理,真纳出任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后于19501956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2)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

2、埃及独立与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P71-72

  (1)二战后,北非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

  (2)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的历史意义P72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4、二战后,古巴卡斯特罗领导下1959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51999底,拉美的巴拿马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6、了解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决议;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的以色列国建立,由于联合国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极不公正等复杂因素,致使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

7、说出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时间和结果;

1848年,以色列国建立,第二天,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致使96万比勒斯坦阿拉伯人逃离家园,阿以矛盾进一步激化。19676,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悍然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国家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地区。致使50多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阿以之间已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小范围的流血冲突不断发生。

理解:中东冲突的原因

(1) 中东地区地处地中海中部(三洲五海),是通往亚非地区的枢纽,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列强的必争之地。

(2) 中东地区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矛盾更加复杂化,民族矛盾尖锐。

(3)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列强竭力争夺资源、维护自己在该地区霸权的局面,所以长期动荡不安。

(4) 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成为问题的焦点。

中东冲突的影响

中东战争及巴以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识记:

1、冷战政策

  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P84

  主要表现: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由此形成。两极指:美、苏两国。P84

两极格局形成标志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两极格局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P87

2、“一超多强”的表现P90

  “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其中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3、经济全球化的三个具体表现:P96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3)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WTO),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2001年,中国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P98

5、初步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

“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等有利条件在全球化中处于垄断的优势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不平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此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实力

4.分析经济全球趋向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①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②市场经济席卷全球;③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④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影响:①首先是使得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②有利于借助国际合作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③有利于发达国家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④对于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求得发展,另一方面弱小国家的经济乃至国家主权也面临被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危险。

5.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既可以从全球化市场中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另一面,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全球化进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和市场优势面前,发展中国家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利益更易受到伤害,国家主权甚至也受到冲击。

6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

7科索沃战争:是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权”为借口,是美国霸权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公然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7c7cfa0242a8956bece450.html

《初三历史会考总复习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