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发布时间:2020-05-21 13:48: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word/media/image1.gif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word/media/image2.gif “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word/media/image3.gif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word/media/image4.gif “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word/media/image5.gif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word/media/image6.gif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word/media/image7.gif “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word/media/image8.gif “‘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

(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五) 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 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政策科学构想》(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学者。

第三,开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

(四)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

  关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公共政策的应用性;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调查研究。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面,公共政策学家将研究的兴趣转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电脑犯罪、信息政策、试管婴儿、温室效应等。因为这些新的社会公共问题既是对人类的挑战,也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不少研究者感到单靠以往的纯客观研究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采取以后实证主义为主体的主观研究方法。

  以往公共政策学家过于重视以经济与技术理性为主体的政策抉择研究;总是强调如何使“利益最大、损失最小”,强调如何依据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排列方案的优先顺序。这种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已暴露出弊端。许多政策学者转向政策调查研究。他们认为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即能为社会全体大众接纳的政策。所谓好政策就是具有法律正当性的政策。为此,就必须通过政策调查、政策辩论获得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出是否接受某项政策的前提条件。

从时间(纵向)上来看,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创建—形成—批判—拓展的道路。从空间(横向)上来看,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的道路。

公共政策的学科化,表现在从20世纪70代起美国各大学纷纷建立了政策科学、政策分析等专业,与政策科学相关的课程相继开放,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学人才。

公共政策的组织化是学科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组织保证。政策科学的组织化,表现在各国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PSO)应运而生。组织化的范围也包含各种形式,如地区性的、国家性的、洲际性和国际性的。组织化的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有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有首脑参谋智囊,有政府决策思想库,有专门的政策审核程序机构,有政策评估监测中心等。

公共政策的产业化是公共政策学科化和组织化的必然结果。它表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一支以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估为职业的队伍。这支队伍在政府内外、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分析、评估、咨询、决策的作用。这支队伍或是以各种组织的名义承接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委托人的政策分析项目,或是以政策研究组织与个人的身份受聘于政府、公司、国际组织和企业集团。政府本身由于控制与监督职能的需要也设立了官方的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评估机构。

试论述政府.政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P72

 答:(一)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在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二)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作用。1.我国中央政府即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三)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四)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五)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对公共决策的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六)我国各级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 

试论述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P145 

答:第一,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第二,绩效。即依据具体是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第三,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第四,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第五,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第六,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第七,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第八,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政策中的运用P182 

答:“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基本方案有:① 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② 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③ 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软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④ 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看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最终的选择仍然取决于个人的观点,但根据决策者自身的价值倾向,现在要放弃那些没有选中的方案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试述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P196+200 

答: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公共政策不仅本身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它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处于一个政策体系之中。同时还应看到,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系统的未来状态部分取决于过去状态;观察目前的行为和结果,是为了进行目前和未来的调节。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目前来看,系统分析已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P224

 答:㈠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㈡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但是,发端于工业企业管理的现代管理,包括传统的行政管理在内,一直都是效率优位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连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都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当然应当是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也应当是公平优位。㈢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㈣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大众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㈤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 观念。㈥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公共政策主体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

论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决策体制的主要特征P227 

答: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到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理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公共政策体制。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网络化的公共政策体制。知识经济时代扁平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使传统的集权決策模式向网络化政策模式转变。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公共政策敞开了通道。其次,网络技术有利于公众广泛参与公共政策,真正地参政议政。另外,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公共政策的透明度,而且能对政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参与型公共政策体制。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公众的知识素养普遍得到提高,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公众自身的公民意识.参政意识空前高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政治参与大众化的时代。这为建立参与型公共政策体制准备了主观条件。参与型公共政策机制的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从少数政策主体向普通社会公民的回归。(三)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体制。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权力分权化和公共政策主体多元化的倾向将更加明显。就公共政策主体而言,安德森认为有官方的和非官方的两类政策制定者:官方的政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立法者.行政官员.常任文官和司法人员;非官方的政策决定者包括利益团体.政党和公民个人等。多者博弈的公共政策机制要求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让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甚至是普通社会公众真正参与决策,使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信息渠道,充分表达对各种未定方案的意见。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公共政策能力,其关键是形成专家辅助决策.公民参与决策.社会团体监督决策.主要公共管理部门和领导者有效决策的多元政策机制。多元博弈的公共政策机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权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P231 

答: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变革.优化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我们必须正视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务实的态度看待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意义,尽早制定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决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务实精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你如何理解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答:开征燃油税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 

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答:①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②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③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如何培育公共文化P278

 答: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全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①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②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③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它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如何P286

 答:㈠突显“公共性”,将决策现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公共政策这一称谓代表着对公共性的强调。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公共政策主体拥有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其决策行为不能等同于企业等一般社会组织的决策行为;它们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配置,并以公共利益维护者和增进者的身份进行决策。第二,公共政策源起于解决公共问题的需要。这些公共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和社会共享性,从本质上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视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第三,公共政策将对整个社会公共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将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对其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共政策才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乃是提供特定公共物品的过程。第四,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政府不仅受特定国家特定时期文化背景的限制,它也通过公共决策行为.通过公共政策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而肩负着塑造公共文化.培育公共道德的使命。后两者对于公共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十分重要。㈡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从前文对公共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共问题至少在三个方面影响着公共政策的走向:第一,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第二,公共政策将关注公共机构的能力问题;第三,公共政策仍将以政府为核心主体。㈢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第一,社会公平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第二,如果仅仅将公平理解为规则的公平,将公共政策理解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那么公共政策事实上是在提供这样一些能够带来公平的规则或规范。第三,公共政策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即实现效率),但这是以公共政策能否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平为前提的。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第一,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第二,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第三,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㈤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第一,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第二,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而在本学化。

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① 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②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③ 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一)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 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 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二)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

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很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  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答: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 

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答: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 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公共政策中的人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① 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② 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③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④ 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① 职业团体;② 群众团体;③ 工作团体。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获取他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政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1.试论述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公共政策环境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反之,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它在适应政策环境的前提下,又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政策环境。

(一)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各种优势和弊端,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可以说,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1)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2)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公共政策主体总是依据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利益矛盾、资源分配等因素来制定和推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因此,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其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可以说,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治地位及决策的运行程序,规定着社会种利益要求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公共决策权力作不同分配,规定着不同的实际决策机构采用着不同的决策程序

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决策本身的合法性,二是公共政策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的法制化状况。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4)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

5)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际化,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既充满机遇,又潜伏危机的国际环境中,各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一方面要强国际合作的政策途径,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依靠实力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与双赢。

(二)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受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能动反作用。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的功能耦合,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来影响环境的优化提升。制定公共政策,就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合理发挥这种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政策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达成既定目标。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转变职能,界定产权,通过对经济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释放了企业生产力,重塑了经济社会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然,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的反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能达到改善政策环境的目的,使政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按照公共政策的目标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就会使政策环境不断恶化,成为政策环境健康发展的羁绊,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不能过分地、随意地强调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依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决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控制冲突与混乱,促进有序、和谐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d17295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8.html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