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一生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饲养蚕

1)蚕种的孵化。准备一个带盖子的纸盒。在盒子底部铺一层卫生纸,在盒子盖上扎些小孔,让空气流通。将数枚蚕种放于纸盒中,然后将纸盒置于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每天注意观察蚕卵的颜色变化,当蚕卵出现一个黑点或卵色由灰褐色、灰绿色转成青灰时,预示着在两三天之内将孵化出幼虫。
2)蚁蚕的收集。刚孵化出的蚕幼虫形似蚂蚁,称为蚁蚕。收集蚁蚕前1小时~2小时,打开盒盖,使蚁蚕接受光刺激而孵化出来。此时,将一层绵纸覆盖在已孵化蚕卵的上面,再覆盖上一层绵纸,并撒上一薄层切碎的桑叶。经过10分钟~15分钟,待蚁蚕嗅到桑叶气味时,会爬到上面一层纸的背面。将上层绵纸连同桑叶一起取出,把上面有蚁蚕的绵纸翻过来,背面朝上平铺在纸盒内。
3)饲养蚕。要每天采摘鲜嫩的桑叶饲养蚕,桑叶应在早晚摘取,贮存在缸内,盖上清洁的湿布,防止干萎。蚕是十分娇嫩的,经不起有害细菌的侵害,因此饲养工具和场地的消毒工作十分重要。消毒的简便方法是用100℃以上的蒸汽蒸煮蚕具,用消毒药水泼洒饲养场地,如有条件可用3%福尔马林和2%石灰浆溶液对蚕具进行消毒。饲养时应注意尽可能保持25℃左右的恒温。小蚕在1龄时要保85%90%2龄蚕保持80%85%3龄蚕保持75%80%的湿度。对小蚕饲喂时,要将桑叶切成小方块。喂桑叶不要拖迟至傍晚再喂。蚕盒不要受潮,要保持干燥。当蚕长大后到大蚕期时,要增加喂量,力求使其饱食。在蚕的5龄期时,其食量增加,每天应给叶34次。每天清理纸盒内的桑叶琐屑和蚕沙(蚕粪便)。
蚕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蚕的多种品种1年内只繁殖1代,以滞育卵越冬,次年夏初孵化,也有第2代产越冬卵的,称2代性品种。1年中繁殖多代仍无滞育期的,称多代性品种。
刚孵化出的蚁蚕经食桑叶后逐渐长大,在约1个月内蜕皮4次,结茧化蛹,再经10余天,开始羽化,雌、雄蛾1天~2天后即行交配。每只雌蛾产卵在300粒~500粒之间。1代性品种产下的卵经7天~9天发育后变为青灰色或紫褐色,进入滞育状态,至第二年春末气温转暖时孵化。
蚁蚕在刚孵出时体重仅0.5毫克,经从桑叶中摄取营养和水分后,逐渐长大成5克以上的熟蚕,体重可增长1万倍以上。
返回
养蚕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温、湿度

蚕宝宝是一种昆虫,属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不像人那样能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蚕的体温也相应变高或变低。这是由于蚕宝宝体壁缺乏调节体温的构造,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因此,外界温度的高低,对蚕宝宝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蚕较长时间处在16℃的温度中,就会运动滞呆,发育缓慢,体重减轻,体型变小,蚕茧产量质量都要降低。在7.5℃的低温中,蚕就既不进食也不活动,停止发育。如果蚕长期处在30℃以上的高温中,蚕也会出现发育困难、代谢作用衰退的状态,而且容易生病。所以外界温度太高或太低对养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靠人工在蚕室里保持一定的温度。
另外,空气中湿度高低,也直接影响蚕体水分的散发、体温调节和物质代谢。蚕宝宝需要的水分,是从桑叶中来的。如果蚕室湿度小,过于干燥,蚕宝宝从身体表面蒸发的水分就多,从桑叶中得到的水分就满足不了它的需要,阻碍蚕宝宝的生长发育,桑叶也容易干枯受损失。如果蚕室湿度大,过于潮湿,蚕宝宝体内水分散发慢,存在蚕体内的水分太多,蚕体虚胖,很易感染得病。所以,蚕室必须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
那么,蚕宝宝需要什么样的温、湿度,才适宜生长发育呢?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养蚕实践,知道小蚕对高温、多湿抵抗力较强,一般蚕室保持25℃~28℃,相对湿度为75%~80%;大蚕适宜在温度和湿度稍低、通风换气好的环境中,一般蚕室保持23℃~24℃,相对湿度为60%~70%。
蚕为什么最爱吃桑叶

大约距今1800万年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桑树一类的植物了。桑树原生长在湿热地带,它是常绿植物,到了温带后,才慢慢变成落叶植物。桑树是高大的乔木,叶长得又大又茂盛,地球上有许多昆虫寄生在桑树上生活,有的吃树根,有的吃树叶,有的吃树芽,有的吃叶片。蚕就是吃叶片的一种昆虫。
是不是蚕只吃桑叶呢?不是。至今已知蚕能吃的食物很多,如柘叶、榆叶、无花果叶、蒿柳叶、蒲公英叶、莴苣叶、生菜叶、鸦

葱叶、婆罗门参叶等等,不下一二十种。人们在饲养家蚕中,除了柘叶可以代替桑叶(四川有专门吃柘叶的蚕)外,其它叶子因营养价值太差,养不好蚕,所以没有实用意义。另外,蚕本身最爱吃桑叶,这是因为蚕以桑叶为食物的时间最多,由于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在桑树上,逐渐形成了最习惯于吃桑叶的特性。
有人曾经分析过桑叶中的气味,他把桑叶经过132~157℃的干馏后,在试管中得到了一种油状物——醇,这种物质有挥发性,很像薄荷一类的气味,把它滴在纸上,在30厘米外的蚕也能嗅到,蚕嗅到这种气味后会很快爬过来。可见这是蚕最熟悉的信号,在昆虫学上称为趋化性。
蚕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别桑叶气味的,如果破坏了这些嗅觉和味觉器官,它就无法辨别桑叶的气味。于是,它就不再挑挑剔剔,而能随便吃些其它植物的叶子了。
你知道我国栽桑养蚕的历史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使丝绸兴盛发达,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彩,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史前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丝绸的曙光,到商周时期丝绸业已较发达,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宋元时代随着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丝绸生产技术的较大发展,品种风格有了创新,丝绸生产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至明清江南苏杭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我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1804年始,中国丝绸业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建国后,我国丝绸更得到迅速发展,建成了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
返回
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

家蚕以卵繁殖,约经10天左右孵化成幼虫。蚁蚕通过摄食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淡转呈青白色。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蜕去旧皮,生长出较宽大的新皮再继续生长。家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形成时需要睡觉,称为眠。眠又是划分蚕龄的界限,蚁蚕摄食后称第1龄蚕,第一次眠后称第2龄蚕,依次类推,第四次眠后称第5龄蚕。每个龄期的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眠期的幼虫不吃不喝。幼虫发育到5龄末期,逐渐停止取食,蚕体收缩,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熟蚕开始吐丝结茧,并在其中化蛹。熟蚕从吐丝至结茧完毕,约2天左右。再经过23天,蜕去幼虫表皮化蛹。蚕在蛹期不吃不喝,外观上没有形态变化,但体内却在剧烈蜕变,幼虫器官的解离、改造和成虫器官的发生、形成均在此期间完成。当蛹完成发育后,即蜕去蛹皮,羽化为成虫——一只漂漂亮亮的披着白色鳞片的蛾子。蛹期经过1015天的时间。羽化后的成虫,从茧内钻出,体内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雌蛾、雄蛾交配产卵后,约经7天左右自然死亡,一个世代至此结束。
幼虫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

1)外形及体节
蚕体是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个明显体段构成,胸部腹部又合称体部。①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②胸部: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每环节的腹面有一对足,称胸足(环节,即体节)。
③腹部:胸部后面的10个环节,其中第6789及最末环节(第13节)的腹面各有一对腹足。第11环节的背面中央有一突起,称尾角。
④气门:胸部第1节及腹部18环节的两侧各有一对黑褐色椭圆形的气门,共9对。2)头部及口器
头部是幼虫感觉和摄食的中心,着生有触角、单眼、口器等附属器官,简称附器。
①头壳:头部的外面包有一层坚硬的骨质外壳,其上密生刚毛,呈暗褐色。蚁蚕及1龄蚕的头壳呈浓褐色,2龄蚕的头壳呈深褐色,以后各龄逐渐变浅。

头壳的背面有一“人”字形头颅沟,把头壳分成了三部分,左右两大块称颅侧板,中央三角形的一小块,称“额”。额下的一片狭长且表面有皱纹的部分,称唇基。
②口器:在唇基的下方着生口器。幼虫的口器属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腭、下唇、下腭组成。

口器
③触角:着生在颅侧板基的白色角基膜内,左右各一。触角是幼虫重要的感觉器官,结构较复杂,由三节构成。
第一节短而粗。第二节呈长圆筒形,其表面呈鲜状斑纹。第二节的上方很复杂,着生有内毛(位于内侧,较短),外毛(外侧较长)和三个突起(最小的一个由2节组成,另2个为无柄突起)。第三节最小,其顶端有四个突起,其中两个为有柄突起,两个为无柄突起。
触角上的突起和刚毛都是感觉器官,既能执行近距离触摸的感觉作用,又可敏锐地感受化学气味。故触角是蚕的机械感觉器官和嗅觉器官。

触角
④单眼:是视觉器官。单眼着生在触角基部,左右各6个,其中4个呈半月形排列,一只位于中心,另一只位于触角基部附近。单眼呈半球形隆起,黑褐色,且有光泽。由于单眼的视觉焦距太短,对物体远近和光线折射调节能力太差,故不能识别物体,只能感知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3)体部及附肢
①胸部:由三个环节组成,分别称一、二、三胸节(前胸、中胸、后胸)。
胸部无节间膜,背面是合并的,只有腹面可以区别,每一胸节的腹面有一对胸足。胸足由三小节组成,表面生有很多刚毛,足的第三小节顶端外侧有一镰刀状的钓爪和两根比爪还长的刚毛。
胸足的作用是:①食桑时扶持桑叶;②吐丝时用于结茧;③对爬行起辅助作用。

第二胸节的背面有一对黑褐色的眼状斑纹,一般称胸部为头,称此为眼。

胸足
②腹部:由10个环节组成,分别称第12310腹节。

蚕的腹面

腹部各环节的交界处有节间膜,但910腹节间无节间膜,这两个环节基本上合成一节。腹部由于存在节间膜,可以使后环节折入前一环节的后方,因此蚕体可以自由伸缩。第345610腹足节的腹面各生有一对腹足。腹足是一种柔软无节的肉质突起,先端呈圆盘状,其内缘密生黑褐色的小钓爪,分两行整齐排列成半环状。爪的数量随蚕龄增加而增加。


腹足
由于腹足具有钓爪构造,故它具有把持功能。但是蚕群太密时,易互相抓伤。


腹足钩爪

蚕爬行主要依靠腹足及尾足,另有气门、尾角、肛上板。4)雌雄性特征
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前一对称前生殖芽(石度氏前腺),后一对称后生殖芽。雄蚕第89腹节的腹面交界处的中央,有一乳白色的飘形囊状体,也称赫氏腺。外性征一般在5龄第23天最清楚。

为什么小蚕喜光,大蚕喜暗

昆虫和光线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昆虫专门在光亮的地方活动,有些昆虫却老是躲在阴暗的地方活动。即使是同一种昆虫,它跟光线的关系也会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许多昆虫,当外界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就会躲避光。还有毛毛虫在饥饿的时候往光亮的地方爬;饱餐一顿以后,它就开始躲避光。另外,有不少昆虫,它们小时候和长大以后所要求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于是对光线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所以,同一种昆虫究竟“欢喜”光,还是“欢喜”暗,是由当时的自身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来决定的。
关于蚕和光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家蚕的祖先本来是生活在野外树上的。小蚕从卵内孵化以后,趋光的习性使它们可以爬到照明最强的桑芽顶部上去,吃到最适合的叶子。较大蚕儿,由于日光会把它们身体晒得过热,就避开光亮的地方。所以家蚕的祖先,小时候“欢喜”光和长大后“欢喜”暗,对于当时的生活可能都是有利的。虽然家蚕已经在室内饲育很长时间了,可是它祖先的习性遗传下来,还一直保留到现在。
蚕为什么会吐丝

桑蚕的泌丝器官称丝腺,丝就是从丝腺中来的。刚孵化的蚁蚕就能分泌丝物质,吐出丝缕有利于觅食,又能防止脱落;每次眠前,幼虫总是先将丝吐在蚕座上,以固定蚕体,便于蜕皮;老熟时吐丝结茧,在茧内进行变态,茧壳对蛹体有保护作用;丝物质的分泌对幼虫来讲仅是一种排泄作用。例如,在蚕期灼伤前部丝腺或闭塞吐丝孔,阻止丝物质的排出,结果绝大部分蚕在化蛹前死亡。幼虫到5龄后半期生长已达极度,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己日益减少,随着大量食桑,体内氨基酸过剩,而丝腺迅速成长,丝腺从血液吸收大量的氨基酸,合成丝蛋白,到老熟时吐出,以消除体内氨基酸过剩的矛盾。如果这些过剩的氨基酸得不到排除,常积蓄在脂肪体和其他组织内而引起胖大病,且由于蛋白质的自解,使氨基酸过多积累和分解,而使幼虫在化蛹前中毒死亡。
蚕吃下绿色的桑叶,为什么会吐出白色的丝

牛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蚕呢,吃下去的是绿色的桑叶,吐出来的却是白色的丝。如果给牛吃桑叶,它决不会吐出丝来。同样,蚕宝宝也永远不会挤出奶来。这是它们各自特有的体内生理代谢所决定的。
按照化学成分一说,鲜桑叶中大部分是水,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纤维素等,这些都是被蚕用来制造蚕丝的原料。据统计1000条蚕从出生到吐丝结茧,要吃掉20千克的桑叶,而吐出来的丝,却只有500克左右。
很多人以为蚕丝就是一根丝。其实,在显微镜下,你看到的并不是这么回事:蚕丝都是由两条纤维并排构成的,每条纤维的中心是“丝素”,而在丝素周围包着一层“丝胶”。无论丝素还是丝胶,它们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
当蚕吃进桑叶以后,它肚子里的消化液与各种酶就开始分解桑叶;桑叶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被吸收了,而纤维素等被

排出去,变成蚕粪。
在蚕的肚子里,吸收进的“原料”又继续被特殊加工,制成了丝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等基酸。然后,这些氨基酸通过蚕体内特有的代谢关系被制成了丝素、丝胶等蛋白质。
正因为蚕丝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它不及由纤维组成的棉花那么稳定。俗话说:“陈丝烂如草,陈布家中宝。”丝绸放久了,很容易烂掉。另外,蚕丝也特别怕碱。如果你把一件绸衬衫放在氢氧化钠溶液里煮,不要很久,绸衬衫就会被氢氧化钠溶解掉。肥皂也大多是碱性的东西,所以洗丝绸时最好别用碱性肥皂。
蚕各个阶段的行为有什么不同

1)蚕卵开始孵化,小蚕就破卵壳而出。气温较低时,孵化会延迟。
2)幼虫是刚孵出的小蚕。蚁蚕一出壳就会吃桑叶,日夜不停地吃,45天后暂停吃食,进入眠期。经1天左右,蜕去一层皮后又开始吃桑叶。从蚁蚕到吐丝作茧要经过2730天,有4次眠期,蜕4次皮,每次蜕皮后便长大一点。5龄蚕再吃7天左右的桑叶,蚕体变得透明,开始吐丝作茧。
3)蛹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茧能保护蛹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是蚕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蛹表面上好像静静地躲在茧里,没有变化,实际上它的身体内部在发生变化——从蛹变成蛾,长出完备的生殖器官和翅膀。这时要从外界不断地取得氧气,促使体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能量,茧虽然看似封闭得严严的,但是外界的空气依然可以从茧里进去,所以蛹不会闷死。
4)蚕蛾蛹经过1314天变成蛾,破茧而出。蚕蛾出茧后,紧接着是雌雄交尾。雌蛾身体比较肥大,运动不灵活,腹部末端有毛丝。雄蛾身体瘦小,运动灵活,腹部末端没有毛丝。雄蛾、雌蛾交尾、产卵后,经过几天相继死去,这主要是因为蚕蛾口器退化,不能吃任何食物,它们生活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全靠幼虫时期的积累,在交尾、产卵时几乎把体内贮存的养分全部耗尽;再则,蚕蛾体内组织的老化衰退也是它死亡的原因。
蚕的生命周期分几个阶段,各阶段大约要经历多长时间?蚕蛹变蚕蛾的目的是什么

蚕的一生经历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一般是孵化期1011天。幼虫期25天左右(具体为1龄期4天~5天;2龄期3天~4天;3龄期4天;4龄期6天;5龄期6天~8天。),蛹期14天~18天。蚕蛾期3天~5天。
羽化后的蚕蛾不再吃东西,大约一个小时以后翅膀才会变硬。在翅膀硬了以后就会交尾。每只雌蛾大约会产300粒~500粒卵。蚕羽化成蛾的目的就是为了交尾和产卵。
返回
为什么蚕蛾产过卵后就会死去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就是它们只能生活一段时期,最后终归会死亡。一切生物都要经过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产生后代的阶段。“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这是符合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但对具体某一生物来说,生和死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有许多生物产过后代以后,马上就死掉,还有一些生物产生后代以后,还能生活很长时期。蚕蛾口器退化,不能吃任何食物,蚕蛾生活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完全是在幼虫期(蚕宝宝)贮存起来的。蚕蛾产卵时,消耗很大的体力,身体内贮存的物质,几乎全用光了,没有更多的养分长久地维持蚕蛾生命。另一方面,蚕蛾身体内一些组织和器官也已经“老化”,不能再继续使用了。所以蚕蛾产过卵后,完成了生物本身的任务,自然而然就会死去。
蚕蛾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破茧而出的

1)外形和体节
蛾体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除节间膜外,全身披有白色鳞片。


蚕蛾
2)头部及附肢
蛾的头部呈小卵形,在头部两侧有一对大型复眼。
复眼由3000多个小眼组成,一般为黑色,呈六角形,整齐排列成蜂巢状,为成虫的视觉器官,但只能识别1.4cm之内的物象。

蛾的头部及附肢

复眼的前方有一对触角,呈双栉状,由3040小节构成,每小节有2分支。雄蛾比雌蛾大,它是蚕蛾的嗅觉器官和触觉器官。


蛾的触角

口器位于左、右复眼之间,虽也由上唇、上腭、下腭、下唇四部分组成,但都已退化,只有下腭较发达。成虫的下腭与幼虫不同,已演变成为左右成对存在的白色囊状体,表面着生许多感觉突起,至化蛾时,能分泌出固态溶茧醇,与口素囊中的液体混合后,溶解茧丝,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使蛾从孔里得以钻出茧壳。
3)胸部及附肢
蛾的胸部分前胸、中胸、后胸三个体节,各胸节的腹面各有一对胸足,足的先端都有爪和感觉突起。在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各生有一对翅,前翅较大,呈三角形。后翅较小,略呈圆形。
翅是透明的膜状物,因上披鳞片,从而呈白色,也有的品种,由于局部鳞毛着色,可出现各种斑纹。

蚕是如何做茧的

蚕到了5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
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
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
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
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
蚕为什么会吐丝

桑蚕的泌丝器官称丝腺,丝就是从丝腺中来的。刚孵化的蚁蚕就能分泌丝物质,吐出丝缕有利于觅食,又能防止脱落;每次眠前,幼虫总是先将丝吐在蚕座上,以固定蚕体,便于蜕皮;老熟时吐丝结茧,在茧内进行变态,茧壳对蛹体有保护作用;丝物质的分泌对幼虫来讲仅是一种排泄作用。例如,在蚕期灼伤前部丝腺或闭塞吐丝孔,阻止丝物质的排出,结果绝大部分蚕在化蛹前死亡。幼虫到5龄后半期生长已达极度,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己日益减少,随着大量食桑,体内氨基酸过剩,而丝腺迅速成长,丝腺从血液吸收大量的氨基酸,合成丝蛋白,到老熟时吐出,以消除体内氨基酸过剩的矛盾。如果这些过剩的氨基酸得不到排除,常积蓄在脂肪体和其他组织内而引起胖大病,且由于蛋白质的自解,使氨基酸过多积累和分解,而使幼虫在化蛹前中毒死亡。
蚕吃下绿色的桑叶,为什么会吐出白色的丝


牛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蚕呢,吃下去的是绿色的桑叶,吐出来的却是白色的丝。如果给牛吃桑叶,它决不会吐出丝来。同样,蚕宝宝也永远不会挤出奶来。这是它们各自特有的体内生理代谢所决定的。
按照化学成分一说,鲜桑叶中大部分是水,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纤维素等,这些都是被蚕用来制造蚕丝的原料。据统计1000条蚕从出生到吐丝结茧,要吃掉20千克的桑叶,而吐出来的丝,却只有500克左右。
很多人以为蚕丝就是一根丝。其实,在显微镜下,你看到的并不是这么回事:蚕丝都是由两条纤维并排构成的,每条纤维的中心是“丝素”,而在丝素周围包着一层“丝胶”。无论丝素还是丝胶,它们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
当蚕吃进桑叶以后,它肚子里的消化液与各种酶就开始分解桑叶;桑叶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被吸收了,而纤维素等被排出去,变成蚕粪。
在蚕的肚子里,吸收进的“原料”又继续被特殊加工,制成了丝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等基酸。然后,这些氨基酸通过蚕体内特有的代谢关系被制成了丝素、丝胶等蛋白质。
正因为蚕丝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它不及由纤维组成的棉花那么稳定。俗话说:“陈丝烂如草,陈布家中宝。”丝绸放久了,很容易烂掉。另外,蚕丝也特别怕碱。如果你把一件绸衬衫放在氢氧化钠溶液里煮,不要很久,绸衬衫就会被氢氧化钠溶解掉。肥皂也大多是碱性的东西,所以洗丝绸时最好别用碱性肥皂。
如何分辨雌蛹和雄蛹

雌蛹腹部肥大而末端较钝,在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线,与该环节腹面的前后缘形成略呈“X”形纹。(肛门在第9腹节腹面)
雄蛾腹部较尖,在第89腹节腹面正中线的交界处,有一个褐色小点。(肛门在小点后方)

雌蛹和雄蛹的比较



雄蛹

雌蛹

蛹是什么样的

刚蜕皮的蛹,体壁柔软,体色乳白,以后随着发育逐渐变硬,体色渐变黄褐,最后变成浓褐色。蛹体呈长纺棰形,分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很小,前端白色部分背方的一小部分称头顶。前方略呈方形的白色部分称额,额的下方(腹面)为唇基,唇基的后方接上唇,额的两侧有一对向下方弯曲的触角,触角的基部有一对复眼。(上唇两侧可见有黑褐色的退化上腭,下唇被遮盖在下腭下面)



蛹的头部

2)胸部:仍由三个体节组成。
从蛹体背面看,前胸呈扁六角形,中胸呈五角形,后胸呈凹字形,最小。胸部的腹面各有一对胸足,但外观上,仅能看见前足及中足的一部分,后足被翅遮盖。
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各有一对翅,粘附于蛹体上,后翅被前翅掩盖,仅露一点。前胸的两侧有一对气门。


蛹的胸部

3)腹部:由于幼虫910腹节彻底愈合,故外观上有9个环节,其中456节最大,前后的环节渐缩小。腹面123节被翅盖住。第4567环节之间能活动,称运动体节。第17腹节的两侧各有一对气门,8腹节上的气门已经闭塞,故蛹腹部外观上

只有7对气门。


蛹的腹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82814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8.html

《蚕的一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