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 - 以洪灾为例》教案2 鲁教版必修1

发布时间:2019-07-11 04:32: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案2 鲁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4.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要求,教材选择了洪灾个案,通过对洪水和洪灾成因、危害及预防等问题的学习研究,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了解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进而更加有效地防灾减灾。鉴于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教材从两个不同侧面作了重点阐释:一是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的盲目性也是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教材第一目,在情境创设和知识窗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我国的洪灾。其目的是说明我国是一个洪灾频发的国家,对洪灾的预测和发生规律的研究非常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材第二目,重点揭示了洪水致灾的机制和发生规律,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教材从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入手,首先分析了洪水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分析了人类一些不适当的行为诱发和加剧了洪灾。说明自然原因是导致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但人为因素也不可忽略。知识窗介绍了泥石流的特点、危害、发生机制及发生区域,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不同的自然灾害其诱发机制是不同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材第三目介绍了防治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自然灾害的种类众多,除洪水灾害以外还有干旱、风暴潮、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教材最后以活动的形式,结合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使学生理解我国是自然灾害类型最多、发生最频繁、灾害损失最大的少数国家之一。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多种方法,了解所在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探究形成原因,寻求防治措施。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还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建议

建议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可采用多种方式:1.联系当地的自然灾害导入;2.结合开头情境和我国98年洪水录像资料导入。最好能够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感染力。

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主要形式,具有广泛性、区域性、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等特点。洪水与洪灾应有所区别。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会造成灾害,形成洪灾。

对洪水的危害的认识,不要空泛说教,应通过举例,用资料和数据,引导学生谈认识,谈危害,以加深学生的感悟,增加认同感。

我国是一个洪灾多发的国家,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我国严重的洪水灾情,并补充历史上的特大洪灾和xx年特大洪水等资料,让学生得出我国洪水灾情严重的结论。

洪灾的形成原因,教学中应把握以下要点:

1.引发洪水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包括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流域汇水速度、河道排水速度等。

2.洪水的形成是指其形成过程,洪水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洪水只有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被称作洪灾。

4.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剧了洪灾的发生。

教师可出示长江流域图,补充有关长江的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江流域xx年特大洪灾的形成原因。讨论得出的结论肯定比教材内容丰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近年来淮河的洪灾为案例具体分析。

知识窗泥石流的教学,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泥石流地质灾害现象,因此,应尽量使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可以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4—2—3并结合新闻报道来教学。

展示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图中找出泥石流多发生在什么地区?

思考泥石流的诱发机制。重点强调泥石流的发生与当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也要适当地介绍其他的地质灾害,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作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人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洪灾的防治措施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过去我们看重的是工程措施,对非工程措施重视不够,正确的做法是两者兼顾,标本兼治。

为说明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投入和收益,可结合下列实例予以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 500千米。粗略估计,仅在xx年长江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 200亿元。专家研究结果,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在讲授非工程措施时,可引申两大问题:为什么要采取这些非工程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上述问题均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问题探究

P87第二节引题参考提示。

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可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知识,展开讨论,共同回答,主要观点有:(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

(2)滥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

(3)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行洪能力差。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被填,缺乏蓄洪、滞洪场所。

应对措施在学完本节课后,自然可以得出结论,答案见教材。

P90活动参考提示。

1.通过读图,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灾害非常复杂,类型多、地区差异大、许多自然灾害分布广。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分析当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危害及防灾措施。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到当地气象局了解,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方志文献等。在活动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3.本节重点是洪灾,建议增加有关活动。由于洪水形成有时空差异,可让学生根据洪灾的成因,分析长江、黄河、海河和松花江等容易发生洪灾的主要月份和河段,及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并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特点,收集有关当地洪水的资料,野外考察附近河道及防汛设施。了解当地洪水灾情,分析当地洪灾的特点及成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754be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24.html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 - 以洪灾为例》教案2 鲁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