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发布时间:2016-0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政治学考点:
概念:1.利维坦:利维坦是《圣经》中提到的一种力大无比的海兽名称,指强大无比的拥有绝对授权的国家政权。揭示出国家作用的两面性。
2.政权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或“正统性”,是指人们能否将政治统治当做合理而公正的东西加以接受。
3.克里斯玛型:指古代宗教先知、战争英雄。韦伯将其纳入政治学,把现代政治运动中“最伟大的”英雄、领袖、先知、救星、救世主等都归入克里斯玛概念来考虑。
4.政治社团: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为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的参与,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变动和执行的过程,同时又和政府的主流意识保持一定程度一致性的政治团体。
5.政治社会化: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和继承的过程,即政治文化的形式持续和改变的过程。
6.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对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的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民精神领域的投影形式。
第一讲:
一. 关于政治的5种解释:
1. 神权政治论:政治是神力的体现。“一切权力源于神”“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
道德政治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实现道德上的完善。(亚里士多德:政治即共同体。/儒家:政治即:修齐治平) 3. 权利政治论:政治是争夺和运用权力。(马基雅维利:政治只不过是为了争夺权利、掌握权利、保持权利的必要方法的总称。/法家:古代君王之道)
4. 管理政治论:政治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孙中山:政治的两个特性:公共性、管理性)
5. 国家政治论:政治是有关国家的行为和活动。

1


二. 古希腊政治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1.
特点:在城邦公民的参与下进行统治和管理活动,城邦内部服从法律——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2. 政治学说代表:
柏拉图:《理想国》重要观点:哲学王、金银铜铁说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一种古典的民主政治理论:城邦要实行法治,并由有公民的人轮流执行。

三. 近代(1618世纪)
1. 特点:文艺复兴(1416世纪)、宗教改革(1516世纪)、光荣革命16881689、北美殖民地革命(17751783 2. 政治学说代表: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西方政治学之父思想意义:使政治的理念摆脱了道德、神学、而把权力作为基础——使政治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霍布斯:《利维坦》理论假设: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社会充满着社会势力间的无情竞争,人对人像对狼一样。
洛克:《政府论(上下篇) 1.政府是“必要的恶”政府应该是个人权利的保护神/天赋人权说: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作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是不可转让和剥夺的。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政体的优劣决定法律性质/2.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卢梭:《社会契约论》 1.人生而平等,国家只是人民自由协议即社会契约的产物)其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

四. 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
1.
官僚政治与专制统治相结,形成“人治”传统,其消极影响是:权大于法。
2.
儒家思想与政治相结合,形成了“德主刑辅”传统,其消极影响是:将修身自律放在首位,轻制度建设。
2


3. “家国同构”,导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不分明,其消极影响是:人情至上。
第二讲:
一.利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 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一般来说,人们政治参与的目的在于通过特定方式对政治权利施加影响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2. 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3. 利益是一切政治组织及制度的基础。
4. 利益分配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利益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

二.我国当前的利益格局:洋葱型(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该缩小的阶层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大起来。
分析:中国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不成熟的雏形,农业劳动者阶层的规模过大,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过小。

三.我国当前如何平衡利益关系——政治的根本
1.
经济权利:通过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提高收入)和再分配(减轻负担),推进社会阶层格局由“洋葱型”向“橄榄型”转变。/李克强: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 平衡生产性投资——通过国民经济初次分配提高收入 ②扩大社会性投资——通过国民经济再分配减轻负担
2.
政治权利: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政治参与的渠道,从而保障他们正当利益的获得。
给予社会利益表达的空间。 给予利益聚合的空间。
建立社会参与决策过程的制度机制。

3


第三讲:
一.政治权力的双重属性:
1.
理想层面:它以公共目标(全社会利益)为指向,对于组织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必不可少。
2.
现实层面:人经常被自私和贪婪的本性及对权力的欲望所污染。因此,政治权力会成为实施专制和暴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

二.政治权力的客观要素/主观要素
1.
客观要素: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秩序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分配。 暴力:“国家是有组织的暴力。
其他: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
2. 主观要素: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能力素质
身份资格:社会地位 理论与策略
组织: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

三.实现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途径
1. 个人魅力型:政治领袖的非凡人格或超凡感召力。——革命型领袖 2. 传统型:已经确立的传统习俗或习惯——世袭的君主制 3. 法理型:合理、清晰、明确的规则制度和程序——现代官僚制

四.现代社会,政权取得合法性的因素是什么
1.符合必要的法律规范和程序(首要前提)
指政治权力的组建、行使都必须经过必要地法律规范和程序,受到法律的监控。合理、清晰、明确的规则制度和程序本身就是一种权威。
4


3. 符合社会民众的利益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越来越依赖于政治权力自身的有效性,国家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供民众所需的物品和服务。
4. 符合社会所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 文化领导权是一个政权的无形资产和资源。

五.如何合理地配置政治权力
1. 按主体的组织性质划分
国家权力:政治权力在最高层面即国家权力,表现为社会公共权力 政党权力:
政治社团权力:
2. 按照社会公共权力的功能划分:
立法权②行政权③司法权 3. 按照政治权力的层次划分
西方:三级政府 我国:五级政府 4. 按权力运作方式划分
强制性权力:即权力客体要么按权力主体的要求去做,要么面对威
功利性权力:即权力主体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利益。(财富、职位、雇佣、荣誉、权力)
操纵性权力:即以一定方式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使权力主体不使用威胁和承诺而使权力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人格性权力:即基于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及启示力而形成的影响力,使客体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第四讲:
一.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5

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的基本原则。 二.资本主义国家共和制的特点和区分
1. 议会共和制:①议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中心
政府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 政府对议会负责 总统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
2. 总统共和制:a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总统一人担任 B政府和议会分别独立产生
C总统和议会之间分立和制衡的特点比较突出
议会不能通过投不信任票来迫使总统和内阁辞职,只有在总统或内阁成员有违宪时才能提出弹劾案。
总统可以对议会通过的议案行使否决权,但不能解散议会。 4.
半总统半议会制:由联邦委员会集体执掌国家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A总统是国家元首,并掌握着解散议会的权力。
B国会仅能从立法上对总统实施影响,但不能利用不信任案迫使其辞职。 C总理是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5.
委员会共和制:由联邦委员会集体执掌国家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A联邦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B联邦委员会由一定数目的委员形成,集体作出决定。 C联邦委员会主席兼任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
D委员会和议会的关系:议行一体(联邦委员由联邦议会两院(国民院和联邦院)联席会议选出,听命于议会。/除非委员自己辞职,否则任何机关均无权对其罢免或将其免职)

. 民主政体的特点:
1. 代议制度、普选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政治制度。 2. 立法、行政、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及相互制约——权力的分6


与制衡被视为西方民主政体的基石。
3. 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并存可以对国家权力运用构成积极的制约力量。 4. 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力至上。
第五讲
. 两党制和多党制的特点: 1. 多党制:
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够长期保持绝对优势,需要靠选举时的偶然胜利或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以组织政府。
在议会选举时多采用比例代表制(是三权分立体制中议会选举中分配议席的两种方法之一,按各种政党所得选票占全部票数的百分比分配议席。
2. 两党制:
存在两个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政党,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是指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存在着举足轻重而又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它们通过控制议会的多数席位或争取总统选举的胜利,以轮流上台的方式交替组织政府) 选举中实行多数代表制。

. 如何评价竞争性政党制度: 利:
1. 能有效避免一党独大造成的专制独裁,通过党派之间的监督制衡达到民主。 2. 有利于实行人类权力的和平移交。 弊:
1. 多党制和两党制下的各党派为了执掌政权、彼此过分制衡,从而导致政策难以确定、贯彻、执行,进而造成政治行政的低效率。
2. 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政权更替把剧烈的“社会动荡”转化为政党间的明7

争暗斗,多党制还会带来政府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 制定政党纲领和政策
1. 政党只会将其纲领设定在大多数人所支持的方案上才能获得更多的选票。相反,持极端观点的极左或极右政党难以赢得多数选票,结果是政策差异越来越小。
2. 现代政党是原则性政党,即意识形态政党,政党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下,须有一以贯之且与众不同的意识形态主张。
3. 所以,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下,竞选和施政纲领上存在趋同趋势,即以中产阶级为政治稳定器来消解党派政纲的差异,但意识形态的作用又使得各政党不可能走向完全一致。 第六讲
1. 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A积极作用:
1.实现利益:以个人为载体的利益维护非常困难,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以组织化的方式去维护
2.监督政府:政治社团的存在,使得在政治化的国家权力和非政治化的公民社会之间可以保持必要的平衡和张力,可以催生和维护民主政治。 B消极作用:政治社团参与过度会影响政局稳定 第七讲
1. 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和普通公民组成的政治社团 2. 政治参与的方式:
政治投票/政治表达/政治结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 3.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A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稳定
促进作用:通过政治参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消极作用:过多的政治参与,会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关系,造成政治不稳。
8


B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 如何防止政治参与危机:
A政治参与必须是适度的,这是指相对于制度的承载力而言,参与必须保持在制度可以承载的范围内,不能失控。
B制度内的政治参与必须具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代表性。
C政治参与应该是组织化的,如果公众能够通过政党或政治社团有组织参与政治,则社会的稳定性会有比较靠谱的保障。没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会堕落为群众运动。
5. 解释经济地位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A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掌握着更多的政治资源(政治信息、知识、技能等)
B在社会经济方面占优势地位的阶层和个人,在现有体制中有更多的利益需要去维护,使得他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强。
C在社会经济方面占优势地位的阶层和个人参与政治组织的可能性更大(政党、利益集团、志愿协会)而这些组织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手段。
D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占据特殊经济地位,掌握足够政治资源并具有根本利益指向的政治主体,才能够成功地以国家或政府名义行使权力。 第八讲
1. 大众传媒在政治沟通中的作用 A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B电视提高了过程成本
C电视降低了公众对问题的判断力
D电视缺乏政治问题的深入分析,降低了政治信息的精确性
一方面,政治体系需要大众传媒向社会传递正面的政治信息,树立政府权威。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通过对政府事件的问题投递,分析评论,引导大众舆论,从而在政治过程中发挥作用,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就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

9


第九讲
1. 概念:政治文化是指一国国民在特定的时期形成的对其所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曾担的政治角色的影响、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民精神领域的投射形式。 2. 政治文化的作用:
①为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支持(不能让不太有利的舆论和民意长期存在,而转变为政治文化,否则影响政治合法性)
影响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政治文化形成之后会影响民众的政治行为,态度乃至政府运作模式和行为模式,相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运转效果可能不同)
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政治文化园一旦形成,有相对独立性。政治文化与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不是同步的。通常,社会变革过程中或变革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政治文化不会立即发生改变,旧的政治文化必然还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变现为变化的滞后性。
3. 政治文化的结构:
A主流主流文化与亚政治文化
主流政治文化:通常指政治文化中的一般性因素,体现了社会中各个阶层和集团在一定时期所特有的共同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亚政治文化:指在一国的种族/民族、宗教、团体、地域群体、职业群体、利益集团等存在着的政治偏好和思维模式上的特殊倾向。 4. 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以维持政局额稳定 A共识性因素的多寡影响政局稳定与否
主流文化明确额地方,政治决策容易做出,社会比较稳定 而亚文化明确的地方,政治体系面临认同危机。



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e62269284ac850ad0242ec.html

《政治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