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对外开放计划

发布时间:2021-03-24 09:0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对外开放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精神,服务党和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大局,开创我校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质增效、做大做强、服务党和国家,以服务大局为出发点,以做强中国教育为目的”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全面保障、优先发展、积极作为,稳步提高我校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教育对外开放原则,立足我校办学实际和学科特色,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努力做好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校来华留学质量显著提高,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涉外办学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十二五”既有基础上,力争做到:

1.进一步完善我校来华留学体系和培养平台,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资源环境领域来华留学重要基地;

2.进一步健全出国留学服务体系,营造教育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氛围;

3.进一步强化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师资与管理团队建设,探索境外办学新机制着力打造国别和区域研究平台,使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我校国际化办学意识显著提高,引智工作成果丰硕,来华留学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涉外办学稳步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顺利启动,双边多边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拓展,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初见成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面对 “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的战略需求和服务“双一流”建设的迫切要求,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凝神聚力,不忘初心,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力争圆满完成以下重点任务。

(一)留学地大推进计划

完善来华留学生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参与留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激发院系和教师办好留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提升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依托“中约大学”和“丝绸之路学院”建设,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300名,其中学历留学生800名,长短期培训生、进修生、交流生500名,“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比例达到60%。

(二)丝绸之路合作办学计划

在教育部领导和支持下,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实质性启动“中约大学”基本建设及初步运行,在约旦筹建一所孔子学院,加强我校“丝绸之路学院”建设,吸引沿线各国生和管理人员来校研修和交流,联合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促进民心相通。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管理流程推动各部门制定“一带一路”合作办学工作方案,夯实国际化办学基础

(三)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计划

为增强我校对国外优质生源的吸引力,积极服务“中约大学”教育教学需求,着力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依托优势专业打造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逐步完善全英文授课课程平台。到2020年,全校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150门,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至少建设1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科学技术与工程类、经济管理类2个本科全英文通识基础课程体系,打造由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本—研贯通的6个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群。

(四)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培养计划。

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和国际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依托国际合作交流科研项目,完善选拔机制,推动中外导师联合培养,选拔优秀学生海外游学,重点向“一带一路”派遣优秀学生与访问学者,拓展“一带一路”科教合作新领域。到2020年,与百所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稳定实质性校际合作关系,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重点项目5个,在校本科生出国比例不低于当年招生人数的8%。

(五)引智和国际化平台建设计划。

依托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引智计划、“海外名师”、“外专千人”等高端引智平台,多渠道引进高水平外国专家。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办好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一流学科和团队建设。

(六)区域和国别研究计划。

以“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类平台的建设为依托,整合优质资源,组织专门团队,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和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提高面向“一带一路”的地质、资源、环境发展战略研究水平,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宏伟愿景、探索教育对外开放机制提供决策咨询、信息集成和人才支撑。

三、主要举措

(一)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

1.狠抓留学生生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多方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努力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深化培养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我校国际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趋同管理模式和留学地大服务体系。

2.完善留学生培养体和培养方案,健全留学生教育评价与反馈工作机制,强化留学生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推进来华留学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狠抓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来华留学知名品牌课程,优化中英文教学方法与手段,贯彻执行留学生“因材施教、趋同管理”的培养制度。

3.多方融资,加大投入,完善留学奖学金资助制度;加强内引外联,争取外部资源,不断扩大与国内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学历留学生联合培养和继续教育人才培训工作,完善来华留学培养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加强毕业生校友工作,支持和帮助校友在海外成立留学生校友会,鼓励和促成海外校友发挥积极作用。

(二)构建境外合作办学体制

1.在教育部领导及政府各相关部门支持下,逐步落实与完成“中约大学”的建设任务,分阶段建成“中约大学”并使之可持续健康发展。拓展在约旦和阿拉伯地区的招生渠道,到2017年,在约旦建成中约大学的临时办学场所并投入运行,开始招收资源地质学、石油工程、通信工程和自动化等一带一路亟需专业的约旦籍学生。到2020年,力争完成永久性校园建设任务,面向中东地区各国招收本科生600人。 2020年后,进一步拓展专业设置,扩大并保持每年招收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150人(硕士100人、博士50人)。

2.掌握当前全球化教育市场的竞争规则明确“中约大学”的办学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健全境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办学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国际化办学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和国别合作战略研究和高等教育援助策略研究,尽快构建完成相应的法律程序,做好课程、师资、办学设施、管理服务各方面的基础准备工作。加快与中-外资企业合作步伐,构建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3. 深化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互利合作关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教师赴境外任教或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到2020年,使我校参与建设的孔子学院数量达到四所,注册汉语学生超过5000人。

(三)推进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建设

1. 在学校统筹规划下,各院系积极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加快开展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并将建设成果纳入各学院年度国际化工作考核指标。

2. 根据学校专业特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同类高校经验,择优引进一部分国外优秀课程和专业教材,改革创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建立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团队建设专项基金,着力培养一批能够胜任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引进部分高层次留学人员和高水平外籍教师,参与全英文授课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四)拓宽国际交流培养渠道

1. 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基金,加强在校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促进在校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出国出境交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国出境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参与度。

2. 促进学校与境外著名跨国企业和国际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助投入,采取国家、学校、个人和社会赞助共同出资方式,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优秀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教育交流。

3.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积极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发挥我校实习基地和短期游学课程的引导作用,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学生来华实习、考察和游学,促进中外学生合作学习,拓展在校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4. 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的纽带作用,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各校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开展各校间实习基地和实习课程的互换,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五)开拓引智工作新局面

1.建立引智绩效评价体系,规范外籍专家聘请和管理机制,加强引进外籍教师的激励措施,争取在各重点学科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开展授课。

2.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形式的创新,丰富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内部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内涵和形式,逐步扩大联盟成员队伍。

3.以跨学科重大地学科技问题为纽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水平的跨国创新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在若干领域形成高水平国际合作团队,以科研合作为依托,推进国际教育合作。

(六)加强区域和国别研究

1.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东南亚、中亚、南亚、东非、西亚、东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挥在校来华留学生的作用,建立专-兼结合的专门研究团队。

2.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常态化交流;建成丝绸之路沿线地质资源数据库,重点围绕“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地质资源、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流。

3.在学校统筹支持下,鼓励各相关院系和部门面向“一带一路”急需和“走出去”战略,多渠道争取智库研究项目,深入开展高水平专项研究。及时产出较高水平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成果,提供上级部门决策参考,被 走出去”企业吸纳采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加强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对外开放决策水平,推动我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二)健全运行机制

1. 建立和健全学校教育对外开放体制,创新完善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机制。

2. 建设和完善各院系和职能部门教育对外开放的责任体系。在一把手负责的基础上,明确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对外开放的分管领导和联络人,促进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建立完善的教育对外开放组织体系。

3. 明确教育对外开放中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目标。在量化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基础上,明确各院系和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在此基础上明确教职员工在对外开放中的具体责、权、利和职务行为。

(三)完善督查与激励制度

1.将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将各单位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工作成果给予重奖

2.各院系和职能部门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任务和能力建设指标分解到每一位相关教师和职工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作为相关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

(四)保障投入、促进资源共享

1.完善投入机制。在明确各部门教育对外开放职责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对外开放经费投入机制,规定配套资金的额度要求,保障教育对外开放经费的长期稳定和不断增长。

3.促进资源共享。努力提高多渠道资源获取能力,统筹与合理分配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渠道,建成学校国际化办学平台和人才信息库,坚持绩效导向,争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附件“十三五”期间学校对外开放计划任务进度

指标

单位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留学生在校生人数

学历生

600

650

700

750

800

短期生

300

350

400

450

500

总数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全英文授课课程

110

120

130

140

150

中约大学招生数

300

600

600

1000

孔子学院注册学生数

4000

4200

4400

4600

5000

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

%

5.8

6.0

7.0

7.5

8

合作办学项目

1

1

2

2

3

外籍教师授课数

2

4

6

8

10

国际互课程

1

3

6

国际合作科研团队

2

3

4

5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e3051e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5.html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对外开放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