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17 12:53: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影响?

1 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发展:佛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它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佛教在我国影响颇大,不仅波及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极其深远,佛教翻译自东汉到唐代,近千年达两万卷,造成汉语的重大变化。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一对汉语语音理论的影响。佛教文化对汉语语音的影响很大,汉魏以后,中国音韵学上所受外来拼音学理论的影响可谓至深。东汉人们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唐朝人发现了汉语的三十六母 (指辅音声母),建立了声母概念,这些都和佛教文化有密切关系。佛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主要有四声、字母、等韵图表、反切等。

1反切:古代注字解经一般是用“譬况,读若”的直音方法,不是用两个字切成一个音。反切的方法,是到了汉代末年才形成的。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人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起

来。许多印度高僧也来到中国传经说法。佛经是用梵文写成,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中

国人要学习佛经,首先要学会梵文,印度高僧要宣讲佛经,也要学习汉语。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印度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2、四声:四声、当然是中国语言固有的特点,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明确地定为平、上、去、入,则是受了印度的影响,四声学说起于齐梁之间.《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汝南周歇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陈寅洛先生《四声三问》认为:在南齐永明年代,住在建康(今南京)的外国人很多.他们用自己本来娴习的声调来转读佛经。建康的土著和尚学习了这一套本领.成为善声沙门。同时在建康居住的审音文士也受了这种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约和周歇·而他俩恰是四声的确定者。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学报》九卷二期上又说:按天竺国之“声明论”、其所谓声(svara)适与中国四声之所谓声者相类似.即指声之高低音,英语所谓“pitchaecent”者是也。围陀声明论依其声之高低.分别为之:一曰Udatta·二曰Svarita·三曰Anudatta。佛教输人中国。其教徒转读经典时.

之声之分别当亦随之输人。可是.四声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产生的。

3 36字母:中国文字没有字母.而是属于象形性的。 目前多数人承认的是先由唐末的一个和尚守温创出三十个字母,后人又增加了六个。敦煌千佛洞曾发现了好些个韵学残卷。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图书馆等处。其中一个残卷写有“南梁汉比丘守温撰”。原文如下:

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知彻澄娘是舌上音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心邪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这比后来郑樵《七音略》所见到的三十六字母缺少了“帮、谤、非、敷、奉、微、床、

照”八类·而多了“不、芳”两类。但无论如何,这套“字母”是受了梵文的影响才创

造出来的。(守温三十字母已用五音来编排了。)

4声韵学:是音韵学的分支 大约从唐代开始,中国产生了一些等韵图表。这些图表是根据切韵的音系分析声韵中介音等音素,以声为经,以韵为纬、纵横排列而成。这个办法导源于悉昙章(梵文字母叫悉昙siddham)在文献中也可以找出适当的证据,可以证明等韵图表最初确是佛家的东西。”郑樵《七音略,序》说:“七音之作,起自西域,流人诸夏。梵僧欲以其教传之天下,故为此书。”又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末之闻。”敦煌唐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载有四等重轻例,其分等与《七音略》、《韵镜》完全相合。《宋史·艺文志》有释元冲《五音韵镜》一卷,《玉海》载有宋僧宗彦《四声等第图》一卷。以上所举的几部等韵学著作由著者的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属于佛家的。

二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极其深刻:词汇是语言中反映社会最为敏感的部分.佛教词汇对汉语所产生的影响远在对其文化的影响之上。1佛教词汇输入汉语以后,随着语言的变化发展,一些词语很快突破佛教用意的范围,意义得以引申,进入了全民语言"其中有些词语在汉语里频繁使用,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们是来自佛教用语。如。

2成语佛源,不胜枚举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大量佛教词语进入汉语,形成了汉语发展史上吸收外来词语的高潮"汉语有自己的成语,但也有不少成语来自佛教文化,这样,使汉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

三对汉语的文体和修辞也有一定影响。

佛教对汉语修辞格也有一定影响。极度的夸张手法在佛经中大量地!反复地运用,给了中国文人一个巨大的冲击"佛典传译输入了许多新句法,并发展了汉语固有的一些修辞方式,尤其是多用夸张给汉语言和文章写作以巨大的影响"佛典中的夸张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读后确实能-披瞽骇聋.,例如,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佛陀形象,其神奇!灵异绝非我国固有的上古三皇五帝传说可以比拟"佛经中运用夸张手法的大胆与奇特,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实属少见"0/由于刘勰长期研习过佛典,佛典中那些超常而奇特的夸张手法必然会被刘勰自觉地注意到并对它加以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研究,从而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夸张的系统的理论。

综上所述。佛教文化的传人,对中国语言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不但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而且使得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也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当然,不可避免,佛教的传人也给中国人投人了阴影的一面。比如它的迷信色彩因果报应观深人民间,使人们迷信奇迹的出现和企盼神明保佑.降低了人们对自身力量的信心,迷失了改变客观环境的正确方向。这些阴影同样表现在汉语词汇里。这些词语又反过来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这说明文化的渗透与吸收。往往导致语言的渗透和吸收。佛教的传人·不管在文化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643f1314791711cc79177e.html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