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材料作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心在天山

发布时间:2019-11-09 10:42: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李贺的希冀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苏轼给出的答案是: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七句名句。考生作文前要先仔细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然后综合考虑确定立意。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表达人要有大的理想愿望。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意思是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强调人要有理想,好男儿志在四方。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星稀,下雨。优美如画。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就是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

七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重大抉择上的状貌,以及其分析能力、思想深度、行文气度和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以下参考立意:

1、①②句中蕴含的出世入世精神,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⑦句中蕴含的在乱世中不同的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方式;

3、①④句可以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4、③⑥⑦句中面对现实挫折,陆游的无奈,苏轼的超然,屈原的抗争,体现逆境中的高歌。

5、⑤⑥中辛弃疾和苏轼诗文中的给人带来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

6、结合以上诗句谈这些诗人身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的风骨,如陶潜保持心灵纯洁的美好人格,李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屈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等等。

7、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人们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8、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次是提供多个名句的材料作文,写作前先一一审计每句话的含义,适合的立意角度。然后综合加以考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4c61d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f1.html

《高中材料作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心在天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