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土地石漠化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初探

发布时间:2011-06-08 15:45: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宣恩县土地石漠化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初探

论文摘要:土地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头号问题,是岩溶地区的生态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根,人口的增长以及不合理利用资源等因素导致岩溶地区石漠化,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宣恩县石漠化现状及分布状况提出石漠化治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宣恩县;石漠化;调查;治理;对策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在自然与人为活动综合作用下,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而使基岩裸露的一种地质过程,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是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石漠化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着该地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宣恩县岩溶土地分布范围广、发育典型,岩溶土地面积占全县土地52.3%。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严重制约了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通过分析石漠化现状、成因,探讨石漠化防治对策与措施,对于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进程,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调查区概况

宣恩县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744Km2;全县均为中、低山地貌类型,隶属云贵高原的东部边缘部分,主要由武陵山脉组成,呈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由于山脉纵横、切割深、高差大、地形复杂、形成立体山地性气候类型。随海拔高程的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成土母(岩)质主要有石灰岩,面积15hm2,占总面积的54.7%;砂(泥)页岩,面积5.98hm2,占21.8%;其它6.5hm2,占总面积的23.5%;林业用地面积274.8万亩,占国土面积66.7%

2 调查方法

利用遥感(RS)卫星影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结合15万地形图,运用遥感软件上机判读,进行图斑区划和图班因子程度评定,实地逐小班调查核实。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图班与数据的分析处理和信息管理。

2.1 建立影像解译标志库(判读要素):根据遥感卫星影像景号的不同和影像上的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等特征分别进行了解译,并结合本县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特点、实地调查岩溶地区土地类型石漠化程度、母岩、土壤、植被类型及地形地貌等因子,建立遥感卫星影像解译标志。

2.2 图斑勾绘:利用15万的地形图实地勾绘,结合卫星影像初步解译图现地核实修改,然后按照《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的具体规定,进行图斑勾绘,以明显的地物、地界为石漠化图斑界线,在实地调查图斑相关因子,填写《石漠化因子调查表》。

2.3 建立GPS特征点:为能及时掌握石漠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分析、对比和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在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宜林地、旱地等地类中分类型分程度设立了GPS特征点。

2.4 根据外业调查作业图,进行图斑界线矢量化,构建矢量图斑,导入调查因子属性数据,形成coverage格式的GIS矢量数据类型,用GIS求算面积,建立石漠化数据库,同时形成宣恩县石漠化土地分布图和石漠化程度分布图等基本图与各项专题图;另一方面将外业调查的石漠化因子卡片整理输机,建成电子数据库,并将设立的GPS点和遥感影像标志等建立电子档案。

3 调查结果与分析评价

3.1 石漠化土地现状

我县岩溶地区土地面积143243.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2.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为90293.8公顷,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63.1%;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51798.6公顷,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36.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1150.8公顷,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0.8%。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石漠化54710.3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0.6%;中度石漠化土地28048.7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31.1%;重度石漠化土地7534.8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8.3%。

3.2 石漠化土地分布及特点

我县石漠化土地面积90293.8公顷,呈带状分布,西南多、东北少。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4个乡镇,面积为66283.0公顷,占全县石漠化土地的73.4%;东北地区面积为24010.8公顷,仅占26.6%。从我县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县极重度石漠化没有,岩溶地区轻度、中度石漠化较严重,而有些重度石漠化地区有明显趋于极重度石漠化的趋势。对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特点是:坡耕地的石漠化比林地重,坡土的石漠化比梯土重,个体的石漠化比国有、集体重,没有进行工程治理的石漠化比工程治理的重,人口密集地区的石漠化比偏远山区重,替代能源发展差的地区石漠化比替代能源发展好的地区重。

3.3 石漠化土地成因及危害

根据我县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我县石漠化土地大部分分布在岩溶地区人口活动频繁、城镇居民点附近的灌木林地、疏林地、旱地中,潜在石漠化土地分布在岩溶区的有林地中。由于历史欠帐太多,特别是对森林植被恢复和保护的措施单一,存在着边恢复边破坏,破坏程度大于恢复程度的问题,天然林、防护林面积分别下降,以中幼林分布面积居多,成、过熟林面积最少,全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生态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其原因在于:一是全县森林资源遭受多次较大的人为破坏。如:20世纪50年代的过度樵采,1958年的“办钢毁林”运动;1966年的“毁林造田”运动;1972年的“收山毁林”运动等;二是农村能源短缺,大量采伐薪材。长期以来,全县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在做饭取暖等能源需求方面,一直依赖薪碳材,大量消耗森林资源;三是80年代的不适当经营方式,导致石漠化加剧。

就我县而言,土地石漠化危害性为:一是造成森林植被覆盖度低,岩石裸露度增大,土地变瘠薄,水源枯萎,植被在短时期难以恢复,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造成塘库容积降低,河床抬高,水利工程效益降低,寿命缩短。二是环境承载力降低,人畜饮水困难,水质下降,长期饮用劣质水导致地方性疾病时有发生,间接的影响是使人民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老百姓长期不能脱贫,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森林原生植被破坏,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净化空气等功能大为减弱,自然灾害(如旱灾、水涝、冰雹)发生频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1997年,宣恩县降大暴雨,造成重大损失,受灾人口3.9万人,死亡9人,无家可归2580人,毁坏农田2000余亩,毁坏乡村公路298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其中农业损失6100万元。四是耕地有效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无法提高,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大部分尚未达到温饱线。长期以来,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稀少,人们只能在石缝里种点玉米等杂粮,“种了几片地,收不到一袋粮”成了这里农耕的真实写照。人们不得不在陡峭山坡耕作、采樵,生存异常困难。

4 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石漠化治理应坚持“保护优先、长期治理”的治理方针。石漠化治理规划的原则是:优先考虑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同时兼顾人口密度大、水源奇缺、土壤贫瘠、农民生活水平现状等因子,实行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其它措施相结合,并以生物措施治理为主要手段,工程措施等其它措施为辅助的治理模式。治理目的是:以保护现有的耕地,增加森林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4.1 提高认识,加强调研。鉴于长江上游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危害日益严重,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一条适合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存条件改善的成熟的技术路线。

4.2 建立监测体系,科学制定规划。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监测体系,及时把握石漠化的动态及趋势,以利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变化情况相应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

4.3 因地制宜,制定科学防治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

4.3.1 生物措施是最有力的治理措施。生物措施即: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植被改良等。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防治和治理,是一种低成本投入、高效益回报的生态建设措施。对在封的林地,应延长封管年限,使其郁闭度达到0.5以上;对已封山管护和封山育林达到封育年限,且郁闭度达到0.5以上,若其岩石裸露度大、坡度大的区域,或各流域的第一层山脊以内,以及水库、湖泊、水塘的周围应长期实行封山管护。

4.3.2 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统筹规划治理。根据小流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规律,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以改善“三生”(生活、生产、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为核心,从而实现“三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山上到山下,从坡面到沟谷,合理布局多项措施,使之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

4.3.3 帮助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存条件,对人多土少的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农村人口集中,而土地又相对少的状况,实行对土层厚度在20cm以上坡耕地实施工程措施——坡改梯,同时在坡土的下方栽植生物绿篱。对粮食产量较低、土层较薄、厚度在19cm以下的坡耕地,采取退耕还林(草),并实施立体种植模式,林种以防护林为主,在林下种牧草,对牲畜实行圈养,实行人为的植被恢复。

4.4 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替代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薪柴是农村不少地方的主要生活能源之一,过去由于长期过度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土地瘠薄、岩石裸露的恶果。因此加强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如建节柴灶、(坑),沼气池,太阳能等,是解决农村能源紧缺的关键问题,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群众不砍或少砍薪柴,使现有的森林植被免遭破坏,加快森林植被恢复。

参考文献

1、《宣恩县“十二五”规划纲要》

2、《宣恩县岩溶地区石漠化调查监测报告》

3、农胜奇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及治理对策》广西林业科学2007年第3

4、《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中国网 2007615

5、李玉田《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a361e6b25c52cc58bd6be4b.html

《宣恩县土地石漠化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