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9-12-26 23:4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

1、 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 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遍特点。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 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社会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行政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社会公共组织的特点是非营利性:社会其他组织主要是指营利的企业、投资基金等,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有营利的要求,但是其营利的程度是被严格控制的;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作为公共管理的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不断扩大,整体性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公共事务涉及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已经出现全球范围的社会公共事务;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所谓协调发展,是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基础社会大系统内的多个子系统合理有序的原则,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保证整个社会平衡和均衡的发展。协调发展体现了公共事务整体性的要求。所谓公共利益,是社会成员在共同使用基础上共享利益。公共利益既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公共管理的只能是调节和控制。809d4c472124c491478f6577f76f193a.png公共管理体质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管理体制和手段必须与管理内容和目标相一致,这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5、 公共权力

是指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狭义上说,公共权力是一种基于广泛的社会契约,并以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历史的连续性为条件,对契约各方否有约束力的权利。现代民主社会中,公共权力的产生极其效力,通常是通过民主程序,经由法定的民意代表和机关授权,并由有关法律所确认的。从广义的意义上说,则适用于一切同公决而产生的,并对决议各方都有约束力的权利。

(1) 公共权力有四个一般特征:a、权利的强制性;b、权利的不对等性;c、权利的利益性;d、权利的社会性;

(2) 公共权力独有的特征包括:a、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不是每个人或某部分人;b、公共权力的主题以国家机构为主,同时还包括非政府组织;c、公共权力的客体是有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d、公共权力维护的目标是维护和追求全社会的公共利益;e、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是分离的;f、公共权力是社会的基本权利,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存在与社会关系中,作用与社会,维持一定社会基本秩序,它是政治、文化、经济权利的综合,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关键的影响;g、公共权力具有政治性。

6、 公共项目

是指根据公共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于是,公共项目成为公共管理中最直接的对象。其特点:a、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和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b、仔细考虑每一步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结果之间的关系。它指向与达到某种与一定社区内所有人利益相一致的结果。C、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管理人员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d、有明确的时间表,包括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期限;e、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规划是否吻合。整个项目的预算应当是确定而合理的,不能模糊不清或不切实际。应对每一步骤使用的资源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检查。

7、 公共管理学

是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科学。公共部门既包括“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又包括“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因此,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型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其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8、 实践抽象法

是指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比较稳定化、定型化的思考方式和操作程式,加以总结、概括和抽象,形成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这是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实践性的特征。

9、 实体分析法

是指把公共管理主题作为实体看待,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体分析法是从公共管理主体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公共管理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

10、 案例分析法

是指提供一种真实或假设的公共管理场景,要求研究者去思考和寻求答案。其中真实的场景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案例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真实感,从中可以得到现实的启发,给研究者和学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1、 比较分析法

是指把不同的特征和相同的特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以鉴别异同,寻找原因,加深对公共管理过程的全面认识。比较分析法可具体划分为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纵向分析法是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化及特点进行比较,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横向比较是从区域现状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区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造成差异的原因,择优弃劣、取长补短。

12、 政府失灵

政府的作用不能把资源有效分配到最佳状态。也就是说政府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政府的行为必然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政府的能力有一定限度,起不到决定一切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作用的效率往往并不高。

13、 集体决策

是指各参与者根据某项协商规则,相互协商而确定的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这里的协商规则是人们的投票规则,包括一致同意规则、多数票规则、加权投票规则、否决投票规则等。两层含义:a、集体性,单个人决策不算在研究范围内,但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不可避免;b、规则性,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规则把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群众偏好的规则。

14、 寻租

在经济学中,“租”或“经济租”的原意是指在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出这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寻租是利用行政的或法律的手段,想方设法取得政府的干预,通过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竞争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经济利益再分配,使寻租者获得最高的经济利益。寻租是寻租者从政府那里获得特许,从而对某项社会经济资源具有垄断权,保证寻租者更高的经济利益,因此,政府在寻租过程中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造成的后果:a、造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组织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b、是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在一些无益于社会的活动上;c、寻租活动使政府官员享受特殊利益,扭曲行政行为,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无休止追求行政权力的寻租竞争;d、寻租行为还会引起“避租”行为的抗衡,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更多的浪费在无益的方面。

15、 创租

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认为的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组的条件。

16、 抽租

是指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私人企业割让一部分既得利益给政府官员。

17、 交易费用

人们在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了解商品的价格和质量,必须进行大量的比较和选择。在某种场合,为了达成交易需要进行签约和谈判,同时,承担违约的风险。这一切都要耗费人力和财力。也就是说,达成某种交易是要付费的,这类费用称为交易费用。

18、 虚拟企业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日异月新,消除了人们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障碍,也带来了经济意识、管理观念的巨大改变。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构建虚拟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正逐渐成为许多企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虚拟且也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有的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能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就是把人的资源为自己所用,从而突破企业的游行界限,延伸自身的功能,进而增强自己的实力。虚拟企业的特点:a、实现核心功能与有形部门的分离。b、实现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的转移;c、实现信息流支配物质流;d、实现从命令控制到集中协调。

19、 学习型小组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类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特征:a、成员拥有共同愿景;b、有多个创造性团队组成;c、边界被重新界定;d、结构趋于扁平化;e、成员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f、领导者的角色更换。彼得·圣吉的“五项训练模式”,a、自我超越;b、改进心智模式;c、建立共同愿景、d、团体学习;e、系统思考。

20、 管理目标

任何管理都有一定的目的,把特定的目标具体化,变成可掌握、和衡量、可操作的内容,就成为管理目标。目标是指人们进行某项活动所需达到的预期目标。目标管理则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活动。管理目标不到要考虑预期结果,还要考虑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管理目标具有两种内容:a、预期结果;b、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

21、 长期目标

是指是与公共管理的根本利益、价值观、整体利益相联系的总体发展目标,它体现公共管理的宗旨,是比较原则和抽象的目标。

22、 中期目标

是指围绕长远目标而制定的较长期努力的方向,它通常不能完全实现公共管理的长远目标,但可以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实现长远目标,或者为最终实现长远目标而奠定良好的基础或条件。中期目标常以五年左右为期限。

23、 短期目标

是公共管理机构根据某一时期所处的环境或主客观条件的实际而制定的必须在短时间内变成实现的努力目标。因为短期目标的实现期常以一年为准,因而又可称为年度工作计划。

1、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固有的功能。政府职能是适应国家的根本目的而形成的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政府职能包括在国家职能之中。政府行为是政府活动的具体运用,既然政府行为必须表达和执行国家的意志,那么,政府职能也不然包括在国家职能之中。相比较而言,国家职能强调的是功能的本质性和总体性,行政职能侧重于功能的具体化与实际的运作过程。

2、 行政手段——各级政府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管理人员的权利越高,其管理效果越大;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上级通过命令、指令、指示等形式向下传达决策,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决策;行政手段具有垂直性,信息是通过组织机构垂直输送的。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手段表现出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优势。

3、 法律手段——法律除了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与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之外,还包括国家其他政权机关和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制定的法令、条例、章程等行政性法规。特点:a、它的制定和修改经过一定的程序,具有最大的严肃性和连续性;b、它以国家的权利作为后盾,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强制力。

4、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用物质的利益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管理方法。经济手段的运用需要借助于经济指示和经济杠杆,这些指示和杠杆涉及社会公众自身的利益时必然引起及时的、充分的反映,而且,对物质的反映更有真实性。

5、 第三部门组织——是指除了行政机构和营利机构除外的一切社会组织。第三部门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而是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第三部门的主要特征包括:a、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b、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c、独立于政府组织;d、是自主管理的组织;e、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b、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c、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d、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e、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f、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时间领域。

6、 社团组织——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a、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演绎,即现有的组织理论出发,寻找出社团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特征,其主要特征是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b、是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归纳,即从中国的社团组织的现状出发,概括社团组织的一般特性,其主要特性是民间性和非营利性。总括起来说,社团组织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化的组织特性。

7、 中介组织——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类组织。

8、 非营利性机构——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是在公众的支持下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而存在的机构。非营利组织执行不产生利润的社会职能,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企业和政府充分提供的社会服务。在公共服务方面,非营利组织发挥的主要功能:a、发展公共政策;b、监督市场;c、监督政府;d、直接提供公共服务;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f、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

9、 非政府公共部门——是指政府部门以外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的,指处理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部门。约翰.霍普金斯认为非政府部门有以下属性:a、组织性;b、民间性;c、非营利性;d、自治性;e、志愿性;f、非政治性;h、非宗教性。

10、 目标管理法——是指使每个时期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明确化的方法,这些具体目标必须始终与项目的总目标相一致,而项目总目标又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小目标,项目分目标与项目总目标是一致。采用目标管理法的优点:a、树状目标体系是目标之间形成链条式结构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有利于公共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化,从而协调好高一层次的总目标与低一层次子目标之间的关系;b、有利于减少目标的盲目性和误导性,从未节省资源;c、有利于调动具体公共管理人员的参与积极性;d、有利于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和监督;e、有利于对分工管理人员、项目小步骤和小目标的评估。

11、 拟订方案——对决策目标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假设、推理和判断,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准备一系列行动方案的过程。

12、 方案抉择——领导者在对智囊团制订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对比和评价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一个最满意方案的工作。

13、 合同出租——把公共服务的一些工作任务推向市场,由公共管理机构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或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接与公共管理机构签订的供给合同提供公共服务。

14、 政府采购——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和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从国内外市场上为财政开支单位统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其核心是统一购买、公开招标。

15、 可竞争市场——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出没有成本的市场。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害。特点:进入退出壁垒很低;一个绝对可竞争市场是完全没有进入及退出壁垒的。可竞争市场具有打了就跑理论的特点,即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谋取短期利润,当市场中的已有企业降低价格以回击新竞争者时,竞争者便立刻退出市场。因此这种情况下,即使市场上仅有一个企业,该市场仍然具有极具竞争性。

内部市场——就是讲公共管理机构人为的划分为生产者和购买这两个部分,在公共管理机构内部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具备三个要素:a、要能够明确划分出生产者和消费者;b、内部市场的主题签订准合同和商业契约,并在此基础上运作;c、要求有合理的付费制和会计制度作保证。

1、政府投资——各级政府用于形成资本性资产的专门性投资,它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或改建。

2、财政贴息——投资者在政府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进行投资而获得的利息补贴和投资补贴,补助金从中央财政支付。

3、财政投融资——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投资,而产生的有关资金集中和资金运用的活动。

4、政策性金融——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的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的金融制度、体系及其相应的业务活动。

5、项目融资——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

6、BOT开发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特许期内,授权项目发起人为特许权的项目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经营和维护。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特许项目的设施无偿归还国家。

7、社会机会成本——因这部分资源由微观经济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微观经济部门的效益损失。

8、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政府用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某些支出项目可以减少公众有关的支出,从而使得公众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趋于增加。

9、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政府给社会某些成员以补贴,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不改变任何商品的价格,从而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10、公共支出的替代效应——政府的某项公共支出导致了该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社会成员用于该项的支出会随之减少,从而可以产生支出的节余,并用于其他商品的购买。

11、公共管理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管理过程加以判断和评定,并由此对公共管理绩效作出结论的过程。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对它的绩效评价有别于其他管理机构。在西方管理理论中,占主流评价标准的是:效率、有效性、政治和公共职责的履行。

12、社会指标——观测各部分人口的社会情况与长期变化趋势的统计数字。

13、服务质量体系——为实施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1、组织形象——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组织机构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整套要求及标准。

2、自我期待形象——公共管理机构期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具有的对自身的全部看法、评价和标准。

3、社会实际形象——社会公众及社会舆论对公共管理机构的真实看法和评价。

4、虚拟政府——以国际网络技术为基础,联结政府机关内部现有和正在建设的网络,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数码电视等技术形成的一个广泛联结的新的政府模式。

5、电子政府——政府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政府信息服务,即政府在网上设有自己的同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非保密政府信息的检索服务,以使“政务公开”;电子化的政府服务,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社会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使“政府采购电子化”,即电子商业用于政府。

6、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使公众更加容易得到政府的服务,让更多的公众可获得信息,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918d41b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7.html

《公共管理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