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教学目标设计

发布时间:2014-12-04 15:26: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南京大屠杀》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南京大屠杀》

执教者:肖向阳 晋江市金山中学 电话:130********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纪实性的作品,有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电视专题的文字稿,既注重用事实说话,又有很强的文学性。选文的主要意图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充实自己的积累。通过阅读学生能体会新闻文章的语言特点。并能以此为契机,逐步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学习写作新闻体文章的方法。

文本分析:

《南京大屠杀》一文是篇典范的报告文学,也是新闻体裁的一类,其具有的新闻体裁的特点——真实性这一点是很突出的,因为文中所叙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文中所引用的资料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所以理解好本文这一特点,学生对后面三篇课文的这一特点的把握就不是个问题。但它又同时又具有很浓的文学色彩,作者面对这些无人性的屠杀,不禁义愤填膺,文中的许多语段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类体裁的文体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个单元“新闻”体裁的课文,对“新闻”这类文章的知识点已有所了解,但八年级上学生侧重要掌握的是狭义新闻的“消息”,当时的学习要求是能分辨判断消息的一些特点,能概括出消息的主要信息。而八年级下的这一单元要学习的主要是广义上的新闻,而这类文章往往同时具备“真实性与文学性”两大特点,所以这两个特点都是学习的重点,当然学生对“真实性”这一特点应是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文学性”这一特点就不那么容易理解,这一点就应是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学内容确定为“了解并概述文中所列举的屠杀惨案”,接着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理解“真实性”这一特点,然后通过学生对文中抒情议论句段的学习分析,学生能基本理解另一个特点“文学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学生能辨明这种文体特征,理解“真实性”与“文学性”两大特点。

2、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找出并概括文中所记叙的屠杀惨案。

3、学习课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课标中“阅读新闻,能获取主要信息”,所以知识能力目标前两点主要要求学生能分辨文体,能概述文中的惨案。第三点,则根据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一点来拟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读、思思、议议”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

2、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

(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力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学生细致而深入地阅读文本之后,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两大特点,当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讨论分析能更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明白勿忘民族耻辱、牢记历史教训的真正意义所在,也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

通过一介绍“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导入本课的学习。(不少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一事是相对无知的,故有必要介绍。)

2、具体学习课文内容与过程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屠杀惨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屠杀人数。(叙述)

明确:1213日   燕子矶   5

1215日夜  关   堆积如山 集体屠杀(板书)

1218日   草鞋峡   5万多

写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一是两个日本军人杀人比赛 ,二是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的表达要求是简明准确。)

2、“南京大屠杀”只有这几起吗?

明确:这几个屠杀惨案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大体了解“报告文学”选择材料的要求,要懂得选择典型的材料来表达。)

3、这些大屠杀惨案是真实的吗?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明确:是真实的。依据有幸存者的证明、有日记、或资料的记录。

(这一教学点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真实性。这里要求学生不仅要能找出依据还要进行适当地说明,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如何。)

4、学生在找出文中能形容“大屠杀惨案”的词语,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明确:蹂躏、毛骨悚然、令人发指、凶神恶煞、惨绝人寰、兽行、臭气熏天、尸体遍地、无一生还、垂死呼号、残暴等。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品味重要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只要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即可。)

5、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感情或心情的词语、句子,朗读体会它们的作用。(议论、抒情)

明确:或强调毋忘国耻的重要性,或揭露日寇的残暴、无人性;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或在结尾部分起到了点题、升华主题的作用。

(本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更正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同时也能理解关键句子在文中的意义与作用,这个作用学生的理解可能较有难度,所以学生之间的讨论要充分些,同时教师的点拨要注意方法,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

6、学习本文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

明确: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有时叙述之后也适当发表一些议论,有时是夹叙夹议。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前面第5环节的基础上来设定的,估计有了第5教学环节学生要理解这一教学点应不会太难,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相关的语段进行具体说明。同时通过找出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

7、、师小结报告文学的特点。(板书)

明确: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这一教学点又再次回归到“新闻”这一体裁的独特性上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政论性”主要从主旨来理解,点到为止即可。)

三、完成《学与练》的阅读题。(主要完成涉及“两大特点”的习题,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b7c59d9e31433238689337.html

《南京大屠杀教学目标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