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今后建议

发布时间:2013-05-05 13:04: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广西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今后建议 进入“十一五”,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合作等国内外多区域合作叠加互动,以加快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确立,使我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县域经济作为全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全区县域呈现出加速前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 一、当前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我区有县域单位88个,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96%,县域人口占全区的90 %。虽然各县(市、区)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基础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均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项目招商、民营经济、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为核心发展县域经济。 一是确定了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各县(市、区)都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龙头来抓, 结合本地资源状况, 选准主导产业, 尤其是经济强县均明确了“工业强县、工业立县”的经济发展战略, 加快县域经济的规模扩张,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在实践中,通过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在选择和培植主导产业时, 则注意发挥当地资源、区位等优势, 使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通过挖掘资源优势,将自然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使平果、南丹等县工业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借助丰富的铝土矿、国家重点工程广西华银铝项目的落户,德保县工业发展成为“后来居上”的案例。 依托区位优势促进工业化。如柳江县主动接受城市工业辐射,把加快发展汽车配件产业作为县域工业的主攻方向,全力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使汽配业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样,玉州区也依托大型企业玉柴集团,在大力发展机械配套产业的同时,还着力培育建材、健康、皮革服装等工业产业,形成了县域四大支柱产业。 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加大工业化进程。如兴宾区不断培育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在县域内形成了冶炼、制糖、电力能源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基础上,采取“两轴两极”策略对重大工业产业进行布局,以糖业链产业、矿产业、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县属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城区工业经济增速加快。 加快发展资源型生态工业。如上思县着力抓好工业化进程,努力完善制糖、制药、林产林化、建材、能源等五大工业体系,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占1/2 比重。 二是确立了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推进器和加速器,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因而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我区各县(市、区)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城镇定位与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如临桂县将县城发展定位成为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借用外力对县域进行高层次的总体规划,实现城市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随后以市场化运作手段,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为大规模城镇建设缓解了资金投入的压力。通过修建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县城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快经济发展。 借助工业化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如德保县在铝工业项目的促进下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为了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城镇项目建设并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交通路网改造和建设。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极大地带动当地商贸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幅居百色市前列。 城乡协调、互动发展。如鹿寨县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全面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对城镇发展规划进行重新修编、规划,提高布局科学性,通过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县城面积加速扩张,以雒容、寨沙两个乡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也成为全区示范点。 三是树立了“三农”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根本。各县(市、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发展根本,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持, 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加快发展。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如扶绥县、江州区,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的思想,围绕企业抓基地,瞄准市场抓调整,依托资源优势抓特色,逐步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甘蔗、剑麻生产基地在全区排位居先。 抓住重点加快农业发展。如灵川县始终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培训四个重点,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永福县通过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成为全世界最大罗汉果产量县,山羊、水奶牛饲养基地县等,全县农民增收约1/2得益于结构调整。 从地域特点出发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如宜州市在发展农业当中,稳定“一粒米”、 壮大“一根蔗”、吹绿“一片叶”、养肥“一群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打下良好基础。 四是进一步明确了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载体。园区建设促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集聚, 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有效组合和解放, 同时也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膨胀, 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新的增长点。各县(市、区)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 一方面使“外向型”企业在园区聚集, 给本地乡镇企业在调整结构上提供了空间聚集条件, 另一方面产业的聚集促使了板块经济的快速壮大。 以工业园区带动工业化发展。如平果县通过平果工业园区在全县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聚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超前发展,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和引擎作用。 全力开发工业园区。如灵川县则始终把工业园区作为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场所来建设,全县建立了8个工业园区,年产值约4亿多元。临桂县除了重点建设好秧塘山水科技园、鲁山工业园之外,还大力兴办乡镇工业集中区,积极实行招商引资无乡界制度。 创建园区开发新模式。如柳江县着力推进新兴工业园,针对工业用地存量不足制约工业快速发展的这一“瓶颈”,主动与广西农垦集团、新兴农场协商,共同规划和开发建设新兴工业园。同时,坚持以项目的引进带动园区的开发建设,加大对园区土地资本的运作,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施,高速度建设,不断拓展县域工业发展平台。 加大资源加工布局集中强度。如南丹县有色金属高新材料工业园则以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为主,光电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粉体材料等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材料制造为发展方向的新型工业园区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是通过项目招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项目建设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自治区关于把我区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推动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各县(市、区)紧紧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解决当前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问题,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通过抓好项目招商和建设,各县(市、区)集中精力开发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通过项目招商、项目突破,带动工业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升位。 抓好招商、引进项目。如金城江区抓住项目就是生命线的观念,通过发挥农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对重大项目做到干部围 着项目转、资金围绕项目投,功过围着项目评。 推动招商新模式。如右江区上下树立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实行多样化的招商战略,推行部门招商、洽谈招商、小分队招商、定点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南丹县千方百计扩大对外开放,抓好招商引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既拉动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又为整个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产业规模、工业园区等优势扩大招商。兴宾区牢固树立“项目为先、项目为纲”的思想,以项目为主线,以“一园四区”为载体,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实现了招商引资新突破。 六是打造了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力量。各县(市、区)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和突破口来抓,大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紧紧依靠民营经济推动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打造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如荔浦县提出“打造民营经济强县”的口号,全县形成五大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成为了荔浦县经济发展的主体,并带动了荔浦县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 借力国家项目发展民营经济。如平果县全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在国家大型铝工业基础的辐射带动下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 多渠道发展民营经济。如右江区按照“多元化投入、多体制发展”的思路,坚持鼓励、引导、壮大、提高并重,放开准入,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如阳朔县放手、放开、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出台激励政策,在经营范围、收费标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城镇建设以及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经营开发。 总而言之,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区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速度较快、结构较优、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态势,按发展态势预计,今年全区县域单位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突破15%,是自2003年我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同期最高增速。围绕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任务,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总量增加;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发展推动力得到加强;财政实力逐渐加大,收入质量同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提升,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更为 广泛地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发展十佳县带动作用明显,实现突破性发展大有希望。 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土地瓶颈对投资形成制约。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要有用地需要支撑。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大多数县域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而且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增长质量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过低,工业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三是地方可用财力不足。许多县的财政仍是吃饭财政,税源不足,资金缺口大,对县城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对各乡镇的资金支持就更少。四是电能紧缺,不利于降低用电价格,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全面完成我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上一年的年度目标,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得到加快发展,具备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对推动县域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如果简单地把加快发展归结为一些优越自然条件的作用,显然是不恰当的。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开拓进取,才是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2006年度十佳县的上思县是一明例,作为山区县份,既没有优越的区位环境可利用,也没有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来拉动,正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超前思维,立足县情扬优势,抢抓机遇谋发展,取得了实效。 第二,坚持工业主导,“三化”互动协调发展。我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必须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使之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才能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不断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抓好县域骨干企业。要加强县以下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 帮助上档次、上水平, 提高竞争力, 尽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县域骨干企业。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好项目。三是要进一步办好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以城镇化为支撑。一是要搞好县城建设。二是要重视发展小城镇。要以重点镇为骨干, 搞好城镇功能定位, 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 广辟投融资渠道,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群体。三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 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一是要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三是要积极发展农 业产业化经营, 拉长产业链, 打造名牌产品,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特色经济立足于区域综合优势成长起来,形成比较优势,并在市场中具有独特的竞争潜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区各地成功经验无不表明, 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就是培植主导产业, 构筑特色经济。 各县(市、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对发展思路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 把培育主导产业、构筑特色经济作为基本切入点,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的扩散和辐射, 精心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努力发展“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县域特色经济,把产业做“特”、结构调“优”、效益调“高”,打造县域特色品牌,催生更多的特色县、专业镇和品牌村,全面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坚持以项目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县域经济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各地发展县域经济应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注重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政策,做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作好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通过积极走出去,广借外力,直接与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生产力对接,发挥“后发优势”;通过积极走出去,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五,强化创新意识,推动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政策创新、思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等各种形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找到新思路,提出新举措,以创新活动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 政策创新, 就是结合自身实际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精神和自治区有关政策, 一切围绕“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检验政策的有效性。 思路创新, 就是只要符合实际、人民拥护的就允许试、允许改、允许闯, 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 牢固确立争先意识、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责任意识等。 科技创新, 就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产业升级, 使县域经 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体制创新, 就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鼓励优势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 通过整体嫁接、吸引法人单位收购、以资抵债、破产出售等方式,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六,坚持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和谐共赢的思路指导经济建设,以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开创县域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各县(市、区)在发展中,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县域发展的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县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凝聚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大合力;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兴办企业和多渠道就业,大力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到社会化大生产和新兴服务行业中来;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和土地等资源的聚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抓好污染企业的综合整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83274db49649b6648d747c6.html

《广西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今后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